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脊柱外科外固定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脊柱微創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骨質疏松所致的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的研究表明,每年美國此類骨折數約150萬人次,其中脊柱骨折占30%。胸腰椎體壓縮性骨折包括老年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其發病率日益增高,據流行病學研究,北京50歲以上婦女脊柱骨折發病率是15%,80歲以后發病率是37%。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導致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包括部分其他原因的病理性骨折。對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為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兩種方案。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不僅會影響脊柱功能,還可導致呼呼吸、消化多系統功能障礙。以臥床,保護為主的傳統療法,容易導致骨質進行性脫鈣形成惡性循環。國內學者研究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保守治5年內,病死率23-24%,明顯高于普通人群,該疾病治療的關鍵是迅速止痛,早期功能鍛煉,而傳統治療方法與這種治療理念相抵觸。對于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目前采用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椎體后凸成形術,但存在的不足之處是(I)雖然可以撐開椎體中柱,恢復一定高度,但卻無法有效地撐開前、后柱高度;(2)無法有效的解決椎體的后凸成角問題;(3)對于椎體后壁破裂凸入椎管,即使是脊髓神經壓迫癥狀不明顯的椎體爆裂骨折,也屬于上述術式的禁忌癥。這種情況時多采用的術式是損傷椎體次全切、上下間盤切除鈦網植骨術,手術創傷大、出血多、風險高。預后導致鄰近上下椎體的應力轉移,從而造成加快鄰近上下椎間盤的退變。而對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由于患者存在骨質疏松,這種減壓固定手術會帶來更多的出血,固定也更加不可靠,因此,急需更好的治療器械。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技術依據微創外科理念,提供一種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主要是沿脊柱方向縱向撐開,能根據骨折實際情況最大限度的撐開椎體高度,借助椎體前、后縱韌帶的自身限制性張力,能有效矯正椎體后凸成角2-8度,同時,還能有效地恢復前、中、后柱高度。本實用新型技術不但適用胸腰椎壓縮骨折的撐開復位,同樣適用于椎體后壁破裂突入椎管內,脊髓未受壓且無神經損傷癥狀的爆裂骨折的撐開回納復位。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予以實現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固定支架、兩根中空螺釘、撐開器、加壓器和扳手;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橫梁和兩套夾具;所述夾具包括套在橫梁上的萬向套、第一夾塊、第二夾塊,鎖緊螺栓和壓力彈簧,所述萬向套的一端設有套體,所述套體上設有套孔和螺栓孔,所述萬向套的另一端為螺桿,所述套體與螺桿的連接部位為半球體,所述第一夾塊和第二夾塊依次套在所述螺桿上,所述第一夾塊和第二夾塊對合位置處設有臺階孔,所述壓力彈簧設在所述臺階孔中,所述第一夾塊和第二夾塊之間設有夾口 ;所述第一夾塊上,在遠離第二夾塊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套體的半球體表面配合的球面孔,所述螺桿上設有鎖緊螺母;每個夾具通過萬向套上的套孔與橫梁裝配,并通過鎖緊螺栓固定;兩個中空螺釘均分別夾持在每個夾具的夾口內,所述夾口的軸線與所述套孔的軸線交叉并呈90度;所述撐開器包括主體和兩個撐開桿,所述主體套在一齒條上,所述主體內設置有與所述齒條嚙合的齒輪,所述主體上還設有一制動結構;所述齒條和所述主體上均分別固連有與所述齒條垂直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與所述撐開桿的一端采用轉動銷軸連接,所述撐開桿的另一端設有與所述撐開桿垂直的C型腳鉤;所述加壓器包括螺紋桿、連接器和加長桿,所述加長桿為空心結構,所述螺紋桿的中部固定有一轉紐,所述螺紋桿上、位于所述轉紐兩側的螺紋旋向相反,螺距相同;所述連接器包括與螺紋桿連接的螺母和套在所述加長桿上的套環構成,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的一端連接,所述螺母與所述套環連接,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及所述套環與所述螺母之間的連接分別為在相交兩個平面內的轉動連接;所述加長桿的另一端設有接口和固定支座;所述主體上設有與所述齒輪固連的六角螺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復位器中的固定支架,通過具有萬向套的夾具,可調節損傷椎體后壁的后凸成角。