<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4516閱讀:25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針灸類毫針及與此相關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具體是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
背景技術
針刺手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針灸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轉兩種手法,除運用基本手法外,還有輔助手法,包括循、刮、彈、搖、震顫等。針刺手法的力能參數實時數據采集及信息處理研究有助于理解針刺手法在治療中的作用和機理。同時通過傳感器在臨床治療中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更為中醫針刺手法生物醫學信息的量化、客觀化和標準化奠定基礎。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在公開號為CN2433931的專利申請中提出的一種針刺手法參數測定分析儀,雖然能夠應用換能器將提插、捻轉、搖擺(X、Y)方向的四路電訊號分別采集并送入計算機進行分析儲備,但由于針刺過程為微小力下的變形,分析其過程中齒輪傳動的誤差對于數據的可靠性影響較大。上海中醫藥大學在公開號為CN2533851Y的發明專利中提出的針刺手法實時數據采集傳感器實現了對針刺手法數據的實時采集,但因其結構復雜,使制造成本增加。西北工業大學在公開號為CN1718179A的專利申請中提到的一種檢測中醫針刺手法的量化傳感針,結構簡單、體積小、靈敏度高,但因結構所限僅能測量提插及捻轉手法,且存在采集數據分散性大,僅能檢測到的兩分量信號相互干擾等問題嚴重。因此,不能滿足測量其它多種針刺手法的要求。如何設計出一項簡便先進的傳感器裝置來測量多種針刺手法,并提高采集信號的可靠性與抗干擾能力,以供中醫針刺手法的定量分析研究與臨床檢測,滿足針灸教學和科研之需,是該技術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能測量多種針刺手法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本發明包括針柄、外殼、捻轉應變片、捻轉應變梁、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提插應變梁、提插應變片、空心螺栓、針體、應變梁輪軸及支撐套筒。其中支撐套筒位于外殼內,針柄的下端位于外殼內上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上端的捻轉應變梁固接。應變梁輪軸位于外殼內底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下端的提插應變梁固接。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捻轉應變梁上。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提插應變梁上。空心螺栓位于外殼外部下端,并與位于外殼內的應變梁輪軸螺接。針體的固定端安裝在空心螺栓的內孔中。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2個相鄰的捻轉應變梁相對的表面,另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2個相鄰的捻轉應變梁相對的表面,使四個捻轉應變片分別處于兩個相互對稱的象限內。四個平移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捻轉應變梁的同一側表面,使四個平移應變片分別處于四個象限內。四個 搖擺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并靠近應變梁輪軸,并且各搖擺應變片均位于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四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一個表面,并靠近支撐套筒,其中,四個提插應變片中的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四個提插應變片中的另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的下表面。針柄的下端穿過位于外殼上蓋中心的過孔,并與各捻轉應變梁固接。所述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的信號線從針柄的內孔中穿過,一端分別與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連接并組橋,另一端分別與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連通。所述支撐套筒殼體的圓周上均布有四條通槽,該通槽貫通支撐套筒殼體,并貫通支撐套筒殼體的軸向高度。所述支撐套筒上的四條通槽均位于相鄰的兩個提插應變梁的中心線之間。所述的組橋包括全橋電路和半橋電路。所述捻轉應變梁有四個。所述各捻轉應變梁的一端固定在支撐套筒的內壁上,各捻轉應變梁的另一端與位于支撐套筒內中心處的針柄下端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呈十字形分布在所述支撐套筒內孔的一端。各捻轉應變梁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各捻轉應變梁的上端面均與支撐套筒的上端面平齊。所述提插應變梁有四個。所述各提插應變梁的一端固定在支撐套筒的內壁上,各提插應變梁的另一端與位于支撐套筒內中心處的應變梁輪軸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呈十字形分布在所述支撐套筒內孔的另一端。