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裝配式建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混凝土墻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墻板,是房屋建筑和各種工程結構中的基本結構或構件,常用作屋蓋、樓蓋、平臺、墻、擋土墻、地坪、路面、水池等,應用范圍極廣。混凝土墻板按平面形狀分為方板、圓板和異形板。按照受力應該分為抗震剪力墻和構造隔墻,墻板的厚度應滿足強度和剛度的要求。
混凝土墻板有現澆和預制兩種,混凝土墻板與梁、板連接成整體結構空間體系。常用的預制墻板有實體板,預制墻板一般寬度為600mm的實體板或空心板,為了保證預制墻板結構的整體性,要注意處理好墻板與墻板、墻板及梁的聯結構造。
可以理解的是,現有技術中的預制混凝土墻板抗震性能較差,寬度小安裝麻煩,拼縫較多易開裂,吊掛力偏差影響后期使用,管線預埋后期施工不方便。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及其制造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墻板寬度小安裝麻煩,拼縫較多宜開裂,吊掛力偏差影響后期使用,管線預埋后期施工不方便,且抗震性能較差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包括:澆筑而成的墻板本體,依次排列澆筑填充于墻板本體中部的第一輕質材料塊,以及若干對稱設置于墻板本體內的鋼筋骨架;所述墻板本體第一端澆筑連接于梁,第二端懸空。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設置有第一凹槽,在墻板本體澆筑連接于梁時,所述第一凹槽內澆筑填充有第二輕質材料塊。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設置有第二凹槽。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為平面。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還包括:
疊合梁,所述疊合梁分為上下兩部,疊合梁下部與墻板本體一次澆筑成型。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吊裝到預設位置后,疊合梁上部與樓板同時澆筑成型。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墻板本體兩側與柱/墻之間澆筑填充有第三輕質材料塊。
一種如上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
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填充完畢;
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
一種如上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所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預留有第一凹槽;
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填充完畢;
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
一種如上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所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上端預留有一用于澆筑成型疊合梁下部的澆筑空間;
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凹槽填充完畢;
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包括:內填充有第一輕質材料塊及鋼筋骨架的墻板本體,以及與墻板本體一體成型的疊合梁下部。
本發明所提供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及其制造方法,由于采用依次排列澆筑填充于墻板本體中部的第一輕質材料塊,以及若干對稱設置于墻板本體內的鋼筋骨架,所述墻板本體第一端澆筑連接于建筑物,第二端懸空,使得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重量輕、對主體結構剛度影響小以及抗震性能好,同時在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受到縱向沖擊力時,寬度小安裝麻煩,拼縫較多宜開裂,吊掛力偏差影響后期使用,管線預埋后期施工不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又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中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中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中墻板本體第一端端面又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制造方法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制造方法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較佳實施例的第三制造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見圖1,圖1是本發明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包括:
澆筑而成的墻板本體100,多個間隔澆筑填充于墻板本體100中部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以及若干對稱設置于墻板本體100內的鋼筋骨架300;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澆筑連接于梁,第二端懸空。
現場填充墻體一般是砌塊砌筑墻或輕質條形墻板,以及個別項目采用實體預制隔墻板。砌體墻的砌筑工作量大且還需要抹灰濕作業,容易形成空鼓和裂縫等施工通病。輕質條形墻板寬度小,拼縫較多,極易出現裂縫,且需要在主體結構完成后由人工安裝,后期處理工作量較大。采用實體預制隔墻板,重量太重影響構件的吊裝效率和成本,剛度太大且沒有合適構造設計,造成對主體結構的安全影響。因此,本發明重點在于在預制混泥土墻板時加入輕質材料塊(比如xps板、泡沫塊、蜂窩結構塑料、加氣塊等輕質材料)。
