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支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嬰兒支撐裝置包括一底架、一支撐架、及一睡床。該底架包含有相互樞接的一第一腳架及一第二腳架,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架繞著一第一轉軸可旋轉,其中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架各具有一底腳。該支撐架組接于該底架,其中該支撐架包含有相互樞接的一第一支撐部及一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二支撐部繞著一第二轉軸可旋轉,而該第二轉軸相隔于該第一轉軸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對齊。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支撐架與該第二支撐架,以便容置孩童。
【專利說明】嬰兒支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尤其是可搖動的嬰兒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的,和緩且規律的搖動可以幫助撫慰幼童。因此,目前已經發展出許多種可產生合適的搖動以撫慰孩童的裝置,其中包含了彈跳裝置、搖籃、秋千、以及搖動裝置。然而,目前現有的這些裝置具有一些缺點。例如,嬰兒搖籃無法輕易地折迭為可收藏或運送的狀態。至于其他的搖動裝置具有睡床及數個支撐腳,可將孩童擺放于睡床,支撐腳支撐住睡床。然而,睡床所在高度較高,如此一來不利于睡床的穩定度。
[0003]有鑒于此,目前有需要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其可搖動且至少可克服上述缺點。
【發明內容】
[0004]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架,包含有相互樞接于一第一轉軸的一第一腳架及一第二腳架,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架可繞著第一轉軸旋轉,其中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架具有數個底腳;一支撐架,組接于該底架,其中該支撐架包含有相互樞接于一第二轉軸的一第一支撐部及一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二支撐部可繞著第二轉軸旋轉,而該第二轉軸間隔于該第一轉軸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對齊;以及一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支撐部及該第二支撐部,以便容置孩童。
[0005]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轉軸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
[000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腳架及該第二腳架分別包含有一第一支撐腳及一第二支撐腳,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藉由一第一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第一樞轉機構定義有該第一轉軸,而該第一支撐部以及該第二支撐部分別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及一第二側向部,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第二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第二樞轉機構定義出該第二轉軸。
[0007]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一側向部相對于一垂直軸分別對稱于該第二支撐腳與該第二側向部,而該垂直軸相交于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
[0008]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由數個底腳向上往該第一樞轉機構作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作延伸。
[0009]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且該二相連接的位置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
[0010]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樞接于該第一支撐腳而可繞著一第三轉軸旋轉,而該第二側向部樞接于該第二支撐腳而可繞著一第四轉軸旋轉。