各提插應變梁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各提插應變梁的下表面均與支撐套筒的下端面平齊。四個提插應變片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四個捻轉應變片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四個搖擺應變片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其中位于一對相對稱的兩條提插應變梁上表面的一組搖擺應變片組成一個半橋電路,位于另一對相對稱的兩條提插應變梁上表面的一組搖擺應變片組成一個半橋電路。四個平移應變片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其中位于一對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上的一組平移應變片正反對稱的組成一個半橋電路,位于另一對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上的一組平移應變片正反對稱的組成一個半橋電路。應變梁輪軸的上端的端面與四個提插應變梁的一端固定連接。應變梁輪軸下端的端面與外殼的下蓋內表面貼合。空心螺栓的螺紋端穿過外殼下蓋中心的過孔,裝入應變梁輪軸的螺紋孔內。本發明是一種基于電阻應變傳感技術、結構力學原理和電橋電路,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本發明所述的六分量微力包括施針時分別在x、y、z方向產生的力F和分別在x、y、z方向產生的矩M。利用本發明,并配合計算機系統,能夠客觀、快速、可靠地記錄微型應力狀態下的生物醫學信息量的變化,以實現不同自由度方向上的多軸連續自動檢測,保證傳感器實時并反饋檢測結果,從而實現對微力狀態及大小的檢測與識別。本發明中,四個捻轉應變梁為捻轉手法的主測梁,呈十字形分布在針柄周圍,其上端表面與支撐套筒上端面平齊。在四個捻轉應變梁上粘貼有捻轉應變片和平移應變片。四片用于測量扭轉變形的捻轉應變片組成全橋測量捻轉手法。四片用于測量平移變形平移應變片組成兩組半橋測量平移變形,其中一組半橋測量Fx,另一組半橋測量Fy。
四個提插應變梁為提插手法的主測梁,呈十字形分布在應變梁輪軸周圍其下端表面與支撐套筒下端面平齊。在四個提插應變梁上分別粘貼有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四片搖擺應變片組成兩組半橋測量搖擺變形,其中一組半橋測量Mx,另一組半橋測量My。四片測量提插變形的提插應變片組成全橋測量提插變形Fz。施針時,當采用不同施針手法時會在相對應的應變梁上產生撓度變化,并產生彈性應變,本發明中的各應變片分別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或半橋電路,并且各電路分別與靜動態應變信號測量儀連接,采集施針時所產生的提插力Fz、捻轉扭矩Mz、搖擺彎矩Mx、My方向和平移力FX、FY方向的數據,并通過計算機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后續分析處理。當進行提插手法操作時,施針者提插針柄,提插應變片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提插手法產生Fz方向的力。進行搖擺手法時,搖擺應變片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搖擺手法產生MX、MY方向的力矩。進行捻轉手法操作時,捻轉針柄,捻轉應變片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施加平移力手法時,平移應變片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捻轉手法產生Mz方向的力矩。所述平移力手法產生FX、FY方向的力。當同時組合上述各施針手法時,各測量應變片所組成的橋路能夠實現所測六分量信號間的抗干擾和各自精確、可靠測量。將埋線針置于針體的中心孔內,并將光纖通入所述埋線針的中心孔,通過光纖近遠紅外無創傷光譜分析等離子波生物醫學信息光纖傳感器,實現施針過程中熱信號的引入輔助治療。本發明實現了針刺過程中針體受力的實時定量化測量,為針刺手法的研究和針刺療效的客觀評價提供了實驗手段和科學依據,也為其它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多分量微力和微位移信號的測量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本發明能將微小應力、應變狀態及大小轉換為彈性材料的長度和形狀的有效變化,并產生相應的長度和角度的微位移或微轉動,然后將這種移動或轉動放大或縮小,并通過動靜態信號測試分析系統實時接收與分析反饋出微力多自由度的運動特性和大小變化。通過計算機對復雜應力,包括拉壓、平移、扭轉、擺動及其耦合狀態矩形高效率和高精度的連續檢測。


附圖I是傳感針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附圖2是傳感針結構示意圖的左視圖;附圖3是針柄、應變梁、支撐套筒及應變梁輪軸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附圖3逆時針旋轉90°后的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支撐套筒、應變梁、支撐套筒及應變梁輪軸的剖視圖;附圖6是支撐套筒、應變梁、支撐套筒及應變梁輪軸的底視圖;附圖7是外殼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8是空心螺栓的結構示意圖。 I.信號線 2.針柄3.外殼4.捻轉應變片5.捻轉應變梁6.平移應變片7.搖擺應變片8.提插應變梁 9.提插應變片10.空心螺栓11.螺絲釘 12.針體 13.應變梁輪軸14.支撐套筒15.通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實施例是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包括針柄2、外殼
