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光控制裝置、包括其的透明顯示裝置及其制造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716248閱讀:280來源:國知局
光控制裝置、包括其的透明顯示裝置及其制造方法與流程

本申請要求2015年12月15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5-0178945號的權益,通過引用將其并入本文如同在本文中完全闡述的那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控制裝置、包括該光控制裝置的透明顯示裝置、以及制造該光控制裝置的方法。



背景技術:

近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處理和顯示大量信息的顯示裝置快速發展。更特別地,已經開發出各種不同的顯示裝置并且大受關注。顯示裝置的具體示例包括液晶顯示(LCD)裝置、等離子體顯示面板(PDP)裝置、場發射顯示(FED)裝置、電致發光顯示(ELD)裝置、以及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裝置。

近來,顯示裝置具有外形薄、重量輕且能耗低的優異性能,并且由此,顯示裝置的應用領域持續增加。特別地,在大多數電子裝置或移動設備中,顯示裝置用為一種用戶界面。

此外,一直在有效研究透明顯示裝置,其能夠使用戶看到位于顯示裝置后面的物體或圖像。透明顯示裝置在空間使用性、室內布景和設計方面具有優點并且可以應用于各種不同領域。透明顯示裝置通過作為透明電子裝置實現信息識別、信息處理和信息顯示的功能,解決了已有電子裝置的空間限制和時間限制。例如,可以將透明顯示裝置應用于建筑或車輛的窗,從而可以實現為能夠看到背景或顯示圖像的智能窗。

透明顯示裝置可以實現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在這種情況下,透明顯示裝置具有功耗低的優點。然而,雖然透明顯示裝置的對比度在暗環境中沒有問題,但是在有光的環境下出現對比度劣化的問題。暗環境的對比度可以定義為暗室對比度,有光環境的對比度可以定義為亮室對比度。也就是說,由于透明顯示裝置包括透射區以使用戶看到位于透明顯示裝置后面的物體或背景,所以出現亮室對比度劣化的問題。因此,在透明顯示裝置實現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情況下,需要包括用于遮蔽光的遮光模式和用于透射光的透射模式的光控制裝置來防止亮室對比度劣化。

近來,已經提出使用電致變色裝置作為光控制裝置。電致變色裝置可以實現為在不施加電壓的狀態下使光透射的透射模式,并且可以具有在低驅動電壓下透射模式可以切換成遮光模式的優點。然而,如果電致變色裝置應用于大尺寸透明顯示裝置如TV的光控制裝置,則出現以下問題:從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切換時間或者從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切換時間因電致變色裝置的低響應速度而變長。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涉及一種光控制裝置、包括光控制裝置的透明顯示裝置以及制造光控制裝置的方法,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和缺點而引起的一個或更多個問題。

本發明的一個優點是提供一種光控制裝置、包括光控制裝置的透明顯示裝置以及制造光控制裝置的方法,該光控制裝置可以減少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切換時間、或者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切換時間。

本發明的附加優點和特征的一部分將在接下來的說明書中部分闡述,并且在考察了下面的內容的情況下附加優點和特征一部分將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變得明顯或者可以從本發明的實踐中了解。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在所撰寫的說明書及其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具體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和其他優點并且根據本發明的目的,如在本文中所實施和廣泛描述的,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包括:第一基膜和第二基膜;第一輔助電極,其布置在第一基膜的面對第二基膜的一個表面上并且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輔助電極,其布置在第二基膜的面對第一基膜的一個表面上并且以預定間隔圖案化;布置在第一輔助電極上的第一透明電極;布置在第二輔助電極上的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布置在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的電致變色層。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中,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包括:透明顯示面板,該透明顯示面板包括透射區和發光區;以及布置在透明顯示面板的至少一個表面上的光控制裝置。該光控制裝置包括:第一基膜和第二基膜;第一輔助電極,其布置在第一基膜的面對第二基膜的一個表面上并且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輔助電極,其布置在第二基膜的面對第一基膜的一個表面上并且以預定間隔圖案化;布置在第一輔助電極上的第一透明電極;布置在第二輔助電極上的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布置在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之間的電致變色層。

在本發明的又一方面中,一種用于制造根據本發明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以預定間隔圖案化在第一基膜上的第一輔助電極,并且以預定間隔圖案化在第二基膜上的第二輔助電極;在第一輔助電極上形成第一透明電極,并且在第二輔助電極上形成第二透明電極;在第一透明電極上形成對置層(counter layer)并且在第二透明電極上形成電致變色層;以及在對置層上沉積液體電解質并且在液體電解質上布置電致變色層,并且隨后通過使液體電解質硬化將第一基膜與第二基膜彼此接合。