[001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藉由一樞轉件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而該樞轉件包含有:一耦合部,固接于該第一支撐腳且具有一柱體,而該柱體可容置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以及一鉚釘,組接于該第一側向部,其中該鉚釘具有一頭部,該頭部在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與該柱體的一凸緣相卡合。
[0012]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轉軸與該第四轉軸的高度實質上相等,而且高于該第二轉軸以及低于該第一轉軸。
[0013]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部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及以及一第一橫向部,該第一橫向部連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而且沿著該第二轉軸做延伸,該第二支撐部包含有一第二側向部及以及一第二橫向部,該第二橫向部連接于該第二側向部而且沿著該第二轉軸做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樞轉機構定義出該第二轉軸。
[0014]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分別由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做延伸。
[0015]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該睡床包含有一軀干部以及一傾斜調整機構,該軀干部用來容置一孩童的軀干,而該傾斜調整機構可調整該軀干部的傾斜角度。
[00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傾斜調整機構包含:一鎖定件,固接于該第一橫向部;及一帶體,相對于該軀干部作橫向地延伸,該帶體的一端部與該第二橫向部相固接,而且與該鎖定件相組接。
[0017]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嬰兒支撐裝置更包含有一可拆卸的震動單元,該震動單元用來與該第二樞轉機構相連接。
[0018]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架更包含有一穩定結構,該穩定結構包含有數個腳墊,該些腳墊分別設于該底架的數個下端底角處,該些腳墊可與地面相抵接而形成數個穩定接觸點,以便擋止搖動。
[0019]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架,包含有相互樞接的一第一支撐腳及一第二支撐腳,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藉由一第一樞轉機構彼此樞接,而該第一樞轉機構定義有一第一轉軸,其中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更與數個底腳相連接;一支撐架,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一第二側向部、一第一橫向部、及一第二橫向部,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分別連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且該二連接之位置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第二樞轉機構彼此樞接,而該第二樞轉機構定義有一第二轉軸,該第二轉軸對齊于該第一轉軸且在垂直方向上與該第一轉軸相間隔;以及一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以便容置孩童。
[0020]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一側向部分別相對于一垂直軸對稱于該第二支撐腳與該第二側向部,而該垂直軸相交于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
[002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由該些底腳向上往該第一樞轉機構做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由該些橫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做延伸。[0022]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且可繞著一第三轉軸旋轉,而該第二側向部與該第二支撐腳相樞接而可繞著一第四轉軸旋轉。
