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塑料拉絲機螺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拉絲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塑料拉絲機中的螺桿。
背景技術:
塑料拉絲機是用來將塑料原料制成塑料絲的專用設備,工作時,物料自喂
料口迸入輸送筒后,將依靠輸送筒內的螵桿將物料向模頭方向推進,輸送筒上 設有加熱裝置,使輸送筒一直保持在高溫狀態,對筒內的物料進行加熱熔融。 輸送筒內的螺桿是塑料拉絲機的心臟部件,螺桿的結構及與其相應的工藝參數 是評述塑料拉絲機性能好壞的依據,直接影響塑料拉絲機所生產出的產品質量 的好壞,也決定了塑料拉絲機的工作效率的高低。如今,國內生產的塑料拉絲 機中的螺桿,其螺桿底徑與外徑均不變化,對物料的擠壓力度不夠,擠出量少, 物料在傳送過程中,沒有設置相應的固體與熔體分離裝置,兩種物料一直混合 在一起,物料熔融速率低,加熱裝置耗能高,不能保證物料在到達模頭時為全 部熔融狀態,且物料混合不均勻,生產出的塑料絲質量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壓縮比高,節能的塑料拉絲機 螺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塑料拉絲機螺桿,包括 用于將來自喂料口的塑料固體向前輸送的迸料段,所述進料段包括設置在桿體 上的主螺紋的前一部分;用于將塑料熔體與塑料固體分離的熔體分離段,所述
熔體分離段包括設置在桿體上的主螺紋的后一部分和一條設置在桿體上的副螺
紋,所述的副螺紋與所述主螺紋的后一部分相間設置;用于將分離后的塑料熔 體進行均化的均化段,從所述進料段到所述格體分離段,所述螺桿的底徑逐漸 增大。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均化段包括第一均化段,在所述的第一均 化段中,所述桿體上設有阻尼結構。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的阻尼結構為多個均勻分布在所述桿體上 的菱形塊。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阻尼結構為多個平行設置在所述桿體上的 圓盤,所述的每一個圓盤上均設有流通孔。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均化段還包括第二均化段,所述第二均化 段比所述第一均化段更靠近所述熔體分離段。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均化段呈斜齒輪狀,其齒槽分成相鄰 設置的兩類,第一類齒槽朝向熔體分離段的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第二類齒 槽朝向熔體分離段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開口。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副螺紋的起始端和結束端分別與主螺紋封 閉連接。
作為 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副螺紋的外徑小于所述主螺紋的外徑。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副螺紋的螺距大于所述主螺紋的螺距。
釆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塑料拉絲機螺桿,沿
物料傳送方向,由進料段到熔體分離段,螺桿底徑逐漸增大,物料容積逐漸變 小,實現了物料的逐步壓縮,提高了物料的壓縮比,并增加了物料在推進過程 中的摩擦阻力,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這些熱量對維持物料溫度、減少加熱裝 置對輸送筒的加熱次數以及減小物料溫度的波動輻度都有積極效果。熔體分離 段主螺紋后設有一條副螺紋,副螺紋起始端和結束端與主螺紋封閉連接,此副
螺紋將主螺紋螺槽分為兩個 一個為固體槽, 一個為熔體槽,物料只有在固體 槽內完全熔融才能進入熔體槽,因此可以將固體物料與熔體物料分開輸送,保 證了熔融質量,提高了熔融速率,減小了能耗,在此基礎上,可以提高螺桿的 轉速,加大物料的投放,因此可以提高產量。均化段將進一歩使熔體物料均勻 分布,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增加了阻力,可以減小擠出壓力的波動,確保擠出 量的穩定。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迸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
圖1所示,塑料拉絲機螺桿,按物料傳送方向,依次包括進料段l、熔 體分離段2、均化段3。
進料段i包括設置在桿體4上的主螺紋5的前一部分,畫體物料由喂料口 進入輸送簡后,首先通過進料段1將固體物料向前推進,物料在向前輸送過程 中,輸送筒外的加熱裝置對輸送筒加熱,輸送筒內的固體物料在高溫狀態下逐 漸瑢化。
熔體分離段2包括設置在桿體4上的主螺紋5的后一部分和一條設置在桿 體4上的副螺紋6,副螺紋6與主螺紋5的后一部分相間設置,副螺紋6將主 螺紋5螺槽分為兩個 一個為固體槽7, 一個為熔體槽8,副螺紋6外徑小于主 螺紋5外徑,且副螺紋6寬度小于主螺紋5寬度,使固體物料熔融后能夠順利 的由固體槽7越過副螺紋6進入熔體槽8,副螺紋6起始端和結束端分別與主 螺紋5條t閉連接,固體槽7內的物料只有在完全熔融后才S旨迸入熔體槽8t保 證了熔融質量,副螺紋6在主螺紋5后,且由于螺桿的轉動方向,使熔融物料 只能由固體槽7向熔體槽8流動,而不能由熔體槽8倒流回固體槽7,副螺紋6 螺距大于主螺紋5螺距,使固體槽7容積逐漸減小,熔體槽8容積逐漸增大, 適應了在物料傳送過程中,固體物料逐漸熔融減少,熔體物料逐漸增多的狀況, 將固體物料與熔體物料分開輸送,保證了熔融質量,提高了熔融速率,減小了 能耗,在此基礎上,可以提高螺桿的轉速,加大物料的投放,因此可以提高產