具體實施時,在預制構件廠對內填充混凝土墻板進行預制時,需要將預先按照一定的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一般是鋼模板,也可是鋁模板、木模板來制作),再將泡沫塊等輕質材料通過鐵絲固定在兩鋼筋骨架之間,然后再澆筑混凝土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最后待所述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凝固后,拆卸下所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形成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第一端伸出有鋼筋骨架。添加了泡沫塊等輕質材料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具有重量輕,可以減輕對主體結構的剛度影響等優點。
將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安裝到建筑物上,澆筑而成的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澆筑連接于梁,墻板本體100第二端懸空在地面或者樓板上方,與地面或者樓板形成一定的間隙,然后在地面或樓板通過砂石填充該間隙,使得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在受到壓力的時,該壓力傳遞到墻板本體100第二端端面,并不會傳遞到地面或樓板,減少對主體結構的剛度影響。
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在制作過程中可以提前預埋可能存在的設備管線、線盒、預埋件等相關內容,當然如果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不存在設備管線、線盒、預埋件中的一種或多種時,就需要減小相應步驟。
如圖3所示,在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設置有第一凹槽,在墻板本體澆筑連接于建筑物時,所述第一凹槽內澆筑填充有第二輕質材料塊220。
具體實施時,距離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最近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與第一端端面的距離不大于150mm。
在下雨等天氣情況下,將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與建筑物的梁或者墻600澆筑連接后,為了保證在連接處沒有縫隙,起到防水的作用,可以通過三種連接方法能夠達到防水的目的。
其一,在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設置有與第一輕質材料塊210寬度一樣的第一凹槽,將所述墻板本體100吊裝到待安裝的建筑物后,調整好位置使得所述墻板本體100與建筑物的梁或墻對齊,先在第一凹槽澆筑填充一定量的第二輕質材料塊220,優選為澆筑的第二輕質材料塊220略低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最后再澆筑混凝土材料。此時,距離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最近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與第一端端面的距離不大于150mm,保證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強度的同時,在連接處的防水效果也很好。
所述第二輕質材料塊設置在墻板本體的頂部,其材料包括:輕質材料、塑料材料、膠質材料等。
如圖4所示,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設置有第二凹槽。
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距離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最近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與第一端端面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優選為100mm至150mm。
其二,在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設置有與第一輕質材料塊210寬度一樣的第二凹槽,將所述墻板本體100吊裝到待安裝的建筑物后,調整好位置使得所述墻板本體100與建筑物的梁或墻對齊后,直接在連接處澆筑混凝土材料。此時,距離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最近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與第一端端面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該方法與第一種澆筑連接方法的相同點是:在墻板本體100一端端面都設置了寬度一樣的凹槽,而該澆筑連接方法與第一種方法最大的區別是:第一種澆筑連接方法在墻板本體100設置的凹槽內澆筑泡沫等輕質材料塊,而第二種澆筑方法在凹槽內不澆筑泡沫等輕質材料塊;同時第一澆筑連接方法墻板本體100內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與凹槽的距離要大于第二種澆筑連接方法。
如圖5所示,優選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其中,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為平面。
其三,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端面平面,將所述墻板本體100吊裝到待安裝的建筑物后,調整好位置使得所述墻板本體100與建筑物的梁或墻對齊后,直接在連接處澆筑混凝土材料。該澆筑連接方法與前面兩種澆筑連接方法的最大區別是:第三種方法的墻板本體100一端端面沒有設置凹槽,是個平面,而前面兩種方法在墻板本體100一端端面都設置有寬度一樣的凹槽。上述三種澆筑連接方法都能夠達到防水的目的。
如圖1所示,優選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還包括:疊合梁400,所述疊合梁400分為上下兩部,疊合梁400下部與墻板本體100一次澆筑成型。
具體實施時,疊合梁400分為上下兩部,其中一部分是在工地預先制造的,這里疊合梁400上部分是在工地預先制造的,然后將該預先制造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吊裝到建筑物上,調整兩者的角度,使該部分疊合梁與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呈垂直角度,將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往該部分疊合梁移動,使其移入到澆筑連接處,然后在采用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型。