[0023]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藉由一樞轉件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而該樞轉件包含有:一耦合部,固接于該第一支撐腳且設有一柱體,而該柱體可容置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以及一鉚釘,組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該鉚釘具有一頭部,該頭部可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與該柱體的一凸緣相卡合。
[0024]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轉軸與該第四轉軸實質上位于相同的高度,而且高于該第二轉軸以及低于該第一轉軸。
[0025]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該睡床包含有一軀干部及一傾斜調整機構,該軀干部用來容置一孩童的軀干,而該傾斜調整機構可調整該軀干部的傾斜角度。
[002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傾斜調整機構包含有:一鎖定件,固接于該第一橫向部;及一帶體,相對于該軀干部做橫向地延伸,該帶體的一端部與該第二橫向部相固接,而且與該鎖定件相組接。
[0027]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嬰兒支撐裝置更包含有一可拆卸的震動單元,該震動單元用來與該第二樞轉機構相固接。
[0028]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架更包含一穩定結構,該穩定結構包含有數個腳墊,該些腳墊分別設于該底架的數個下端底角處,該些腳墊可與地面相抵接而形成數個穩定接觸點,以便擋止搖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的示意圖。
[0030]圖2繪示嬰兒支撐裝置的架體的示意圖。
[0031]圖2A及圖2B為繪示在架體的樞轉機構中設置一鎖定機構的分解圖。
[0032]圖3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的架體的樞轉件的剖視圖。
[0033]圖4繪示樞轉件的耦合部的立體圖。
[0034]圖5繪示架體處于折迭狀態的示意圖。
[0035]圖6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的穩定結構的示意圖。
[0036]圖7及圖8分別繪示穩定結構處于第一種狀態的示意圖。
[0037]圖9繪示穩定結構處于第二種狀態的示意圖。
[0038]圖10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的示意圖。
[0039]圖11及圖12繪示震動單元的立體圖。
[0040]圖13及圖14分別繪示可裝設震動單元的樞轉機構的相反兩側的立體圖。
[0041]附圖標記說明
[0042]嬰兒支撐裝置100架體102
[0043]睡床103底架104
[0044]支撐架106腳架108
[0045]支撐腳108A、108B底腳 108C、[0046]腳架110支撐腳 110A、110B
[0047]底腳IlOC樞轉機構 112A、112B
[0048]釋鎖按鈕114支撐部118
[0049]側向部118A、118B橫向部 118C
[0050]支撐部120側向部120A、120B
[0051]橫向部120C樞轉機構122A、122B
[0052]樞轉件124耦合部126
[0053]鉚釘128座體130
[0054]柱體132環狀凸緣134
[0055]倒鉤1:36開孔 1:38
[0056]開孔140左側部142
[0057]右側部144底部146
[0058]軀干部148足部150
[0059]傾斜調整機構152
[0060]帶體154鎖定件156
[0061]釋鎖片158穩定結構162
[0062]腳墊164基部166
[0063]下表面166A調整腳168
[0064]第一表面168A第二表面168B
[0065]內腔168C震動單元170
[0066]外殼172凹部176
[0067]側壁178A、178B凸塊 180A、180B
[0068]肋條182棘爪184
[0069]按鈕186外殼組件188
[0070]側壁188A、188B凹部 190A、190B
[0071]溝槽192
【具體實施方式】
[0072]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100的示意圖。該嬰兒支撐裝置100可包含一架體102及一睡床103,而該睡床103耦接于該架體102。架體102可包含有一底架104以及一支撐架106,而該支撐架106與底架104的上端部相連接。底架104可擺放于底面。此外,底架104的下端部的形狀可為曲形且可于地面上搖動。睡床103可懸掛于支撐架106,以便放置孩童于睡床103。
[0073]圖2繪示架體102的示意圖。架體102的底架104可包含有二腳架108、110,而該二腳架108、110彼此樞接而可繞著轉軸Xl轉動,其中轉軸Xl沿著水平方向延伸。腳架108可為單一的U形管體,而腳架108包含二相互間隔的支撐腳108AU08B以及一曲形的底腳108C,而該底腳108C沿著轉軸Xl延伸且位于該二支撐腳108A、108B之間。底腳108C可與靠近該二支撐腳108AU08B之下端部之處相連接。在展開狀態下,該二支撐腳108AU08B一同往上并朝向轉軸Xl延伸。[0074]同樣地,腳架110可為單一的U形管體,而腳架110包含二相互間隔的支撐腳110AU10B以及一曲形的底腳110C,而該底腳IlOC沿著轉軸Xl延伸且位于該二支撐腳110AU10B之間。底腳IIOC可與靠近該二支撐腳110A、IIOB之下端部之處相連接。在展開狀態下,該二支撐腳110AU10B—同往上并朝向轉軸Xl延伸。