由進料段1到烙體分離段2,螺桿底徑逐漸增大,迫使物料容積逐漸變小, 實現了物料的逐步壓縮,提高了物料的壓縮比,并增加了物料在推進過程中的 摩擦阻力,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這些熱量對維持物料溫度、減小物料溫度的 波動幅度,加大物料熔融速率,以及減少加熱裝置對輸送筒的加^V次數都有積極效果。
經熔體分離段2分離出的熔體物料進入均化段3,均化段3包括第一均化 段,在第一均化段中,桿體4上設有阻尼結構,阻尼結構為多個均勻分布在桿 體4上的菱形塊311,熔體物料在流經菱形塊311之間形成的相互交叉的凹槽 時,進行充分的均化,同時減小了擠出壓力的波動,確保擠出量的穩定性。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點在于在第一均化段 中,桿體4上設有阻尼結構,阻尼結構為多個平行設置在所述桿體4上的圓盤 312,所述的每一個圓盤312上均設有斜向的流通孔,熔體物料先流入相鄰兩圓 盤間形成的凹槽,再經流通孔流入下一個凹槽,在凹槽內物料不斷迸行均化, 且因為圓盤的阻擋,在加大擠出力的同時,減小了擠出壓力的波動幅度,確保 擠出量的穩定。
均化段3還包括第二均化段32,第二均化段32設在擦體分離段2與第一 均化段之間,第二均化段32呈斜齒輪狀,其齒槽分成相鄰設置的兩類,第一類 齒槽朝向熔體分離段2的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第二類齒槽朝向熔體分離段 2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開口,熔體物料先進入第一類齒槽,齒槽盛滿后,漫過 第一類齒槽與第二類齒槽交界的齒狀凸起溢出到第二類齒槽,第二類齒槽盛滿 后通過一端的開口流出,在這個過程中,全部物料的熔體進行充分的均化,提 高了所出產品的質量。
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舉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 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由進料段到熔體分離段,螺桿底徑可以呈線性逐漸 增大,也可以分段逐歩增大,同樣可以實現使壓縮比逐漸增大的效果,總之, 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迸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 圍之內。
權利要求1. 塑料拉絲機螺桿,包括用于將來自喂料口的塑料固體向前輸送的進料段(1),所述進料段(1)包括設置在桿體(4)上的主螺紋(5)的前一部分;用于將塑料熔體與塑料固體分離的熔體分離段(2),所述熔體分離段(2)包括設置在桿體(4)上的主螺紋(5)的后一部分和一條設置在桿體(4)上的副螺紋(6),所述的副螺紋(6)與所述主螺紋(5)的后一部分相間設置;用于將分離后的塑料熔體進行均化的均化段(3),其特征在于從所述進料段(1)到所述熔體分離段(2),所述螺桿的底徑逐漸增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化段(3) 包括第一均化段,在所述的第一均化段中,所述桿體(4)上設有阻尼結構。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拉絲機嫘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結構為多個均勻分布在所述桿體(4)上的菱形塊(311)。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結構為多個平行設置在所述桿體(4) h的圓盤(312),所述的每一個圓盤上均設有流通 孔。
5. 如權利要求2至4所述的任一種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爿皿均 化段(3)還包括第二均化段(32),所述第二均化段(32)比所述第一均化段更靠 近所述熔體分離段(2〉。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均化段(32) 呈斜齒輪狀,其齒槽分成相鄰設置的兩類,第一類齒槽朝向所述熔體分離段(2) 的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第二類齒槽朝向所述熔體分離段(2)的一端封閉, 另一端開口。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螺紋(6)的 起始端和結束端分別與所述主螺紋(5)封閉連接。
8. 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螺紋(6〉的外徑小于所述主螺紋(5)的外徑。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拉絲機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螺紋(6) 的螺距大于所述主螺紋(5)的螺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塑料拉絲機螺桿,沿物料傳送方向,包括進料段、熔體分離段、均化段,由進料段到熔體分離段,螺桿底徑逐漸增大,提高了物料的壓縮比,并增加了物料在推進過程中的摩擦阻力,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這些熱量對維持物料溫度、減少加熱裝置對輸送筒的加熱次數以及減小物料溫度的波動幅度都有積極效果,熔體分離段主螺紋后設有一條副螺紋,副螺紋起始端和結束端與主螺紋封閉連接,可以將固體物料與熔體物料分開輸送,保證了熔融質量,提高了熔融速率,減小了能耗,在此基礎上,可以提高螺桿的轉速,加大物料的投放,因此可以提高產量,均化段將進一步使熔體物料均勻分布,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增加了阻力,可以減小擠出壓力的波動,確保擠出量的穩定。
文檔編號D01D5/08GK201258375SQ20082018805
公開日2009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12日
發明者王志元 申請人:王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