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直升機航模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00196閱讀:6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直升機航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玩具領域,尤指一種直升機航模。
背景技術
玩具直升機從面世以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為滿足消費者需求, 玩具廠商不斷開發各種直升機模型并進行持續改進, 一般的航模只能 以手擲式或輪式滑跑起飛,對于起落場地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遇到障 礙空間即無法自由升降,大大限制了航模愛好者的娛樂環境。而且, 一般的航模機構較為復雜,成本高,且難于控制。
有鑒于此,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易于控制,且能夠適應各種飛行 環境的航模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飛行平衡,易于控制, 換向靈敏度高,且能夠適應各種飛行環境的單漿直升機航模。 為達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單漿直升機航模,其包括主體、安裝于主體的轉向 機構、動力組件和尾轉向機構以及電子控制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主體,其作用在于承載、固定機體和 各個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腳架組件,其作用在于保護機體不受 地面磨擦損壞。
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電子控制組件,由遙控器和接收器組 成。接收器接收遙控器信號時,接收器就向直升機發出正確指令,控制直升機的舵機、電機、尾電機的運作。
所述轉向機構包括舵機、空心軸、平〗軒桿連接頭、平衡桿、兩個 葉片夾、兩個葉片、傾斜盤、變向盤、轉向連桿A和轉向連桿B。
舵機,其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由電子控制組件控制轉動;空 心軸,其連接于動力組件,上端固定平衡桿連接頭的底端;平衡桿連 接頭,其連接于空心軸最頂端;平衡桿,其卡在平衡桿連接頭,位于 航模最頂端,所述平衡桿中部有一平衡鋼絲膠件,該平衡鋼絲膠件兩 端各有2個膠球;兩個葉片夾,其固定于平衡桿連接頭的中部,其中
一個葉片夾通過一 個平衡拉桿連接于平衡鋼絲膠件中部的 一 個膠球; 兩個葉片,其分別被葉片夾夾住;傾斜盤,其安裝于空心軸,通過舵 機拉桿與舵機連接;變向盤,其連接于傾斜盤上;轉向連桿A,其固 定于平衡桿連接頭的下部,通過兩個轉向拉桿連接于平衡鋼絲膠件最 兩端的膠球;轉向連桿B,其上端連接轉向連桿A,下端連接變向盤。
更進一步,所述傾斜盤中部具有固定于所述空心軸上的轉向球; 所述變向盤套接于該轉向球上;所述傾斜盤和變向盤之間用軸承連接。
此種結構方式使其平衡桿與葉片同時同向動作,達到旋轉平衡的 目的,使直升機航模在飛行過程中可實現前進、后退、左轉、右轉等 動作。電子控制組件控制舵機的運轉,舵機通過舵機拉桿將動作傳遞 給傾斜盤和變向盤,再通過轉向連桿B傳遞給轉向連桿A,最終通過 平衡桿連接頭的方向變化影響葉片和平衡桿的動作方向,達到調整飛 行方向的目的。
所述尾轉向機構包括尾電機固定架、尾電機、尾電機散熱片、尾 電機傳動套、尾傳動軸連接球、尾管、尾傳動軸、尾傳動錐齒輪A、 尾齒輪固定架、尾軸、尾傳動錐齒輪B和尾葉片。
尾電機固定架,其固定于主體上;尾電機,其固定在尾電機固定 架內,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由電子控制組件控制轉動;尾電機散熱片,其將尾電機固定于尾電機固定架內,且具有散熱片,作用為散
熱的同時將尾電機固定在尾電機固定架內;尾電機傳動套,其與尾電 機軸連接,該軸穿過尾電機傳動套的一端;尾傳動軸連接球,其連接 于尾電機傳動套的另一端;尾管,其為空心,固定于主體或尾電機固 定架上;尾傳動軸,其貫穿尾管, 一端連接于尾傳動軸連接球;尾傳 動錐齒輪A,其為錐齒輪Z15,固定于尾傳動軸的另一端;尾齒輪固 定架,其固定于尾管;尾軸,其安裝于尾齒輪固定架中部;尾傳動錐 齒輪B,其為錐齒輪Z60,固定于尾軸,與尾傳動錐齒輪A嚙合;尾 葉片,其固定于尾軸。
這些結構相互銜接使尾轉向機構在尾電機轉動時能同步動作,最 終帶動尾葉片旋轉對整機附以平衡及定位的作用。電子控制組件控制 尾電機的運轉,尾電機依次帶動尾電機傳動套、尾傳動軸連接球、尾 傳動軸、尾傳動錐齒輪A,通過嚙合的尾傳動錐齒輪B帶動尾葉片旋 轉,最終實現尾轉向機構的平衡和定位作用。