[0075]該二支撐腳108AU10A可藉由一樞轉機構112A相互樞接,而該二支撐腳108B、IIOB的二個上端部可藉由另一樞轉機構112B相互樞接。該二樞轉機構112A、112B可具有相同的轉軸Xl而且分別成為底架104的兩個頂點。因此,當架體102折迭時,該二腳架108、110可繞著轉軸Xl相互靠近地轉動。當架體102展開來使用時,該二腳架108、110可相互遠離地轉動。在一實施例中,該二樞轉機構112A、112B的至少一者(例如樞轉機構112A)的內部也可包含有一鎖定機構,而該鎖定機構可將該二腳架108、110鎖定于展開狀態。樞轉機構112A的外側設有一釋鎖按鈕114,藉由下壓釋鎖按鈕114可將該鎖定機構加以釋鎖。
[0076]圖2A及圖2B繪示樞轉機構112A中所設置的一鎖定機構。樞轉機構112A可包含有兩個耦合蓋115AU15B、一閂鎖件116及一彈簧117。耦合蓋115AU15B分別與支撐腳110AU08A相固定,且以轉軸Xl相樞接。耦合蓋115AU15B的內側壁還分別設有數個凹槽S1、S2。閂鎖件116設置于耦合蓋115AU15B之間,并可沿轉軸Xl滑動。況且,閂鎖件116的外緣可設有凸齒116A,凸齒116A可與凹槽S1、S2嚙合。彈簧117介于閂鎖件116與耦合蓋115B之間設置。彈簧117可促使閂鎖件116沿轉軸Xl移位至鎖定位置,以便閂鎖件116與耦合蓋115AU15B的凹槽S1、S2嚙合,從而鎖定該二腳架108、110于展開狀態。釋鎖按鈕114可設置于鄰近閂鎖件116在與彈簧117相反的一側。按壓釋鎖按鈕114時,便可帶動閂鎖件116沿轉軸Xl向耦合蓋115B移位,使閂鎖件116脫離耦合蓋115A的凹槽SI的卡合,從而釋鎖樞轉機構112A,以方便該二腳架108、110收折。
[0077]繼續參見圖2,支撐架106可與該二腳架108、110的上端部相樞接,而該支撐架106包含二個支撐部118、120。該二支撐部118、120可彼此樞接而可繞著轉軸X2轉動,而轉軸X2實質上平行于轉軸Xl且位于轉軸Xl的下方。
[0078]支撐部118可為單一的管體而且包含有相互間隔的二個側向部118AU18B以及一橫向部118C,而該橫向部118C沿著轉軸X2延伸且位于該二側向部118AU18B之間。該橫向部118C于靠近該二側向部118AU18B的上端部之處與該二側向部118A、118B相連接,而該二側向部118A、118B由該橫向部118C彎曲延伸而成且該二側向部118A、118B依相同方向朝向轉軸X2延伸。
[0079]同樣地,支撐部120可為單一的管體而且包含有相互間隔的二個側向部120A、120B以及一橫向部120C,而該橫向部120C沿著轉軸X2延伸且位于該二側向部120AU20B之間。該橫向部120C于靠近該二側向部120A、120B的上端部之處與該二側向部120A、120B相連接,而該二側向部120A、120B由該橫向部120C彎曲延伸而成且該二側向部120A、120B依相同方向朝向轉軸X2延伸。
[0080]該二側向部118A、120A的二個下端部可藉由另一樞轉機構122A彼此樞接,而該二側向部118BU20B的下端部可藉由另一樞轉機構122B彼此樞接。該二樞轉機構122AU22B可具有相同的轉軸X2。轉軸X2可對齊于轉軸Xl而且位于轉軸Xl的下方。只要該二側向部118AU20A相組接,便可形成V字形的外形而且分別由該二橫向部118CU20C朝向樞轉機構122A延伸。只要該二側向部118BU20B相組接,便可形成V字形的外形而且分別由該二橫向部118C、120C朝向樞轉機構122B延伸。
[0081 ] 再者,支撐部118的該二側向部118A、118B可分別地樞接于該二支撐腳108A、108B且可繞著轉軸X3轉動,而支撐部120的該二側向部120AU20B可分別地樞接于該二支撐腳110A、1 IOB且可繞著轉軸X4轉動。該二側向部118A、120A分別與該二支撐腳108A、110A相連接的位置可對稱地位于一垂直軸的兩側。其中該垂直軸與該二轉軸X1、X2相交,而且該二側向部118AU20A分別與該二支撐腳108A、IlOA相連接的位置低于轉軸Xl的位置。同樣地,該二側向部118BU20B分別與該二支撐腳108B、IIOB相連接的位置可對稱地位于上述與該二轉軸X1、X2相交的垂直軸的兩側,而且該二側向部118BU20B分別與該二支撐腳108BU10B相連接的位置低于轉軸Xl的位置。
[0082]在一些實施例中,要使得支撐部118的該二側向部118A、118B與腳架108的該二支撐腳108AU08B相互樞接可使用常見的鉚釘組件。在其他實施例中,要使得支撐部118的該二側向部118A、118B與腳架108的該二支撐腳108A、108B相互樞接也可使用隱藏式之鉚釘組件。
[0083]結合參照圖2,圖3繪示隱藏式之鉚釘組件的剖視圖,其中隱藏式之鉚釘組件為一樞轉件124,而該樞轉件124設于支撐部118的一側向部118A以及腳架108的一支撐腳108A之間。該樞轉件124可包含有一耦合部126與一鉚釘128。該耦合部126可與支撐腳108A相固接。該鉚釘128可與側向部118A相組接,而且可穿設于耦合部126以使得側向部118A樞接于支撐腳108A。
