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搭配立體眼鏡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搭配立體眼鏡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于觀看立體影像的技術,尤指一種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以及應用于此視頻顯示裝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使用者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高畫質影像,而是具立體感且更真實感的影像顯示。目前立體影像顯示的技術主要可分為兩種,即,一種需要視頻顯示裝置一并搭配立體眼鏡(例如紅藍眼鏡、偏光眼鏡或快門眼鏡)使用,而另一種則僅需要視頻顯示裝置而無需搭配任何立體眼鏡。無論是采用另一種技術,立體影像顯示的主要原理就是讓左眼與右眼分別看到不同的影像畫面,進而使大腦將兩眼所分別看到的不同的影像畫面視為立體影像。
針對快門眼鏡而言,目前已廣泛地被使用來讓使用者觀看視頻顯示裝置所呈現的立體影像,快門眼鏡會具有兩片快門鏡片,并通過快門鏡片開啟與快門鏡片關閉的適當切換而允許使用者的左眼觀看到左眼影像以及使用者的右眼觀看到右眼影像,一般而言,快門眼鏡的兩片快門鏡片交錯地開啟,舉例來說,當對應左眼的快門鏡片開啟時,對應右眼的快門鏡片不會開啟,反之亦然,因此,使用者所感受到的環境亮度便小于實際的環境亮度。
此外,當搭配快門眼鏡使用的視頻顯示裝置為液晶顯示器時,則基于液晶顯示器本身的顯示特性,于立體影像觀賞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影像間干擾(crosstalk)的問題,舉例來說,液晶顯示器所使用的顯示面板由多個液晶單元(LC cell)所構成,對于每一液晶單元而言,其需要一段轉動時間以便由對應一灰階值的狀態切換至對應另一灰階值的狀態, 而此一轉動時間也可稱之為液晶反應時間(gray-to-gray latency),因此,假若于一目前影像畫面中,液晶單元處于對應某一灰階值的狀態,而當目前影像畫面需由下一影像畫面來加以更新時,液晶單元會被驅動而轉動,然而,若快門眼鏡在液晶單元尚未開始轉動或正在轉動中便開啟,則使用者便無法看到正確的更新后影像畫面。以操作于畫面更新率120Hz 之下的液晶顯示器為例,其會于多個影像畫面輸出時段中交錯地顯示左眼影像畫面以及右眼影像畫面,此外,每一影像畫面輸出時段包含有一影像驅動時間以及一影像穩定時間。于每一影像驅動時間中,液晶顯示面板會依據顯示資料來更新目前的影像畫面,即,液晶顯示面板會以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來取代先前已顯示的前一影像畫面,因此,在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完全取代先前已顯示的前一影像畫面之前,液晶顯示面板于影像驅動時間中的輸出結果會包含一部份的目前影像畫面以及一部份的前一影像畫面;另一方面, 于后續的影像穩定時間(例如垂直遮沒間隔(vertical blanking interval, VBI))中,液晶顯示面板會等待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達到穩定。然而,由于液晶單元需要一段液晶反應時間來完成轉動,因此,于影像穩定時間的起始點,液晶顯示面板中可能僅有一部份液晶單元完成轉動,而于影像穩定時間的結束點,液晶顯示面板中可能尚有一部份液晶單元還沒完成轉動。換言之,若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反應時間越長,則液晶顯示面板于影像穩定時間的結束點具有已完成轉動的液晶單元的比例會越低,由于公知的快門眼鏡一般會在影像穩定時間中開啟,因此,在通過公知面型背光模塊于每一影像穩定時間中提供所需背光之下,液晶反應時間越長的液晶顯示面板越不適合用來搭配快門眼鏡以進行立體影像的顯示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以及應用于此視頻顯示裝置的控制方法。通過掃描式背光模塊的使用,不但可降低影像間干擾(crosstalk)及/或提升使用者通過所配戴的立體眼鏡所感受到的亮度,另可讓反應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較長的視頻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仍可用以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于使用者。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其提供一種應用于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的控制方法。該控制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驟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一影像畫面的一第一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一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顯示屏幕的一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第二顯示區域;于完成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 于一第一時段中開啟一掃描式背光模塊中一第一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于完成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于一第二時段中開啟該掃描式背光模塊中一第二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二顯示區域。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其另提供一種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該視頻顯示裝置包含有一顯示屏幕、一掃描式背光模塊、一顯示控制電路以及一背光控制電路。該顯示屏幕包含有至少一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第二顯示區域。該掃描式背光模塊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背光源以及一第二背光源。該顯示控制電路耦接于該顯示屏幕,用以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一影像畫面的一第一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該背光控制電路,耦接至該掃描式背光模塊,其中于該顯示控制電路完成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該背光控制電路于一第一時段中開啟該第一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于該顯示控制電路完成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該背光控制電路于一第二時段中開啟該第二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二顯示區域。
