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立體車庫技術,橫跨行車道路上空且附設停車庫的樓房設施。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中的擁有的大客車與型小汽車(轎車)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寶貴的城市地皮中新建的高樓大廈一般都會要求自帶停車庫以解決城市停車難的大問題。
現在,新建的高樓大廈中兼有的立體車庫的常用使用形式是,司機自駕車入庫停車的單使用方式與機電設施(含:垂直升降與水平位移)載車入庫停車的單使用方式的立體車庫,它們已經屬于相當成熟的現有技術范疇:
司機自駕車入庫停車的立體車庫:不能停車的過道面積與能停車的車位面積之比很大(布局松散),設備成本不高;——通常兼顧停放大客車與小轎車,在高于6米層高出的車庫停放高2米左右的小轎車,顯然,尤其對于車庫立體空間的浪費是相當可觀的。
機電設施(含:升降電梯與水平扶梯)載車入庫停車的立體車庫:不能停車的過道面積與能停車的車位面積之比很小(布局緊湊),設備成本較高。——通常只停最輕的小轎車(最佳方案),否則,尤其是涉及機電設施的成本會很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之目的:
將上述兩者庫型的結構形式共存(組合)到一個車庫中,以提高它在使用方面的“性價比”即在單位車庫體積容量情況下,以及停放大、小車量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實現停放車輛總數的最大化。
本發明的關鍵在于:
由兩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并列共存在單個的立體車庫中,即:讓“司機自駕車入庫停車”與“機電設施(含:升降電梯與水平扶梯)載車入庫停車”的兩種不同的使用形式所分別確定的立體車庫結構形式并列共存(組合)。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的特點:
由于本發明提出了上述的由兩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并列共存在樓房設施附設的單個的車庫中,即:讓“司機自駕車入庫停車”與“機電設施載車入庫停車”兩者實施并列組合,這就為在停放大、小車量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實現單位體積庫容下停放車輛總數的最大化創造了條件。
附圖說明
圖1示意了位于交叉十字路口上空的本發明中樓房設施附設的底層單個車庫部分的橫剖面俯視狀態概況。——車庫部分是本發明的關鍵部位。
圖2示意了位于單條行車道路上空的本發明中樓房設施附設的底層單個車庫部分的橫剖面俯視狀態概況。——車庫部分是本發明的關鍵部位。
1:進、出車庫的引導車道;2:自駕車輛可以進、出高層次的停車坪;3:來自地面的支撐結構;4:行車道路;5:地面車道分界線;6:與人行道相連的人行梯;7:矮層次的停車位:由機電設施載車送達到位的部位;8:垂直升降的 載車電梯。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中的樓房設施是最為人們公知的事宜,而本發明中的關鍵在于樓房設施中附設的底層單個車庫部分的結構,因為它的結構設計涉及到:如何實現單位體積庫容下停放車輛總數的最大化的設計要素問題(本組合發明中的核心問題)。
城市的地皮非常可貴,一般能夠建造好幾十層高的超高層樓房才能夠獲批,然而,該樓房最底層的層次才會作為車庫使用,增加一層底層的車庫用房,就意味著減少最高的一層樓房。——如果能夠在一個車庫中合理地布局它的大車與小車的分布情況以及比例,即可以在單位樓房立體容積中獲得最大的停車數量:
例如,若要將3至6米的大、中型車輛與低于2米的轎車按照同一個標準,即同時按照其占地地面確定的停車位位置的位置進行存放:將該高于6米的部分空間也用于停放低于2米的轎車來使用,單就該轎車來說,就浪費了該轎車車頂以上的約4米的高度空間,很不合理。——上述高于6米的高度空間完全可以安排為轎車近三層的空間。
如果將上述近三層的空間,即專用于三輛轎車疊加的位置采用“機電設施載車入庫停車”的電梯上下而水平機電傳送的自動車庫使用,在空間的利用上肯定是最合理的;另外,不能停車的“機電輸送”型過道部分占用地面面積也極小,且遠小于“司機自駕”型車庫中不能停車的過道部分所占用的面積,在采用了上述“近三倍”的“機電輸送”型方案時也必然會大幅度地縮小其過道部分占用地面的面積(也相當可觀);由上述的“司機自駕”型與“機電輸送”型經過合理布局之后變成上述兩者共存的車庫,進而使得在單位車庫體積中同時存放大、小車輛時的布局最為合理,為實現單位立體空間中在確定了大、小存車比例情況下的存車利用率最高創造了條件。