所述動力組件包括電池、電機和大齒輪。
電機,其固定于主體,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通過電池提供動 力,由電子控制組件控制轉動;大齒輪,其固定于空心軸,與電機軸 嚙合。
電機的旋轉將帶動整個轉向機構的旋轉,最終達到使直升機航模 離地起飛的目的。電子控制組件控制電機的運轉,電機軸將動力輸出 給大齒輪,因大齒輪與空心軸嚙合,于是再通過平衡桿連接頭帶動葉 片旋轉,將直升機航模帶動起飛。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具有的轉向組件利 用兩個舵機通過舵機拉桿拉動傾斜盤,傾斜盤通過轉向連桿B控制葉 片進行轉向。其中,所述傾斜盤中的轉向球增加了變向盤運動的靈活性能,大大改善了傾斜盤的靈敏度。另外,傾斜盤通過軸承與變向盤 連接,更加可靠有效地將轉向力從傾斜盤傳送到變向盤,從而使本實 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轉向更為靈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整體示意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另一角度的整體示意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綜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航模直升機各個部件之間的連接和 運作方式。圖3示出各個部件的形狀結構,圖1圖2示出各個部件的 連接關系和運作方式。
如圖1,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包括主體3、安裝于主體3 的轉向機構1、動力組件5、腳架組件4和尾轉向機構2以及電子控制 組件6。
(I)轉向機構
圖3,所述轉向機構1包括舵機18、空心軸19、平衡桿連接頭14、 平衡桿12、兩個葉片夾16、兩個葉片11、傾斜盤17、變向盤171、 轉向連桿A 151和轉向連桿B 152。
舵機18,其與電子控制組件6電連接,由電子控制組件6控制轉 動;空心軸19,其可為空心,連接于動力組件5,上端固定平衡桿連 接頭14的底端,下端固定于大齒輪51的中部,可在大齒輪51的帶動 下旋轉;平衡桿連接頭14,其連接于空心軸19最頂端,其帶動平衡 桿12和葉片ll旋轉;平衡桿12,其卡在平衡桿連接頭14,位于航模 最頂端,所述平衡桿12中部有一平衡鋼絲膠件121,該平衡鋼絲膠件 兩端各有2個膠球,分別為最兩端的兩個膠球1212,位于中間的兩個
8膠球1211;兩個葉片夾16,其固定于平衡桿連接頭14的中部,其中 一個葉片夾16通過一個平衡拉桿122連接于平衡鋼絲膠件121中部膠 球1211的其中之一;兩個葉片11,其分別被葉片夾16夾住;傾斜盤 17,其安裝于空心軸19,通過舵機拉桿181與舵機18的輸出軸舵機 偏心軸182連接;變向盤171,其連接于傾斜盤17上;轉向連桿A 151, 其固定于平衡桿連接頭14的下部,通過兩個轉向拉桿13連接于平衡 鋼絲膠件121最兩端的膠球1212;轉向連桿B 152,其上端連接轉向 連桿A151,下端連接變向盤171。
為達到更好的轉向效果,還可以進行如下設置。
所述葉片夾16邊緣設有球形連接件161,所述平衡拉桿122為兩 端具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平衡拉桿122兩端的環形球套分別套在該 球形連接件161和平衡鋼絲膠件121中部的兩個"交球1211之一。
所述傾斜盤17邊緣設有球形件173,所述舵機拉桿181為兩端具 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舵機拉桿181兩端的環形球套分別套在該球形 件173和4《才幾18的輸出件上。
所述轉向連桿A 151兩端各設有球形凸起1511,所述轉向拉桿13 為兩端具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轉向拉桿13兩端的環形球套分別套在 該球形凸起1511和平衡鋼絲膠件121最兩端的膠球1212。
所述傾斜盤17邊緣的球形件173為兩個,以空心軸19為角頂點 相隔90°角。
所述變向盤171的邊緣均勻分布4個球形凸起1711,所述轉向連 桿B 152—端具有環形球套,套于該球形凸起1711之一,另一端4交鏈 連接于轉向連桿A 151。
