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294107閱讀:520來源:國知局
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屬于紡織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抗菌混紡紗在紡織過程中,需要在紡織前將多種抗菌纖維進行混合處理,各種纖維的不同性質決定了抗菌混紡紗的綜合性能,因此纖維混合得越均勻,產品的穩定性以及均勻性越高,生成的抗菌混紡紗就不易出現質量問題。
[0003]傳統的纖維混合裝置采用的是在攪拌桶中設置攪拌桿進行攪拌的方式來完成混合,這樣的這樣的不能完成纖維的撕扯與拍打,纖維在攪拌過程中易纏繞在攪拌桿的表面上,易將纖維折斷,纖維的混合效果較低,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0005]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包括混料倉、輸出倉和氣動裝置,所述混料倉的左側設置有進料口,進料口上設置有第一閘板閥,混料倉的右側與輸出倉的左側連通,混料倉與輸出倉連通處設置有第二閘板閥;混料倉的底部設置有出口,出口內設置有過濾網,出口下方設置有除塵布袋,除塵布袋與混料倉外壁之間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混料倉內設置有攪拌球,攪拌球的上方設置有穿過混料倉頂部的攪拌軸,攪拌軸的底端與攪拌球固定連接,攪拌軸與混料倉設置有與攪拌軸相配合的第一軸承,混料倉的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和聯軸器,驅動電機通過聯軸器和攪拌軸帶動攪拌球以攪拌軸為旋轉軸做旋轉運動,攪拌球內部設置有第一腔室,攪拌球表面設置有多個梯形攪拌葉片和多個與第一腔室連通的第一通孔,攪拌軸的中央設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下端與第一腔室連通;所述氣動裝置包括空氣壓縮機、第一電磁閥和第一連接管,第一電磁閥安裝在第一連接管上,第二通孔的上端設置有與第一連接管相配合的第二軸承,第一連接管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的輸出端連通,第一連接管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軸承與第二通孔連通;所述輸出倉內設置有逆時針旋轉的輸出輥,輸出輥表面設置有多個支臂,輸出倉底部設置有排料口。
[0006]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輸出倉上方設置有與輸出倉頂部固定連接的緩沖室,緩沖室與輸出倉連接處設置有多個第三通孔,緩沖室與輸出倉之間通過第三通孔連通;所述氣動裝置還包括第二電磁閥和第二連接管,第二電磁閥安裝在第二連接管上,第二連接管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的輸出端連通,第二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緩沖室連通。
[0007]本實用新型所述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結構簡單,便于操作與維修,安裝方便,占地面積小,利用輸出倉內的攪拌球和梯形攪拌葉片將多種纖維原料混合均勻,混合效果好,避免纖維纏繞在攪拌球或攪拌葉片的表面上;同時還利用壓縮空氣在混合攪拌過程中除去纖維中的粉塵雜質,生產效率提高;利用輸出輥和支臂對纖維進行進一步的梳理,提高混合效果,實施效果好。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0]如圖1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結構示意圖。所述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包括混料倉10、輸出倉20和氣動裝置,所述混料倉10的左側設置有進料口 14,進料口 14上設置有第一閘板閥16,混料倉10的右側與輸出倉20的左側連通,混料倉10與輸出倉20連通處設置有第二閘板閥17;混料倉10的底部設置有出口 15,出口 15內設置有過濾網18,出口 15下方設置有除塵布袋50,除塵布袋50與混料倉10外壁之間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混料倉10內設置有攪拌球11,攪拌球11的上方設置有穿過混料倉10頂部的攪拌軸12,攪拌軸12的底端與攪拌球11固定連接,攪拌軸12與混料倉10設置有與攪拌軸12相配合的第一軸承13,混料倉10的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40和聯軸器41,驅動電機40通過聯軸器41和攪拌軸12帶動攪拌球11以攪拌軸12為旋轉軸做旋轉運動,攪拌球11內部設置有第一腔室111,攪拌球11表面設置有多個梯形攪拌葉片112和多個與第一腔室111連通的第一通孔113,攪拌軸12的中央設置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的下端與第一腔室111連通;所述氣動裝置包括空氣壓縮機30、第一電磁閥31和第一連接管32,第一電磁閥31安裝在第一連接管32上,第二通孔121的上端設置有與第一連接管32相配合的第二軸承122,第一連接管32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30的輸出端連通,第一連接管32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軸承122與第二通孔121連通;所述輸出倉20內設置有逆時針旋轉的輸出輥21,輸出輥21表面設置有多個支臂211,輸出倉20底部設置有排料口 22。
