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物節能改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
背景技術:
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是影響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寒冷地區和炎熱地區,現有的建筑大多只采用簡單的室內地面隔熱,隔熱效果差,不能起到很好的隔熱效果,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包括地下隔熱層、第一地表保溫層、墻面保溫層和第二地表保溫層,所述墻面保溫層垂直密封粘連在建筑物墻體的兩側側壁上,位于室外的墻面保溫層的底端設有第一地表保溫層,第一地表保溫層貼設在室外地平面上,第一地表保溫層的底端一側設有垂直設置的地下隔熱層,地下隔熱層插接在建筑物的室外土壤中,位于室內的墻面保溫層的底端設有第二地表保溫層,第二地表保溫層貼設在室內地平面上,第二地表保溫層的頂端鋪設有地板,所述地下隔熱層、第一地表保溫層、墻面保溫層和第二地表保溫層的結構相同,第一地表保溫層包括支撐板、隔熱海綿、支撐框架、熱反射板和防水層,防水層的頂端粘連有熱反射層,熱反射層的頂端設有隔熱海綿,隔熱海綿內設有多個空腔,空腔內均設有支撐框架,隔熱海綿的頂端設有支撐板。
優選的,所述支撐板上開有螺紋孔,螺紋孔內設有螺釘,支撐板通過螺釘固定在支撐框架上。
優選的,位于室外的墻面保溫層的底端與第一地表保溫層的一端相互連接,第一地表保溫層的另一端與地下隔熱層相互連接。
優選的,位于室內的墻面保溫層的底端與第二地表保溫層的一端相互連接。
優選的,所述隔熱海綿內設有多個陣列排布的空腔,空腔內均設有支撐框架,相鄰支撐框架間焊接有連接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地下隔熱層、第一地表保溫層、墻面保溫層和第二地表保溫層的設置,能夠從室內和室外兩側對建筑進行隔熱保溫,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減少熱量的傳遞,節能效果好;通過支撐板、防火層、隔熱海綿、固定框架、熱反射板和防水層的設置,增強墻面和隔熱層的穩定性,能夠提供一定的支撐力,本裝置從室內和室外兩側對建筑進行隔熱保溫,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節能效果好,穩定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地下隔熱層、2第一地表保溫層、3墻面保溫層、4地板、5第二地表保溫層、6支撐板、7防火層、8隔熱海綿、9固定框架、10熱反射板、11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防止建筑物地面橫向傳熱的節能裝置,包括地下隔熱層1、第一地表保溫層2、墻面保溫層3和第二地表保溫層5,墻面保溫層3垂直密封粘連在建筑物墻體的兩側側壁上,位于室外的墻面保溫層3的底端設有第一地表保溫層2,第一地表保溫層2貼設在室外地平面上,第一地表保溫層2的底端一側設有垂直設置的地下隔熱層1,地下隔熱層1插接在建筑物的室外土壤中,位于室內的墻面保溫層3的底端設有第二地表保溫層5,第二地表保溫層5貼設在室內地平面上,第二地表保溫層5的頂端鋪設有地板4,所述地下隔熱層1、第一地表保溫層2、墻面保溫層3和第二地表保溫層5的結構相同,第一地表保溫層2包括支撐板6、隔熱海綿8、支撐框架9、熱反射板10和防水層11,防水層11的頂端粘連有熱反射層10,熱反射層10的頂端設有隔熱海綿8,隔熱海綿8內設有多個空腔,空腔內均設有支撐框架9,隔熱海綿8的頂端設有支撐板6,支撐板6上開有螺紋孔,螺紋孔內設有螺釘,支撐板6通過螺釘固定在支撐框架9上,位于室外的墻面保溫層3的底端與第一地表保溫層2的一端相互連接,第一地表保溫層2的另一端與地下隔熱層1相互連接,位于室內的墻面保溫層3的底端與第二地表保溫層5的一端相互連接,隔熱海綿8內設有多個陣列排布的空腔,空腔內均設有支撐框架9,相鄰支撐框架9間焊接有連接桿。
工作原理:一般的建筑物通常由墻體和地基組成,墻體的底端垂直砌筑在地基上,該地基垂直插裝在土壤中,將土壤分割成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在室內的土壤地面上水平鋪設第二地表保溫層5,第二地表保溫層5的頂端鋪設地板4,在室內的墻體上粘連墻面保溫層3,并可通過螺釘對其進行再次固定,墻面保溫層3的底端與第二地表保溫層5相互連接,在室外的墻體上粘連墻面保溫層3,室外地面土壤上鋪設第一地表保溫層2,第一地表保溫層2的一端與墻面保溫層3相互連接,第一地表保溫層2的另一端連接有地下隔熱層1,地下隔熱層1插接在室外土壤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