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色金屬加工檢測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轉傳輸的金屬件抽檢臺。
背景技術:
現有的銀飾品等高價有色金屬進行加工具有多根條形狀觸須的產品,此產品在進行檢測時需要平方在板體上,其擺放相當麻煩,而檢測完一個后,需要移出去,再放上新的待檢測產品,其放上放下非常麻煩,效率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新加工的產品具有金屬粉塵或加工廢料,而在檢測時,其會直接掉落地面等,產生材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旋轉傳輸的金屬件抽檢臺。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旋轉傳輸的金屬件抽檢臺,包括支撐架、左旋轉承載裝置和右旋轉承載裝置;支撐架包括豎直狀態的方形的主支撐板、檢測桌面和桌面支撐腳單元;檢測桌面水平設置并且主支撐板固定在檢測桌面的前端面上;桌面支撐腳單元固定在檢測桌面的底面上;左旋轉承載裝置和右旋轉承載裝置分別位于主支撐板的左部和右部;左旋轉承載裝置的結構和右旋轉承載裝置的結構相互左右對稱;左旋轉承載裝置包括左旋轉驅動裝置和若干上下均勻分布的左旋轉承載框;右旋轉承載裝置包括右旋轉驅動裝置和若干上下均勻分布的右旋轉承載框;左旋轉承載框和右旋轉承載框的結構相同;左旋轉承載框和右旋轉承載框的同步反向旋轉;
主支撐板上成型有若干前后貫穿的方形的承載槽;承載槽平均分成左右對稱相同的兩批;左旋轉承載框樞接在左側的承載槽的左右側壁上;右旋轉承載框樞接在右側的承載槽的左右側壁上;
左旋轉承載框包括旋轉支撐框、蓋板和承載框;旋轉支撐框的左右側壁中心處分別垂直固定有旋轉中心柱;旋轉支撐框通過一對旋轉中心柱樞接在左側的承載槽的左右側壁之間;承載槽的上下寬度小于旋轉支撐框的前后方向的寬度;旋轉支撐框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滑行槽;滑行槽的左右側壁上分別開設有長孔狀的導向槽;滑行槽的底面上開設有上下貫穿的頂桿通行槽;蓋板的前側的左右端面上固定有與導向槽互相配合的圓柱狀態的蓋板旋轉柱;蓋板旋轉柱滑行設置在導向槽內;蓋板的后側的下端面上開設有承載框收納槽;蓋板的承載框收納槽的左右側壁上分別開設有長孔狀的蓋板滑行槽;承載框的前側和后側的左右端面上分別固定有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承載框的前側的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滑行設置在一對蓋板滑行槽內、后側的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滑行設置在一對導向槽內;承載框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方形的金屬承載槽;支撐架位于承載槽下方的前后端面上分別垂直固定有一對左右對稱的頂桿。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支撐架的同側的左側的頂桿的左端面和右側的頂桿的右端面之間的間距小于頂桿通行槽的左右寬度。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旋轉支撐框的下端面固定有半驅動齒圈;驅動齒圈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頂桿通行槽的前后兩側;承載槽的底面上開設有齒輪驅動槽;半驅動齒圈旋轉通過齒輪驅動槽;齒輪驅動槽的左右側壁之間樞接有齒輪中心柱;齒輪中心柱上固定有驅動齒輪;驅動齒輪與半驅動齒圈嚙合;
左旋轉驅動裝置包括驅動電機;驅動電機固定在主支撐板的左端面上并且方向相左設置;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齒輪中心柱上下平行設置;左旋轉承載裝置的齒輪中心柱向左穿過齒輪驅動槽的左側壁并且齒輪中心柱和驅動電機輸出軸通過同步帶傳送結構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蓋板的前端成型為半圓柱形。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承載框的前后兩端均成型有半圓柱形。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檢測桌面的上端面上開設有碎屑收集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左旋轉承載框和右旋轉承載框交錯傳輸,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工作節奏,提高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正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圖1中a-a的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圖1中b-b的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圖2中c的局部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支撐架;11、主支撐板;110、承載槽;111、齒輪驅動槽;112、頂桿;12、檢測桌面;120、碎屑收集槽;13、桌面支撐腳單元;20、左旋轉承載裝置;21、左旋轉驅動裝置;211、左驅動電機;212、齒輪中心柱;213、驅動齒輪;22、左旋轉承載框;221、旋轉支撐框;2210、滑行槽;2211、導向槽;2212、頂桿通行槽;2213、旋轉中心柱;2214、半驅動齒圈;222、蓋板;2221、蓋板滑行槽;223、承載框;2231、金屬承載槽;30、右旋轉承載裝置;31、右旋轉驅動裝置;32、右旋轉承載框。