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霧化吸入液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種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霧化吸入液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設及一種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霧化吸入液中藥制 劑。 (二)【背景技術】
[0002] 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 之間的急性炎癥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治 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W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0003] 傳統中醫理論: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在體虛、正氣不足、表虛不固,屬體虛 易感風邪者,當邪氣(外界病毒、細菌)入侵時,體內的正氣不足W抵御外界邪氣,便使抗病 能力降低,因此出現一系列反復發作的感染病癥。
[0004] 現代西醫理論:據兒科專家最新的觀點,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與細菌病毒感染 盡管有關聯,但導致反復發作的根本內因其實是人體的免疫功能素亂。
[0005] 目前臨床上經常使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和玻璃酸酶用于霧化吸入,對于一般性 肺炎效果尚可,喘悠性肺炎患兒由于存在明顯通氣障礙,吸入藥量受限,效果相對較差。現 有技術中濫用西藥抗生素治療的現象屢禁不止,中藥有很多帶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藥物,卻 沒有得到有效的組合利用。 (H)
【發明內容】
[0006]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一種治療呼 吸道感染的霧化吸入液中藥制劑。
[0007]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引一種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霧化吸入液中藥制劑,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 及重量份數為:知母10-25克、連翅11-26克、大黃10-23克、大戟10-22克、完花10-23克、丹皮 10-21克、地下10-23克、批把葉10-26克、茜草10-25克、艾葉10-24克、側柏葉10-26克、茵陳 10-25克、良姜10-23克、沉香10-22克、海藻10-23克、雄黃10-25克、麻黃10-22克、桂枝10-26 克、防風10-25克、菊花10-23克、常山10-22克、佩蘭10-22克、石韋10-23克、桑寄生10-22克、 蛇床子10-25克、何首烏10-23克、下香10-22克、蘇木10-23克、決明子10-25克、高良姜10-22 克、花椒10-23克、大劑10-24克、黃巧10-23克、義術10-25克。
[0009]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知母10克、連翅11克、大黃10 克、大戟10克、完花10克、丹皮10克、地下10克、批把葉10克、茜草10克、艾葉10克、側柏葉10 克、茵陳10克、良姜10克、沉香10克、海藻10克、雄黃10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防風10克、菊 花10克、常山10克、佩蘭10克、石韋10克、桑寄生10克、蛇床子10克、何首烏10克、下香10克、 蘇木10克、決明子10克、高良姜10克、花椒10克、大劑10克、黃巧10克、義術10克。
[0010] 制作步驟;
[0011] (1)將義術、大劑、高良姜、何首烏、桂枝W水蒸氣蒸饋提取揮發油,并收集藥渣混 合備用;
[0012] (2)將余藥和步驟1中所得藥渣混勻加5倍水量,加水煎煮2次,每次50min,合并煎 液,靜置;然后往煎液中加入3~4倍藥液的95 %的乙醇,靜置15分鐘,然后W 3000rpm/min離 屯、20分鐘,取上清液,噴霧干燥,得出初料;
[OOU] (3)將步驟1中所得揮發油噴入步驟2所得初料中,混勻,粉碎,過100目篩,密封、滅 菌處理,貼簽,分裝而成。
[0014]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001引知母:性寒,味苦、甘。歸肺經、胃經、腎經。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屬清熱藥下屬分類 的清熱瀉火藥。用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0016] 連翅:性微寒,味苦。歸肺經、屯、經、小腸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 類的清熱解毒藥。用治癡痘、療痛、乳癡、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 昏發斑、熱淋尿閉。含木脂素類、黃酬類、揮發性成分、苯乙燒類、乙基環己醇類、=祗類及香 豆素類等化合物。其中枠木酸、連翅巧、牛募子巧、羅漢松脂巧、松脂素、連翅醇巧C、連翅醇 巧D等具重要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主要功能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保肝、強屯、利尿、 止嘔、降壓和維生素的作用。
