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輸送收納于導管內的支架的導絲。
背景技術:
一直進行著通過使支架在患部(血管的堵塞部)擴張而從內側擴張堵塞部來使血流恢復的手術(支架留置術)。在這種手術中,通過使用導絲將收納于導管內的支架向前方推進,從而將支架輸送到患部。
在這種手術中所使用的導絲上設有按壓部件,通過用按壓部件從后方按壓支架來使支架前進。另外,還提出了如下導絲,通過在按壓部件的前端側的部分(外裝支架的部分)設置抵接部件,從而能夠利用抵接部件與支架之間的摩擦力將支架拉回到手術者的手邊側(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3-521022號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上述的現有的導絲中,由于設置按壓部件、抵接部件,而存在導絲的柔軟性受損之類的問題。其結果,存在如下問題,出現向彎彎曲曲的血管的前端輸送支架變得困難的情況。
本發明是為了對應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課題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對收納于導管內的支架進行推拉操作,并且柔軟性優異的支架輸送用的導絲。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的導絲采用了如下結構。即、一種導絲,能夠輸送收納于導管內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具備:芯軸;以及覆蓋上述芯軸的外側線圈體,上述外側線圈體包括:在上述導管內與上述支架的后端抵接的第 一線圈部;以及位于上述第一線圈部的前端側,且從上述支架的內側與支架抵接的第二線圈部。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外側線圈體包括與支架的后端抵接的第一線圈部、和從支架的內側與支架抵接的第二線圈部,因此能夠通過第一線圈部推出支架,并能夠通過第二線圈部與支架的內周面的摩擦力來拉回支架。
在此,在本發明的導絲中,推壓支架的部分(第一線圈部)和拉回支架的部分(第二線圈部)由線圈構成。因此,即使在設置了用于對支架進行推拉操作的部件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導絲的柔軟性。其結果,能夠向彎彎曲曲的血管的前端容易地輸送支架。
另外,在上述的本發明的導絲中,優選外側線圈體的第一線圈部和第二線圈部由多個線材一體地形成,第一線圈部形成為密卷,第二線圈部形成為疏卷。
此外,本說明書的“密卷”是指線圈的相鄰的線材彼此接觸的狀態,“疏卷”是指線圈的相鄰的線材彼此不接觸的狀態。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第一線圈部和第二線圈部由多個線材一體地形成,因此能夠容易地制造能夠推拉支架且柔軟的本發明的導絲。
另外,通過第一線圈部為密卷,從而能夠充分確保推壓支架的力。并且,通過第二線圈部為疏卷,從而能夠使第二線圈部容易地與支架卡合。
此外,通過第一線圈部和第二線圈部由多個線材形成,從而可抑制第一線圈部以及第二線圈部的伸縮。其結果,能夠將第二線圈部維持在疏卷的狀態(容易與支架卡合的狀態)。
另外,在上述的本發明的導絲中,優選使外側線圈體的第二線圈部的外徑比第一線圈部的外徑小。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第二線圈部的外徑比第一線圈部的外徑小,因此除了上述的本發明的效果以外,能夠更加有效地輸送支架。
另外,在上述的本發明的導絲中,優選在外側線圈體與芯軸之間設有摩擦部件。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在外側線圈體與芯軸之間設有摩擦部件,因此能夠防止外側線圈體的位置相對于芯軸偏移。因此,能夠充分地推壓支架的力以及拉回支架的力。
另外,在將第二線圈部形成為疏卷的情況下,通過限制第二線圈部的線材在芯軸上的移動,從而能夠維持疏卷的狀態。其結果,能夠可靠地實施使第二線圈部與支架卡合而將支架拉回的手術。
另外,在本發明的導絲中,優選使用內側線圈體作為摩擦部件,該內側線圈體由線徑比外側線圈體的線材小的線材形成。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摩擦部件是線圈體(內側線圈體),而且,內側線圈體由線徑比外側線圈體的線材小的線材形成,因此除了上述的本發明的效果以外,即使在設置了摩擦部件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導絲的柔軟性。其結果,能夠向彎彎曲曲的血管的前端可靠地輸送支架。
另外,在本發明的導絲中,優選作為摩擦部件的內側線圈體的線材的卷繞方向與外側線圈體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為相反的方向。
在這樣的本發明的導絲中,由于內側線圈體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為與外側線圈體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夠增大外側線圈體與內側線圈體之間的摩擦力。其結果,除了上述的本發明的效果以外,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外側線圈體的位置相對于芯軸偏移。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2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使支架前進或后退的情形的說明圖。圖2(a)表示使支架前進時的情形,圖2(b)表示使支架后退時的情形。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導絲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中:
