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紗工程領域中的傳統環錠紡紗,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麻紡分長麻線和短麻線,短麻線多為長麻線落麻。因為麻纖維長度長、細度粗、纖維硬、無卷曲、抱合力差,傳統工藝加工支數偏低,一般在20英支以下。而且傳統麻紡設備機臺多、流程長;大型設備多,占地多,投資較大。麻棉混紡生產中,因車間生活難做,麻纖維單獨難以成網成條,對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要求較高。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投資少、麻紡支數高、含麻量高、疵點少的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
(二)技術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方案本發明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精干麻預處理;開清棉;梳棉;精梳工序;并條工序;粗紗工序;細紗工序;絡筒工序。
其中,所述精干麻預處理包括步驟1)切段為適應棉紡設備生產,將麻纖維切段為短麻,切段前將精干麻分把整理,減少彎鉤,纏結纖維;2)給油加濕采用油在水中型油劑,添加量為精干麻的5-9%,保證精干麻回潮率在12-14%,使麻纖維松軟便于加工;3)堆倉短麻給油加濕后在封閉環境下,養生3-5天,使油劑充分吸收;4)預開松一般用針齒開松,拉斷部分超長纖維,提高纖維的長度整齊度,并排除包括短絨、并絲,硬條的雜質。
其中,所述開清棉包括步驟(1)短麻預處理后重新打包,在抓棉機處混和,麻、棉包之間縱向分散分布,橫向錯開分布,抓棉機勤抓少抓;(2)打斷部分超長纖維;(3)為減少破卷、粘卷、破網,棉卷定量比紡棉增加10%左右達420-460克/米。
其中,所述梳棉還包括步驟1)麻纖維長,梳理力大,給棉羅拉比紡棉加壓適當增大,為49N/Cm;2)刺輥轉速一般在900-1100轉/分,錫林速度在280-360轉/分,刺輥、錫林線速比一般在1.4-1.9,過小時不利于纖維伸直平行,且轉移不順,刺輥易返花,蓋板速度適當提高,達200毫米/左右,斬刀花有所增加,麻纖維抱合力差,易破網,所以道夫速度適當降低為16-18轉/分;3)麻纖維較長粗硬,各部隔距比紡棉時適當加大。錫林-刺輥0.23毫米,刺輥-小漏底9.5-1.5毫米,錫林-蓋板0.38、0.35、0.35、0.35、0.38毫米,錫林-道夫0.125毫米;4)麻纖維抱合力差,棉條定量在20-30克/米,棉網張力1.1-1.3左右,比紡棉時小。
其中,所述精梳工序還包括步驟(1)條卷、并卷喂入張力宜小,單量適當大一些,為55-60克/米。條卷欠伸不超過1.5,避免欠伸過程中斷條。
(2)精梳各部分張力宜小,尤其車面張力對條干有影響。
(3)精梳梳理隔距0.4毫米,落棉隔距8,頂梳進出1.5毫米,高低0.25毫米,分離接合刻度適當提前。
其中,所述并條工序還包括步驟1)精梳后過兩道并條,均為六根喂入,六倍欠伸,后區欠伸倍數頭并為1.7-1.8,二并為1.35-1.4;2)導條張力宜小,減少機后斷頭,前羅拉-大壓輥張力稍大于1;
3)羅拉隔距前區為平均長度加8-14,后區為平均長度加8-24;4)喇叭口在不堵塞情況下適當偏小,使紗條緊密光滑,減少后工序斷頭,車速控制在140米/分以下,單量一般在20-25克/5米。
其中,所述粗紗工序還包括步驟1)總欠伸在10倍以下,后區欠伸1.2-1.5,單量4-5克/10米;2)羅拉隔距前區為皮圈架長度加16-20,后區為平均長度加14-18,鉗口4.5-5.0;3)加壓比紡純棉大20%,尤其是前羅拉;4)捻系數比紡純棉大20%,張力偏小控制,伸長率在2%以內;5)減小導條張力,車速適當降低,減少斷頭。
