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鍛煉胸大肌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屬于健身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追求身體健康以及提高生活質量上來,對于愛好健身運動的人群來說,能有一款高效專業便捷的健身器械是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情,本發明就根據胸大肌以及相應區域肌肉的鍛煉為出發點,設計出了一款適合全年齡段人群使用的胸大肌鍛煉器械,給人們提供一種更高效更專業更便捷的健身器械。
為了彌補現行健身器械不夠搞笑不夠專業的不足,本發明依據胸部肌肉鍛煉的運動原理,設計出了一款更加適合健身愛好者使用的健身器械,滿足人們對于胸部鍛煉的需要,并且為相應傷病的康復以及治療也提供輔助的幫助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鍛煉胸大肌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根據現行健身器械利用率低,操作不便捷以及運動不專業等不足,本發明做出了一些改進,提供出一種更高效更專業操作更便捷且只針對于胸部肌肉鍛煉的健身器械,為了達到以上目的,選擇以下零部件進行本發明的安裝,其主要零部件包括:(1)配重架、(2)右夾墊、(3)牽引繩索、(4)左夾墊、(5)插銷、(6)靠背、(7)座椅墊、(8)主支架、(9)轉動滑輪、(10)調節盤、(11)導向滑輪,并根據說明書幅圖提供的樣式,按照一定安裝流程進行安裝,在投入使用時應遵照使用說明進行操作,老人以及兒童應當在專業陪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操作。
根據所述的零部件樣式,經工廠加工制成后根據安裝流程進行安裝,安裝流程為:配重架(1)是由數片配重片以及固定框架組成,其中插銷(5)的作用為選擇配重片數量并固定,將配重架(1)安裝在主支架(8)的一側,在主支架(8)另一側安裝可調節高度的座椅墊(7),然后安裝固定靠背(6),在主支架(8)與座椅墊(7)下方安裝兩個調節盤(10),分別在兩個調節盤(10)上方安裝右夾墊(2)和左夾墊(4),保證可以根據使用者胳膊的習慣程度選擇適合使用者自己的夾墊角度,并通過牽引繩索(3)繞過導向滑輪(11)以及轉動滑輪(9)將調節盤(10)與配重片連接起來,保證在調節盤(10)轉動時,可以拉動牽引繩索(3)將插銷(5)固定上方的配重片拉起,起到鍛煉胸肌的作用。
在安裝完成本發明后,應當在滑輪與牽引繩索以及各轉動部件連接處陌上潤滑油,保護本發明并提高其使用壽命。
在投入使用時應遵照使用說明進行使用操作,其使用說明為:使用者坐在座椅墊上,根據自己身高調節座椅高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配重片數量,插入插銷固定配重片,坐穩后將雙臂彎曲放在左右夾墊上,雙手抓住夾墊上方的把手,胳膊肘頂在夾墊上,然后用胸部帶動大臂發力向內夾雙臂,待夾墊向內夾合后再慢慢恢復到初始位置,如此往復運動,可以起到鍛煉胸大肌以及大臂肌肉力量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鍛煉胸大肌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的央視結構示意圖,其中:(1)配重架、(2)右夾墊、(3)牽引繩索、(4)左夾墊、(5)插銷、(6)靠背、(7)座椅墊、(8)主支架、(9)轉動滑輪、(10)調節盤、(11)導向滑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具體的實施案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根據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鍛煉胸大肌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選擇其主要零部件包括:(1)配重架、(2)右夾墊、(3)牽引繩索、(4)左夾墊、(5)插銷、(6)靠背、(7)座椅墊、(8)主支架、(9)轉動滑輪、(10)調節盤、(11)導向滑輪,其中配重架(1)是由數片配重片以及固定框架組成,其中插銷(5)的作用為選擇配重片數量并固定,并按照具體的安裝流程進行安裝:將配重架(1)安裝在主支架(8)的一側,在主支架(8)另一側安裝可調節高度的座椅墊(7),然后安裝固定靠背(6),在主支架(8)與座椅墊(7)下方安裝兩個調節盤(10),分別在兩個調節盤(10)上方安裝右夾墊(2)和左夾墊(4),保證可以根據使用者胳膊的習慣程度選擇適合使用者自己的夾墊角度,并通過牽引繩索(3)繞過導向滑輪(11)以及轉動滑輪(9)將調節盤(10)與配重片連接起來,保證在調節盤(10)轉動時,可以拉動牽引繩索(3)將插銷(5)固定上方的配重片拉起,起到鍛煉胸肌的作用。
安裝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并遵照使用說明進行使用,使用說明如下:使用者坐在座椅墊上,根據自己身高調節座椅高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配重片數量,插入插銷固定配重片,坐穩后將雙臂彎曲放在左右夾墊上,雙手抓住夾墊上方的把手,胳膊肘頂在夾墊上,然后用胸部帶動大臂發力向內夾雙臂,待夾墊向內夾合后再慢慢恢復到初始位置,如此往復運動,可以起到鍛煉胸大肌以及大臂肌肉力量的效果。
本發明適合全年齡段人群使用,其中老人以及兒童應當在專業陪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操作使用,本發明操作簡便安裝便捷,且對于胸大肌的鍛煉更專業更高效,且對于相關傷病的康復以及治療也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是健身場館以及家庭健身必備的健身器械,一些康復機構也可安裝使用。
以上為具體的實施方式,金僅作為本發明的一種詳細解釋,并不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相關技術人員了解并掌握本發明實質內容后做出的改進與升級都應該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