應理解的是,本發明的前述一般描述以及后面的詳細描述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對所要求保護的發明的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本申請包括附圖以提供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附圖并入并構成該申請的一部分,附圖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并且與描述一起用于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透視圖;

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的透明顯示面板、柵極驅動器、源極驅動IC、柔性膜、電路板、以及定時控制器的俯視圖;

圖3是示出圖2的顯示區的像素的示例性視圖;

圖4是沿圖3的線I-I'截取的截面圖;

圖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透視圖;

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

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

圖8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

圖9是示出根據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第一輔助電極與透明顯示面板的顯示區的布置關系的示例性視圖;

圖10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據圖6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11A至圖11F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據圖10的一個實例的制造方法的光控制裝置的截面圖;

圖12A至圖12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據圖10的另一實例的步驟S101的光控制裝置的截面圖;

圖13A至圖13F是示出用于制造圖7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截面圖;以及

圖14A至圖14D是示出用于制造圖8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術語應理解如下。

在上下文中,如果沒有具體限定,則單數形式的術語應理解為包括復數形式以及單數形式。術語如“第一”、“第二”僅用于將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區分。由此,權利要求的范圍不受這些術語限制。另外,應理解,術語如“包含”和“具有”不排除一個或更多個特征、數字、步驟、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可能性。應理解,術語“至少一個”應理解為包括相關列出項中的一個或更多個的任意以及全部組合。例如,“第一元件、第二元件、以及第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包括選自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兩個或更多個元件、以及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每一個元件的所有組合。另外,如果提及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或上方”,則應理解,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彼此接觸,或者可以在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插入第三元件。

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光控制裝置、包括該光控制裝置的透明顯示裝置、以及用于制造該光控制裝置的方法。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遍及附圖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另外,在本發明的以下描述中,如果確定相關已知元件或功能的詳細描述使本發明的主題不必要地模糊,將省略該詳細描述。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的透明顯示面板、柵極驅動器、源極驅動IC、柔性膜、電路板、以及定時控制器的俯視圖。圖3是示出圖2的顯示區的像素的示例性視圖。圖4是沿圖3的線I-I'截取的截面圖。

下文中,將參照圖1至圖4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

參照圖1至圖4,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包括:透明顯示面板100、柵極驅動器120、源極驅動集成電路(下文中稱為“IC”)130、柔性膜140、電路板150、定時控制器160、光控制裝置200、以及粘合層300。

雖然已經基于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描述了根據本發明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但是該透明顯示裝置可以實現為液晶顯示裝置或電泳顯示裝置。

透明顯示面板100包括下基板111和上基板112。上基板112可以是封裝基板。下基板111形成為大于上基板112,由此下基板111可以部分地露出而沒有被上基板112覆蓋。

在透明顯示面板100的顯示區DA中形成有柵極線、數據線、以及布置在柵極線和數據線的交叉區中的像素。顯示區DA的像素可以顯示圖像。

如圖3中所示,顯示區DA包括透射區TA和發光區EA。透明顯示面板100由于透射區TA而使得用戶能夠觀看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00后表面上的物體或背景,并且由于發光區而可以顯示圖像。透射區TA和發光區EA在圖3中沿著柵極線(X軸方向)縱向形成,但不限于圖3。也就是說,透射區TA和發光區EA可以沿著數據線(Y軸方向)縱向形成。

透射區TA是使入射光原樣透射的區。發光區EA是發光的區。發光區EA可以包括多個像素P,如圖3中所示,每個像素包括紅色發光部RE、綠色發光部GE、以及藍色發光部BE,但不限于圖3。例如,除了紅色發光部RE、綠色發光部GE、以及藍色發光部BE之外,像素P中的每一個還可以包括白色發光部。可替代地,像素P中的每一個可以包括紅色發光部RE、綠色發光部GE、藍色發光部BE、黃色發光部、品紅色發光部、以及青色發光部中的至少兩個發光部。

紅色發光部RE是發射紅色光的區,綠色發光部GE是發射綠色光的區,并且藍色發光部BE是發射藍色光的區。發光區EA的紅色發光部RE、綠色發光部GE、以及藍色發光部BE對應于發射預定光的非透射區并且不使入射光透射。