[0084]結合參照圖3,圖4繪示耦合部126的立體圖。耦合部126可為一體成型的塑膠件,耦合部126包含有一座體130及一柱體132,其中該柱體132由座體130突伸而成。柱體132的末端可設有一環狀凸緣134,而數個模鑄的倒鉤136從凸緣134朝向座體130突出延伸。耦合部126可設有一貫穿于座體130與柱體132的開孔138。
[0085]為了將耦合部126組接于支撐腳108A,柱體132可插入于支撐腳108A的一開孔140而伸入支撐腳108A的內部。當柱體132穿設于該開孔140時,該開孔140的邊緣可施壓于該二倒鉤136而使得該二倒鉤136朝向柱體132靠近。只要柱體132完全地插入于支撐腳108A的內部,座體130的位置可靠近于支撐腳108A的外表面,而該二倒鉤136則向外偏轉而且在開孔140的周圍與支撐腳108A的內表面相抵接,藉此可避免耦合部126脫離于支撐腳108A。接著,組接于側向部118A的鉚釘128可由座體130的一側插入于開孔138,直到鉚釘128的頭部128A穿出于開孔138的末端而且頭部128A于支撐腳108A內部與凸緣134相卡合。藉此,支撐腳108A以及側向部118A可相互樞接。值得一提的是,相同的樞轉件124也可用于讓該二支撐腳108AU08B分別與對應的該二側向部118A、118B相樞接。樞轉件124僅從架體102的內側(亦即面向睡床103所在的中央位置)組裝,而且樞轉件124不會顯露于支撐腳108A的外側壁,其中該外側壁面向于嬰兒支撐裝置100的外側。如此一來可改善架體102的外觀。
[0086]再次參閱圖2,該二支撐部118、120分別與該二腳架108、120相樞接且分別繞著轉軸X3、X4轉動,其中該二轉軸X3、X4可對稱地設于一垂直軸的兩側,其中該垂直軸與該二轉軸X1、X2相交,而且該二轉軸X3、X4處于相同的高度,而且該二轉軸X3、X4之位置高于轉軸X2且低于轉軸XI。由于轉軸X1-X4對稱地設置,使得底架104及支撐架106可同步地轉動以便折迭及展開架體102。[0087]參閱圖1及圖2,睡床103可包含有織布、墊子以及類似的柔軟材料,使得孩童接觸到睡床103時可以感到舒服。在一些實施例中,睡床103也可包含堅硬或彈性的床板(圖未示),以便提供更佳的支撐力以便承載孩童。如圖1所示,睡床103可包含有左側部142、右側部144及一底部146,而底部146設于左側部142與右側部144之間。左側部142與右側部144可分別與該二支撐部118、120的橫向部118C、120C相組接,使得底部146可懸掛于支撐架106。
[0088]底部146可設有一軀干部148及一足部150,該軀干部148用來支撐孩童的背部或軀干,而足部150用來支撐孩童的腿且/或雙腳。當擺放孩童于底部146時,孩童的頭部躺靠于一頭部躺靠區,而該頭部躺靠區靠近該二側向部118BU20B,而孩童的腳可靠近足部150,而足部150靠近該二側向部118A、120A。
[0089]在一實施例中,睡床103也可包含有一傾斜調整機構152,而該傾斜調整機構152可調整軀干部148相對于該二支撐部118、120的橫向部118C、120C的傾斜角度。如圖1及圖2所示,傾斜調整機構152可包含有一帶體154及一鎖定件156。該帶體154可由軀干部148的左側橫向地繞行至軀干部148的右側,而且可分別地連接于支撐架106的橫向部118C、120C。更具體地,帶體154的一端部可與支撐部118的橫向部118C或支撐部120的橫向部120C中之一相連接(例如橫向部120C),而帶體154相反的另一端部則可與鎖定件156相組接,其中鎖定件156設于支撐部118、120的橫向部118CU20C中的另一者(例如橫向部118C)。
[0090]鎖定件156可固接于橫向部118C。在一實施例中,鎖定件156可為一夾具而用來夾住與釋放帶體154。鎖定件156可設有一釋鎖片158,而照顧者可操作釋鎖片158來將鎖定件156釋鎖。當鎖定件156處于鎖定狀態時,穿設于鎖定件156的帶體154無法沿著鎖定件156隨意移動,所以該二橫向部118CU20C之間的帶體154的長度被固定。當鎖定件156處于釋鎖狀態時,可拉動帶體156以使得帶體156可沿著鎖定件156滑動,所以該二橫向部118CU20C之間的帶體154的長度可作調整:當該二橫向部118CU20C之間的帶體154的長度增加時,可將軀干部148相對于該二橫向部118CU20C下降至一傾斜位置。當該二橫向部118CU20C之間的帶體154的長度減少時,可將軀干部148相對于該二橫向部118C、120C上升至一站立位置。該鎖定件156的位置可允許照顧者依據需求去輕易地調整軀干部148的傾斜角度。
[0091]再度參閱圖1與圖2,在使用時,可將嬰兒支撐裝置100加以展開,而架體102的該二底腳108CU10C可放置于地面。由于底腳108CU10C的形狀為曲形,嬰兒支撐裝置100可于地面上執行搖動的動作。在展開狀態時,轉軸X1、X2彼此之間具有一第一距離D1。該二支撐腳108A、IlOA可分別由底腳108C、IlOC朝著上方的樞轉機構112A延伸以形成一對稱的V字形的外形。同樣地,該二支撐腳108B、IlOB可分別由底腳108CU10C朝著上方的樞轉機構112B延伸以形成一對稱的V字形的外形。此外,該二側向部118AU20A可分別由橫向部118CU20C朝著下方的樞轉機構122A延伸以形成一對稱的V字形的外形。至于該二側向部118BU20B則可分別由橫向部118CU20C朝著下方的樞轉機構122B延伸以形成一對稱的V字形的外形。因為支撐架106藉由四個連接點與底架104相組接,而該些連接點之位置位于底架104的二個頂點的下方,其中底架104的該二頂點分別由該二樞轉機構112A、112B所形成,所以載重可直接分配至該些支撐腳108A、108B、110A、110B,如此一來可提聞堅固性。
