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水痘的中藥治療領域。
背景技術:
水痘(chickenpox,varicella)是由水痘-帶狀皰疫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率很高。水痘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任何年齡均可感染水痘,主要為兒童的多發性傳染病,發病年齡以嬰幼兒較多,O 6個月以內嬰兒具有母體來的抗體,發病率較低。2 6歲為發病高峰。15歲以前即有90%以上的人感染過水痘。而并發癥的危險群為小于5歲、大于20歲者及免疫不全者。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冬春兩季多發,其傳染力強,接觸或飛沫均可傳染。易感兒發病率可達95%以上,學齡前兒童多見。臨床以皮膚粘膜分批出現斑丘疹、水皰和結痂, 而且各期皮疹同時存在為特點。
水痘屬病毒性傳染病,和帶狀皰疫屬同一種病毒感染。有些人,甚至一些醫生因為兒童期患水痘愈后良好,所以常常輕視了水痘的危害。其實,兒童患水痘后有可能繼發水痘腦炎、原發性水痘肺炎等嚴重的并發癥。另外,葡萄球菌、鏈球菌還可經皮疹感染,引起癤、 癰、膿皮癥,丹毒或蜂窩織炎等,甚至引起敗血癥、肺炎、化膿性關節炎或骨髓炎。孕婦在懷孕3-4個月內感染水痘,日后所生嬰兒可能患先天性水痘綜合癥。孕婦在分娩前患水痘時, 其所生嬰兒得不到母體抗體保護,出生后5-10天內可發生嚴重水痘。有些小兒患水痘后, 病毒可長期潛伏在顱脊神經節中,不致被血清中抗體清除。成年后,或者當機體免疫狀態發生變化時,病毒再度活躍,而引起帶狀皰疹。水痘預后一般良好。痂脫落后大多無瘢痕,但在痘疹深入皮層以及有繼發感染者,可留有淺瘢痕,通常出現在前額與顏面,呈橢圓形。重癥水痘或并發重型腦炎、肺炎者可導致死亡。接受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治療者發生水痘病情較重,病死率高。
目前,用于治療水痘的中成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見效慢、療效不夠顯著等缺陷, 有待改進。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治療水痘的所存在的見效慢、療效不夠顯著、毒副作用大等缺陷,提供一種見效快、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制備上述中藥組合物的方法。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上述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組成
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_35份、大青葉12_30份、黃芩12-30 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12份、玄參5-12份、知母5_12份、牛蒡子5_12份、生地4_10份、車前子4-10份、桅子2-9份、甘草1-6份;
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20-35份、桑白皮20-35份、牡丹皮15_30份、 大青葉12-25份、黃芩12-25份、板藍根10-20份、連翹5_10份、玄參5_10份、知母5_10份、 牛蒡子5-10份、生地4-8份、車前子4-8份、桅子2-6份、甘草1_5份;
更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30份、桑白皮30份、牡丹皮25份、大青葉20 份、黃芩20份、板藍根15份、連翹8份、玄參8份、知母8份、牛蒡子8份、生地6份、車前子 6份、桅子4份、甘草3份。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基于發明人對水痘的深層發病機理的研究及其治療原則,同時依據發明人多年臨床經驗和藥理學研究成果,篩選出清熱解毒、涼血潤燥、益陰生津、清肺降火的原料藥,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組方而成。
地骨皮為爺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性味性寒,味甘。功能主治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
桑白皮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主產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肺熱咳喘,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病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風濕熱痹。
大青葉十字花科植物蔣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紐血,黃疸,痢疾,喉痹,□瘡,癰疽腫毒。
玄參玄參科植物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主治溫熱病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 瘰疬痰核、癰疽瘡毒。
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于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
生地生地也叫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的塊根。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
車前子Plantago asiatica L. Plantago major L. Plantago depressa ffilld.車前又名車輪菜,多年生草本,連花莖高達50厘米,具須根。性味甘;淡;性微寒。歸肺經;肝經;腎經;膀胱經。功能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祛痰。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 水腫脹滿;暑濕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喘。具有祛痰、鎮咳、平喘等作用。