可以在紅色發光部RE、綠色發光部GE、以及藍色發光部BE中的每一個處布置晶體管T、陽極電極AND、有機層EL、以及陰極電極CAT。

晶體管T包括:布置在下基板111上的有源層ACT;布置在有源層ACT上的第一絕緣膜I1;布置在第一絕緣膜I1上的柵電極GE;布置在柵電極GE上的第二絕緣膜I2;以及源電極SE和漏電極DE,其布置在第二絕緣膜I2上并且通過第一接觸孔CNT1和第二接觸孔CNT2連接至有源層ACT。雖然在圖4中晶體管T形成為頂部柵極型,但是晶體管T也可以形成為底部柵極型而不限于頂部柵極型。

陽極電極AND通過穿過布置在源電極SE和漏電極DE上的層間電介質ILD的第三接觸孔CNT3連接至晶體管T的漏電極DE。在彼此相鄰的陽極電極AND之間布置有堤部B,由此彼此相鄰的陽極電極AND可以彼此電絕緣。

有機層EL布置在陽極電極AND上。有機層EL可以包括空穴傳輸層、有機發光層、以及電子傳輸層。陰極電極CAT布置在有機層EL和堤部B上。如果電壓施加至陽極電極AND和陰極電極CAT,則空穴和電子分別通過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移動至有機發光層,并且在有機發光層中彼此結合而發光。

雖然在圖4中透明顯示面板100形成為前頂部發光型,但是透明顯示面板100也可以形成為后底部發光型而不限于前頂部發光型。在前頂部發光型中,由于有機層EL的光朝向上基板112發射,所以晶體管T可以布置在堤部B和陽極電極AND下方的寬范圍中。因此,前頂部發光型具有晶體管T的設計區寬于后底部發光型的優點。另外,在前頂部發光型中,陽極電極AND可以由反射性高的金屬材料(例如鋁、以及鋁和ITO的沉積結構)形成,并且陰極電極CAT可以由透明金屬材料(例如ITO和IZO)形成,但不限于此。陰極電極CAT可以是以數百或更小的厚度薄薄地形成的Ag、Ti、Al、Mo、或Ag和Mg的合金中的任一種。在這種情況下,陰極電極CAT可以是半透射層,并且因此基本上可以用作為透明陰極。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透明顯示裝置的像素P中的每一個包括使入射光原樣透射的透射區TA,以及發光的發光區EA。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用戶可以通過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區TA來觀看設置在透明顯示裝置的后表面上的物體或背景。

柵極驅動器120根據從定時控制器160輸入的柵極控制信號向柵極線提供柵極信號。在圖2中,柵極驅動器120以板內柵極驅動器(GIP)模式形成在透明顯示面板100的顯示區DA的一側外,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說,柵極驅動器120可以以GIP模式形成在透明顯示面板100的顯示區DA的兩側外,或者可以由驅動芯片制造,封裝在柔性膜中,并且以載帶自動接合(TAB)模式附接至透明顯示面板100。

源極驅動IC 130接收來自定時控制器160的數字視頻數據和源極控制信號。源極驅動IC 130根據源極控制信號將數字視頻數據轉換成模擬數據電壓,并且將該模擬數據電壓提供至數據線。如果源極驅動IC 130由驅動芯片制造,則源極驅動IC可以以膜上芯片(COF)或塑料上芯片(COP)模式封裝在柔性膜140中。

由于下基板111大于上基板112,所以下基板111可以部分地露出而沒有被上基板112覆蓋。在露出而沒有被上基板112覆蓋的下基板111中布置有焊盤例如數據焊盤。

可以在柔性膜140中形成將焊盤與源極驅動IC 130連接的線以及將焊盤與電路板150的線連接的線。各向異性導電膜可以用作為柔性膜140,并且附接在焊盤上,由此焊盤可以與柔性膜140的線連接。

電路板150可以附接至柔性膜140。由驅動芯片構成的多個電路可以封裝在電路板150中。例如,定時控制器160可以封裝在電路板150中。電路板150可以是印刷電路板或柔性印刷電路板。

定時控制器160接收來自外部系統板(未示出)的數字視頻數據和定時信號。定時控制器160基于定時信號生成用于控制柵極驅動器200的操作定時的柵極控制信號,以及用于控制源極驅動IC 130的源極控制信號。定時控制器160向柵極驅動器120提供柵極控制信號,并且向源極驅動IC 130提供源極控制信號。

