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多元化纖維紗線是近10年來,由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一種復合型纖維紗線。多元化纖維紡紗技術,是以棉紡的設備與技術為基礎,融合了毛紡的部分設備與技術。紗線所應用的纖維涵蓋了棉、毛、絲、麻、化纖及變型、變性等功能性纖維,適紡纖維長度在20mm以上、60mm以下,適紡纖維細度在3. ODtex以下。多元化纖維紗線織物融合了所用纖維的優點,提高了織物的服用性,改善了織物的感性外觀。環錠紡與轉杯紡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兩種紡紗方法,環錠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的生產工藝如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一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粗紗工序一細紗工序一自動絡筒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但是目前多元化纖維環錠紡紗線存在著抗起毛、起球等級低;斷裂強力不勻;混色不勻;纖維間混合不勻;色粒、毛粒;條干cv%值偏高等技術問題還未徹底解決。轉杯紡紗是自由端紡紗的一種,是目前世界上各種新型紡紗技術中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新型紡紗技術,轉杯紡紗也稱之為“氣流紡紗”,轉杯紗線也稱之為“0E”紗線。 轉杯紡技術自1937年發明至今已有75年的歷史,而我國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才開始研究、應用轉杯紡技術,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轉杯紡技術僅僅適用于棉紡行業,主要生產低支紗線,目前還未能應用于多元化纖維紗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采用轉杯紡紗技術生產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出來的多元化纖維紗線各項性能均得到了提高,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能耗,減少了用工人員。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包括以下工藝過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一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轉杯紡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在所述轉杯紡工序中,纖維條通過喂給機構輸送給分梳輥,在分梳輥上針布的作用下, 將纖維條再次梳理成單纖維狀的纖維流,單纖維流在分梳輥離心力及負壓空氣的作用下, 從分梳輥的針齒上脫離并在負壓空氣的作用下進入紡紗杯,紡紗杯為高速回轉的部件,單纖維流進入紡紗杯后,在其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凝聚槽,使單纖維再次聚集并呈環狀,在種子紗及加捻器的作用下形成紗線,所述分梳輥的針齒密度為125 210齒/平方英寸,所述紡紗杯的凝聚槽呈U型,所述U型凝聚槽與U型凝聚槽兩側的紡紗杯內壁呈圓弧過渡。所述分梳輥轉速為500(T9000r/min,所述紡紗杯轉速為3000(Tl50000r/min。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通過轉杯紡紗的方法生產多元化纖維紗線,在紗線品質、產能、能耗、用工、效益等方面均優于環錠紡。
圖1為轉杯紡紗工序中紡紗杯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改造前紡紗杯凝聚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中紡紗杯凝聚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中分梳輥的結構示意圖。其中 紡紗杯1 凝聚槽2 分梳輥3 針布4。