其中,所述細紗工序還包括步驟1)羅拉隔距,前區45-55毫米,后區50-60毫米,浮游區控制在12-15毫米,隔距適當放大,減少橡皮紗的產生;2)加壓比純棉大1 5-20%,尤其前羅拉選用最高一檔;3)捻系數比紡純棉大20%,可達450;4)錠速不宜太高,在10000轉/分在左右,鋼絲圈不宜太重,減少斷頭。
其中,所述絡筒工序還包括步驟電清放至最寬,高支紗不用張力片,保證筒子正常卷繞。
(三)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以上方案,本發明的優點在于;1、麻紡紗支數高,可達60英支至80英支單紗,含麻量達55-80%,且產品條干較麻紡紗有大幅提高,疵點大大減少,完全不同于傳統麻紡紗的風格,可用來加工內衣,床上用品等高檔織物;2、本發明的麻棉混紡在現有棉紡設備上進行生產,大大節省了固定資產的投入。
3、本發明麻棉混紡紗效益較高,且順應了人們返樸歸真接近大自然的潮流。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將麻纖維處理至3000-5000公支,和棉混紡增加抱合力,又將麻纖維切到一定長度,利用棉紡設備,可加工麻/棉55/4570支等高支紗,具體實施過程如下(一)精干麻預處理精干麻預處理分切段,給油加濕、預開松,堆倉幾個工序。給加濕后纖維松軟制成率高,但切段長度整齊度差,含大量超長纖維,故一般選擇先切斷后給油。麻纖維直接開松纖維損傷多、落麻多,所以預處理流程一般為切段→給油加濕→堆倉→預開松。
1、切段為適應棉紡設備生產,將麻纖維切段為40毫米左右短麻。切段前將精干麻分把整理,減少彎鉤,纏結纖維。
2、給油加濕采用油在水中型油劑,添加量為精干麻的5-9%,保證精干麻回潮率在12-14%,使麻纖維松軟便于加工。
3、堆倉短麻給油加濕后在封閉環境下,養生3-5天,使油劑充分吸收。
4、預開松一般用針齒開松,拉斷部分超長纖維,提高纖維的長度整齊度,并排除一定數量的短絨、并絲,硬條等雜質。
(二)開清棉工藝原則好混和,重加壓,強打擊,重定量。
1、短麻預處理后重新打包,在抓棉機處混和。麻、棉包之間縱向分散分布,橫向錯開分布,抓棉機勤抓少抓。
2、打斷部分超長纖維(1)給棉羅拉,天平羅拉加壓比紡棉增加10%左右。
(2)豪豬打手轉速在550-600轉/分,綜合打手轉速850-1000轉/分。
(3)最好采用梳針打手。
3、為減少破卷、粘卷、破網,棉卷定量比紡棉增加10%左右達420-460克/米。
(三)梳棉1、麻纖維長,梳理力大,給棉羅拉比紡棉加壓適當增大,為49N/Cm。
2、刺輥轉速一般在900-1100轉/分,錫林速度在280-360轉/分,刺輥、錫林線速比一般在1.4-1.9,過小時不利于纖維伸直平行,且轉移不順,刺輥易返花,蓋板速度適當提高,達200毫米/左右,斬刀花有所增加。麻纖維抱合力差,易破網,所以道夫速度適當降低為16-18轉/分。
3、麻纖維較長粗硬,各部隔距比紡棉時適當加大。錫林-刺輥0.23毫米,刺輥-小漏底9.5-1.5毫米,錫林-蓋板0.38、0.35、0.35、0.35、0.38毫米,錫林-道夫0.125毫米。麻纖維抱合力差,棉條定量在20-30克/米,棉網張力1.1-1.3左右,比紡棉時小。
(四)精梳工序1、條卷、并卷喂入張力宜小,單量適當大一些,為55-60克/米。條卷欠伸不超過1.5,避免欠伸過程中斷條。
2、精梳各部分張力宜小,尤其車面張力對條干有影響。
3、精梳梳理隔距0.4毫米,落棉隔距8毫米,頂梳進出1.5毫米,高低0.25毫米,分離接合刻度適當提前。
(五)并條工序1、精梳后過兩道并條,均為六根喂入,六倍欠伸。后區欠伸倍數頭并為1.7-1.8,二并為1.35-1.4。
2、導條張力宜小,減少機后斷頭,前羅拉-大壓輥張力稍大于1。
3、羅拉隔距前區為平均長度加(8-14),后區為平均長度加(8-24)。
4、喇叭口在不堵塞情況下適當偏小,使紗條緊密光滑,減少后工序斷頭。車速控制在140米/分以下,單量一般在20-25克/5米。