1、2、3、4、5—導絲,6—支架,6m—標記線圈,7—導管,10—芯軸,12、22—第一線圈部,14、24—第二線圈部,16—第三線圈部,18—前端釬焊部,20—外側線圈體,30—摩擦部件,32、34—內側線圈體。
具體實施方式
A.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為了明確上述的本發明的內容,而對本發明的導絲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的結構的說明圖。導絲1由芯軸10、和設置在芯軸10的前端側(圖面左側)的三個線圈部(第一線圈部12、第二線圈部14、以及第三線圈部16)構成。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中,三個線圈分別作為不同構件而形成。另外,第二線圈部14的外徑設定為比第一線圈部12的外徑小的外徑。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線圈部12以及第二線圈部14與本發明的“外側線圈體”對應。
三個線圈部中,第一線圈部12配置在最靠基端側(圖面右側),在第一線圈部12的前端側配置有第二線圈部14,在芯軸10的最前端配置有第三線圈部16。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線圈部12以及第二線圈部14由放射線透射性的金屬(例如不銹鋼)形成。另一方面,第三線圈部16由放射線不透射性的金屬(例如白金)形成,能夠在X線透視圖像下把握導絲1的前端的位置。
第一線圈部12、第二線圈部14、以及第三線圈部16分別通過釬料或粘接劑等接合于芯軸10(省略圖示)。圖1表示三個線圈部與芯軸10的接合部位中接合第三線圈部16的前端與芯軸10的前端的前端釬焊部18。
在第二線圈部14的外周部外裝有自擴張型的支架6。通過將支架6外裝于第二線圈部14,且將導絲1以及支架6插入到導管7的內腔,從而構成用于將支架6輸送到血管的堵塞部的組裝體(所謂的支架輸送系統)。在該狀態下,第二線圈部14與支架6的內周面抵接。
圖2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使支架6前進或后退的情形的說明圖。圖2(a)表示使支架6前進時的情形,圖2(b)表示使支架6后退時的情形。
若一邊保持導管7一邊將導絲1的芯軸10向前端側(圖面左側)推進,則第一線圈部12與支架6的后端抵接,支架6被第一線圈部12推壓而向導管7的前端側移動。若支架6從導管7的前端被押出,則露出到導管7的外部的支架6通過自身的復原力而擴張(參照圖2(a))。
另外,在圖2(a)所示的狀態(支架6的一部分向導管7的外部露出的狀態)下,若將導絲1向基端側(圖面右側)拉回,則支架6通過支架6與第二線圈部14之間的摩擦力而向導管7的基端側移動,從而回收到導管7內(參照圖2(b))。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導絲1中,不僅能夠通過第一線圈部12推出支架6,而且能夠通過第二線圈部14拉回支架6,因此能夠進行支架6的留置位置的微調。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導絲1中,推壓支架6的部分(第一線圈部12)和拉回支架6的部分(第二線圈部14)由線圈構成。因此,即使在設置了用于推拉支架6的部件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導絲1的柔軟性。其結果,能夠向彎彎曲曲的血管的前端容易地輸送支架6。
B.第二實施方式: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導絲2的結構的說明圖。第二實施方式的導絲2在以下方面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不同。即,第一線圈部22和第二線圈部24由多個線材一體地形成,從而構成外側線圈體20。另外,第一線圈部22形成為密卷,第二線圈部24形成為疏卷。
此外,第一線圈部22和第二線圈部24也可以使用一根線材而一體地形成。
除此以外,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導絲2在芯軸10的最前端設有第三線圈部16,芯軸10的前端和第三線圈部16的前端由前端釬焊部18接合。并且,在將支架6外裝于第二線圈部24,且將導絲2和支架6插入到導管7內的狀態下,第二線圈部24與支架6的內周面抵接。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導絲2中,第一線圈部22和第二線圈部24由多個線材一體地形成,因此能夠推拉支架6而且能夠容易地制造柔軟的導絲2。
另外,通過第一線圈部22為密卷,從而能夠充分確保推壓支架6的力。并且,通過第二線圈部24為疏卷,從而能夠使第二線圈部24容易地與支架6卡合。
此外,通過第一線圈部22和第二線圈部24由多個線材形成,從而抑制第一線圈部22以及第二線圈部24的伸縮。其結果,能夠將第二線圈部24維持在疏卷的狀態(容易與支架卡合的狀態)。
另外,通過第二線圈部24為疏卷,也能夠得到以下那樣的附加效果。即,如圖3所示,在支架6上設有附屬物(標記線圈6m)的情況下,能夠使標記線圈6m在第二線圈部24的線材間卡合。其結果,能夠容易地拉回支架6。
C.第三實施方式:
圖4是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導絲3的結構的說明圖。第三實施方式的導絲3在以下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不同。即,在由第一線圈部22以及第二線圈部24構成的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設有摩擦部件30。在本實施方式中,橡膠制的薄片用作摩擦部件30。