另外,第一夾塊和第二夾塊之間設有壓力彈簧,當鎖緊螺母松開后,兩夾塊即可分開,夾持非常容易。鎖緊螺母鎖緊后可以將夾具的夾口與中空螺釘鎖緊。由于本實用新型復位器中的加壓器,當中空螺釘的螺釘尖端位于遠端時,通過需要對遠端控制。使用本實用新型復位器,可以沿脊柱方向縱向加壓,能最大限度的掙開椎體高度,尤其是前、后柱的高度;通過鎖緊螺母31調節方向,加壓體外的中空螺釘2,根據“筋骨并重”的理念,借助椎體前、后縱韌帶的自身張力,能有效矯正椎體后凸成角2-8度,并能有效地恢復前后柱高度,依靠這種理論,本實用新型復位器同樣適用于爆裂骨折,椎體后壁破裂突入椎管內,脊髓未受壓無神經根癥狀的的爆裂骨折。
[0015]圖I是本實用新型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6]圖2-1是安裝有中空螺釘的固定支架的主視圖;[0017]圖2-2是圖2-1所示固定支架的A-A局部剖視俯視圖;[0018]圖2-3是圖2-1所示固定支架的立體圖;[0019]圖2-4是圖2-1中所示夾具的側視圖;[0020]圖2-5是圖2-4所示夾具的B-B剖視圖。[0021]圖3-1是本實用新型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中撐開器的局部剖視圖;[0022]圖3-2是圖3-1所示撐開器的側視圖;[0023]圖3-3是圖3-1中所示C-C剖視圖;[0024]圖3-4是圖3-1中所不D-D首I]視圖;[0025]圖4-1是本實用新型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中加壓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26]圖4-2是圖4-1中所示加長桿底端部的局部視圖;[0027]圖4-3是圖4-2所述加長桿底端部的仰視圖;圖4-4是圖4-2所示加長桿底端部的側視圖。圖中I-橫梁,2-中空螺釘,3-夾具,4-撐開器,6-加壓器,7_T字形套筒扳手,31-鎖緊螺母,32-萬向套,33’ -第一夾塊,33-第二夾塊,34-鎖緊螺栓,35-壓力彈簧,36-套孔,37-夾口,41-主體,42-齒輪,43-齒條,44-防脫螺釘,45-制動爪,46-銷釘,47六角螺栓,48-扭力彈簧,49-轉動銷釘,50-支撐桿,51-撐開桿,52-腳鉤,61-螺紋桿,62-轉鈕,63-連接器,65-接口,66-固定支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包括固定支架、兩根中空螺釘2,撐開器4、加壓器6和扳手7。如圖2-1和圖2-3所示,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橫梁I和兩套夾具3 ;如圖2_2、圖2_4和圖2-5所示,所述夾具3包括套在橫梁I上的萬向套32、第一夾塊33’第二夾塊33,鎖緊螺栓34和壓力彈簧35,所述萬向套32的一端設有套體,所述套體上設有套孔36和螺栓孔,所述萬向套32的另一端為螺桿,所述套體與螺桿的連接部位為半球體,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依次套在所述螺桿上,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對合位置處設有臺階孔,所述壓力彈簧35設在所述臺階孔中,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之間設有夾口37 ;所述第一夾塊33’上,在遠離第二夾塊33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套體的半球體表面配合的球面孔,所述螺桿上設有鎖緊螺母31,保證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與萬向套32可形成萬向結構,以調節人體中錐后壁向前10°。另外,如圖2-2所示,由于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之間有壓力彈簧35,因此,當鎖緊螺母31松開后,在壓力彈簧35的張力作用下,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可自動分離,當鎖緊螺母2鎖緊后可以使夾口 37將中空螺釘2夾緊,使中空螺釘2的夾持或取下都非常容易。