甘草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在上述中藥組合物中加入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時具有更好的清熱燥濕的功效秦皮 5-12份、苦參5-12份、石膏4-10份、黃柏4_10份、龍膽草4_10份、蒼術4_10份、老鸛草 4-10份;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是秦皮10份、苦參10份、石膏6份、黃柏8份、龍膽草8 份、蒼術8份、老鸛草8份。
秦皮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性味苦,寒。清熱燥濕中藥。主治清熱燥濕、清肝明目、平喘止咳。用于熱毒瀉痢、 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老鸛草英文名HERBA ERODII/HERBA GERANII。別名老鸛嘴、老鴉嘴、貫筋、老貫筋、老牛筋。來源為物牛兒苗科植物物牛兒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老鸛草 Geranium Wilfordii Maxim.、尼泊爾老鸛草、西伯利亞老鸛草、塊根老鸛草及其變種高山塊根老鸛草(或野老鸛草Geranium carolinianum L.的帶果實全草干燥干燥入藥。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瀉利。用于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泄瀉痢疾之功效。
龍膽草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條葉龍膽、三花龍膽和滇龍膽的根和根莖。具有清熱、 瀉肝、定驚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性味苦,澀,大寒,無毒。主治骨間寒熱、驚病邪氣, 繼絕傷,定五臟,殺蟲毒。”
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進一步加入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時具有更好的清熱解毒的功效紫花地丁 5-12份、蒲公英5-12份、魚腥草3-8份、金銀花4_10份、虎耳草4_10份; 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是紫花地丁 9份、蒲公英9份、魚腥草6份、金銀花7份、虎耳草7 份。
紫花地丁 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n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性味歸經苦、辛、寒,無毒;歸心、肝經。功能主治可入藥,其性寒味微苦,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
蒲公英性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甘寒清解,苦以開泄,功專解毒消腫,為治乳癰要藥。兼有利濕之功。
金銀花性甘,微苦,辛,寒。歸肺,胃,心,大腸經。具有宣散風熱,清解血毒之功效。
虎耳草(學名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為虎耳草科植物。含生物堿、硝酸鉀、氯化鉀、熊果酚苷(arbutin),其葉綠體中所含之酚酶能將順式咖啡酸;微苦、辛,寒, 有小毒;具有祛風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
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進一步加入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時具有更好的清熱清熱涼血的功效半枝蓮5-12份、馬尾蓮5-12份、穿心蓮5-12份、淡竹葉2_8份、茅根2_8份;優選的,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是半枝蓮10份、馬尾蓮10份、穿心蓮9份、淡竹葉6份、茅根6份。
本發明方中各藥配伍在一起共奏之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肺降火之功效,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于水痘標本兼治,臨床療效觀察證實,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于水痘療效確切可靠、真實。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無毒無害,安全可靠,服用后無不良反應,臨床使用安全。
本發明所用的各味原料藥都可以在醫藥商店購買得到。
本發明藥物活性組分可以加入制備不同劑型時所需的各種輔料,例如崩解劑、潤滑齊U、黏合劑等,以常規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適宜的臨床制劑,如口服制劑或外用制劑,所述的口服制劑可以是丸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口服液、滴丸劑等;所用的外用制劑可以膏齊 、洗液、擦劑等。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一種制備方法將本發明的各原料藥按所述重量份配比稱取后,粉碎,過篩(例如可以是600-1000目篩),即得。當然,也可以將各原料藥粉碎后,加入制劑成型所需的輔料或賦型劑,按照常規方法制備成膠囊劑、片劑或丸劑。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另一種制備方法按所述重量份稱取各原料藥;將各原料藥用水煎煮,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濃縮成清膏,加入制劑成型的輔料或賦型劑,制劑成型, 即得。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用法與用量本發明的用藥量取決于具體劑型、病人的年齡、 健康狀況等因素。作為指導用法用量膠囊劑,每個膠囊含量O. 