所述傾斜盤17中部具有固定于所述空心軸19上的轉向球172,; 所述變向盤171套接于該轉向球172上,該轉向球172位于傾斜盤17 與變向盤171之間,因此變向盤171比較容易相對于傾斜盤17產生傾斜;所述傾斜盤17和變向盤171之間用軸承174連4妄。 綜合圖1和圖2,轉向機構1的具體運行方式是 當電子控制組件6中的接收器61接收到來自人們手中的遙控器 62的轉向信號時,其控制舵機18產生一定角度的轉動,因此舵機偏 心軸182產生一定位移的移動,帶動了舵機拉桿181使傾斜盤17產生 一定的傾斜角度。舵機18有兩個,舵機拉桿181也有兩個,兩個舵機 拉桿181分別連接在傾斜盤17邊緣的球形件173,該球形件173以空 心軸為角頂點相隔90。角。這樣,兩個舵機18—個控制傾斜盤17前 后的傾斜, 一個控制傾斜盤17左右的傾斜。
變向盤171套在傾斜盤17的轉向球172上,并在傾斜盤17與變 向盤171中間設置了轉向球172,所以傾斜盤17的傾斜角度很容易傳 遞給變向盤171。變向盤171兩端的轉向連桿B 152將此傾斜角度又 傳遞給轉向連桿A 151。因轉向連桿A 151與葉片夾16均固定于平衡 桿連接頭14,所以傾斜角度又傳給葉片夾16,然后傳遞給葉片11, 最終實現了轉向的功能。
也就是舵機18產生的動力依次通過舵機拉桿181、傾斜盤17、變 向盤171、轉向連桿B、轉向連桿A、平衡桿連接頭14和葉片夾16, 傳遞給葉片11。
此外,為了保持飛行中的平衡,還在航模的最頂端設置了平衡桿 12,其固定在平衡桿連接頭14的最頂端。在平衡鋼絲膠件121與葉片 夾16之間連接了一個平衡拉桿122,在平衡鋼絲膠件121與轉向連桿 A 151之間連接了兩個轉向拉桿13。這些拉桿讓平衡桿12與葉片夾 16和轉向連桿A 151連接成一個整體,在葉片ll旋轉的過程中保持 穩定。
舵機拉桿181、轉向連桿B 152和轉向拉桿13均為兩個,但是平 衡拉桿122只有一個。舵機18對轉向的控制是在飛行中進行的,飛行中變向盤171、轉 向連桿A151、轉向連桿B152、葉片夾16、平衡桿連才妄頭14以及平 衡桿12、葉片11作為一個整體都在旋轉。當傾斜盤17傾斜一定角度 后,旋轉中的變向盤171帶動上述旋轉的整體進行轉向。飛行中,旋 轉的組件與固定的組件的分界線是傾斜盤17與變向盤171之間的軸承 174。
(II)尾轉向機構
圖3,所述尾轉向機構2包括尾電機固定架213、尾電機211、尾 電機散熱片214、尾電機傳動套212、尾傳動軸連接球221、尾管23、 尾傳動軸222、尾傳動錐齒輪A 2221、尾齒輪固定架24、尾軸25、尾 傳動錐齒輪B 2222和尾葉片26。
尾電機固定架213,其固定于主體3;尾電機211,其固定在尾電 機固定架213內,與電子控制組件6電連接,由電子控制組件6控制 轉動;尾電機散熱片214,其將尾電機211固定于尾電機固定架213 內,且具有散熱片,作用為散熱的同時將尾電機211固定在尾電機固 定架213內;尾電機傳動套212,其與尾電機2U的軸連接,該軸穿 過尾電機傳動套212的一端;尾傳動軸連接球221,其連接于尾電機 傳動套212的另一端;尾管23,其為空心,固定于主體3或尾電機固 定架213上;尾傳動軸222,其貫穿尾管23, —端連接于尾傳動軸連 接球221;尾傳動錐齒輪A 2221,其為錐齒輪Z15,固定于尾傳動軸 222的另一端;尾齒輪固定架24,其固定于尾管23;尾軸25,其安裝 于尾齒輪固定架24中部;尾傳動錐齒輪B 2222,其為錐齒輪Z60,固 定于尾軸25,與尾傳動錐齒輪A 2221嚙合;尾葉片26,其固定于尾 軸25。
結合圖1和圖2詳細說明尾轉向機構2的具體運行方式。 航模起飛之后,電機52帶動葉片ll旋轉,同時還需要尾葉片26抵消葉片11旋轉的作用力。
尾葉片26的動力是這樣提供的。尾電機211依次通過尾電機傳動 套212、尾傳動軸連接球221、尾傳動軸222、尾傳動錐齒輪A 2221、 尾傳動錐齒輪B 2222和尾軸25,將動力傳遞給尾葉片26。 (III)動力組件
所述動力組件5包括電池53、電才幾52和大齒輪51。 電機52,其固定于主體3,與電子控制組件6電連接,通過電池 53提供動力,由電子控制組件6控制轉動,電機52的輸出軸還固定 有電機齒輪521;大齒4侖51,其固定于空心軸19,與電沖幾齒輪521嚙 合。
結合圖1和圖2詳細說明動力組件5的具體運行方式。 電池53給電機52提供動力,電機52旋轉,通過與電機齒4侖521 嚙合的大齒輪51將動力傳遞給空心軸19。空心軸19的最上端連接著 平衡桿連接頭14,帶動包括變向盤171、轉向連桿A 151、轉向連桿B 152、葉片夾16、平衡桿12和葉片11的整體旋轉。 (W)電子控制組件
所述電子控制組件6包括遙控器61和接收器62,所述接收器62 接收遙控器61信號,控制電機52、舵機18和尾電機211的操作。起 飛命令時,控制電機52和尾電機211啟動;降落時,控制電機52和 尾電機211停止。飛行中,控制舵機18進行轉向。 (V )主體
主體3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直升機航模的骨架結構,所述主體其 作用在于承載、固定機體和個組件,主要包括主體架31。如電池53、 電機52、接收器62等部件均固定于主體架31。 (VI )腳架組件
其作用在于保護機體其不受地面磨擦損壞,包括腳輪及腳輪支架