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一種旋轉傳輸的金屬件抽檢臺,包括支撐架10、左旋轉承載裝置20和右旋轉承載裝置30;支撐架10包括豎直狀態的方形的主支撐板11、檢測桌面12和桌面支撐腳單元13;檢測桌面12水平設置并且主支撐板11固定在檢測桌面12的前端面上;桌面支撐腳單元13固定在檢測桌面12的底面上;左旋轉承載裝置20和右旋轉承載裝置30分別位于主支撐板11的左部和右部;左旋轉承載裝置20的結構和右旋轉承載裝置30的結構相互左右對稱;左旋轉承載裝置20包括左旋轉驅動裝置21和若干上下均勻分布的左旋轉承載框22;右旋轉承載裝置30包括右旋轉驅動裝置31和若干上下均勻分布的右旋轉承載框32;左旋轉承載框22和右旋轉承載框32的結構相同;左旋轉承載框22和右旋轉承載框32的同步反向旋轉;
如圖1所示,主支撐板11上成型有若干前后貫穿的方形的承載槽110;承載槽110平均分成左右對稱相同的兩批;左旋轉承載框22樞接在左側的承載槽110的左右側壁上;右旋轉承載框32樞接在右側的承載槽110的左右側壁上;
如圖1~圖4所示,左旋轉承載框22包括旋轉支撐框221、蓋板222和承載框223;旋轉支撐框221的左右側壁中心處分別垂直固定有旋轉中心柱2213;旋轉支撐框221通過一對旋轉中心柱2213樞接在左側的承載槽110的左右側壁之間;承載槽110的上下寬度小于旋轉支撐框221的前后方向的寬度;旋轉支撐框221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滑行槽2210;滑行槽2210的左右側壁上分別開設有長孔狀的導向槽2211;滑行槽2210的底面上開設有上下貫穿的頂桿通行槽2212;蓋板222的前側的左右端面上固定有與導向槽2211互相配合的圓柱狀態的蓋板旋轉柱;蓋板旋轉柱滑行設置在導向槽2211內;蓋板222的后側的下端面上開設有承載框收納槽;蓋板222的承載框收納槽的左右側壁上分別開設有長孔狀的蓋板滑行槽2221;承載框223的前側和后側的左右端面上分別固定有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承載框223的前側的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滑行設置在一對蓋板滑行槽2221內、后側的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滑行設置在一對導向槽2211內;承載框223的上端面上開設有方形的金屬承載槽2231;支撐架10位于承載槽110下方的前后端面上分別垂直固定有一對左右對稱的頂桿112。
如圖2~圖4所示,支撐架10的同側的左側的頂桿112的左端面和右側的頂桿的右端面之間的間距小于頂桿通行槽2212的左右寬度。
如圖2~圖4所示,旋轉支撐框221的下端面固定有半驅動齒圈2214;驅動齒圈2214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頂桿通行槽2212的前后兩側;承載槽110的底面上開設有齒輪驅動槽111;半驅動齒圈2214旋轉通過齒輪驅動槽111;齒輪驅動槽111的左右側壁之間樞接有齒輪中心柱212;齒輪中心柱212上固定有驅動齒輪213;驅動齒輪213與半驅動齒圈2214嚙合;
如圖1所示,左旋轉驅動裝置21包括驅動電機211;驅動電機211固定在主支撐板11的左端面上并且方向相左設置;驅動電機211的輸出軸與齒輪中心柱212上下平行設置;左旋轉承載裝置20的齒輪中心柱212向左穿過齒輪驅動槽111的左側壁并且齒輪中心柱212和驅動電機211輸出軸通過同步帶傳送結構連接。
如圖2~圖4所示,蓋板222的前端成型為半圓柱形。
如圖2~圖4所示,承載框223的前后兩端均成型有半圓柱形。
如圖2、圖3所示,檢測桌面12的上端面上開設有碎屑收集槽120。
金屬件抽檢臺的工作原理:
以左旋轉承載框22工作為例,主支撐板11的前側為取放料區域,后側為檢測區域,首先放置物料,此時左旋轉承載框22位于主支撐板11的前側部分傾斜向下,前側的一對頂桿112抵靠在承載框223的底面上并且金屬承載槽2231處于打開狀態;一個操作人員位于取放料區域之中將物料放入金屬承載槽2231中,然后啟動驅動電機211通過同步帶傳送結構帶動左旋轉承載裝置20的齒輪中心柱212旋轉,齒輪中心柱212通過驅動齒輪213與半驅動齒圈2214驅動旋轉支撐框221旋轉,隨著旋轉支撐框221的旋轉,蓋板222和承載框223由于重力會隨著旋轉支撐框221的向后傾斜而向后向下滑動,在旋轉支撐框221向后傾斜角度變大過程中,承載框223在后側的一對頂桿112的作用下上部的一對承載框旋轉柱沿著蓋板222的蓋板滑行槽2221向后滑行,這樣蓋板222會被承載框223頂開而金屬承載槽2231完全露出,檢測區域的檢測人員面前即可取出金屬件進行檢測,方便快捷,檢測完成后,運用同樣的原理金屬件從檢測區域回到取放料區域被操作人員取出進入下一工序;
而右旋轉承載框32與左旋轉承載框22的旋轉方向相反,當右旋轉承載框32在放料區域時,左旋轉承載框22在檢測區域;當右旋轉承載框32在檢測區域時,左旋轉承載框22在放料區域。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