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16233閱讀:639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藥膏制作及治病研發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



背景技術:

利用藥膏貼治疾病,在我國已有近千年歷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駢文》, 就提倡內病外治法,使之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前提,使用其藥膏治療疾病與內治法相同,只不過是給藥途徑不同罷了。誠如吳師機所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醫理藥理無二,所異者法耳”。藥膏治病的范圍很廣,表、里與半表半里及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藥膏貼治,與湯劑無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方劑選定,本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藥膏貼敷部位,一般來說,病在外者貼敷患部,病在內者貼敷要穴。古代醫家認為:清上焦,貼心口(膻中穴)、肺俞、勞宮、內關;清中焦,貼神闕;清下焦,貼涌泉、勞宮;溫上焦,貼丹田、關元;補五臟、瀉六腑勻可取其腎俞;欲求陽者,貼關元、氣海。正如吳師機云:“其臟腑病,則視其病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貼心俞與心口對,命門與臍眼對,足心與丹田應” ,“若病在經,循其經而取之” 。



技術實現要素:

綜上所述,按照“內病外治” 的理論,本發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用其藥膏外用治病,其科學創新點在于:一是簡單易行、藥儉價廉、用之得法,其效立應;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則上下無犯;三是貼敷膏藥治病不經過脾胃,故不傷害脾胃,避免五臟氣血損傷及由此產生陰陽偏勝病變;四是可給衰、老、弱吃不進藥者,多一條治病途徑。

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按重量份計五倍子20~30份、阿魏15~25份、甜葶藶子3~5份配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按重量份計五倍子25份、阿魏20份、甜葶藶子4份配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按重量份計五倍子20份、阿魏15份、甜葶藶子3份配成。

本發明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首先將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搗碎、混勻為藥粉;

步驟2)使用時,每次取藥粉10克,用凡士林調成糊狀,貼敷臍窩、并敷膻中穴,用藥貼固定;

步驟3)每日更換1次,至痊愈為止。

本發明的藥理依據: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人體五臟心、肝、脾、肺及腎經;具有鹼肺 澀腸 止汗的功能,應用于久咳咳血;五行相生的果實,能發揮平衡作用。

阿魏: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有理氣消腫、活血消疲、祛痰和興奮神經的功效。

甜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膀胱、大腸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中藥配成,其功能互補,各顯其功:五倍子具有鹼肺,澀腸,止汗的功能 應用于久咳、咳血;這種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實,能對人體五臟心、肝、脾、肺及腎發揮平衡作用;阿魏有理氣消腫、活血消疲、祛痰和興奮神經的功效;甜葶藶子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以上諸藥共用,通過肚臍及膻中穴,對醫治小兒百日咳有特效。

2. 今年,本發明醫治有5位小兒百日咳患者,通過在肚臍及膻中穴敷貼藥膏醫治,全都治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該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按重量計五倍子25g,阿魏20g,甜葶藶子4g配成。

本實施例的配制工藝及治療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首先將五倍子25,阿魏20g,甜葶藶子4g搗碎,混勻為藥粉;

步驟2)使用時,每次取藥粉10克,用凡士林調成糊狀,貼敷臍窩、并敷膻中穴,用藥貼固定;

步驟3)每日更換1次,至痊愈為止。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藥膏,該藥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藶子按重量計五倍子20g、阿魏15g、甜葶藶子3g配成。

本實施例的配制工藝及治療方法同實施例1。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