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五星腳外延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可以后仰平躺的連動座椅,現有的聯動座椅的底座大多使用五星腳,如果在市場上購買五星腳,買到的五星腳都是固定尺寸、固定樣式。對于能夠使人平躺或傾斜的座椅,使用此類五星腳無法穩定重心,座椅存在傾斜甚至傾倒的風險和趨勢,現有技術急需一種能夠擴大五星腳分布面積,提高座椅穩定性的五星腳外延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擴大五星腳分布面積,提高座椅穩定性的五星腳外延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五星腳外延結構,包括五星腳和與五星腳端部連接的外延座,所述外延座上設有與五星腳端部配合連接的內連接部和與萬向輪連接的外連接部,所述內連接部與五星腳端部轉動連接,所述外連接部與萬向輪轉動連接,所述外連接部位于內連接部的外側。
通過在五星腳的端部設置外延座,可以擴大五星腳的分布范圍,提高座椅穩定性,人平躺或傾斜在座椅上時防止座椅重心不穩而傾斜甚至傾倒。
作為優選的,所述外延座為鈑金件,由內連接部向外連接部延伸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內連接凹板,過渡連接板和外連接凸板,所述過渡連接板內表面與五星腳端部外緣配合形成限位配合。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因為增加外延座而太高了座椅的高度,限位的配合使得件外延座始終保持在五星腳端部的外側而無法隨意轉動。
作為優選的,所述外延座圍繞內連接部旋轉角度為67°以內。這樣的角度設計保證外延座始終在五星腳外側,起到擴大抓地面積的作用。
作為優選的,所述外連接部成對設置且與內連接部形成等腰三角分布。這樣的設計使得外延座機構穩定,受力分布均勻。
作為優選的,所述內連接部上設有內連接軸,所述五星腳端部均設有與內連接軸配合的內連接軸套;所述外連接部上設有外連接軸套,所述萬向輪上設有與外連接軸套配合的外連接軸。這樣的設計便于實現轉動。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五星腳的端部設置外延座,可以擴大五星腳的分布范圍,提高座椅穩定性,人平躺或傾斜在座椅上時防止座椅重心不穩而傾斜甚至傾倒;采用本申請所述的結構,無需重新設計五星腳,也無需重新開模,直接將外延座與五星腳進行連接,既可增大五星腳工作范圍,保證座椅不傾倒,又使得產品外觀形象獲得提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外延座與五星腳配合連接剖視圖;
圖2為外延座與五星腳配合配合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另一種外延座與五星腳配合配合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五星腳;2、外延座;3、內連接部;4、外連接部;5、內連接凹板;6、過渡連接板;7、外連接凸板;8、內連接軸;9、內連接軸套;10、 外連接軸套;11、外連接軸;12、萬向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圖3所示,一種五星腳1外延結構,包括五星腳1和與五星腳1端部連接的外延座2,所述外延座2上設有與五星腳1端部配合連接的內連接部3和與萬向輪12連接的外連接部4,所述內連接部3與五星腳1端部轉動連接,所述外連接部4與萬向輪12轉動連接,所述外連接部4位于內連接部3的外側。
所述外延座2為鈑金件,由內連接部3向外連接部4延伸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內連接凹板5,過渡連接板6和外連接凸板7,所述過渡連接板6內表面與五星腳1端部外緣配合形成限位配合。
所述內連接凹板5,過渡連接板6和外連接凸板7的結構形式優選兩種實施方式,第一種如圖2,過渡連接板6在同一外延座上為一塊直板,五星腳1端部外緣與直板的內表面配合限位,限位旋轉角度為20°以內。第二種如圖3,過渡連接板6在同一外延座上為兩塊對稱設置的直板,五星腳1端部外緣分別與兩塊直板的內表面配合限位,限位旋轉角度為67°以內。
所述外延座2圍繞內連接部3旋轉角度為67°以內。
所述外連接部4成對設置且與內連接部3形成等腰三角分布。
所述內連接部3上設有內連接軸8,所述五星腳1端部均設有與內連接軸8配合的內連接軸套9;所述外連接部4上設有外連接軸11套10,所述萬向輪12上設有與外連接軸11套10配合的外連接軸11。
外連接軸11套10與外連接部4采用焊接的方法固定在一起,兩者相對固定形成一個整體;外連接軸11與外連接軸11套10采用軸插入的方式連接,萬向輪12可以以其本身的軸為圓心旋轉360°同時不觸外延座2;內連接軸8與內連接部3采用焊接的方法固定在一起,外延座2、外連接軸11套10、萬向輪12、內連接軸8做為整體再與內連接軸套9同樣采用軸插入的方式連接,同時過渡連接板6內表面和五星腳1的最外緣存在限位配合,使得外延座2以內連接軸8為中心旋轉角度僅為10-20°,外延座2始終保持在五星腳1外緣的外側而無法隨意轉動。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