12等部件。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 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 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1. 一種直升機航模,包括主體、安裝于主體的轉向機構、動力組件腳架組件和尾轉向機構以及電子控制組件,特征是所述轉向機構包括舵機,其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空心軸,其連接于動力組件;平衡桿連接頭,其連接于空心軸最頂端;平衡桿,其卡在平衡桿連接頭,位于航模最頂端,所述平衡桿中部有一平衡鋼絲膠件,該平衡鋼絲膠件兩端各有2個膠球;兩個葉片夾,其固定于平衡桿連接頭的中部,其中一個葉片夾通過一個平衡拉桿連接于平衡鋼絲膠件中部的一個膠球;兩個葉片,其分別被葉片夾夾住;傾斜盤,其安裝于空心軸,通過舵機拉桿與舵機連接;變向盤,其連接于傾斜盤上;轉向連桿A,其固定于平衡桿連接頭的下部,通過兩個轉向拉桿連接于平衡鋼絲膠件最兩端的膠球;轉向連桿B,其上端連接轉向連桿A,下端連接變向盤。
2.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尾轉向機構包括 尾電機固定架,其固定于主體上;尾電機,其固定在尾電機固定架內,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 尾電機散熱片,其將尾電機固定于尾電機固定架內,且具有散熱片;尾電機傳動套,其與尾電機軸連接,該軸穿過尾電機傳動套的一端;尾傳動軸連接球,其連接于尾電機傳動套的另一端; 尾管,其為空心,固定于主體或尾電機固定架上; 尾傳動軸,其貫穿尾管, 一端連接于尾傳動軸連接球;尾傳動錐齒輪A,其固定于尾傳動軸的另 一端; 尾齒輪固定架,其固定于尾管; 尾軸,其安裝于尾齒輪固定架;尾傳動錐齒輪B,其固定于尾軸,與尾傳動錐齒輪A嚙合; 尾葉片,其固定于尾軸。
3.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動力組件包括 電機,其固定于主體,與電子控制組件電連接,通過電池提供動力;大齒輪,其固定于空心軸,與電機軸嚙合。
4.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電子控制組件包括 遙控器和接收器,所述接收器接收遙控器信號,控制電機和舵機操作。
5.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葉片夾邊緣設有球 形連接件,所述平衡拉桿為兩端具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平衡拉桿兩 端的環形球套分別套在該球形連接件和平衡鋼絲膠件中部的 一 個膠球 上。
6.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傾斜盤邊緣設有球 形件,所述舵機拉桿為兩端具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舵機拉桿兩端的 環形球套分別套在該球形件和舵機上。
7.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轉向連桿A兩端各 設有球形凸起,所述轉向拉桿為兩端具有環形球套的長桿,該轉向拉 桿兩端的環形球套分別套在該球形凸起和平衡鋼絲膠件最兩端的膠球上。
8. 如權利要求6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傾斜盤邊緣的球形 件為兩個,以空心軸為角頂點相隔90°角。
9. 如權利要求6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變向盤的邊緣均勻 分布4個球形凸起,所述轉向連桿B—端具有環形球套,套于該球形 凸起之一,另 一端鉸鏈連接于轉向連桿A。
10. 如權利要求1的直升機航模,特征是所述傾斜盤中部具有固定于所述空心軸上的轉向球;所述變向盤套接于該轉向球上;所述傾斜盤和變向盤之間用軸承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直升機航模,其包括主體、與主體連接的轉向機構、尾傳動機構,以及腳架組件、動力組件和電子控制組件,所述轉向機構包括舵機、傾斜盤、轉向連桿、平衡桿、空心軸和葉片等,所述舵機通過傾斜盤控制葉片轉向,所述尾傳動機構包括尾電機、尾傳動軸、尾軸和尾葉片,所述動力組件通過大齒輪將動力傳遞給空心軸,帶動葉片旋轉飛行;本實用新型的航模體積小、轉向靈敏,可以飛行于比較狹小的空間。
文檔編號A63H27/133GK201253484SQ20082018871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5日
發明者羅之洪 申請人:羅之洪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