光控制裝置200可以在遮光模式中遮蔽入射光并且在透射模式中使入射光透射。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200可以是電致變色裝置。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200的優點在于透射模式可以在低驅動電壓下轉換成遮光模式,反之亦然。另外,由于在光控制裝置200中僅在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期間或在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期間要施加電壓,所以優點在于無需持續施加電壓來保持透射模式或遮光模式。稍后將參照圖5和圖6來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200的詳細描述。

粘合層300將透明顯示面板100接合至光控制裝置200。粘合層300可以是透明粘合膜(例如光學透明粘合劑(OCA))、或透明粘合劑(例如光學透明樹脂(OCR))。在這種情況下,粘合層300的折射率可以在1.4與1.9之間,以用于透明顯示面板100與光控制裝置200之間的折射率匹配。

圖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透視圖。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

下文中,將參照圖5和圖6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

參照圖5和圖6,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200包括第一基膜210、第二基膜220、第一輔助電極231、第二輔助電極241、第一絕緣膜281、第二絕緣膜282、第一透明電極232、第二透明電極242、電致變色層250、對置層260、以及電解質層270。

第一基膜210和第二基膜220布置為彼此面對。例如,第一基膜210和第二基膜220中的每一個可以是包括以下的片或膜:纖維素樹脂如TAC(三乙酰基纖維素)或DAC(二乙酰基纖維素)、COP(環烯烴聚合物)如降冰片烯衍生物、丙烯酸類樹脂如COC(環烯烴共聚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烯烴如PC(聚碳酸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PVA(聚乙烯醇)、PES(聚醚砜)、PEEK(聚醚醚酮)、PEI(聚醚酰亞胺)、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I(聚酰亞胺)、PSF(聚砜)、氟化物樹脂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輔助電極231設置在第一基膜210的面對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第一輔助電極231與第一透明電極232電連接,并且減小第一透明電極232的電阻。在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一輔助電極231。各個第一輔助電極231以預定間隔彼此間隔開。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輔助電極231可以比第一透明電極232厚。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厚度可以在1μm至2μm的范圍內。

第二輔助電極241設置在第二基膜220的面對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第二輔助電極241與第二透明電極242電連接并且減小第二透明電極242的電阻。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輔助電極241。各個第二輔助電極241以預定間隔彼此間隔開。在這種情況下,第二輔助電極241可以比第二透明電極242厚。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厚度可以在1μm至2μm的范圍內。例如,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可以是不透明的金屬材料例如Cu或Al,但不限于此。

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可以布置為對應于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區和發光區。例如,在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布置為對應于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區中的每一個的情況下,則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由不透明的金屬材料形成,所以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寬度優選地形成為在裸眼無法觀察到的范圍內。因此,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寬度可以在0.1μm至10μm的范圍內。例如,如果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的發光區中,則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寬度可以與發光區的相同或比其窄。然而,優選地,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寬度形成為比發光區窄,以使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發光區與透明顯示面板更容易對準。稍后將參照圖9來描述透射區或發光區與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布置關系。

第一絕緣膜281設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第一絕緣膜281設置在布置于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的第一基膜210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絕緣膜281的厚度可以與第一輔助電極231相同或比第一輔助電極231薄。因此,第一輔助電極231的上部被所覆蓋的第一絕緣膜281露出。第一透明電極232設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露出的上部上。第一輔助電極231的上部與第一透明電極232接觸。

第二絕緣膜282設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之間。第二絕緣膜282設置在布置于第二輔助電極241之間的第二基膜220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二絕緣膜282的厚度可以與第二輔助電極241相同或比第二輔助電極241薄。因此,第二輔助電極241的上部被所覆蓋的第二絕緣膜282露出。第二透明電極242設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露出的上部上。第二輔助電極241的上部與第二透明電極242接觸。例如,第一絕緣膜281和第二絕緣膜282中的每一個可以由丙烯酸類樹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聚酰胺樹脂或聚酰亞胺樹脂制成,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沒有布置第一絕緣膜281的情況下,則第一透明電極232可以設置在布置于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的第一基膜210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各自的厚度而可能在第一輔助電極的側面處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中出現裂紋。另外,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厚度比其寬度厚,所以在第一輔助電極231形成在柔性的第一基膜210上的情況下,難以保持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形狀。

然而,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由于第一絕緣膜281設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所以從第一輔助電極231的接觸第一透明電極232的上表面到第一絕緣膜281的上表面的距離D1可以減小。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中,第一絕緣膜281形成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并且第一透明電極形成在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一絕緣膜281上。因此,由于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一透明電極232可以形成為具有平坦性,所以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中每一個的厚度而在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側面處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中出現裂紋。另外,如果厚度比其寬度厚的第一輔助電極231形成在柔性的第一基膜210上,則由于第一絕緣膜281支承第一輔助電極231,所以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形狀可以保持。