如圖2-3和圖2-5所示,每個夾具3通過萬向套上的套孔36與橫梁I裝配,并通過鎖緊螺栓34固定;每個夾具3的夾口 37內均夾持一個中空螺釘2 ;所述夾口 37的軸線與所述套孔36的軸線交叉并呈90度。所述中空螺釘2的尾部(圖1-1和圖1-3中所示的頂部)設有扁狀接口,所述中空螺釘2的頭部設有用于自攻進的螺紋。所述橫梁I的長度為3(T40mm。所述中空螺釘2的孔徑為I. 6mm,可通過I. 4mm導針(克氏針)。如圖I和圖3-1所示,本實用新型復位器中的所述撐開器4包括主體41和兩個撐開桿51,如圖3-1所示,所述主體41套在一齒條43上,所述主體41內設置有與所述齒條43嚙合的齒輪42,所述主體42上還設有一制動結構,如圖3-1和圖3_4所示,所述制動結構包括設置在主體41上的銷軸46,所述銷軸46上設置有制動爪45和扭力彈簧48,所述制動爪45以所述銷軸46為支點,其一端與所述扭力彈簧48緊密接觸,另一端在所述扭力彈簧48的作用下插在所述齒條43的齒槽中。如圖3-1所示,所述齒條43和所述主體41上均分別固連有與所述齒條43垂直的支撐桿50,所述齒條43上遠離支撐桿的一端設有防脫螺釘44,所述支撐桿50與所述撐開桿51的一端采用轉動銷軸49連接,所述撐開桿51的另一端設有與所述撐開桿51垂直的C型腳鉤52,如圖圖3-2和圖3-3所示。[0036]如圖I和圖4_1所不,所述加壓器6包括螺紋桿61、連接器63和加長桿64,所述加長桿64為空心結構,所述螺紋桿61的中部固定有一轉紐62,所述螺紋桿上、位于所述轉紐62兩側的螺紋旋向相反,螺距相同;所述連接器63包括與螺紋桿61連接的螺母和套在所述加長桿64上的套環構成,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64的一端連接,所述螺母與所述套環連接,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64及所述套環與所述螺母之間的連接分別為在相交兩個平面內的轉動連接;所述加長桿64的另一端設有接口 65和固定支座66,如圖4-2、圖4-3和圖4-4所示。如圖3-2所示,所述主體41上設有與所述齒輪42固連的六角螺栓47,所述扳手為六角套筒式扳手,設有與所述六角螺栓配合的六角槽,如圖I所示。使用本實用新型復位器進行操作時,需要采用兩套以實現相鄰傷錐上下椎體的撐開。其操作過程如下體位患者俯臥位。腹部、胸前墊高。常規骨科消毒,鋪無菌單,術區貼無菌手術膜。定位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確定患者傷椎相鄰上、下椎體椎弓根的位置,并標記。操作于椎旁一側標記點,局麻,麻醉滿意后,在透視下于傷椎上一椎體椎弓根位置鉆入一枚克氏針,正側位透視下可見克氏針通過椎弓根并到達椎體內。沿克氏針根部順皮紋方向切開皮膚約2cm,分開皮下、淺筋膜至椎骨。空心鉆套入克氏針至椎體表面,鉆透皮質,至椎弓根。置入套筒,進行皮膚及軟組織保護。將中空螺釘2順克氏針沿套筒至椎體,擰入中空螺釘2至椎體內。于同側傷椎下一椎體標記椎弓根位置,操作同前,擰入另一個中空螺釘2,至此將兩枚中空螺釘2置入傷錐同側的上、下椎體的椎弓根內;分別將中空螺釘2套入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內33內,并擰緊,將其中位于脊柱同側的兩枚中空螺釘2套在橫梁I上的萬向套32內,調整該兩個中空螺釘2在橫桿I上的距離,擰緊鎖緊螺栓34,如圖2-1、圖2-2和圖2_3所示。通過旋轉加壓器上的轉鈕62初步調整位于螺紋桿61上兩側的加長桿64之間的距離,然后將加壓器的加長桿64套在脊柱同側的兩枚中空螺釘2上,此時,應保證每個加長桿64與其所套中空螺釘2的中心線基本在同一條直線上,并以加壓器加長桿64底部的固底支座66將加壓器初步固定在夾具3的上面;初步確定撐開器上兩個支撐桿50之間的距離,即按住制動爪45推拉主體41到合適位置后釋放制動爪45,然后將撐開器4上的兩個撐開桿51以轉動銷釘49為旋轉中心旋動,使兩個撐開桿51與支撐桿50之間呈90夾角,再將撐開桿51底部的腳鉤52鉤在加壓器加長桿64下部的接口 65處。實現后柱椎體的撐開在撐開器的兩支撐桿50之間的距離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旋轉加壓器上的旋鈕62,加大兩個加長桿上端的距離,使兩枚中空螺釘以夾具處為支點呈倒“八”字撐開,中空螺釘2的尖端內收,中空螺釘2的尾帽端外展撐開,由此可緊張后縱韌帶,有利于部分恢復后柱高度,在緊張后縱韌帶的同時還可使突入椎管的椎體后壁部分回納復位。實現前、中柱椎體的撐開在兩個加長桿64之間的距離固定的情況下,將T字套筒扳手7套在主體41上面的六角螺栓47上逆時針旋轉,從而加大兩支撐桿50之間的距離,即使得加壓器上兩個加長桿64底部的距離加大,使兩枚中空螺釘以夾具處之間呈“八”字撐開,中空螺釘2的尖端外展撐開,中空螺釘2的尾帽端內收,由此可緊張前縱韌帶,減輕椎間壓力,有利于恢復前柱高度。同法操作對側脊柱,待脊柱雙側中空螺釘均撐開后,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經過與治療前的X光影像比較在椎體前、后縱韌帶的自身張力作用下,已有效矯正椎體后凸成角2-8度。本實用新型復位器同樣適用于無神經損傷癥狀的爆裂骨折的回納復位。