[0092]當嬰兒支撐裝置100不使用時,如圖5所示,可折迭架體102。特別地,該二腳架108、110可繞著轉軸Xl轉動以作收折,而該二支撐部118、120可繞著轉軸X2轉動以作收折,而在收折過程中,轉軸X2可遠離于轉軸XI。一旦架體102完全折迭后,該二轉軸X1、X2之間具有一第二距離D2,而第二距離D2大于第一距離D1,折迭后的嬰兒支撐裝置100可具有較小的體積,可以方便地收藏及運送。
[0093]結合參閱圖2,圖6至圖8繪示穩定結構162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穩定結構162組接于該二腳架108、110。穩定結構162可包含有數個腳墊164,該些腳墊164分別組接于底架104的四個下端底角處。每一腳墊164的結構相同而包含有一基部166以及一調整腳168,而該調整腳168樞接于該基部166。該基部166可固接于腳架108或腳架110的一下端底角處,而且基部166設有一下表面166A,該下表面166A—般可相符于底腳108C或底腳IlOC的外形。
[0094]該調整腳168可設有一第一表面168A、一第二表面168B、一內腔168C,而第一表面168A與第二表面168B彼此延伸相交而形成一角度。調整腳168可扣接于基部166,使得基部166可部分地容置于該內腔168C以及第一表面168A平順地延長基部166的下表面166A。在如此架構下,腳墊164不會延伸超過該二腳架108、110的最低點之下方。
[0095]當嬰兒支撐裝置100需要保持固定時,可藉由向下轉動每一腳墊164的調整腳168來展開穩定結構162,使得第二表面168B可位于該二腳架108、110的最低點的下方并且站立于地面。腳墊164藉此可提供數個與地面穩定接觸的支撐點,如此一來可擋止搖動動作以及維持嬰兒支撐裝置100的固定架構。維持嬰兒支撐裝置100的固定架構是需要的,例如在嬰兒的喂食時間、休息時間等等。
[0096]該些腳墊164可能具有數種配置架構。如圖1、圖7及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二個腳墊164可分別地設置在腳架108:其中一個腳墊164靠近底腳108C以及支撐腳108A之間的底角處,而另一腳墊164靠近底腳108C以及支撐腳108B之間的底角處。當穩定結構162展開時,可往上推動嬰兒支撐裝置100的架體102的左側或右側。
[0097]圖9繪示另一實施例有關于兩個腳墊164可分別設置在頭靠區之下方的示意圖:其中一個腳墊164靠近底腳108C以及支撐腳108B之間的底角處,而另一個腳墊164靠近底腳IlOC以及支撐腳IlOB之間的底角處。當穩定結構162展開時,可向上推動嬰兒支撐裝置100的頭靠區。
[0098]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示),四個腳墊164可分別設置于底架104的四個最下方角落區。當穩定結構162展開時,嬰兒支撐裝置100的底腳108CU10C不接觸于地面,而使得嬰兒支撐裝置100以此狀態下維持固定。
[0099]圖10繪示嬰兒支撐裝置100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嬰兒支撐裝置100還設有一震動單元170。該震動單元170可使得嬰兒支撐裝置100產生搖動以便撫慰睡床103中的孩童。該二樞轉機構122AU22B使得該二支撐部118、120連接在一起,而震動單元170可拆卸地固定于該二樞轉機構122AU22B的其中一者,例如樞轉機構122A。
[0100]圖11及圖12繪示震動單元170的立體圖。該震動單元170可包含有一外殼172,該外殼172內包覆有多種元件(圖未示),例如馬達、轉子、偏心件、電池等等。該外殼172可包含有一凹部176,該凹部176定義于二個相對的側壁178AU78B之間。該二側壁178A、178B可分別包含二個彼此對齊的凸塊180A、180B。該凸塊180A可固接于側壁178A,而且可與一長形狀的肋條182相連接。至于該凸塊180B可由一棘爪184突出而成,其中棘爪184為一連接于側壁178B的彈性片體。震動單元170也可包含一按鈕186,而該按鈕186可切換震動單元170的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
[0101]圖13及圖14繪示樞轉機構122A的相對兩側的立體圖。樞轉機構122A可包含有一外殼組件188,該外殼組件188具有二個相對的側壁188A、188B,而該二側壁188A、188B分別設有二凹部190AU90B。該側壁188A還包含有一溝槽192,而該溝槽192連接于該凹部 190A。
[0102]為了將震動單元170組接于樞轉機構122A,可將外殼組件188插入至外殼172的凹部176內,直到肋條182與溝槽192相卡合以及該二凸塊180AU80B分別與該二凹部190AU90B相卡合。當肋條182卡合于溝槽192時,可擋止住震動單元170的轉動。一旦震動單元170開始啟動時,所產生的震動力量可有效率地由樞轉機構122A傳送至該二支撐部118、120,接著傳送至睡床103。如此的傳送方式,可避免底架104分散掉震動單元170的震動力量。
[0103]當不需要使用震動單元170時,照顧者可對震動單元170向下施力,使得棘爪184產生偏折以致使凸塊180B脫離于凹部190B。然后震動單元170便可脫離于樞轉機構122A。
