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項通信光纜制造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
背景技術:
目前FTTH弓丨入段光纜中主要有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纜GJYXCH型和GJYXFCH型2種結構,光纜在設計加工和施工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缺陷,該結構設計時,蝶形光纜部分的凹槽撕裂力為3曠10N,這個撕裂力的指標決定了外護套的護套不能很厚,沒能起到保護光纖的作用;將鋼絲部分剝離后,蝶形光纜的結構為3. 0mm*2. Omm限制了非金屬加強件的尺寸,決定其能抗拉的力值不會超過100N ;在光纜加工過程中,由于蝶形纜中間凹槽部份厚度不是很厚,會出現開口現象,成品率不是很高;由于蝶形纜部分中間凹槽厚度不是很厚,因此 施工不規范的時候,放線過程中扭轉會導致凹槽裂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安裝布施、無污染的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這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包括涂覆光纖,所述的涂覆光纖置入在緊套被覆層內部,所述的緊套被覆層周圍包裹著加強構件,所述加強構件的外部為護套,護套外設置有保護層,所述保護層上連接有光纜加強吊線,其中整個光纜為全干式結構,所述的保護層和護套連接為緊結構,所述的緊套被覆層和護套為松結構。為了達到進行現場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進一步地,所述的光纜加強吊線連接有專用的快速連接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是這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其鋼絲部分剝離后,圓形光纜為非金屬全介質光纜能滿足雷擊或強電場合下室內的需求,由于光纜結構的為圓形,在光纜抗扭轉性能上有很好的提升,便于安裝布施,并具有良好的成端技術、接續便捷,無污染等優點,可用直接作為室內外引入光纜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結構示意圖。圖中1、涂覆光纖;2、緊套被覆層;3、加強構件;4、護套;5、保護層;6、光纜加強吊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圖I所示一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包括涂覆光纖I、緊套被覆層2、用于提供拉伸強度的加強構件3、護套4和由鋼絲組成的保護層5,所述保護層5上連接有光纜加強吊線6,其中整個光纜為全干式結構,所述的保護層5和護套4連接為緊結構,所述的緊套被覆層2和護套4為松結構,加強構件3材料為芳綸紗,涂覆光纖I外面有緊套被覆層2、芳綸紗加強構件3、低煙無鹵護套4三層保護,可以很好的保護涂覆光纖I。所述的光纜加強吊線6連接有專用的快速連接器,可進 行現場施工,施工簡便,效率比較高。所述的涂覆光纖I置入在緊套被覆層2內部,所述的緊套被覆層2周圍包裹著加強構件3,所述加強構件3的外部為護套4,護套4外設置有保護層5,即為全介質結構,鋼絲部分剝離后,圓形結構為非金屬全介質引入光纜,可以在雷擊多,強電干擾的場合下進行室內外引入使用。這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其鋼絲部分剝離后,圓形光纜為非金屬全介質光纜能滿足雷擊或強電場合下室內的需求,由于光纜結構的為圓形,在光纜抗扭轉性能上有很好的提升,便于安裝布施,并具有良好的成端技術、接續便捷,無污染等優點,可用直接作為室內外引入光纜使用。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其特征在于包括涂覆光纖(1),所述的涂覆光纖(I)置入在緊套被覆層(2)內部,所述的緊套被覆層(2)周圍包裹著加強構件(3),所述加強構件(3)的外部為護套(4),護套(4)外設置有保護層(5),所述保護層(5)上連接有光纜加強吊線(6),其中整個光纜為全干式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護層(5)和護套(4)連接為緊結構,所述的緊套被覆層(2)和護套(4)為松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纜加強吊線(6 )連接有專用的快速連接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包括涂覆光纖,所述的涂覆光纖置入在緊套被覆層內部,所述的緊套被覆層周圍包裹著加強構件,所述加強構件的外部為護套,護套外設置有保護層,所述保護層上連接有光纜加強吊線,其中整個光纜為全干式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這種圓形自承式室內外引入光纜,由于光纜結構的為圓形,在光纜抗扭轉性能上有很好的提升,便于安裝布施,并具有良好的成端技術、接續便捷,無污染等優點,可用直接作為室內外引入光纜使用。
文檔編號G02B6/44GK202794625SQ20122040006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4日
發明者沈小平, 曹志剛 申請人:江蘇通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