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藥物,具體是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
【背景技術】
[0002]豬高溫病為一種季節性疾病,多發生于飼養環境差、通風散熱不好、消毒不徹底的高溫高濕和基礎免疫不到位的條件下,發病后會出現不吃食、體溫高,胸腹部有喘息等癥狀,病亡率達90%以上。
[0003]目前對豬高溫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注射替米考星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注射劑,但由于西藥副作用較大,且治療費用較高,個別養殖戶覺得注射了一針后效果不錯,就忽悠了加強治療,導致生豬體溫繼續下降,最終死亡。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該藥物采用純天然中藥配制,無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0005]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主要由下述按重量份配比計的原料經粉碎、混勻制成:
金銀花18-22 連翹18-22 生地18-22 野菊花13-18 虎杖13-18 甘草8-12 玄參8-12 黃芩8-12 大青葉18-22 紫花地丁 12-18 蒲公英8-12。
[0006]上述配方中各原料在《中藥大辭典》中均有記載,其中:
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治療效果顯著;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溫熱,丹毒,斑瘆等癥;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
玄參: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
黃芩: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癥;
野菊花:有疏散風熱、消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療疔瘡癰腫、咽喉腫痛、風火赤眼、頭痛眩暈等病證。
[0007]虎杖: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濕熱黃疸,癰腫瘡毒等癥;
大青葉: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效,常用于熱病高熱煩渴;神昏;斑瘆;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功效;
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之功效;
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
[0008]本發明中藥的使用方法是:按每100公斤生豬飼料中添加2.5公斤藥物混合均勻,每4-5天為一個治療周期。
[0009]本發明的優點是:將本發明藥物添加到普通豬飼料中,不僅可以使患病的生豬康復速度快,精神狀態恢復良好,生長表現優異,而且還可以使健康豬生長速度快,料肉比低,日增重高,而且能預防腹瀉,豬群患病率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將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活絡,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藥物按科學配比組合在一起,可以增強生豬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生豬出欄率及肉質質量。所用中藥均為常用藥物,替代抗生素的使用,既無任何毒副作用,又可減少豬肉制品中的抗生素殘留量。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1:
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由金銀花20kg,連翹20kg,生地20kg,野菊花15kg,虎杖15kg,甘草10kg,玄參10kg,黃苳10kg,大青葉20kg,紫花地丁 15kg,蒲公英1kg經打成粉末顆粒,混合攪拌均勻制成。
[0011]本發明中藥的使用方法是:按每100公斤生豬飼料中添加2.5公斤藥物混合均勻,每4-5天為一個治療周期。
[0012]實施例2:
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由金銀花18kg,連翹18kg,生地18kg,野菊花13kg,虎杖13kg,甘草8kg,玄參8kg,黃苳8kg,大青葉18kg,紫花地丁 12kg,蒲公英8kg經打成粉末顆粒,混合攪拌均勻制成。
[0013]其余同實施例1。
[0014]實施例3:
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由金銀花22kg,連翹22kg,生地22kg,野菊花18kg,虎杖18kg,甘草12kg,玄參12kg,黃芩12kg,大青葉22kg,紫花地丁 18kg,蒲公英12kg經打成粉末顆粒,混合攪拌均勻制成。
[0015]其余同實施例1。
【主權項】
1.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其特征是:主要由下述按重量份配比計的原料經粉碎、混勻制成: 金銀花18-22 連翹18-22 生地18-22 野菊花13-18 虎杖13-18 甘草8-12 玄參8-12 黃芩8-12 大青葉18-22 紫花地丁 12-18 蒲公英8-12。
【專利摘要】一種防治生豬高溫病的中藥藥物,其特征是:主要由下述按重量份配比計的原料經粉碎、混勻制成:金銀花18-22,連翹18-22,生地18-22,野菊花13-18,虎杖13-18,甘草8-12,玄參8-12,黃芩8-12,大青葉18-22,紫花地丁12-18,蒲公英8-12。本發明通過將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活絡,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藥物按科學配比組合在一起,可以增強生豬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生豬出欄率及肉質質量。所用中藥均為常用藥物,替代抗生素的使用,既無任何毒副作用,又可減少豬肉制品中的抗生素殘留量。
【IPC分類】A61P31-00, A61K36-86, A61P29-00, A61P37-04
【公開號】CN104784361
【申請號】CN201510153417
【發明人】宋德貴, 覃菁菁, 韋其友, 高凱強
【申請人】廣西師范大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