第一透明電極232設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上。第一透明電極232接觸第一輔助電極231以及布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的第一絕緣膜281。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透明電極232的厚度比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的厚度薄。

第二透明電極242設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上。第二透明電極接觸第二輔助電極241以及布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之間的第二絕緣膜282。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透明電極242的厚度比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的厚度薄。

例如,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中的每一個可以是銀氧化物(如AgO、Ag2O或Ag2O3)、鋁氧化物(如Al2O3)、鎢氧化物(如WO2、WO3或W2O3)、鎂氧化物(如MgO)、鉬氧化物(如MoO3)、鋅氧化物(如ZnO)、錫氧化物(如SnO2)、銦氧化物(如In2O3)、鉻氧化物(如CrO3或Cr2O3)、銻氧化物(如Sb2O3或Sb2O5)、鈦氧化物(如TiO2)、鎳氧化物(如NiO)、銅氧化物(如CuO或Cu2O)、釩氧化物(如V2O3或V2O5)、鈷氧化物(如CoO)、鐵氧化物(如Fe2O3或Fe3O4)、鈮氧化物(如Nb2O5)、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鋁摻雜氧化鋅(ZAO)、鋁錫氧化物(TAO)或銻錫氧化物(ATO),但不限于此。

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中,與第一透明電極232電連接的第一輔助電極231設置在第一透明電極232與第一基膜210之間,并且與第二透明電極242電連接的第二輔助電極241設置在第二透明電極242與第二基膜220之間。因此,相比于僅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相關技術,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表面電阻可以減小。因此,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

如果電壓施加至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中的每一個,則電致變色層250、對置層260、以及電解質層270經受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由此電致變色層250的顏色改變。

例如,如果負電壓施加至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正電壓施加至第二透明電極242,則在電致變色層250中發生還原反應,并且在對置層260中發生氧化反應。由于電致變色層250通過還原反應變成預定顏色例如黑色,所以電致變色層250可以遮蔽入射光。也就是說,光控制裝置 200可以實現用于遮蔽入射光的遮光模式。

另外,如果正電壓施加至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負電壓施加至第二透明電極242,則在電致變色層250中發生氧化反應,并且在對置層260中發生還原反應。由于電致變色層250通過氧化反應變成透明的顏色,所以電致變色層250可以使入射光原樣透射。也就是說,光控制裝置 200可以實現用于使入射光透射的透射模式。

電致變色層250布置在第一透明電極232與第二透明電極242之間。電致變色層250可以包括芯材料例如透明導電氧化物(TCO)以及與該芯材料混合的電致變色材料。芯材料可以是TiO2、In2O3、SnO2、RuO2、或通過用TiO2表面處理ITO獲得的材料。電致變色材料通過在發生還原反應的情況下吸收預定顏色而具有預定顏色,并且可以是在發生氧化反應的情況下變成透明顏色的材料。例如,電致變色材料可以是1,1'-二苯基-4,4'-二吡啶雙四氟硼酸鹽。優選地,芯材料通過還原反應與具有各種顏色的電致變色材料進行混合,以增強遮光功能。

對置層260布置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上。對置層260對應于使得電致變色層250能夠順利地經受氧化還原反應的輔助層。對置層260可以包括通過在發生氧化反應的情況下吸收預定顏色而具有預定顏色并且通過還原反應而變成透明顏色的對置材料。對置材料可以是TMPD(N,N,N',N'-四甲基-1,4-苯二胺)、TMB(3,3',5,5'-四甲基聯苯胺)、NTMB(N,N,N',N'-四甲基聯苯胺)或DAB(3,3'-二氨基聯苯胺)。對置層260可以省略。

電解質層270可以包括電解質、聚合物、以及UV引發劑。電解質可以是高氯酸鋰、叔丁基銨高氯酸鹽、叔丁基銨三(四)氟硼酸鹽或四丁基三氟甲磺酸銨。聚合物可以是基于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基于聚酯的聚合物或基于環氧的聚合物。UV引發劑可以是基于安息香醚的UV引發劑或基于胺的UV引發劑。電解質層270可以通過沉積具有粘度的液態材料并且隨后對該液態材料進行UV硬化來形成。電解質層270提供正離子和負離子以使得電致變色層250和對置層260能夠經受氧化還原反應。

