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藥材配方及重量份:佩蘭12份、炒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半夏曲3份、連翹9份、炒枳殼6份、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制備方法:步驟一);把佩蘭12份、炒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半夏曲3份、連翹9份、炒枳殼6份、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制成飲片,置非金屬煎煮器中,加入浸泡,獲得浸泡藥液;步驟二)、把步驟一)獲得的浸泡藥液加熱至沸,保持微沸狀態25-30分鐘,分離煎出液;藥渣再加水煎煮,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過濾或沉降分離煎出藥液,供使用。
【專利說明】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口臭癥"在臨床上比較多見,早在清代中醫殷克勤(字?長明)所著的《涵秋堂經 驗秘方》中曾有記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口臭是由于飲食不規律,無節制,上焦濕熱積聚脾 胃,蕰伏或口腔潰爛,肝郁脾虛,胃失和降而發生的一種證候。口臭癥包括口臭、口香、口甜 等口中異味之癥。癥狀各異,有食積口臭、虛熱口臭、口淡無味,口干口粘,口干舌燥,口澀, 口酸,口炎口臭。在臨床無統一概述,一般可根據證型分為兩大類:一是免疫方面臟腑功能 失調出現的口臭癥;二是口腔方面非臟腑原因單純性口腔中出現的如牙齦炎、牙周炎、口腔 炎、齲齒病(也稱蛀牙或蟲牙)引發的口臭癥。口臭除了口中發出難聞的氣味之外,其證型 不同,相應伴隨的癥狀表現也不相同,也是其他病疾出現的早期信號,如:口腔癌、膽囊炎、 肝炎、肝癌、咽喉癌、牙齦癌、胃癌等,應該得到重視。一.免疫方面,臟腑功能失調出現口臭 癥臨床表現,除口臭還會以患者的個體差異,分別表現單個癥狀或多個癥狀。如:口臭伴有 口苦口干胸悶氣短,胃腸道不適,腹脹,便秘,便溏,尿頻,腰膝酸軟,肢體麻痛,心煩,舌苔厚 黃膩等。二.單純性非臟腑原因口腔疾病出現的口臭癥臨床表現,口臭伴有口腔炎,牙齦腫 痛,牙齦炎,牙周炎,齲齒等口腔疾病。口臭診斷:一般根據患者口中發出異味,即可做出診 斷,可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情況鑒別。中醫分型:胃炎口臭:多因火熱之邪犯胃所致,除口 臭外,多口渴喜飲,身熱面赤,或牙齦出血、腫痛、流膿等。食積口臭:多因飲食不節制傷胃縮 食停滯胃中,除口臭外,脾胃升降失常,脘腹脹滿,噯氣吞酸,不思飲食等。虛熱口臭:多因陰 虛內熱所致,除口臭外,兼有鼻干,干咳,大便干結或溏薄,為肺腎陰虛之候,宜清肺補陰;口 臭兼有心煩不寐,爪甲不華,為肝脾腎之陰虛血弱之證。口臭兼有腰腿酸軟,多夢遺精,口干 咽燥,夜間尤甚,為腎陰虛損,相火妄動之證。痰熱口臭:多因痰濕犯肺,痰熱郁久化腐引起, 除口臭外可兼有咳咯痰濁,或痰中帶血,胸悶氣短等。口臭并發癥:口臭會讓人不敢與人近 距離交往。,從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影響正常人際情感交流,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交 往,可引發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焦慮、失眠等。口臭的治療 :目前的產品有漱口水,口香 糖,口噴劑,丸劑,片劑等,其去除機理,是以掩蓋口氣為主,其效果不錯,但其只能短暫掩蓋 口中異味,卻不能根治。丸劑,片劑,因個體差異,口中異味原因也有所不同,只能暫緩其口 干,口苦,口臭等癥狀,短期效果不錯,但治標不治本,可能會反復發作,造成對此產品的依 賴性,很難從根本上去除。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從消化系統著手,全面調節臟腑功能,恢復免疫 及腸胃正常調節,從而改善口腔環境,能從根源上去除口中異味,疏肝解郁、行氣除濕、和胃 健脾功效的內服純中草藥制劑。通過內服治療口臭,具有確切療效,臨床應用時具有良好的 治療效果。
[0004]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中藥材包括:佩蘭、炒白術、青皮、藿香、木香、茵陳 草、半夏曲、連翹、炒枳殼、陳皮、大棗。
[0005] 藥物應用機理:
[0006] 配方中佩蘭:性平,味辛。具有醒脾化濕,清暑。用于醒脾化濕:口干、口粘、舌苔厚 膩,濕濁內阻等。清暑:治暑濕感冒,發熱、頭痛、胸悶、口臭等。
[0007] 陳皮: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之功。用于脾胃氣滯證, 濕痰、寒痰咳嗽本品辛散溫通,能行能降,既能燥濕化痰,溫散寒痰,又能宣降肺氣等。【參考 資料】:《神農本草經》、《藥性論》、《本草綱目》等。
[0008] 藿香:性微溫,味辛,氣芳香。具有芳香化濕,醒脾和胃。
[0009] 木香:味辛,性溫。歸肺、肝脾經。具有行肝氣、理肺氣的功效。用于行腸胃中的滯 氣,可治消化不良,胸腹脹痛和痢疾的里急后重等癥。善于調氣,所以能治胸腹一切寒凝氣 滯作痛,并治婦女肝氣郁結的月經痛及疝氣痛等。
[0010] 茵陳蒿:性微寒,味苦、辛。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用于治濕熱黃疸,寒濕黃疸。 [0011] 半夏曲: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開胃口,增進食欲作用。用于消化不良的 食積脹滿,還可以除痰,并可調和脾胃,通暢氣機,使消化功能正常。
[0012] 連翹: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消腫,并有清心散熱作用。
[0013] 大棗:甘溫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使藥。