3、捻轉應變片4、捻轉應變梁5、平移應變片6、搖擺應變片7、提插應變梁8、提插應變片9、空心螺栓10、螺絲釘11、針體12、應變梁輪軸13及支撐套筒14。支撐套筒14位于外殼3內,針柄2的下端位于外殼3內上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14上端的捻轉應變梁5固接;應變梁輪軸13位于外殼3內底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14下端的提插應變梁8固接。各捻轉應變片4,平移應變片6分別粘貼在捻轉應變梁5上;搖擺應變片7和提插應變片9分別粘貼在提插應變梁8上。空心螺栓10位于外殼3外部下端,并與位于外殼3內的應變梁輪軸13螺接。針體12的固定端安裝在空心螺栓10的內孔中。捻轉應變梁5有四個,均為矩形板條狀,用于粘貼扭轉變形應變片4和平移應變片 6。各捻轉應變梁5長度方向的一端端面固定在支撐套筒14 一端的內孔壁上,各捻轉應變梁5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端面與位于支撐套筒14內中心處的針柄2下端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使所述捻轉應變梁5呈十字形固定在支撐套筒14內孔一端。四個捻轉應變梁5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所述四個捻轉應變梁5的上端面與支撐套筒14的上端面平齊。四個捻轉應變片4分別粘貼在四個捻轉應變梁5的一個表面,并靠近針柄2處,其中,四個捻轉應變片4中的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2個相鄰的兩個捻轉應變梁5相對的表面,四個捻轉應變片4中的另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2個相鄰的兩個捻轉應變梁5相對的表面,使四個捻轉應變片4分別處于兩個相互對稱的象限內。四個平移應變片6分別粘貼在四個捻轉應變梁5寬度方向的一個表面,并靠近支撐套筒14 ;所述的四個平移應變片6分別粘貼在四個捻轉應變梁5寬度方向的一個表面,并且四個平移應變片6均位于四個捻轉應變梁5同一側表面,使四個平移應變片6分別處于四個象限內。提插應變梁8有四個,均為矩形板條狀,用于粘貼搖擺變形應變片7和提插應變片9。各提插應變梁8長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支撐套筒14 一端的內孔壁上,各提插應變梁8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位于支撐套筒14內中心處的應變梁輪軸13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使所述提插應變梁8呈十字形固定在支撐套筒14內孔一端。四個提插應變梁8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下表面與支撐套筒14的下端面平齊,四個搖擺應變片7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8的上表面,并靠近應變梁輪軸13。四個提插應變片9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8 一個表面,并靠近支撐套筒14,其中,四個提插應變片9中的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8的上表面,四個提插應變片9中的另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8的下表面。所述提插應變梁8寬度的中心線與捻轉應變梁5厚度的中心線重合。所述支撐套筒14殼體的圓周上均布有四條通槽15,該通槽貫通支撐套筒14殼體,并貫通支撐套筒14殼體的軸向高度。所述支撐套筒14上的四條通槽15均位于相鄰的兩個提插應變梁8的中心線之間。針柄2為空心鎂合金管,該針柄2的下端穿過位于外殼3上蓋中心的過孔,并與各捻轉應變梁5固接。所述各捻轉應變片4,平移應變片6,搖擺應變片7和提插應變片9的信號線I從針柄2的內孔中穿過,一端分別與各捻轉應變片4,平移應變片6,搖擺應變片7和提插應變片9連接并組橋,另一端分別與信號分析系統連接。
所述的組橋包括全橋電路和半橋電路。本實施例中,四個提插應變片9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用于測量提插手法產生Fz方向的力。該惠斯通全橋電路與8通道TST 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連通。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各通道之間的接線端子上的短接線全部斷開,并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 I 通道工作端的 “+Eg” 和 “Vi+”,“Vi+” 和“一 Eg,,,“一 Eg” 和 “Vr”,“Vr” 和 “+Eg” 各與一個提插應變片9連通。本實施例中,四個捻轉應變片4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用于測量捻轉手法產生Mz方向的力矩。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各通道之間的接線端子上的短接線全部斷開,并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2通道工作端“+Eg”和“Vi+”,“Vi+”和“_Eg”,“_Eg”和“Vi_”,“Vi_”和“+Eg”各與一個捻轉應變片4連通。本實施例中,四個搖擺應變片7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四個搖擺應變片7分為兩組,其中位于兩條提插應變梁8上表面的一組搖擺應變片7組成半橋,用于測量搖擺手法產生Mx方向的力矩。用導線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3通道端子上“Vi_”端子與該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補償端子上的“D”端子連通。