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除了第一輔助電極插入在第一基膜的一個表面中,第二輔助電極插入在第二基膜的一個表面中,并且沒有設置第一絕緣膜和第二絕緣膜之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與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相同。因此,遍及附圖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將省略對每個元件的材料和結構的重復描述。

參照圖7,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第一基膜210包括雕刻的第一插入孔210a。第一插入孔210a設置在第一基膜210的面對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插入在第一插入孔210a的每一個中。第一透明電極232布置在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以及第一輔助電極231上。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第二基膜220包括雕刻的第二插入孔220a。第二插入孔220a設置在第二基膜220的面對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插入在第二插入孔220a中的每一個中。第二透明電極242設置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及第二輔助電極241上。

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中,由于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31與第一透明電極232電連接,并且插入在第二基膜220中的第二輔助電極241與第二透明電極242電連接,所以相比于僅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相關技術,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表面電阻可以減小。因此,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從第一輔助電極231的接觸第一透明電極232的上表面至第一基膜210的上表面的距離D2可以減少。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第一透明電極232可以形成為具有平坦性。因此,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中,因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的厚度,可以防止在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側面處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中出現裂紋。另外,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插入在第一基膜210中,所以,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厚度比其寬度厚的形狀可以保持。

圖8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一個側截面的截面圖。除了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比第一輔助電極和第二輔助電極厚,并且沒有布置第一絕緣膜和第二絕緣膜之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與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相同。因此,遍及附圖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將省略對每個元件的材料和結構的重復描述。

參照圖8,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第一透明電極232設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透明電極232可以比第一輔助電極231厚。第二透明電極242設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透明電極242可以比第二輔助電極241厚。

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中,由于布置在第一基膜210上的第一輔助電極231與第一透明電極232電連接,并且布置在第二基膜220上的第二輔助電極241與第二透明電極242電連接,所以相比于僅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相關技術,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表面電阻可以減小。

例如,在第一輔助電極231設置在透射區TA上的情況下,如果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寬度超過10μm,則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光率可以減小。因此,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的寬度可以設置在0.1μm至10μm的范圍內。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輔助電極231的厚度可以增加以使與第一輔助電極231連接的第一透明電極232的表面電阻減小。如果第一透明電極232比第一輔助電極231薄,則在布置于第一輔助電極231上的第一透明電極232與布置于第一基膜210上的第一透明電極232之間可以出現臺階差。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難以均勻地沉積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可能在第一透明電極232的表面上出現裂紋。為了防止發生該問題,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中,第一透明電極232形成為比第一輔助電極231厚。因此,第一透明電極232的表面可以均勻地形成,并且第一透明電極232的厚度可以增加,由此表面電阻可以附加地減小。

圖9是示出根據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光控制裝置的第一輔助電極與透明顯示面板的顯示區的布置關系的示例性視圖。

參照圖9,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包括沿第一方向(X軸方向)布置的第一輔助線231a、以及沿與第一方向(X軸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軸方向)布置的第二輔助線231b。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輔助線231a布置為對應于顯示區DA的發光區EA。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第一輔助線231a的寬度W2可以與發光區EA的寬度W1相同或比其窄。然而,如果第一輔助線231a的寬度W2與發光區EA的寬度W1相同,則發生難以使第一輔助線231a和發光區EA對準的問題。因此,不受光控制裝置200控制的光的區域可以對應于透明顯示面板的透射區TA。在這種情況下,在遮光模式中,在透明顯示面板的透射區TA中可能出現光泄漏。因此,優選地,第一輔助線231a的寬度W2比發光區EA的寬度W1窄。因此,可以避免由于不受光控制裝置控制的光的區域而在透明顯示面板的透射區TA中出現光泄漏的問題。

第二輔助線231b布置在顯示區DA的透射區TA中。在這種情況下,第二輔助線231b的寬度W3比第一輔助線231a的寬度W2窄。在第二輔助線231b布置為對應于透明顯示裝置的透射區TA中的每一個的情況下,由于第二輔助線231b由不透明的金屬材料形成,所以優選地,第二輔助線231b的寬度形成為在裸眼無法觀察到的范圍內。因此,第二輔助線231b的寬度W3可以在0.1μm至10μm的范圍內。也就是說,在第二輔助線231b的寬度W3在0.1μm至10μm的范圍內的情況下,在光控制裝置的透射模式中透光率可不減小,并且同時第一透明電極232的表面電阻可以減小。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第二輔助電極241中的每一個包括沿第一方向(X軸方向)布置的第三輔助線241a、以及沿與第一方向(X軸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軸方向)布置的第四輔助線241b。第三輔助線241a布置為對應于第一輔助線231a,由此第二透明電極240的表面電阻減小。第四輔助線241b布置為對應于第二輔助線231b,由此第二透明電極240的表面電阻減小。