圖1為本發明立體影像顯示系統的一實施例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的第一操作范例的時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的第二操作范例的時序圖。
圖4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的第三操作范例的時序圖。
圖5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的第四操作范例的時序圖。
圖6為圖4所示的操作范例中背光源的開啟時段向前及/或向后延伸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00立體影像顯示系統
102立體眼鏡
104視頻顯示裝置
112左眼鏡片
114右眼鏡片
116控制電路
122顯示屏幕
123_1 123_N 顯示區域
12 4掃描式背光模塊
125_1 125_N 背光源
126顯示控制電路
128背光控制電路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明立體影像顯示系統的一實施例的功能方塊示意圖。立體影像顯示系統100包含有一立體眼鏡102以及一視頻顯示裝置104,其中視頻顯示裝置104 用以搭配立體眼鏡102來呈現立體影像于使用者。立體眼鏡(例如快門眼鏡)102包含有一左眼鏡片112、一右眼鏡片114以及一控制電路116,其中控制電路116可分別輸出第一、 第二控制信號S1、S2至左眼鏡片112與右眼鏡片114,以控制左眼鏡片112與右眼鏡片114 的開啟/關閉狀態。此外,本實施例中,視頻顯示裝置104包含有(但不局限于)一顯示屏幕(例如液晶顯示面板)122、一掃描式背光模塊(scanning backlight module) 1 、一顯示控制電路126以及一背光控制電路128,其中顯示屏幕122包含有多個顯示區域123_1 123_N,以及掃描式背光模塊IM包含有多個背光源125_1 125_N,用以分別提供背光于相對應位置上的顯示區域123_1 123_N。對于顯示控制電路1 而言,其耦接于顯示屏幕 122,用以依序地傳送對應同一影像畫面的多個影像驅動信號Dl DN至顯示屏幕122,以分別驅動顯示區域123_1 123_N來顯示一影像畫面(例如左眼影像畫面/右眼影像畫面), 而對于背光控制電路1 而言,其耦接至掃描式背光模塊124,并且于顯示控制電路1 完成傳送影像驅動信號Dl至顯示屏幕122之后,背光控制電路1 會輸出背光控制信號SC來于一時段中開啟相對應的背光源125_1,以提供背光于基于影像驅動信號Dl進行顯示的顯示區域123_1,另外,于顯示控制電路1 完成傳送影像驅動信號D2至顯示屏幕122之后, 背光控制電路1 會通過背光控制信號SC而于一時段中開啟相對應的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影像驅動信號D2進行顯示的顯示區域,以此類推,于顯示控制電路1 完成傳送影像驅動信號DN至顯示屏幕122之后,背光控制電路1 會通過背光控制信號SC而于一時段中開啟相對應的背光源125_N,以提供背光于基于影像驅動信號DN進行顯示的顯示區域 123_N。
為了使本發明的技術特征更加明確,以下將以多個操作范例來說明視頻顯示裝置 104的運作。
請參閱圖2,圖2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104的第一操作范例的時序圖。在不影響本發明技術揭露之下,于此一操作范例中,假設掃描式背光模塊1 僅包含有兩個背光源BLl以及BL2,因此,顯示屏幕122便相對應地僅區分為兩個顯示區域Al以及A2,分CN 102547318 A別由背光源BLl以及BL2來提供所需背光。另外,視頻顯示裝置104操作于較低的畫面更新率(例如120Hz)之下,因此,如圖2所示,視頻顯示裝置110分別于多個影像畫面輸出時段(例如Tl、T2與T3)中交錯地顯示第一影像畫面(例如Ll與L2)以及第二影像畫面 (例如Rl與R2),其中第一、第二影像畫面之一為一左眼影像畫面,以及第一、第二影像畫面的另一個為一右眼影像畫面,換言之,于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畫面Li、L2代表左眼影像畫面,以及第二影像畫面R1、R2代表右眼影像畫面,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畫面Li、 L2則是代表右眼影像畫面,以及第二影像畫面R1、R2則是代表左眼影像畫面。
此外,如圖所示,每一影像畫面輸出時段包含有一影像驅動時間以及一影像穩定時間,例如影像畫面輸出時段Tl包含有影像驅動時間TPl以及影像穩定時間TH1,影像畫面輸出時段T2包含有影像驅動時間ΤΡΓ以及影像穩定時間TH1’,影像畫面輸出時段T3包含有影像驅動時間TP2以及影像穩定時間TH2,以此類推。于每一影像驅動時間中,顯示屏幕122(例如液晶顯示面板)會依據顯示資料而由上而下逐行地由同一行的最左側起至最右側止來依序設定每一像素以輸出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于其它實際操作中,基于液晶顯示面板的放置方式或設計方式的不同,也可由下而上逐行地由同一行的最右側起至最左側止來依序設定每一像素以輸出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或者采用其它的像素更新順序),總而言之,顯示屏幕122會以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來取代先前已顯示的前一影像畫面,因此,在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完全取代先前已顯示的前一影像畫面之前,顯示屏幕122于影像驅動時間中的輸出結果會包含一部份的目前影像畫面以及一部份的前一影像畫面;另一方面,于后續的影像穩定時間中,顯示屏幕122會等待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達到穩定,例如顯示屏幕122不會基于任何顯示資料來驅動像素,即,每一影像穩定時間可以是一垂直遮沒間隔(vertical blanking interval,VBI)。
若顯示屏幕122會依據顯示資料而由上而下逐行地由同一行的最左側起至最右側止來依序設定每一像素以輸出目前欲顯示的目前影像畫面,因此,針對第一影像畫面 (例如左眼影像畫面)Ll而言,顯示控制電路1 會逐一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T與L1_B至顯示屏幕122,以分別驅動顯示區域Al與A2,因此,自時間點TSl起,顯示控制電路126開始傳送顯示區域Al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2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l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此外,自時間點TS2起,顯示控制電路126開始傳送顯示區域 A2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3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2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針對緊接于第一影像畫面(例如左眼影像畫面)Ll之后的第二影像畫面(例如右眼影像畫面)Rl,顯示控制電路1 亦會逐一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T與R1_B至顯示屏幕122,以分別驅動顯示區域Al與A2,因此,自時間點TS4起,顯示控制電路1 