將一個應變片7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通道端子的“+Eg”和“Vi+”連通;將同一組的另一個應變片7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Vi+”和“一Eg”連通。位于兩條提插應變梁8上表面的另一組搖擺應變片7組成半橋,用于測量搖擺手法產生My方向的力矩,用導線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4通道端子上“Vi_”端子與該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補償端子的“D”端子連通。將一個應變片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通道端子的“+Eg”和“Vi+”連通;將同一組的另一個應變片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Vi+”和“一Eg”連通。本實施例中,四個平移應變片6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四個平移應變片6分為兩組,其中位于兩條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5上的一組正反對稱的平移應變片6組成半橋,用于測量平移力手法產生Fx方向的力;用導線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5通道端子上“Vi_”端子與該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補償端子上的“D”端子連通;將一個應變片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通道端子的“+Eg”和“Vi+”連通;將同一組的另一個應變片與該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Vi+”和“一 Eg”連通。位于兩條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5上的另一組正反對稱的平移應變片6組成半橋,用于測量平移力手法產生Fy方向的力。用導線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6通道端子上“Vi_”端子與該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補償端子上的“D”端子連通;將一個應變片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通道端子的“+Eg”和“Vi+”連通;將同一組的另一個應變片與TST3827動靜態應變測試儀的“Vi+”和“一 Eg”連通。應變梁輪軸13的上端與四個提插應變梁8的一端固定連接;應變梁輪軸13下端的端面與外殼3的下蓋內表面貼合。空心螺栓10的螺紋端穿過外殼3下蓋中心的過孔,裝入應變梁輪軸13的螺紋孔內。外殼3為封閉的殼體,在外殼3上蓋的中心有針柄2的過孔,在外殼3下蓋的中心有空心螺栓10的過孔。外殼3的上蓋為中間帶孔的圓片,針柄2穿過圓孔且兩者之間留有足夠間距,針柄2在孔內可自由轉動、上下直線運動、自由搖擺和水平移動。外殼3與支撐套筒14之間也留有足夠間距,防止施針過程中兩者發生接觸干擾信號測量。支撐套筒14周向均勻分布4個上下貫通的通槽。其作用是在實現捻轉應變梁5與提插應變梁8固接在一起的同時,減小應變梁各輪輻間的交互影響從而實現各分量的獨立測量與測量的靈敏度和可靠性。裝配時一、針柄2、捻轉應變梁5、應變梁輪軸13、提插應變梁8及支撐套筒14是一整體結構,將各個應變片按要求粘貼到標定位置,根據橋路要求焊接連好線路,所述的橋路包括全橋或半橋電路。二、空心螺栓10的螺紋端穿過外殼3下蓋中心的過孔,裝入應變梁輪軸13的螺紋孔內。三、安裝外殼3的上蓋,將外殼3的上蓋與外殼3焊接或粘貼到一起。 四、針體12通過螺絲釘11固定在空心螺栓10底部通孔中。本發明采取了以上技術后,進行提插手法操作時,施針者提插針柄2,應變片9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提插手法產生Fz方向的力。進行搖擺手法時,應變片7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搖擺手法產生Mx、My方向的力矩。進行捻轉手法操作時,捻轉針柄2,應變片4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捻轉手法產生Mz方向的力矩。施加平移力手法時,應變片6變形,測量電信號由導線引出;所述平移力手法產生Fx、Fy方向的力。當同時組合上述各施針手法時,各測量應變片所組成的橋路能夠實現所測六分量信號間的抗干擾和各自精確、可靠測量。將埋線針置于針體的中心孔內,并將光纖通入所述埋線針的中心孔,通過光纖近遠紅外無創傷光譜分析等離子波生物醫學信息光纖傳感器,實現施針過程中熱信號的引入輔助治療。本發明實現了針刺過程中針體受力的實時定量化測量,為針刺手法的研究和針刺療效的客觀評價提供了實驗手段和科學依據,也為其它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多分量微力和微位移信號的測量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