簡言之,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設置有沿第一方向(X軸方向)布置的第一輔助線231a和第三輔助線241a、以及沿與第一方向(X軸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Y軸方向)布置的第二輔助線231b和第四輔助線241b。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電阻低的不透明金屬材料作為第一輔助線231a、第二輔助線231b、第三輔助線241a、以及第四輔助線241b。因此,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電阻可以減小。因此,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中充載電壓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由此用于光控制裝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時間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時間可以減少。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一輔助線231a和第三輔助線241a布置為對應于透明顯示面板的發光區EA。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可以防止透射區TA的開口由于第一輔助線231a和第三輔助線241a而減小。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二輔助線231b和第四輔助線241b的寬度形成為比第一輔助線231a和第三輔助線241a的寬度窄。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即使第二輔助線231b和第四輔助線241b形成在透射區TA中,透射區的開口亦可以在最小范圍內減小。

圖10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據圖6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流程圖。圖11A至圖11F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據圖10的一個示例的制造方法的光控制裝置的截面圖。下文中,將參照圖10和圖11A至圖11F來描述根據一個實施方案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圖11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一輔助電極23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輔助電極241。

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遮蔽入射光,所以優選地,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形成為對應于透明顯示裝置的發光區EA,以使由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造成的光損失最小化。然而,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的寬度在0.1μm至10μm的范圍內,所以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二輔助電極241可以形成在透射區TA中(圖10的S101)。

第二,如圖11B和11C中所示,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上沉積第一絕緣材料281a之后,使第一絕緣材料281a經受灰化,由此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形成第一絕緣膜281。另外,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上沉積第二絕緣材料282a之后,使第二絕緣材料282a經受灰化,由此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之間形成第二絕緣膜282。

第三,如圖11D中所示,形成覆蓋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一絕緣膜281的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形成覆蓋第二輔助電極241和第二絕緣膜282的第二透明電極242。

第一輔助電極231的每單位面積的電阻值小于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當形成第一輔助電極231時,形成第一透明電極232的區域可以減小,由此第一透明電極232的電阻值可以減小。當第一透明電極232的電阻值減小時,用于向第一透明電極232施加電壓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小,由此使電致變色層250褪色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小。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用于光控制裝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小。

另外,第二輔助電極241的每單位面積的電阻值小于第二透明電極242,并且當形成第二輔助電極241時,形成第二透明電極242的區域可以減小,由此第一透明電極232的電阻值可以減小。當第二透明電極242的電阻值減小時,向第二透明電極242施加電壓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由此用于使電致變色層250褪色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用于光控制裝置 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圖10的S102)

第四,如圖11E中所示,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上形成對置層260,并且在第二透明電極242上形成電致變色層250。

對置層260可以通過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上沉積或噴射對置材料形成。對置層260對應于使得電致變色層250能夠有效執行氧化還原反應的輔助層,并且可以省略。

電致變色層250可以通過在第二透明電極242上形成芯材料層或者將芯材料層浸漬在電致變色材料中來形成。電致變色層250可以是紫精。(圖10的S103)

最后,如圖11F中所示,在電致變色層250與對置層260之間形成電解質層270。更具體地,在對置層260上沉積包括電解質、聚合物、以及UV引發劑的液體材料,并且在液體材料上布置電致變色層250,然后通過UV硬化來形成電解質層270。在這種情況下,電解質層270的聚合物可以用于將電致變色層250和對置層260彼此接合同時硬化。也就是說,可以使液態的電解質硬化以將第一基膜210與第二基膜220接合。(圖10的S104)

圖12A至圖12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據圖10的另一實例的步驟S101的光控制裝置的截面圖。除了圖10的步驟S101之外,用于制造根據本發明另一實例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與用于制造根據一個實例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相同。因此,將參照圖10和圖12A至圖12D來描述根據另一實例的步驟S101。

首先,如圖12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一絕緣膜28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絕緣膜282。