顯然,按照圖1的概況方案來考慮,事先可以粗略地確定大、小停車數輛的比例,在一個車庫內將大客車停放的地方(層高超過6米)作為停車停車坪2來使用(數量不多但占地面積也很大),例如:作為樓房中二個層次的“司機自駕車入庫停車”的高層次車庫部分來使用;而為了停車數量很大的小轎車停放的地方(層高約2米)均安排作為停車位7來使用,即作為樓房中6個層次的“機電設施載車入庫停車”的矮層次車庫部分來使用,匡算的停車數量就約3倍于前述的概況。——此外,采用了“機電設施載車入庫停車”的矮層次車庫部分的技術舉措時,小轎車入位停車后,一般都屬于緊湊型排列性質,閑置的不能停車的諸如轎車的通道空間也極小,遠小于停放大型客車后的閑置空間;若再加上這個要素,上述的“3”倍,極有可能改寫成“4至5”倍。
因此,通過合理安排本發明車庫內的大、小存車布局,就可以實現:在停放大、小車量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為停放車輛總數的最大化創造了條件,即:也為可以大幅度地節省本發明中車庫內的立體空間創造了條件。
為了實現上述“橫跨行車道路上空且附設停車庫的樓房設施”中由兩種使用方法而確定的兩種不同結構形式并列共存的發明目的,擬采用以下的技術:
本發明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樓房設施,并且,該樓房設施的底部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硬質材料鋪設路面的停車坪2與由采用水平機電自動輸送裝置來做路面的停車位7兩者以共存的方式組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有兩種連接方式:
一種是通過由司機自行駕車進、出停車坪2的引導車道1連接;
另一種是通過垂直升降電梯載車與水平機電輸送裝置承運車輛自動進、出停車位7的方式連接。
所述的水平機電自動輸送裝置的外圍由鋼結構形成。
本發明中保留了樓房設施的改型簡化方案之一:
本發明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樓房設施,并且,該樓房設施的底部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硬質材料鋪設路面的停車坪2構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的連接方式:是通過由司機自行駕車進、出停車坪2的引導車道1連接。
本發明中保留了樓房設施的改型簡化方案之二:
它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樓房設施,并且,該樓房設施的底部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水平機電自動輸送裝置來做路面的停車位7構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的連接方式:是通過垂直升降電梯8載車與水平機電輸送裝置承運車輛自動進、出停車位7的方式連接。
本發明舍去樓房設施的改型簡化方案之三,
舍去樓房設施,保留了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硬質材料鋪設路面的停車坪2與由采用水平機電自動輸送裝置來做路面的停車位7兩者以共存的方式組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有兩種連接方式:
一種是通過由司機自行駕車進、出停車坪2的引導車道1連接;
另一種是通過垂直升降電梯載車與水平機電輸送裝置承運車輛自動進、出停車位7的方式連接。
本發明舍去樓房設施的改型簡化方案之四,
舍去樓房設施,保留了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硬質材料鋪設路面的停車坪2構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的連接方式:是通過由司機自行駕車進、出停車坪2的引導車道1連接。
本發明舍去樓房設施的改型簡化方案之五,
舍去樓房設施,保留了包括:設置在由兩條行車道路4交叉路口上空或單條行車道路4上空且由來自于地面車道分界線5位置的支撐結構3所支持的由至少一層停車表面構成了停車庫;
所述的停車表面是由采用水平機電自動輸送裝置來做路面的停車位7構成;
所述的車庫停車表面與行車道路4之間的連接方式:是通過垂直升降電梯8載車與水平機電輸送裝置承運車輛自動進、出停車位7的方式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