此外,圖4中例示了在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導絲2的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設置有摩擦部件30的情況,但也可以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的第一線圈部12以及第二線圈部14與芯軸10之間設置摩擦部件(省略圖示)。但是,如上所述,根據使用圖3容易進行導絲的制造的觀點,希望如圖4所記載的那樣,將第一線圈部22和第二線圈部24形成為一體。
其他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相同。即,在芯軸10的最前端設有第三線圈部16,芯軸10的前端和第三線圈部16的前端由前端釬焊部18接合。并且,在將支架6外裝于第二線圈部24,且將導絲3和支架6插入到導管7內的狀態下,第二線圈部24與支架6的內周面抵接。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導絲3中,由于在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設有摩擦部件30,因此能夠防止外側線圈體20的位置相對于芯軸10偏移。因此,能夠充分確保推壓支架6的力以及拉回支架的力。
另外,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將第二線圈部24形成為疏卷的情況下,限制第二線圈部24的線材被摩擦部件30扭絞而在芯軸10上的移動,由此能夠維持疏卷的狀態。其結果,能夠可靠地實施使第二線圈部24與支架6卡合而將支架6拉回的手術。
D.第四實施方式: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導絲4的結構的說明圖。第四實施方式的導絲4在以下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不同。即,包括第一線圈部22以及第二線圈部24的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的摩擦部件由內側線圈體32構成。內側線圈體32的線材的線徑比外側線圈體20的線材的線徑小。 另外,在圖5中,內側線圈體32的線材的卷繞方向與外側線圈體20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為相同方向。
此外,圖5中例示了在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導絲2的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設置有內側線圈體32的情況,但也可以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導絲1的第一線圈部12以及第二線圈部14與芯軸10之間設置內側線圈體32(省略圖示)。
其他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相同。即,在芯軸10的最前端設有第三線圈部16,芯軸10的前端和第三線圈部16的前端由前端釬焊部18接合。并且,在將支架6外裝于第二線圈部24,且將導絲4和支架6插入到導管7內的狀態下,第二線圈部24與支架6的內周面抵接。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導絲4中,由于摩擦部件是線圈體(內側線圈體32),而且,內側線圈體32由線徑比外側線圈體20的線材小的線材形成,因此除了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效果以外,即使在設置了摩擦部件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導絲4的柔軟性。其結果,也能夠將支架6可靠地輸送到彎彎曲曲的血管的前端。
E.第五實施方式: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導絲5的結構的說明圖。第五實施方式的導絲5在以下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不同。即,在包括第一線圈部22以及第二線圈部24的外側線圈體20與芯軸10之間設有內側線圈體34,內側線圈體34的線材的卷繞方向與外側線圈體20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為相反的方向。
其他方面與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相同。即,在芯軸10的最前端設有第三線圈部16,芯軸10的前端和第三線圈部16的前端由前端釬焊部18接合。并且,在將支架6外裝于第二線圈部24,且將導絲4和支架6插入到導管7內的狀態下,第二線圈部24與支架6的內周面抵接。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導絲5中,由于內側線圈體34的線材的卷繞方向與外側線圈體20的線材的卷繞方向為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夠使外側線圈體20與內側線圈體34之間的摩擦力更大。其結果,除了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外側線圈體20的位置相對于芯軸10的偏移。
以上,對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能夠以各種方案實施。例如,在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的導絲中,說明了第二線圈部的外徑比第一線圈部的外徑小(參照圖1至圖6)。但是,第一線圈部和第二線圈部的外徑也可以大致相同(省略圖示)。
但是,如上述的各種實施方式那樣,使第二線圈部的外徑比第一線圈部的外徑小能夠減小將支架外裝于第二線圈部的狀態下的導絲的外徑。其結果,能夠使用外徑小的導管,在較細的血管中也能夠輸送支架,因而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