開始傳送顯示區域Al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5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l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此外,自時間點TS5起,顯示控制電路1 開始傳送顯示區域A2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6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2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同樣地,對于另一第一影像畫面(例如左眼影像畫面)L2而言,顯示控制電路1 也會逐一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2_T與L2_B至顯示屏幕122,以分別驅動顯示區域Al與A2,因此, 自時間點TS7起,顯示控制電路126開始傳送顯示區域Al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8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l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此外,自時間點TS8起, 顯示控制電路126開始傳送顯示區域A2中第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而在時間點TS9完成傳送顯示區域A2中最后一條掃描線的驅動信息。
由于顯示屏幕122(例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液晶單元需要一段液晶反應時間GtG 來由對應一灰階值的狀態轉動至對應另一灰階值的狀態,因此,對于第一影像畫面Ll而言,于時間點TS2’時,顯示區域Al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1_T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以及于時間點TS3’時,顯示區域A2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1_B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同樣地,對于第二影像畫面Rl而言,于時間點TS5’時,顯示區域Al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R1_T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以及于時間點TS6’時,顯示區域A2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R1_B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以及對于另一第一影像畫面L2 而言,于時間點TS8’時,顯示區域Al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2_T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以及于時間點TS9’時,顯示區域A2才會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2_B所驅動而完成影像內容更新。
于本實施例中,由于視頻顯示裝置104采用掃描式背光模塊124,因此,背光源BLl 會于時間點TS2’ (即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T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與時間點TS4(即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T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之間的時段Pl中開啟(即于時間點TS2’由關閉狀態”OFF”切換至開啟狀態” 0N”,以及于時間點TS4由開啟狀態” ON”切換至關閉狀態” OFF”),以允許使用者看到顯示區域Al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1_T所驅動而呈現的更新后影像內容,接著,背光源BL2會于時間點TS3’ (即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B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與時間點TS5(即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 R1_B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之間的時段P2中開啟,以允許使用者看到顯示區域A2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L1_B所驅動而呈現的更新后影像內容。
如圖所示,時段Pl的起始點并不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T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以及時段Pl的結束點并不晚于開始傳影像驅動信號R1_T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同樣地,時段P2的起始點并不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B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以及時段P2的結束點并不晚于開始傳影像驅動信號R1_B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因此,于背光源BLl與BL2依序開啟時,使用者便可完全看到第一影像畫面Ll完全取代前一張影像畫面的影像內容,且完全不會看到第一影像畫面Ll被后續的第二影像畫面Rl所部分更新的內容,因此,解決了公知作法所面臨的影像間干擾 (crosstalk)的問題。