[0104]本發明所提供的嬰兒支撐裝置,至少具有以下優點:嬰兒支撐裝置具有對稱的架體,而且側向部分別組接于支撐腳,使得載重可直接由側向部傳送至支撐腳,如此一來可具有更高的堅固性。此外,可以輕易地折迭與展開嬰兒支撐裝置,而且具有更佳的外觀。
[0105]再者,傾斜調整機構、穩定結構以及震動單元可增加功能性特征,依據有利于修改嬰兒支撐裝置的架構以便符合需求以及提供孩童更佳的舒適感。可以理解此處所述的架體也可省略這些功能性特征,或者將一個或多個功能性特征加以組合來使用。
[0106]以上敘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征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于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敘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架,包含有相互樞接于一第一轉軸的一第一腳架及一第二腳架,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架繞著該第一轉軸可旋轉,其中該第一腳架與該第二腳分別具有一底腳; 一支撐架,組接于該底架,其中該支撐架包含有相互樞接于一第二轉軸的一第一支撐部及一第二支撐部,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二支撐部繞著該第二轉軸可旋轉,而該第二轉軸間隔于該第一轉軸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對齊;以及 一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支撐部及該第二支撐部,以便容置孩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轉軸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腳架及該第二腳架分別包含有一第一支撐腳及一第二支撐腳,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藉由一第一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第一樞轉機構定義有該第一轉軸,而該第一支撐部以及該第二支撐部分別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及一第二側向部,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第二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第二樞轉機構定義出該第二轉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一側向部相對于一垂直軸分別對稱于該第二支撐腳與該第二側向部,而該垂直軸相交于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由數個底腳向上往該第一樞轉機構作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作延伸。
6.如權利要求3所述 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且該二相連接的位置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樞接于該第一支撐腳而繞著一第三轉軸可旋轉,而該第二側向部樞接于該第二支撐腳而繞著一第四轉軸可旋轉。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藉由一樞轉件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而該樞轉件包含有: 一率禹合部,固接于該第一支撐腳且具有一柱體,而該柱體可容置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以及 一鉚釘,組接于該第一側向部,其中該鉚釘具有一頭部,該頭部在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與該柱體的一凸緣相卡合。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轉軸與該第四轉軸的高度實質上相等,而且高于該第二轉軸以及低于該第一轉軸。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部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以及一第一橫向部,該第一橫向部連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而且沿著該第二轉軸做延伸,該第二支撐部包含有一第二側向部及以及一第二橫向部,該第二橫向部連接于該第二側向部而且沿著該第二轉軸做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樞轉機構相互樞接,而該樞轉機構定義出該第二轉軸。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分別由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做延伸。