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涉及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包括以下工藝過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一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轉杯紡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在所述轉杯紡工序中,纖維條通過喂給機構輸送給分梳輥,在分梳輥上針布的作用下,將纖維條再次梳理成單纖維狀的纖維流,單纖維流在分梳輥離心力及負壓空氣的作用下,從分梳輥的針齒上脫離并在負壓空氣的作用下進入紡紗杯,紡紗杯為高速回轉的部件,單纖維流進入紡紗杯后,在其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凝聚槽,使單纖維再次聚集并呈環狀,在種子紗及加捻器的作用下形成紗線,所述分梳輥的針齒密度為125 210齒/平方英寸,所述紡紗杯的凝聚槽呈U 型,所述U型凝聚槽與U型凝聚槽兩側的紡紗杯內壁呈圓弧過渡。所述分梳輥轉速為500(T9000r/min,所述紡紗杯轉速為3000(Tl50000r/min。凝聚槽由原來的V型改為U型,不僅增加了凝聚槽的容積量,而且提高了對纖維的束縛力(抱合力),使轉杯紡紗能夠適用于除棉以外的其他多元化纖維(如麻、絲、毛、化纖寸y。轉杯紡紗用于棉紡時,為了將棉雜棉結排出,因此分梳輥的針齒密度較大,一般為 325齒/平方英寸,當轉杯紡用于多元化纖維紡紗時,針齒密度過大容易對纖維造成損傷, 影響最終紗線的質量,因此將分梳輥的針齒密度改變為125 210齒/平方英寸。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與環錠紡多元化纖維紗線對比
轉杯紡紗線結構所謂紗線結構是纖維在紗線內的排列或幾何形狀以及線密度,具體指在紗線的軸向纖維是否伸直、平行,徑向纖維是否遷移。通過顯微鏡觀察到,轉杯紡紗線不論在軸向還是徑向,都與環錠紡有著很大的區別。轉杯紡紗線在加捻時,捻度是從紗線的內部向紗線的外部表面逐層傳遞完成的,也就是說纖維是從內向外沿紗線軸線紡線旋轉、 纏繞。環錠紡紗線在加捻時與轉杯紡恰好相反。轉杯紡紗線中纖維的相對平行度、相對伸直度比環錠紡紗線差,所以轉杯紡紗線中纖維的徑向遷移量小于環錠紡紗線。1、紗線條干均勻度轉杯紡紗線過程中,分梳輥對須條產生再次分梳作用,使得纖維的分離度好,成紗條干比較均勻。同品種、同支數轉杯紡紗線的烏氏條干cv%值要比環錠紡紗線低89TlO%。同時可有效解決環錠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的混色不勻、纖維間混合不勻的問題。2、紗疵數由于轉杯紡中有排雜裝置,再加上分梳輥的作用,故轉杯紡紗線中的棉結(毛粒)、雜志比環錠紡少259Γ35%。可有效解決環錠紡多元化纖維紗線中色粒、毛粒的問題。再就是可以有效解決環錠紡多元化纖維紗線必須使用精梳棉等高價位原料的問題。3、紗線的強力由于轉杯紡紗線的條干(^/。值較好,纖維間混合均勻度較好。轉杯紡紗線的認為接頭、換管接頭大大少于環錠紡。所以紗線斷裂強力cv%值遠遠好于環錠紡紗線。使得紗線在織造、電腦橫機、大圓機上的斷紗率大大降低,提高了生產效率,為產品的深層次開發奠定了基礎。4、紗線的耐磨度由于轉杯紡紗線中纖維的伸直度、平行度較差,纖維在紗線中徑向位移很困難。所以轉杯紡單紗、股線的耐磨度比環錠紡分別高209Γ25%、459Γ55%,即織物抗起毛起球等級分別提高了 0. 5^1. 0級、1. (Tl. 5級。在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中,可以在不增加纖維長度、不提高纖維細度,不增加紗線捻度的前提下,有效解決多元化纖維紗線織物抗起毛起球問題。5、紗線的彈性轉杯紡紗線因成紗時受纖維排列結構的影響,及成紗時較小張力的影響,紗線的斷裂伸長、斷裂功均高于環錠紡紗線。紗線的彈性好,能有效地改善制成品在日常穿著中的手感、服用性及可塑性。6、紗線的蓬松性由于轉杯紡紗線中纖維伸直度及排列度較差,在紗線加捻過程中紗條張力較小,外層又抱有纏繞纖維,紗線結構蓬松。一般轉杯紡紗線的蓬松度要比環錠紡紗線高129Γ18%。紗線蓬松性好,能有效改善面料的表面紋路及面料的厚重感,使面料紋路清晰,厚而不重。轉杯紡紗與環錠紡紗對比分析 1、工藝流程對比
轉杯紡生產多元化纖維紗線工藝流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一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轉杯紡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
環錠紡生產多元化纖維紗線工藝流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一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粗紗工序一細紗工序一自動絡筒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