[0014] 茯苓:甘、淡、平。歸脾、肺、膀胱、心經。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用于 水濕停滯的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濕困所致的食少便溏或痰飲停滯之證。心悸、失眠等。用 量:6-18克。
[0015] 炒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補脾氣,燥濕,利尿,固表止汗,安胎。用于脾氣虛 證,虛汗證,脾虛胎氣不安等證。【參考資料】:《神農本草經》、《醫學啟源》、《本草通玄》等。
[0016] 青皮:苦、辛,溫。歸肝、胃經。能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于肝氣郁滯所致的病證。 食積氣滯,胃脘脹痛。用量:3-9克。
[0017] 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所選用的原料藥材藥性效互補,規避了藥物之間配 伍的相惡、相畏、相殺之選,使藥物相須、相使作用顯著,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散結、和胃健脾 作用,是清除口臭的內服純中草藥制劑。臨床應用時具有良好、確切效果。
[0018] 臨床病例
[0019] 具體病例1.張 XX,男,58歲。2004年8月17日初診。發熱8天余,曾在本X醫 院就診。診斷為"病毒感染",身熱纏綿纖延不退,頭昏如束縛之感,口中穢臭、粘膩,渴不欲 飲,納差,胸滿悶不適,嘔噁,腹脹便溏,舌苔濁厚黃膩,脈濡數。中醫辨證屬濕熱蕰伏證。治 宜以清化濕熱的" 口臭清"為良。隨投以" 口臭清"以湯劑方服。身熱清退,。口臭盡除
[0020] 具體病例2.弋XX,女,60歲。2006年10月23日經人介紹來我處初就診。因家事 爭端生氣引起脅痛腹脹,口出香味一年余。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欠佳。近月余加重,影響日常 生活。每食則感香氣自胃上沖,呃氣而出,時有嘔噁欲吐之狀,乏力,伴有失眠癥狀。平素喜 清淡食物,心情有時因之而煩惱,大便稀薄,日二次,小便少。舌苔白膩,脈沉弦。中醫辨證 屬肝郁脾虛,胃失和降證。治宜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治則。隨投以"口臭清"以湯劑方 服7劑。10月31日再診。口香已清退,胃腸癥狀大減,飲食增加,仍失眠心煩,遵上方外加 百合45份生白芍30份五劑。11月7日三診,癥狀盡消,囑其照原方繼服五劑。后隨訪年余 未見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本發明所述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藥材配方及重量份:佩蘭 12份、炒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半夏曲3份、連翹9份、炒 枳殼6份、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
[0022] 制備方法:
[0023] 步驟一);把佩蘭12份、炒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 半夏曲3份、連翹9份、炒枳殼6份、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制成飲片,置非金屬煎煮 器中,加入浸泡,獲得浸泡藥液;
[0024] 步驟二)、把步驟一)獲得的浸泡藥液加熱至沸,保持微沸狀態25-30分鐘,分離煎 出液;藥渣再加水煎煮,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過濾或沉降分離煎出藥液,供使用。
[0025] 本制劑優選湯劑內服,適應于病情較急重者;每日早晚2次內服,每次150ml溫服。 病情較輕或緩者,宜為其他內服制劑。可以采用中藥制劑的常規方法制備成任何常規內服 制劑。例如可以將這些原料藥研成粉末混合均勻散劑沖服;可以將這些原料藥一起水煎,然 后濃縮煎液服用,或者把濃縮煎液濃縮成膏加工成丸劑服用;為了使該藥物的各原料更好 地發揮藥效,針對某原料藥進行特殊提取,如乙醇提取,這些不能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 圍。本發明的活性組分可以加入制備不同劑型時所需的各種常規輔料,如崩解劑、潤滑劑、 粘合劑等,以常規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口服劑型,如丸劑、散劑、片劑、膠 囊劑、口服液等。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治療口臭癥的純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藥材配方及重量份:佩蘭12份、炒 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半夏曲3份、連翅9份、炒積殼6份、 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 制備方法: 步驟一);把佩蘭12份、炒白術10份、青皮6份、藿香6份、木香6份、茵陳草6份、半 夏曲3份、連翹9份、炒枳殼6份、茯苓3份、陳皮3份、大棗3份制成飲片,置非金屬煎煮器 中,加入浸泡,獲得浸泡藥液; 步驟二)、把步驟一)獲得的浸泡藥液加熱至沸,保持微沸狀態25-30分鐘,分離煎出 液;藥渣再加水煎煮,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過濾或沉降分離煎出藥液,供使用。
【文檔編號】A61K36/8888GK104208325SQ201410410439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5日
【發明者】惠振明, 惠鵬鵬, 惠潔英, 惠永超, 李平 申請人:惠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