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該睡床包含有一軀干部以及一傾斜調整機構,該軀干部用來容置一孩童的軀干,而該傾斜調整機構可調整該軀干部的傾斜角度。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傾斜調整機構包含: 一鎖定件,固接于該第一橫向部;及 一帶體,相對于該軀干部作橫向地延伸,該帶體的一端部與該第二橫向部相固接,而且與該鎖定件相組接。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嬰兒支撐裝置更包含有一可拆卸的震動單元,該震動單元用來與該第二樞轉機構相連接。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架更包含有一穩定結構,該穩定結構包含有數個腳墊,該些腳墊分別設于該底架的數個下端底角處,該些腳墊可與地面相抵接而形成數個穩定接觸點,以便擋止搖動。
16.一種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架,包含有相互樞接的一第一支撐腳及一第二支撐腳,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藉由一第一樞轉機構彼此樞接,而該第一樞轉機構定義有一第一轉軸,其中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分別與一底腳相連接; 一支撐架,包含有一第一側向部、一第二側向部、一第一橫向部、及一第二橫向部,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分別連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且該二連接之位置位于該第一轉軸的下方,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藉由一第二樞轉機構彼此樞接,而該第二樞轉機構定義有一第二轉軸,該第二轉軸對齊于該第一轉軸且在垂直方向上與該第一轉軸相間隔;以及 一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以便容置孩童。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一側向部分別相對于一垂直軸對稱于該第二支撐腳與該第二側向部,而該垂直軸相交于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
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撐腳與該第二支撐腳由該些底腳向上往該第一樞轉機構做延伸,而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二側向部由該些橫向部向下往該第二樞轉機構做延伸。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且繞著一第三轉軸可旋轉,而該第二側向部與該第二支撐腳相樞接而繞著一第四轉軸可旋轉。
20.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向部藉由一樞轉件與該第一支撐腳相樞接,而該樞轉件包含有: 一率禹合部,固接于該第一支撐腳且設有一柱體,而該柱體可容置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以及 一鉚釘,組接于該第一側向部,該鉚釘具有一頭部,該頭部可于該第一支撐腳的內部與該柱體的一凸緣相卡合。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轉軸與該第四轉軸實質上位于相同的高度,而且高于該第二轉軸以及低于該第一轉軸。
22.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該睡床包含有一軀干部及一傾斜調整機構,該軀干部用來容置一孩童的軀干,而該傾斜調整機構可調整該軀干部的傾斜角度。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傾斜調整機構包含有: 一鎖定件,固接于該第一橫向部;及 一帶體,相對于該軀干部做橫向地延伸,該帶體的一端部與該第二橫向部相固接,而且與該鎖定件相組接。
24.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睡床懸掛于該第一橫向部與該第二橫向部之間,而該嬰兒支撐裝置更包含有一可拆卸的震動單元,該震動單元用來與該第二樞轉機構相連接。
25.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架更包含一穩定結構,該穩定結構包含有數個腳墊,該些腳墊分別設于該底架的數個下端底角處,該些腳墊可與地面相抵接而形成數個穩定接觸點, 以便擋止搖動。
【文檔編號】A47D9/02GK103462412SQ201310218368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5日
【發明者】威廉·貝洛, 喬納森·帕塞拉, 喬納森·蒙士, 珍妮弗·克雷格, 拿但業·圣 申請人:明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