從生產流程上可以看到轉杯紡一道工序替代了環錠紡的粗紗、細紗、自動絡筒三道工序,簡化了生產工藝。2、轉杯紡紗與環錠紡紗實例對比分析
以5000錠環錠紡的產能、用工、能耗、交期、制成率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2.1)產能對比分析
轉杯紡紗208頭/臺;紡紗速度105米/頭*分鐘,配置3臺;日產量1800公斤。環錠紡紗420錠/臺;紡紗速度14. 13米/錠*分鐘,配置12臺;日產量1800 公斤。(2. 2)用工對比分析乂序和毛梳理并條轉杯粗紗細紗自絡并紗倍逸輔助合計紡紗94*3 =123*3 =9_3*3 =912*3 =364本3 =123*3 =96*3 =187*3 =21135轉杯紡紗94*3 =123木3 =96*3 =18—一一=96*3 =185*3 =1590
由表中看出轉杯紡比環錠紡可少用生產一線員工45人。轉杯紡噸紗用工50人/噸;環錠紡噸紗用工75人/噸。轉杯紡比環錠紡噸紗少用工25人/噸。(2. 3)能耗對比分析
同產能環錠紡中粗紗工序、細紗工序、自動絡筒工序三個工序的裝機功率是420千瓦左右;而轉杯紡的裝機功率是300千瓦左右。環錠紡的噸紗用電234千瓦/噸;轉杯紡的噸紗用電167千瓦/噸。轉杯紡比環錠紡噸紗少用電67千瓦/噸。(2.4)訂單交期的對比分析 環錠紡從投料到批量出成品需6 7天; 轉杯紡從投料到批量出成品需3、天。轉杯紡比環錠紡交期可提前3天時間。(2. 5)制成率的對比分析(同投料數、同品種、同色光、同支數) 環錠紡的制成率一般在83% 94%之間;
轉杯紡的制成率一般在87% 96%之間。轉杯紡比環錠紡的制成率可提高29Γ4%。(2.6)生產管理的對比分析
從設備管理、操作管理、現場管理三個方面來分析。設備管理轉杯紡較環錠紡少兩個生產工序,設備的維修、保養周期大大縮短;機配件的種類、型號大量減少,易于對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
操作管理在紡紗行業生產管理中,操作管理戰友“半邊天”的地位,其中粗紗、細紗的操作更是重中之重。轉杯紡對員工的操作技術要求較環錠紡更容易簡單。現場管理包括生產環境、機臺清整潔、容器具擺放及產品標識。由于生產工藝流程減少,比環錠紡易于管理。更主要的是轉杯紡紗用的是負壓氣流,可有效解決空中飛花的污染。
權利要求
1.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包括以下工藝過程散纖染色一和毛工序 —梳理工序一并條工序一轉杯紡工序一并紗工序一倍捻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杯紡工序中,纖維條通過喂給機構輸送給分梳輥,在分梳輥上針布的作用下,將纖維條再次梳理成單纖維狀的纖維流,單纖維流在分梳輥離心力及負壓空氣的作用下,從分梳輥的針齒上脫離并在負壓空氣的作用下進入紡紗杯,紡紗杯為高速回轉的部件,單纖維流進入紡紗杯后,在其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凝聚槽,使單纖維再次聚集并呈環狀,在種子紗及加捻器的作用下形成紗線,所述分梳輥的針齒密度為125 210齒/平方英寸,所述紡紗杯的凝聚槽呈U 型,所述U型凝聚槽與U型凝聚槽兩側的紡紗杯內壁呈圓弧過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梳輥轉速為500(T9000r/min,所述紡紗杯轉速為3000(Tl50000r/min。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包括以下工藝過程散纖染色→和毛工序→梳理工序→并條工序→轉杯紡工序→并紗工序→倍捻工序,在轉杯紡工序中,纖維條通過喂給機構輸送給分梳輥,在分梳輥的作用下,將纖維條再次梳理成單纖維狀的纖維流,單纖維流在分梳輥離心力及負壓空氣的作用下,從分梳輥上脫離進入紡紗杯,單纖維流進入紡紗杯后,在其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凝聚槽,使單纖維再次聚集并呈環狀,在種子紗及加捻器的作用下形成紗線,所述紡紗杯的凝聚槽呈U型。本發明一種轉杯紡多元化纖維紗線生產方法,它通過轉杯紡紗的方法生產多元化纖維紗線,在紗線品質、產能、能耗、用工、效益等方面均優于環錠紡。
文檔編號D01H4/08GK102534881SQ20121003517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明者張建民, 李 浩, 董杰 申請人:江陰市振新毛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