6克生藥,每次口服I至3 粒,一日三次,7天為一個療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這些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實施例I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15、桑白皮15、牡丹皮15、大青葉12、 黃芩12、板藍根10、連翹5、玄參5、知母5、牛蒡子5、生地4、車前子4、桅子2、甘草I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5倍重量,煎煮I. 5 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 (60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2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5、桑白皮35、牡丹皮35、大青葉30、 黃芩30、板藍根25、連翹12、玄參12、知母12、牛蒡子12、生地10、車前子10、桅子9、甘草6;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4倍重量, 煎煮I. 5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 (60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3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20、桑白皮20、牡丹皮15、大青葉12、 黃芩12、板藍根10、連翹5、玄參5、知母5、牛蒡子5、生地4、車前子4、桅子2、甘草I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5倍重量,煎煮I. 5 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30-1. 35 (55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4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5、桑白皮35、牡丹皮30、大青葉25、 黃芩25、板藍根20、連翹10、玄參10、知母10、牛蒡子10、生地8、車前子8、桅子6、甘草5 ;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5倍重量, 煎煮I. 5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30-1. 35 (55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5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0、桑白皮30、牡丹皮25、大青葉20、 黃芩20、板藍根15、連翹8、玄參8、知母8、牛蒡子8、生地6、車前子6、桅子4、甘草3 ;將上述7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I. 5 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 (60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6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0、桑白皮30、牡丹皮25、大青葉20、 黃芩20、板藍根15、連翹8、玄參8、知母8、牛蒡子8、生地6、車前子6、桅子4、甘草3、秦皮 10、苦參10、石膏6、黃柏8、龍膽草8、蒼術8、老鸛草8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I. 5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6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7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0、桑白皮30、牡丹皮25、大青葉20、 黃芩20、板藍根15、連翹8、玄參8、知母8、牛蒡子8、生地6、車前子6、桅子4、甘草3、紫花地丁 9、蒲公英9、魚腥草6、金銀花7、虎耳草7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 6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I. 5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 (60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實施例8膠囊劑的制備
按以下重量稱取各原料藥(單位g):地骨皮30、桑白皮30、牡丹皮25、大青葉20、 黃芩20、板藍根15、連翹8、玄參8、知母8、牛蒡子8、生地6、車前子6、桅子4、甘草3、半枝蓮10、馬尾蓮10、穿心蓮9、淡竹葉6、茅根6 ;將上述各原料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6 倍重量,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水4倍重量,煎煮I. 5小時;將煎煮液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17-1. 19(60°C )的清膏;合并兩次清膏,加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加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填充膠囊,即得。
試驗例I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治療水痘的臨床療效觀察試驗
一、一般資料152例患者均符合脂溢性皮炎診斷標準,其中,男98例,女86例,年齡6個月 15歲,平均5歲。將患者隨機分成四組,每組38例;四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上差異無顯著性。
二、試驗藥物
本發明實施例1-8所制備的藥物。
三、治療方法
將152例患者隨機分成4組,即試驗I組、試驗2組、試驗3組和試驗4組,每組各38例,試驗I組采用實施例1-5所制備的膠囊劑治療,試驗2組采用實施例6所制備的膠囊劑治療;試驗3組采用實施例7所制備的膠囊劑治療,試驗4組采用實施例8所制備的膠囊劑治療;口服,一次3粒(0.68生藥/粒),一日3次,7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服藥期間停服其它相關藥物及其它治療。
四、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及依據療效標準治療前、后I周、2周、3周,對患者癥狀和體征進行客觀評分。臨床癥狀和體征按4級評分法進行,O =無,I =輕度,2=中度,3=重度。痊愈為積分值減少> 95%,顯效為積分值> 60%,好轉為積分值減少20% 60%,無效為積分值減少< 20%。積分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總積分X 100%。