(六)粗紗工序1、總欠伸在10倍以下,后區欠伸1.2-1.5,單量4-5克/10米。
2、羅拉隔距前區為皮圈架長度加(16-20),后區為平均長度加(14-18),鉗口4.5-5.0。
3、加壓比純棉大20%,尤其是前羅拉。
4、捻系數比純棉大20%,張力偏小控制,伸長率在2%以內。
5、減小導條張力,車速適當降低,減少斷頭。
(七)細紗工序1、羅拉隔距,前區45-55毫米后區50-60毫米,浮游區控制在12-15毫米。隔距適當放大,減少橡皮紗的產生。
2、加壓比純棉大15-20%,尤其前羅拉選用最高一檔。捻系數比純棉大20%,可達450。
3、錠速不宜太高,在10000轉/分在左右,鋼絲圈不宜太重,減少斷頭。
(八)絡筒工序麻棉混紡紗強力低、疵點多,電清放松,張力減小,車速降低,適當提高效率。1332M車型錢速度控制在400-450米/分,電清放至最寬,高支紗可不用張力片,保證筒子正常卷繞即可。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的比較和實施注意事項本發明的麻棉混紡工藝總的原則是大隔距,重加壓,大單量,慢車速,大捻度,小張力。
麻棉混紡相比滌棉混紡,在生產流稱及工藝配置上有較大區別,現就以下幾點做以比較1、滌棉混紡中,滌綸和原棉單獨開松,梳理,然后在并條機后進行條混,以保證混比。麻棉混紡中由于麻纖維較粗硬,抱合力差,難以單獨成網、成條,故多采用纖混方式。
2、麻纖維長度整齊度差,有大量超長纖維存在。在主體長度與滌綸纖維接近的情況下,要時適當加大牽伸隔距,加大加壓,防止出硬頭及橡皮紗現象。
3、由于麻纖維抱合力差,機后斷條,機前斷頭多,生活困難。增加半成品單量,減小導條張力,可適當減少斷條,大到降抵車速,適當增加捻系數,以減少斷頭,提高效率。
以上分析具體數據比較見表1
表1
麻棉混紡對精干麻的預處理要求很高,一定要充分給油加濕,排除部分殘疵、并絲,增加麻纖維的可紡性,提高后工序生產效率。
麻纖維在生產中落率高于純棉,所以纖混時麻纖維配棉要高3-5%,如麻/棉55/45紗,配棉比例為麻/棉(58-60)%/(40-42)%。
麻棉混紡對溫濕度要求極高。精干麻堆倉后回潮率為12-14%,半成品回潮率在7-8%。回潮率過低,麻纖維易損傷,易產生靜電,回潮過高,易損傷針布,繞皮輥,使落麻增加。麻棉紗在紡紗過程中基本處于放濕過程,由于麻纖維吸放濕快,因此車間溫濕度(尤其濕度)必須正確控制,一般濕度比棉高5-10%。
麻棉混紡生活較難做,生產效率低,看臺面低,必須加強職工技術培訓,保證設備狀態良好,減小紡紗張力,減少斷頭。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精干麻預處理;開清棉;梳棉;精梳工序;并條工序;粗紗工序;細紗工序;絡筒工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干麻預處理包括步驟1)切段為適應棉紡設備生產,將麻纖維切段為短麻,切段前將精干麻分把整理,減少彎鉤,纏結纖維;2)給油加濕采用油在水中型油劑,添加量為精干麻的5-9%,保證精干麻回潮率在12-14%,使麻纖維松軟便于加工;3)堆倉短麻給油加濕后在封閉環境下,養生3-5天,使油劑充分吸收;4)預開松一般用針齒開松,拉斷部分超長纖維,提高纖維的長度整齊度,并排除包括短絨、并絲,硬條的雜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清棉包括步驟(1)短麻預處理后重新打包,在抓棉機處混和,麻、棉包之間縱向分散分布,橫向錯開分布,抓棉機勤抓少抓;(2)打斷部分超長纖維;(3)為減少破卷、粘卷、破網,棉卷定量比紡棉增加10%左右達420-460克/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梳棉還包括步驟1)麻纖維長,梳理力大,給棉羅拉比紡棉加壓適當增大,為49N/Cm;2)刺輥轉速一般在900-1100轉/分,錫林速度在280-360轉/分,刺輥、錫林線速比一般在1.4-1.9,過小時不利于纖維伸直平行,且轉移不順,刺輥易返花,蓋板速度適當提高,達200毫米/左右,斬刀花有所增加,麻纖維抱合力差,易破網,所以道夫速度適當降低為16-18轉/分;3)麻纖維較長粗硬,各部隔距比紡棉時適當加大。