[0011]將多種纖維原料按工藝要求稱重后,由進料口14投放到混料倉10中,驅動電機40通過聯軸器41和攪拌軸12帶動攪拌球11以攪拌軸12為旋轉軸做旋轉運動,多種纖維原料由高速回轉的攪拌球11上的梯形攪拌葉片112對喂入的纖維原料進行分理,解除纖維之間的聯結力;松開后的纖維原料在攪拌球11的作用下,多次攪拌后纖維即充分開松同時又得到良好的混合。在攪拌的同時,利用空氣壓縮機30產生的壓縮空氣從第二通孔121進入第一腔室111,再由第一腔室111通過從第一通孔113流向混料倉10中,將混合纖維中的粉塵雜質定向吹到除塵布袋50中;壓縮空氣還能使得攪拌中的纖維揚起,進一步改善混合效果;過濾網18防止在攪拌過程中,混合纖維落到除塵布袋50中。當攪拌完成后,打開第二閘板閥17,混料倉1內混合完成的纖維在輸出輥21和支臂211的作用下被轉移到輸出倉20內,在支臂211的擠壓以及重力的作用下,輸出倉20內的纖維從排料口 22排出;并且在輸出輥21和支臂211的作用下,對纖維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實施效果好。攪拌球11和梯形攪拌葉片112還能避免在攪拌過程中,纖維纏繞在攪拌球11或攪拌葉片112的表面上。
[0012]為進一步改善輸出倉20內的纖維從排料口22排出效果;所述輸出倉20上方設置有與輸出倉20頂部固定連接的緩沖室24,緩沖室24與輸出倉20連接處設置有多個第三通孔23,緩沖室24與輸出倉20之間通過第三通孔23連通;所述氣動裝置還包括第二電磁閥33和第二連接管34,第二電磁閥33安裝在第二連接管34上,第二連接管34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30的輸出端連通,第二連接管34的另一端與緩沖室24連通。利用空氣壓縮機30產生的壓縮空氣從緩沖室24進入沿著第三通孔23進入到輸出倉20內部,在壓縮空氣的沖擊下,輸出倉20內的纖維更容易從排料口 22排出,避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導致纖維在排料口 22處被堵住。同時還能使用壓縮空氣清理輸出倉20內的衛生。
[001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倉(10)、輸出倉(20)和氣動裝置,所述混料倉(10)的左側設置有進料口(14),進料口(14)上設置有第一閘板閥(16),混料倉(1 )的右側與輸出倉(20 )的左側連通,混料倉(1 )與輸出倉(20 )連通處設置有第二閘板閥(17);混料倉(10)的底部設置有出口( 15),出口( 15)內設置有過濾網(18),出口( 15)下方設置有除塵布袋(50),除塵布袋(50)與混料倉(10)外壁之間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混料倉(10)內設置有攪拌球(11),攪拌球(11)的上方設置有穿過混料倉(10)頂部的攪拌軸(12),攪拌軸(12)的底端與攪拌球(11)固定連接,攪拌軸(12)與混料倉(10)設置有與攪拌軸(12)相配合的第一軸承(13),混料倉(10)的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40)和聯軸器(41),驅動電機(40)通過聯軸器(41)和攪拌軸(12)帶動攪拌球(11)以攪拌軸(12)為旋轉軸做旋轉運動,攪拌球(11)內部設置有第一腔室(111),攪拌球(11)表面設置有多個梯形攪拌葉片(112)和多個與第一腔室(111)連通的第一通孔(113),攪拌軸(12)的中央設置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的下端與第一腔室(111)連通;所述氣動裝置包括空氣壓縮機(30)、第一電磁閥(31)和第一連接管(32),第一電磁閥(31)安裝在第一連接管(32)上,第二通孔(121)的上端設置有與第一連接管(32)相配合的第二軸承(122),第一連接管(32)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30)的輸出端連通,第一連接管(32)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軸承(122)與第二通孔(121)連通;所述輸出倉(20 )內設置有逆時針旋轉的輸出輥(21 ),輸出輥(21)表面設置有多個支臂(211),輸出倉(20)底部設置有排料口(2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倉(20)上方設置有與輸出倉(20)頂部固定連接的緩沖室(24),緩沖室(24)與輸出倉(20)連接處設置有多個第三通孔(23),緩沖室(24)與輸出倉(20)之間通過第三通孔(23)連通;所述氣動裝置還包括第二電磁閥(33)和第二連接管(34),第二電磁閥(33)安裝在第二連接管(34)上,第二連接管(34)的一端與空氣壓縮機(30)的輸出端連通,第二連接管(34)的另一端與緩沖室(24)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新型抗菌纖維均勻混合裝置,屬于紡織設備領域,包括混料倉、輸出倉和氣動裝置,混料倉內設置有攪拌球,攪拌球的上方設有穿過混料倉頂部的攪拌軸,混料倉的上方設置有驅動電機和聯軸器,氣動裝置包括空氣壓縮機、第一電磁閥和第一連接管,輸出倉內設有逆時針旋轉的輸出輥,輸出輥表面設置有多個支臂。該裝置結構簡單,便于操作與維修,安裝方便,占地面積小,利用輸出倉內的攪拌球和梯形攪拌葉片將多種纖維原料混合均勻,混合效果好,避免纖維纏繞在攪拌球或攪拌葉片的表面上;利用壓縮空氣除去纖維中的粉塵雜質,生產效率提高;利用輸出輥和支臂對纖維進行進一步的梳理,提高混合效果,實施效果好。
【IPC分類】D01G13/00
【公開號】CN205205314
【申請號】CN201520918412
【發明人】劉渠鑾
【申請人】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8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