五、臨床觀察結果
臨床觀察結果見表I。
表I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治療水痘的臨床療效觀察試驗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組成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35份、大青葉12-30份、黃芩12-30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_12份、玄參5-12份、知母5-12份、牛蒡子5-12份、生地4_10份、車前子4_10份、桅子2_9份和甘草1-6份。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20-35份、桑白皮20-35份、牡丹皮15-30份、大青葉12-25份、黃芩12-25份、板藍根10-20份、連翹5-10份、玄參5-10份、知母5-10份、牛蒡子5-10份、生地4_8份、車前子4_8份、桅子2-6份、甘草1-5份;優選的,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30份、桑白皮30份、牡丹皮25份、大青葉20份、黃芩20份、板藍根15份、連翹8份、玄參8份、知母8份、牛蒡子8份、生地6份、車前子6份、桅子4份、甘草3份。
3.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組成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35份、大青葉12-30份、黃芩12-30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_12份、玄參5-12份、知母5-12份、牛蒡子5-12份、生地4_10份、車前子4_10份、桅子2_9份、甘草1-6份、秦皮5-12份、苦參5-12份、石膏4-10份、黃柏4_10份、龍膽草4_10份、蒼術4-10份、老鸛草4-10份。
4.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30份、桑白皮30份、牡丹皮25份、大青葉20份、黃芩20份、板藍根15份、連翹8份、玄參8份、知母8份、牛蒡子8份、生地6份、車前子6份、桅子4份、甘草3份、秦皮10份、苦參10份、石膏6份、黃柏8份、龍膽草8份、蒼術8份、老鸛草8份。
5.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組成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35份、大青葉12-30份、黃芩12-30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_12份、玄參5-12份、知母5-12份、牛蒡子5-12份、生地4_10份、車前子4_10份、桅子2_9份、甘草1-6份、紫花地丁 5-12份、蒲公英5-12份、魚腥草3-8份、金銀花4_10份、虎耳草4_10份。
6.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30份、桑白皮30份、牡丹皮25份、大青葉20份、黃芩20份、板藍根15份、連翹8份、玄參8份、知母8份、牛蒡子8份、生地6份、車前子6份、桅子4份、甘草3份、紫花地丁 9份、蒲公英9份、魚腥草6份、金銀花7份、虎耳草7份。
7.一種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組分組成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35份、大青葉12-30份、黃芩12-30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_12份、玄參5-12份、知母5-12份、牛蒡子5-12份、生地4_10份、車前子4_10份、桅子2_9份、甘草1-6份、半枝蓮5-12份、馬尾蓮5-12份、穿心蓮5-12份、淡竹葉2_8份、茅根2_8份。
8.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是地骨皮30份、桑白皮30份、牡丹皮25份、大青葉20份、黃芩20份、板藍根15份、連翹8份、玄參8份、知母8份、牛蒡子8份、生地6份、車前子6份、桅子4份、甘草3份、半枝蓮10份、馬尾蓮10份、穿心蓮9份、淡竹葉6份、茅根6份。
9.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8任何一項所述中藥組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所述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 (2)將各原料藥用水煎煮,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濃縮成清膏,加入制劑成型的輔料或賦型劑,制劑成型,即得。
10.權利要求1-8任何一項所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治療水痘藥物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治療水痘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包括地骨皮15-35份、桑白皮15-35份、牡丹皮15-35份、大青葉12-30份、黃芩12-30份、板藍根10-25份、連翹5-12份、玄參5-12份、知母5-12份、牛蒡子5-12份、生地4-10份、車前子4-10份、梔子2-9份、甘草1-6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按照中藥常規制劑方法可制備成任何一種臨床上可接受的藥物制劑。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肺降火之功效,臨床療效表明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于水痘療效確切可靠,標本兼治,臨床應用安全,無任何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6/8964GK102973770SQ20121046711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3日
發明者黃文珍 申請人:黃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