錫林-刺輥0.23毫米,刺輥-小漏底9.5-1.5毫米,錫林-蓋板0.38、0.35、0.35、0.35、0.38毫米,錫林-道夫0.125毫米;4)麻纖維抱合力差,棉條定量在20-30克/米,棉網張力1.1-1.3左右,比紡棉時小。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梳工序還包括步驟(1)條卷、并卷喂入張力宜小,單量適當大一些,為55-60克/米。條卷欠伸不超過1.5,避免欠伸過程中斷條。(2)精梳各部分張力宜小,尤其車面張力對條干有影響。(3)精梳梳理隔距0.4毫米,落棉隔距8,頂梳進出1.5毫米,高低0.25毫米,分離接合刻度適當提前。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條工序還包括步驟1)精梳后過兩道并條,均為六根喂入,六倍欠伸,后區欠伸倍數頭并為1.7-1.8,二并為1.35-1.4;2)導條張力宜小,減少機后斷頭,前羅拉-大壓輥張力稍大于1;3)羅拉隔距前區為平均長度加8-14,后區為平均長度加8-24;4)喇叭口在不堵塞情況下適當偏小,使紗條緊密光滑,減少后工序斷頭,車速控制在140米/分以下,單量一般在20-25克/5米。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紗工序還包括步驟1)總欠伸在10倍以下,后區欠伸1.2-1.5,單量4-5克/10米;2)羅拉隔距前區為皮圈架長度加16-20,后區為平均長度加14-18,鉗口4.5-5.0;3)加壓比紡純棉大20%,尤其是前羅拉;4)捻系數比紡純棉大20%,張力偏小控制,伸長率在2%以內;5)減小導條張力,車速適當降低,減少斷頭。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細紗工序還包括步驟1)羅拉隔距,前區45-55毫米,后區50-60毫米,浮游區控制在12-15毫米,隔距適當放大,減少橡皮紗的產生;2)加壓比純棉大15-20%,尤其前羅拉選用最高一檔;3)捻系數比紡純棉大20%,可達450;4)錠速不宜太高,在10000轉/分在左右,鋼絲圈不宜太重,減少斷頭。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絡筒工序還包括步驟電清放至最寬,高支紗不用張力片,保證筒子正常卷繞。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麻棉混紡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精干麻預處理;開清棉;梳棉;精梳工序;并條工序;粗紗工序;細紗工序;絡筒工序;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麻紡紗支數高,可達60英支至80英支單紗,含麻量達55-80%,且產品條干較傳統麻紡紗有大幅提高,疵點大大減少,完全不同于傳統麻紡紗的風格,可用來加工內衣,床上用品等高檔織物;在現有棉紡設備上進行生產,大大節省了固定資產的投入。本發明麻棉混紡紗效益較高,且順應了人們返樸歸真接近大自然的潮流。
文檔編號D01H7/00GK101092775SQ20071006232
公開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18日
發明者張學鋒 申請人:石家莊常山趙州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