優選所述墻板本體100吊裝到預設位置后,疊合梁上部與樓板同時澆筑成型。
具體實施時,在所述部分疊合梁下部與墻板本體100之間及墻板本體100兩側澆筑填充有用于減輕疊合梁400重量的第三輕質材料塊230。
所述第三輕質材料塊設置在墻板本體的兩側,其材料包括:輕質材料、塑料材料、膠質材料等。
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進一步較佳實施例中,墻板本體兩側與柱/墻之間澆筑填充有第三輕質材料塊230。
所述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第二輕質材料塊220及第三輕質材料塊230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比如都為泡沫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但是三者之間的尺寸是不一樣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呈塊狀,而第二輕質材料塊220及第三輕質材料塊230則成細長條形狀,且第二輕質材料塊220與第三輕質材料塊230可以一體成型。
優選地,相鄰第一輕質材料塊210之間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相鄰鋼筋骨架300之間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
具體實施時,在保證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強度的情況下,減輕其重量及剛度,提高抗震性,因此,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鋼筋骨架的數量需要足夠多,保證其強度,即相鄰鋼筋骨架之間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優選為150mm,同時填充一定量的輕質材料,減輕其重量及剛度,提高抗震性,即相鄰第一輕質材料塊210之間的距離為100mm至200mm,優選為150mm。
現有技術的建筑物施工方法及本發明的施工方法分別如下:
現有技術是按照預設尺寸綁扎好柱或剪力墻的鋼筋網,安裝好墻柱模板及梁板模板,綁扎好梁板鋼筋后再澆筑混凝土,主體結構完成后,在豎向主體構件(柱或剪力墻)之間砌筑砌體或安裝條板,從而形成填充隔墻或隔墻板。
本發明技術是首先將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吊裝在預設位置,然后按照預設尺寸綁扎好柱或剪力墻鋼筋網,安裝好墻柱模板及梁板模板,綁扎好梁板鋼筋后再澆筑混凝土,這時主體結構及填充墻板已全部完工。
如圖6所示,一種如上述所述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01、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
s102、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s103、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填充完畢;
s104、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
通過該方法制造的出來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一端伸出有鋼筋骨架,所述鋼筋骨架在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與其他建筑物連接的時候起到連接的作用。
如圖7所示,一種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201、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所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預留有第一凹槽;
s202、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s203、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填充完畢;
s204、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
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澆筑填空泡沫塊等輕質材料。
如圖8所示,一種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301、將按照預設尺寸編制好的鋼筋網,放置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中,所述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上端預留有一用于澆筑成型疊合梁下部的澆筑空間;
s302、將第一輕質材料塊固定在相鄰的兩鋼筋骨架之間;
s303、澆筑混凝土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內,直至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填充完畢;
s304、待混凝土凝固后,拆卸下混凝土墻板澆筑模板,形成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所述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包括:內填充有第一輕質材料塊及鋼筋骨架的墻板本體,以及與墻板本體一體成型的疊合梁下部。
當然上述兩種制造方法都可以存在需要埋入可能存在的設備管線、線盒、預埋件等相關預埋件這一步驟。
所述疊合梁的橫截面一般為t型,當然也還可以為矩形,當樓蓋結構為預制板裝配式樓蓋時,為減少結構所占的高度,增加建筑凈空,框架梁截面常為十字形或花籃形。
須注意的是,疊合梁的完全成型是在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連接于建筑物,澆筑形成疊合梁上部并待其凝固時。由此可見,疊合梁的下部用于連接墻板本體,上部用于連接已與墻板本體一體成型的疊合梁下部與建筑物,其作用及制作過程完全區別于現有技術,與墻板本體一體成型的疊合梁下部提高了墻板本體連接于建筑物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及其制造方法,由于采用多個間隔澆筑填充于墻板本體100中部的第一輕質材料塊210,以及若干對稱設置于墻板本體內的鋼筋骨架300,所述墻板本體100第一端澆筑連接于建筑物,第二端懸空,使得預制內填充混凝土墻板的重量輕、減輕對主體結構的剛度影響,并且在大震情況下可以先于主體結構損壞,這樣可以保證結構設計更加接近主體結構的計算分析假定,從而保證主體結構的安全。同時也解決了管線后期開槽埋設施工不方便,工期長、施工質量難于控制的問題。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