針對第二影像畫面Rl而言,背光源BLl會于時間點TS5’ (即傳送影像驅動信號 R1_T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 與時間點TS7 (即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2_T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之間的時段P3中開啟,以允許使用者看到顯示區域Al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R1_T所驅動而呈現的更新后影像內容,另外,背光源BL2會于時間點TS6’ (即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B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與時間點TS8(即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2_B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之間的時段P4中開啟,以允許使用者看到顯示區域A2完全被影像驅動信號R1_B所驅動而呈現的更新后影像內容。同樣地,時段 P3的起始點并不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T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以及時段P3的結束點并不晚于開始傳影像驅動信號L2_T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此外,時段P4的起始點并不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l_ B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GtG)的時間點,以及時段P4的結束點并不晚于開始傳影像驅動信號L2_B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因此,于背光源BLl與BL2依序開啟時,使用者便可完全看到第二影像畫面Rl完全取代第一影像畫面 Ll的影像內容,且完全不會看到第二影像畫面Rl被后續的第一影像畫面L2所部分更新的內容,因此不會有影像間干擾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發明視頻顯示裝置104的背光模塊是采用掃描式背光模塊 124而非公知的面型背光模塊,因此,掃描式背光模塊124的開啟時段并未局限于影像穩定時間(例如TH1、TH1’、TH2)中,因此,相較于面型背光模塊,掃描式背光模塊124的開啟時段會比較長,因而可提升使用者通過立體眼鏡102所感受到的亮度。此外,于視頻顯示裝置 104中的背光源125_1 125_Ν開啟時,也可同時增加背光亮度來更進一步地提升使用者通過立體眼鏡102所感受到的亮度。
于圖2所示的范例中,影像穩定時間(例如ΤΗ1、ΤΗΓ、ΤΗ2)于相對應的影像畫面輸出時段(例如Τ1、Τ2、Τ3)中所占的比例大約是33%,顯示屏幕122的液晶反應時間GtG 則為:3ms,以及顯示屏幕122中顯示區域個數及掃描式背光模塊124中背光源個數均為2, 然而,此僅作為范例說明之用,而非本發明的限制。實際上,本發明也可適用于采用其他比例的垂直遮沒間隔(影像穩定時間)、其他液晶反應時間及/或其他顯示區域個數暨背光源個數的視頻顯示裝置。請參閱圖3至圖5,其分別為圖1所示的視頻顯示裝置104的第二、 第三及第四操作范例的時序圖。相較于圖2所示的第一操作范例,圖3所示的第二操作范例具有較低比例(例如4. 4%)的垂直遮沒間隔(影像穩定時間);相較于圖3所示的第二操作范例,圖4所示的第三操作范例具有較長的液晶反應時間(例如^is);以及相較于圖4 所示的第三操作范例,圖5所示的第四操作范例具有較長的液晶反應時間(例如5. 5ms)并具有較多顯示區域個數即背光源個數(例如4個)。由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基于圖2所示的第一操作范例的相關說明應可輕易地了解圖3至圖5所示的第二、第三及第四操作范例的運作,故在此便不另贅述。
于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操作范例中,開啟掃描式背光模塊124中背光源的時段并不會部分重疊(overlap),以達到最佳的降低影像間干擾的效果,然而,為了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通過立體眼鏡102所感受到的亮度,在原本背光源開啟時段的基礎上,也可向前及/或向后延伸,以增加開啟背光源的時間長度。請參閱圖6,圖6為圖4所示的操作范例中背光源的開啟時段向前及/或向后延伸的示意圖。對于時段Pl而言,起始點可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T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的時間點,及/或結束點可晚于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T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 對于時段P2而言,起始點可早于傳送影像驅動信號L1_B至顯示屏幕122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例如液晶反應時間)的時間點,及/或結束點可晚于開始傳送影像驅動信號R1_B至顯示屏幕122的時間點。以此類推,后續的時段(例如P3與P4)也可向前及/ 或向后延伸來增加背光源的開啟時間。
請注意,對于其他附圖所揭示的操作范例而言,也可在原本背光源開啟時段的基礎上,向前及/或向后延伸以增加開啟背光源的時間長度,由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基于圖6所示內容而輕易地了解相關細節,故于此便不另贅述。
總而言之,圖2至圖5中所示的背光源的開啟時段僅是作為范例說明之用,實際上,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之下,圖2至圖5中所示的背光源的開啟時段可依據設計上的需求而增長時間長度、縮短時間長度、向前移動起始點、向前移動結束點、向后移動起始點及/ 或向后移動結束點,而這些設計上的變化均屬本發明的范疇。
視頻顯示裝置104需搭配立體眼鏡102來呈現立體影像于配戴立體眼鏡102的使用者,舉例來說,立體眼鏡102為快門眼鏡,因此,左眼鏡片112與右眼鏡片114均為快門鏡片,而通過適當地控制左眼鏡片112與右眼鏡片114的開啟與關閉,便可讓使用者通過左眼鏡片112觀看左眼影像畫面以及通過右眼鏡片112觀看右眼影像畫面,進而達到呈現立體影像的目的;另外,也可控制快門鏡片于開啟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切換來實現調整/提升環境亮度的目的。相關的技術內容可參閱本案相同發明人的其它中國專利申請案(例如專利申請號 201010262536. 2,201010262159. 2 與 201010262166. 2),在此便不另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凡依本發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應用于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的控制方法,包含有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一影像畫面的一第一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一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顯示屏幕的一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第二顯示區域;該方法的特征在于還包括于完成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于一第一時段中開啟一掃描式背光模塊中一第一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于完成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于一第二時段中開啟該掃描式背光模塊中一第二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二顯示區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的起始點