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膜類醫療器械的輔助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醫療器械產品中,存在一類用于包裹、覆蓋人體組織、器官的膜類醫療器械,這類醫療器械一般厚度較小,材質較為柔軟。使用過程中,膜類醫療器械可吸收人體血液、組織液或者生理鹽水。吸收液體后,材料變軟,易與其他器械或人體組織粘附,不易夾持操作,難以輸送至目標位置。由此,導致手術時間延長,甚至影響膜類醫療器械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對病人造成額外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一種可以輔助膜類醫療器械輸送的裝置,能夠有效避免膜類器械與液體不必要的接觸,輔助柔軟的膜類器械輸送至目標位置,易于實現對組織的包裹或覆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膜類醫療器械不易輸送的問題,提供一種膜類醫療器械輔助輸送裝置,其可避免膜類醫療器械與體液直接接觸,為材質較為柔軟的膜類醫療器械提供支撐,使其可被順利輸送至目標位置。
本實用新型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對膜類醫療器械輸送的輔助作用:本實用新型的組件包括托體和手柄兩部分,托體為膜類醫療器械的主要承載裝置,其底部兩側向上自然翻折形成頂部,可將托體內的膜類醫療器械與外界隔離,避免材料與外界液體的額外接觸,通過操持手柄,進行裝置的移動和輸送。
托體呈長條狀,其一端為光滑的圓弧形,指示該裝置使用過程中的前進方向,另一端與手柄相連。
作為優選,托體作為膜類醫療器械的承載區域,其規格應與膜類醫療器械相匹配。托體的長度為30-80mm,寬度為5-20mm。托體兩側自然向上翻折,形成托體部位的頂部,與底部之間存在2-5mm的空隙。
作為優選,托體底部兩側自然向上翻折形成的頂部,為對稱的光滑圓角梯形。兩側圓角梯形相鄰邊緣距離為1-3mm,該縫隙可作為操作膜類醫療器械的視野,且不應過寬,使得膜類醫療器械與外界液體發生過分接觸。
作為優選,托體部位兩側分別具有的三條均勻對稱分布的縫隙,縫隙寬度應不超過1mm。縫隙在托體頂部貫穿通過,在底部應保證雙側縫隙間間隔不少于3-18mm。
作為優選,托體部位在輸送過程中根據輸送路徑的需要,可由縫隙部位發生自由彎折,最大彎折角度為90°。
作為優選,托體作為膜類醫療器械的承載區域,應將膜類醫療器械居中置于托體內部。
作為優選,與托體一端相連的手柄部分長度為50-80mm,寬度為3-15mm。手柄與托體底部非圓弧形一端相連,為輸送器械主要的操作位置。
作為優選,輔助輸送裝置的材質應為醫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厚度應不超過1mm,通過射線或環氧乙烷滅菌,一次性使用。
作為優選,輔助輸送裝置通過吸塑或注塑方式制成。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狀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整體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整體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整體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膜類醫療器械的輔助輸送裝置是由托體(①)和手柄(②)共同組成,托體一端與手柄相連。托體部分具有對稱、均勻分布的縫隙,使用過程中可發生彎折,由狀態1達到狀態2,彎折角度(③)最大為90°。
如圖2圖3圖4所示,一種膜類醫療器械的輔助輸送裝置的托體一端為圓弧形,另一端與手柄相連。其底部自然向上翻折形成頂部,頂部為兩側對稱的圓角梯形,頂部與底部之間具有一定空間,作為膜類醫療器械的主要承載區域。
以肌腱松解手術為例,具體介紹該輔助輸送裝置的操作方法:選擇與準備使用的肌腱抗粘連膜類醫療器械尺寸相匹配的輸送裝置,將抗粘連膜放置于托體部位由頂部和底部構成的空間中,居中放置,放置過程可通過醫用鑷子輔助操作。持手柄將托體輸送至手術后目標區域,輸送過程中,托體部位可根據實際輸送路徑發生彎折。到達目標位置后,可用醫用鑷子由托體圓弧形一端取出抗粘連膜,包裹于手術后的肌腱部位,同時順勢反向取出輔助輸送裝置,完成抗粘連膜在肌腱部位的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