1.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其特征在于,包括針柄、外殼、捻轉應變片、捻轉應變梁、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提插應變梁、提插應變片、空心螺栓、針體、應變梁輪軸及支撐套筒;其中 a.支撐套筒位于外殼內,針柄的下端位于外殼內上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上端的捻轉應變梁固接;應變梁輪軸位于外殼內底部,并與位于支撐套筒下端的提插應變梁固接;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捻轉應變梁上;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提插應變梁上;空心螺栓位于外殼外部下端,并與位于外殼內的應變梁輪軸螺接;針體的固定端安裝在空心螺栓的內孔中; b.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2個相鄰的捻轉應變梁相對的表面,另2個捻轉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2個相鄰的捻轉應變梁相對的表面,使四個捻轉應變片分別處于兩個相互對稱的象限內;四個平移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捻轉應變梁的同一側表面,使四個平移應變片分別處于四個象限內; c.四個搖擺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并靠近應變梁輪軸,并且各搖擺應變片均位于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四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四個提插應變梁一個表面,并靠近支撐套筒,其中,四個提插應變片中的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的上表面,四個提插應變片中的另2個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另兩個相對稱的一對提插應變梁的下表面; d.針柄的下端穿過位于外殼上蓋中心的過孔,并與各捻轉應變梁固接;所述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的信號線從針柄的內孔中穿過,一端分別與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連接并組橋,另一端分別與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連接; e.所述支撐套筒殼體的圓周上均布有四條通槽,該通槽貫通支撐套筒殼體,并貫通支撐套筒殼體的軸向高度;所述支撐套筒上的四條通槽均位于相鄰的兩個提插應變梁的中心線之間;所述的組橋包括全橋電路和半橋電路。
2.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捻轉應變梁有四個;所述各捻轉應變梁的一端固定在支撐套筒的內壁上,各捻轉應變梁的另一端與位于支撐套筒內中心處的針柄下端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呈十字形分布在所述支撐套筒內孔的一端;各捻轉應變梁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各捻轉應變梁的上端面均與支撐套筒的上端面平齊。
3.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插應變梁有四個;所述各提插應變梁的一端固定在支撐套筒的內壁上,各提插應變梁的另一端與位于支撐套筒內中心處的應變梁輪軸的圓周表面固定連接,呈十字形分布在所述支撐套筒內孔的另一端;各提插應變梁處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各提插應變梁的下表面均與支撐套筒的下端面平齊。
4.一種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其特征在于,四個提插應變片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四個捻轉應變片組成惠斯通全橋電路;四個搖擺應變片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其中位于一對相對稱的兩條提插應變梁上表面的一組搖擺應變片組成一個半橋電路,位于另一對相對稱的兩條提插應變梁上表面的一組搖擺應變片組成一個半橋電路;四個平移應變片組成2個惠斯通半橋電路,其中位于一對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上的一組平移應變片正反對稱的組成一個半橋電路,位于另一對相對稱的捻轉應變梁上的一組平移應變片正反對稱的組成一個半橋電路。
5.一種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其特征在于,應變梁輪軸的上端的端面與四個提插應變梁的一端固定連接;應變梁輪軸下端的端面與外殼的下蓋內表面貼合;空心螺栓的螺紋端穿過外殼下蓋中心的過孔,裝入應變梁輪軸的螺紋孔內。
全文摘要
一種能夠測量中醫針刺手法六分量微力的針灸針,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捻轉應變梁上,各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分別粘貼在提插應變梁上。所述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的信號線從針柄的內孔中穿過,一端分別與各捻轉應變片、平移應變片、搖擺應變片和提插應變片連接并組橋,另一端分別與動靜態應變測試儀連通。本發明采集施針時分別在x、y、z方向產生的力F和力矩M,并通過計算機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后續分析處理,實現了針刺過程中針體受力的實時定量化測量,為針刺手法的研究和針刺療效的客觀評價提供了實驗手段和科學依據,也為其它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多分量微力和微位移信號的測量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文檔編號A61H39/08GK102716026SQ20121017919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日
發明者李付國, 李 浩, 李瀟, 汪程鵬, 王瑞亭, 王磊, 艾炳蔚 申請人:南開大學, 江蘇省中醫院, 西北工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