不早于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起始點不早于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該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的起始點早于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起始點早于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該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另包含有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二影像畫面的一第三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其中該第二影像畫面緊接于該第一影像畫面之后;其中該第一時段的結束點不晚于開始傳送該第三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結束點不晚于開始傳送該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另包含有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二影像畫面的一第三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其中該第二影像畫面緊接于該第一影像畫面之后;其中該第一時段的結束點晚于開始傳送該第三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 或者該第二時段的結束點晚于開始傳送該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與該第二時段沒有部分重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與該第二時段有部分重疊。
8.一種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包含有一顯示屏幕,包含有至少一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第二顯示區域;一顯示控制電路,耦接于該顯示屏幕,用以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一影像畫面的一第一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該視頻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掃描式背光模塊,包含有至少一第一背光源以及一第二背光源;以及一背光控制電路,耦接至該掃描式背光模塊,其中于該顯示控制電路完成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該背光控制電路于一第一時段中開啟該第一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于該顯示控制電路完成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該背光控制電路于一第二時段中開啟該第二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二顯示區域。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的起始點不早于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起始點不早于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該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的起始點早于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一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起始點早于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完成之后延遲該預定延遲時間的時間點ο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顯示控制電路另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二影像畫面的一第三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其中該第二影像畫面緊接于該第一影像畫面之后;以及該第一時段的結束點不晚于開始傳送該第三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結束點不晚于開始傳送該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顯示控制電路另依序地傳送對應一第二影像畫面的一第三影像驅動信號以及一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該第二顯示區域,其中該第二影像畫面緊接于該第一影像畫面之后;以及該第一時段的結束點晚于開始傳送該第三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或者該第二時段的結束點晚于開始傳送該第四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的時間點。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與該第二時段沒有部分重疊。
14.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視頻顯示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時段與該第二時段有部分重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應用于需搭配立體眼鏡來呈現立體影像的視頻顯示裝置的控制方法,包含有依序地傳送對應第一影像畫面的第一影像驅動信號及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顯示屏幕,以分別驅動該顯示屏幕的第一顯示區域以及第二顯示區域;于完成傳送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于第一時段中開啟掃描式背光模塊中第一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一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一顯示區域;以及于完成傳送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至該顯示屏幕之后,于第二時段中開啟該掃描式背光模塊中第二背光源,以提供背光于基于該第二影像驅動信號進行顯示的該第二顯示區域。本發明可降低影像間干擾及/或提升亮度,另讓反應時間較長的視頻顯示裝置可用以呈現立體影像。
文檔編號G02B27/22GK102547318SQ20111007602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8日
發明者柯杰斌 申請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