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絨色織格子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針織面料技術領域,尤其設及一種植絨色織格子布。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穿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需 要穿著舒適還要美觀大方,因此對服裝面料來說是一種考驗,格子布作為服裝面料的一種 也得到不斷發展,目前市場上的普通格子布,一般手感單一,春秋季節貼身穿著不夠舒適。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植絨 色織格子布。
[0004]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植絨色織格子布,包括全棉經 編基底布和全棉經編基底布表面上的絨毛層,所述的絨毛層經壓花機形成凹凸結構,所述 全棉經編基底布的厚度為4-5mm,所述絨毛層的厚度為3. 5-4. 5mm,所述絨毛層通過經編機 固定在全棉經編基底布上,該絨毛層的形狀和大小分別與全棉經編基底布的形狀和大小相 匹配,所述全棉經編基底布由經過上色的經紗和締紗交織而成,最小花型循環具有9個線 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 陽〇化]第1線圈縱列的第1、4、7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2、3、5、6、8、9個結構單 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06] 第2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 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
[0007] 第3線圈縱列的第1、2、4、5、7、8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3、6、9個結構單 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08] 第4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 單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09] 所述的格子布的反面具有PA色膠層。
[0010] 所述的格子布的反面具有PU有色涂層。 W11] 為了適應不同需求,編織紗線可W采用85%棉13%涂絕2%氨絕、80%棉20%涂 絕、70%棉30%天絲、100%全棉等不同原料。
[0012] 所述的格子布的正反面具有PU色膠層,通過刮色壓膠使得格子布表面平整、耐日 光、耐氣候和耐洗。
[0013] 所述的格子布的正反面具有PU有色涂層,通過對牛仔布表面進行刮涂工藝,使得 牛仔布的彈性提高且耐磨、耐洗。
[0014]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植絨色織格子布具有錯落有致、凹凸感強的格子 紋理,布面肌理清晰,經刮色壓膠后,上色牢固,絨毛層通過經編機固定在全棉經編基底布 上,具有良好的手感,滿足了客戶需求,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作容易,質量好,有利于提升 經編織物的整體質量。
【附圖說明】
[0015]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6] 圖1是本發明植絨色織格子布的剖面圖。
[0017]圖2是本發明全棉經編基底布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001引圖中:1、全棉經編基底布,2、絨毛層,21、凹凸結構,Y表示成圈,f表示集圈, 表不不編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運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W 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0020] 如圖1所示,是本實施例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0021] 一種植絨色織格子布,包括全棉經編基底布1和全棉經編基底布1表面上的絨毛 層2,絨毛層2經壓花機形成凹凸結構21,全棉經編基底布1的厚度為4-5mm,絨毛層2的厚 度為3. 5-4. 5mm,絨毛層2通過經編機固定在全棉經編基底布1上,該絨毛層2的形狀和大 小分別與全棉經編基底布1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全棉經編基底布1由經過上色的經紗和 締紗交織而成,最小花型循環具有9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
[0022] 第1線圈縱列的第1、4、7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2、3、5、6、8、9個結構單 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23] 第2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 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
[0024] 第3線圈縱列的第1、2、4、5、7、8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3、6、9個結構單 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巧]第4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 單元為集圈結構單元。
[0026] 格子布的反面具有PA色膠層。
[0027] 格子布的反面具有PU有色涂層。
[0028] 一個循環的排針為:ABCD。
[0029] 本實施例的S角配置圖見表1:
[0030]表1
[0031]
[0032]W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 全可W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W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 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主權項】
1. 一種植絨色織格子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全棉經編基底布(1)和全棉經編基底布(1) 表面上的絨毛層(2),所述的絨毛層(2)經壓花機形成凹凸結構,所述全棉經編基底布(1) 的厚度為4-5_,所述絨毛層(2)的厚度為3.5-4. 5_,所述絨毛層(2)通過經編機固定在 全棉經編基底布(1)上,該絨毛層(2)的形狀和大小分別與全棉經編基底布(1)的形狀和 大小相匹配,所述全棉經編基底布(1)由經過上色的經紗和煒紗交織而成,最小花型循環 具有9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 第1線圈縱列的第1、4、7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2、3、5、6、8、9個結構單元為 集圈結構單元; 第2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單元 為成圈結構單元; 第3線圈縱列的第1、2、4、5、7、8個結構單元為成圈結構單元,第3、6、9個結構單元為 集圈結構單元; 第4線圈縱列的第1、3、5、7、9個結構單元為不編織結構單元,第2、4、6、8個結構單元 為集圈結構單元。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絨色織格子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子布的反面具有PA色 膠層。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絨色織格子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子布的反面具有有 色涂層。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絨色織格子布,包括全棉經編基底布和全棉經編基底布表面上的絨毛層,絨毛層經壓花機形成凹凸結構,全棉經編基底布的厚度為4-5mm,絨毛層的厚度為3.5-4.5mm,絨毛層通過經編機固定在全棉經編基底布上,該絨毛層的形狀和大小分別與全棉經編基底布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全棉經編基底布由經過上色的經紗和緯紗交織而成,最小花型循環具有9個線圈橫列和4個線圈縱列。本發明的植絨色織格子布具有錯落有致、凹凸感強的格子紋理,布面肌理清晰,經刮色壓膠后,上色牢固,絨毛層通過經編機固定在全棉經編基底布上,具有良好的手感,滿足了客戶需求,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作容易,有利于提升經編織物的整體質量。
【IPC分類】D06N3/14, D06N3/00, D04B1/10, D06N3/12, D04B1/02
【公開號】CN105401316
【申請號】CN201510991715
【發明人】周琪
【申請人】常州市金壇翰廣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