盡管上面結合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包括固定支架和兩根中空螺釘(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撐開器(4)、加壓器(6)和T字形套筒扳手(7); 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橫梁(I)和兩套夾具(3 );所述夾具(3 )包括套在橫梁(I)上的萬向套(32)、第一夾塊(33’)、第二夾塊(33),鎖緊螺栓(34)和壓力彈簧(35),所述萬向套(32)的一端設有套體,所述套體上設有套孔(36)和螺栓孔,所述萬向套(32)的另一端為螺桿,所述套體與螺桿的連接部位為半球體,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依次套在所述螺桿上,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對合位置處設有臺階孔,所述壓力彈簧(35)設在所述臺階孔中,所述第一夾塊(33’)和第二夾塊(33)之間設有夾口(37);所述第一夾塊(33’)上,在遠離第二夾塊(33)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套體的半球體表面配合的球面孔,所述螺桿上設有鎖緊螺母(31);每個夾具(3)通過萬向套上的套孔(36)與橫梁(I)裝配,并通過鎖緊螺栓(34)固定;兩個中空螺釘(2)均分別夾持在每個夾具(3)的夾口(37)內,所述夾口(37)的軸線與所述套孔(36)的軸線交叉并呈90度; 所述撐開器(4)包括主體(41)和兩個撐開桿(51),所述主體(41)套在一齒條(43)上,所述主體(41)內設置有與所述齒條(43 )嚙合的齒輪(42 ),所述主體(42 )上還設有一制動結構;所述齒條(43)和所述主體(41)上均分別固連有與所述齒條(43)垂直的支撐桿(50),所述支撐桿(50 )與所述撐開桿(51)的一端采用轉動銷軸(49 )連接,所述撐開桿(51)的另一端設有與所述撐開桿(51)垂直的C型腳鉤(52 ); 所述加壓器(6)包括螺紋桿(61)、連接器(63)和加長桿(64),所述加長桿(64)為空心結構,所述螺紋桿(61)的中部固定有一轉紐(62),所述螺紋桿上、位于所述轉紐(62)兩側的螺紋旋向相反,螺距相同;所述連接器(63)包括與螺紋桿(61)連接的螺母和套在所述加長桿(64)上的套環構成,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64)的一端連接,所述螺母與所述套環連接,所述套環與所述加長桿(64)及所述套環與所述螺母之間的連接分別為在相交兩個平面內的轉動連接;所述加長桿(64)的另一端設有接口(65)和固定支座(66); 所述主體(41)上設有與所述齒輪(42)固連的六角螺栓(4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結構包括設置在主體(41)上的銷軸(46),所述銷軸(46)上設置有制動爪(45)和扭力彈簧(48),所述制動爪(45)以所述銷軸(46)為支點,其一端與所述扭力彈簧(48)緊密接觸,另一端在所述扭力彈簧(48)的作用下插在所述齒條(43)的齒槽中。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為六角套筒式扳手,設有與所述六角螺栓配合的六角槽。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條上遠離支撐桿的一端設有防脫螺釘(44 )。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螺釘(2)的尾部設有扁狀接口,所述中空螺釘(2)的頭部設有用于攻進的外螺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I)的長度為30 40mmo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螺釘(2)的孔徑為I. 6_。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胸腰椎體外撐開復位器,包括固定支架、兩根中空螺釘、撐開器、加壓器和T字形套筒扳手;固定支架包括橫梁和兩套夾具;撐開器包括主體和兩個撐開桿,撐開桿的一端設有與撐開桿垂直的C型腳鉤;加壓器包括螺紋桿、連接器和加長桿;連接器包括與螺紋桿連接的螺母和套在加長桿上的套環構成,套環與加長桿及套環與螺母之間的連接分別為在相交兩個平面內的轉動連接。本實用新型能根據骨折實際情況最大限度的撐開椎體高度,借助椎體前、后縱韌帶的自身限制性張力,能有效矯正椎體后凸成角2-8度,同時,還能有效地恢復前、中、后柱高度。而且同樣適用于椎體后壁破裂突入椎管內,脊髓未受壓且無神經損傷癥狀的爆裂骨折的撐開回納復位。
文檔編號A61B17/66GK202801774SQ201220302578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6日
發明者馮其金, 黃孝敏 申請人:馮其金, 谷福順, 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