[0017]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經、胃經、大腸經、肝經、屯、包經。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疲 通經。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用治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頻不爽、濕熱黃痘、血熱吐 贓、目赤、咽腫、腸癡療瘡、疲血經閉、跌打損傷。瀉下成分為結合性蔥釀巧類,抑菌成分為游 離性蔥釀。大黃不含±大黃巧,可作為鑒別正、偽品的依據之一。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瀉 下、抑菌、止血、促進膽汁分泌、降脂、降壓和抗腫瘤作用。
[0018] 大戟:性寒,味苦。歸肺經、脾經、腎經。瀉水飲、利二便。屬瀉下藥下分類的峻下逐 水藥。應用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水臓、疲飲、療痛、癡痘腫毒。內服:煎湯,用量2~5克;或人丸 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大戟根乙酸抽出物有致瀉作用,熱水抽出物對貓有劇瀉作用。根皮 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動物,血壓輕微上升,腎容積顯著縮小,無論劑量大小,利尿作用均 不顯著。健康成人服煎劑亦無明顯利尿作用。提取液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能抑制腎上腺 素的升壓作用。東北的大戟化uphorbia SP.)鮮葉汁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脈桿 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較質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劑保存數天或加熱亦可使抗菌作用減弱 甚至喪失。
[0019] 完花:扭水逐飲;桂疲止咳;解毒殺蟲。水腫;膨脹;疲飲胸水;喘咳;癡巧瘡癖。完花 殺蟲治瘡。W完花為末,油調外敷,治療小兒頭癖、頭瘡。可用該品研末外涂,或配雄黃、豬脂 調涂。完花瀉水逐飲。為峻猛的逐水藥,長于胸脅之水,多用于治療胸水。多與甘遂、大戟、大 要等配伍。該品苦寒沉降,瀉水之力雖較大戟、甘遂緩和,但仍不失為逐水峻劑,惟水腫、疲 飲屬實證者方可服用。
[0020] 丹皮:味辛苦,性涼;歸屯、、肝、腎、肺經。清熱;活血散疲。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 吐贓;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癡腫瘡毒;跌撲傷 痛;風濕熱搏。
[0021] 地下:性味:苦,寒.清熱解毒。治療瘡癡腫,黃痘內熱,小兒鼻血,闊尾炎,毒蛇咬 傷。
[002^ 批把葉:味苦,性微寒。歸肺經、胃經。用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 渴。潤肺下氣止咳逆,宜蜜汁炒用;和胃下氣止嘔逆,宜姜汁炒用。清肺止咳、降逆止嘔。屬化 疲止咳平喘藥下屬中的止咳平喘藥,臨床上試用治腎炎水腫、瘦瘡等。水煎劑或醋酸乙醋提 取物具有桂疲和平喘作用,揮發油有輕度桂疲作用。此外,皂巧也是批把葉止咳桂疲的主要 成分。醇提物灌胃或局部用藥具抗炎作用;乙酸提取物中的=祗成分熊果酸、e-徑基亞油酸 甲醋和馬斯里酸有抗炎活性。此外,還具抗菌、降血糖、抗腫瘤的作用。
[0023] 茜草:性寒,味苦。歸肝經。涼血、止血、桂疲、通經。屬止血藥下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治療吐血、贓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闊阻、關節搏痛、跌撲腫痛。脾胃虛寒及無疲滯者忌 月良。含紫茜素、茜素、茜草色素等成分。小鼠口服根煎劑有明顯止咳和桂疲作用,但加酒精沉 淀后,濾液即無效;根煎劑能對抗離體兔回腸的收縮作用;根水提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 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根溫浸液能擴張蛙足樸膜血管,并稍能縮短家兔 的血液凝固時間;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等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
[0024]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經、脾經、腎經。散寒止痛、溫經止血。屬止血藥下屬分類 的溫經止血藥。主要用治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贓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 外治皮膚痊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近年對其藥理作用有不少研究,如水浸 劑對致病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增進食欲等作用。艾葉油 有鎮咳、桂疲、平喘、抑菌、鎮靜、抗休克等作用。
[00巧]側柏葉:性寒,味苦、澀。歸肺經、肝經、脾經。涼血止血、生發烏發。屬止血藥下屬分 類的涼血止血藥。用治吐血贓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血熱脫發、須發早白。含揮發油、黃 酬類化合物和蠟質等成分。藥理實驗表明,熱水提取物1克/千克腹腔注射,對小鼠尾切傷有 止血作用。
[0026] 茵陳:清濕熱,退黃痘。用于黃痘尿少,濕瘡痊癢;傳染性黃痘型肝炎。
[0027] 良姜: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主治胃腕冷痛,嘔吐,曖氣。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 于脾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