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鐵路隔音防護欄。
背景技術:
中國鐵路經歷了六次大提速,鐵路的速度越來越快,高鐵動車組列車時速達250公里以上,相當于每秒70米的速度,獲得鐵路提速的便利的同時,其噪聲污染也不得不重視,鐵路沿線附近居住著較多居民,因此在鐵路沿線需設置鐵路隔音防護欄,保證居民的生活不被噪音打擾,與此同時,高速運行的火車產生強大吸附氣流,人一旦進入封閉的鐵道線,就極有可能被吸入車底。雖然高鐵沿線安裝了防護柵欄,但仍有許多住在高鐵沿線附近的居民攀越、翻爬護欄,現有的護欄一般采用立柱加橫桿的結構加以連接和緊固,可以起到一般的警示防護作用,但對于一些有意攀爬護欄玩耍的人來說,這類護欄卻起不到安全防護的作用。
專利號為201410532891.5的實用新型專利提到一種防越式隔音道路防護板,通過在防護板的立板部上端設置圓管部,手部無法施加抓取力,具有很好的防翻越作用,避免了人們因攀爬防護欄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防護板設置成雙層結構,并于其添加隔音板,提高了其防護強度,并具有隔音減噪效果。但是上述專利中的防護板結構難以制作,隔音板不容易安裝,且雙層間的夾層較大,頭重腳輕,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分層制作安裝、結構穩定的鐵路隔音防護欄。
(二)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對稱立于鐵路兩側,具有面對鐵路的內側面及背對鐵路的外側面,包括內側欄板,豎直立于鐵路邊,具有正對鐵路的第一側面及背對鐵路的第二側面,第一側面形成該防護欄的內側面;外側欄板,豎直立于內側欄板遠離鐵路的一側,具有正對內側欄板的第三側面及背對內側欄板的第四側面,其中,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相對,第四側面形成該防護欄的外側面;以及隔音夾層,夾設于內、外側欄板之間。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第一側面為由上部豎直平板部及下部向鐵路側內彎的弧板部上下拼接組成的平滑板面。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內側欄板底部具有向鐵路方向伸出的固定腳。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第四側面為由下部豎直平板部及上部向遠離鐵路側外彎的弧板部上下拼接組成的平滑板面。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第一側面和第四側面均由內層骨架及外層封皮組成,所述骨架由若干等距均布的撐桿及連接若干撐桿的水平連桿組成,撐桿形狀與第一側面或第四側面相同。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該防護欄由若干護欄單元并排連接而成,護欄單元均由內側欄板、隔音夾層及外側欄板組成。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每個護欄單元內的內側欄板及外側欄板錯開布置,即內側欄板第二側面和外側欄板第四側面在水平方向不完全對合。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第一側面上具有吸音孔。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內側欄板與外側欄板之間通過螺栓連接。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中,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呈互相配合的波浪形。
(三)有益效果
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將防護欄分成幾個疊加的分層,便于分別制作,化繁為簡,內夾設隔音層,使其隔音效果更好;
(2)該防護欄外側面形成于外側欄板上,其上部外彎的弧板部具有防攀爬的作用,攀爬者在該外側面沒有著力點,即使手抓住防護欄上端,腿腳也沒有著力點,很難攀爬;
(3)該防護欄內側面形成于內側欄板上,其下部內彎的護板部具有基座的作用,能將該防護欄牢牢抓地,且內側欄板底部具有外伸的固定腳,進一步提高穩定性;
(4)第一側面及第四側面的形狀特殊,采用一體成型的材料成本較高,采用內部骨架及外部封皮的組合結構,易于成型;
(5)防護欄由若干護欄單元組成,護欄單元內的外側欄板和內側欄板錯開布置,便于相鄰護欄單元的銜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鐵路隔音防護欄的截面圖。
圖2為圖1所示鐵路隔音防護欄的第一側面內層骨架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鐵路隔音防護欄中護欄單元組合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主要部件符號說明】
1-外側欄板;
11-第四側面; 12-第三側面;
2-內側欄板;
21-第二側面; 22-第一側面; 23-吸音孔;
3-隔音夾層;
4-固定腳;
51-水平連桿; 52-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鐵路隔音防護欄。將防護欄分成幾個疊加的分層,便于分別制作,化繁為簡,內夾設隔音層,使其隔音效果更好。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鐵路隔音防護欄。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鐵路隔音防護欄包括:內側欄板2,豎直立于鐵路邊,具有正對鐵路的第一側面22及背對鐵路的第二側面21,第一側面22形成該防護欄的內側面,外側欄板1,豎直立于內側欄板2遠離鐵路的一側,具有正對內側欄板2的第三側面12及背對內側欄板2的第四側面11,其中,第二側面21與第三側面12相對,第四側面11形成該防護欄的外側面,以及隔音夾層3,夾設于內、外側欄板2、1之間。
本實施例中,內側欄板2、隔音夾層3及外側欄板1依次疊加,形成本防護欄,該種防護欄結構簡單,易于分層制作、轉運及拆裝。
以下分別對本實施例鐵路隔音防護欄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中,內側欄板2的第一側面22為由上部豎直平板部及下部向鐵路側內彎的弧板部上下拼接組成的平滑板面,易于形成上小下大、基礎牢固的防護欄,具有穩定結構,且其底部具有向鐵路方向伸出的固定腳4,固定腳4固定在內側欄板2下端,便于牢固的與地基固定。
本實施例中,外側欄板1的第四側面11為由下部豎直平板部及上部向遠離鐵路側外彎的弧板部上下拼接組成的平滑板面,鐵路外的人不易攀爬該防護欄,其上部外彎的弧板部具有防攀爬的作用,攀爬者在該外側面沒有著力點,即使手抓住防護欄上端,腿腳也沒有著力點,很難攀爬;
如圖2所示,第一側面22和第四側面11均由內層骨架及外層封皮組成,骨架由若干等距均布的撐桿52及連接若干撐桿52的水平連桿51組成,撐桿52形狀與第一側面22或第四側面11截面相同。
如圖3所示,具體實施中,該防護欄由若干護欄單元并排連接而成,護欄單元均由內側欄板2、隔音夾層3及外側欄板1組成,每個護欄單元內的內側欄板2及外側欄板1錯開布置,即內側欄板2第二側面21和外側欄板1第四側面11在水平方向不完全對合,這樣的配合形式,便于相鄰護欄單元彼此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側面22上具有吸音孔23,可吸附來自鐵路上的噪音,進一步降噪;內側欄板2與外側欄板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連接可靠,價廉易得。
此外,第二側面21與第三側面12呈互相配合的波浪形,保證安裝好后的內、外兩片欄板不易錯位。
至此,已經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多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依據以上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對本實用新型鐵路隔音防護欄有了清楚的認識。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中,將防護欄分成幾個疊加的分層,便于分別制作,化繁為簡,內夾設隔音層,使其隔音效果更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需要說明的是,在附圖或說明書正文中,未繪示或描述的實現方式,均為所屬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所知的形式,并未進行詳細說明。此外,上述對各元件的定義并不僅限于實施例中提到的各種具體結構、形狀或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對其進行簡單地更改或替換。
還需要說明的是,實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此外,上述實施例可基于設計及可靠度的考慮,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與其他實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可以自由組合形成更多的實施例。
再者,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詞,以修飾相應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該元件有任何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順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區分。
應注意,貫穿附圖,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圖標記來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體實施例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應該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導致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時,將省略常規結構或構造。應注意,圖中各部件的形狀和尺寸不反映真實大小和比例,而僅示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容。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