第二,如圖12B和12C中所示,在第一絕緣膜281上沉積第一輔助電極材料231a之后,使第一輔助電極材料231a經受蝕刻,由此形成第一輔助電極231。因此,第一絕緣膜281中的每一個布置在第一輔助電極231之間。另外,在第二絕緣膜282上沉積第二輔助電極材料241a之后,使第二輔助電極材料241a經受蝕刻,由此形成第二輔助電極241。因此,第二絕緣膜282中的每一個布置在第二輔助電極241之間。

第三,如圖12D所示,形成第一透明電極232以覆蓋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一絕緣膜281,并且形成第二透明電極242以覆蓋第二輔助電極241和第二絕緣膜282。

通過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控制裝置可以提供與通過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控制裝置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說,用于光控制裝置200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或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小。

圖13A至圖13F是示出用于制造圖7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截面圖。

首先,如圖13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形成第一插入孔210a,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形成第二插入孔220a。第一插入孔210a和第二插入孔220a可以使用激光形成。

第二,如圖13B和13C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上沉積第一輔助電極材料231a之后,使第一輔助電極材料231a經受蝕刻,由此第一輔助電極231中的每一個可以插入到第一插入孔210a中的每一個中。另外,在第二基膜220上沉積第二輔助電極材料241a之后,使第二輔助電極材料241a經受蝕刻,由此形成第二輔助電極241。因此,第二輔助電極中的每一個可以插入到第二插入孔220a中的每一個中。

第三,如圖13D中所示,形成第一透明電極232以覆蓋第一輔助電極231和第一基膜210,并且形成第二透明電極242以覆蓋第二輔助電極241和第二基膜220。

第四,如圖13E中所示,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上形成對置層260,并且在第二透明電極242上形成電致變色層250。

最后,如圖13F中所示,在對置層260上沉積液體電解質并且在液體電解質上布置電解質層270之后,使液體電解質硬化以將第一基膜210與第二基膜220彼此接合。

圖14A至圖14D是示出用于制造圖8的光控制裝置的方法的截面圖。

首先,如圖14A中所示,在第一基膜21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一輔助電極231,并且在第二基膜220的一個表面上以預定間隔圖案化第二輔助電極241。

第二,如圖14B中所示,形成覆蓋第一輔助電極231的第一透明電極232,并且形成覆蓋第二輔助電極241的第二透明電極242。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透明電極232形成為比第一輔助電極231厚,并且第二透明電極242形成為比第二輔助電極241厚。因此,第一透明電極232和第二透明電極242的表面可以均勻地形成,并且表面電阻可以減小。

第三,如圖14C中所示,在第一透明電極232上形成對置層260,并且在第二透明電極242上形成電致變色層250。

最后,如圖14D中所示,在對置層260上沉積液體電解質并且在液體電解質上布置電解質層270之后,使液體電解質硬化以將第一基膜210與第二基膜220彼此接合。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以獲得以下優點。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由于在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一基膜之間設置有與第一透明電極電連接的第一輔助電極,并且在第二透明電極與第二基膜之間設置有與第二透明電極電連接的第二輔助電極,所以相比于僅設置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的相關技術,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的表面電阻可以減小。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用于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或者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一絕緣膜形成在第一輔助電極之間,并且第一透明電極形成在第一輔助電極和第一絕緣膜上。因此,由于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一透明電極可以形成為具有平坦性,所以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輔助電極中的每一個的厚度而在第一輔助電極的側面處在第一透明電極中出現裂紋。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由于第一輔助電極插入在第一基膜中,所以第一透明電極可以形成為具有平坦性。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可以防止由于第一輔助電極中的每一個的厚度而在第一輔助電極的側面處在第一透明電極中出現裂紋。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布置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輔助線和第三輔助線、以及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二輔助線和第四輔助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電阻低的不透明的金屬材料作為第一輔助線至第四輔助線。因此,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的電阻可以減小。因此,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中充載電壓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小,由此用于光控制裝置的透射模式至遮光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或者用于遮光模式至透射模式的模式切換所需的時間可以減少。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一輔助線和第三輔助線布置為對應于透明顯示面板的發光區。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可以防止透射區的開口由于第一輔助線和第三輔助線而減小。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第二輔助線和第四輔助線的寬度形成為比第一輔助線和第三輔助線的寬度窄。因此,在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即使第二輔助線和第四輔助線形成在透射區中,透射區的開口亦可以在最小范圍內減小。

對本領域技術人員明顯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在本發明中做出各種修改方案和變化方案。因此,意指的是,如果該發明的修改方案和變化方案在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圍內,則本發明覆蓋該發明的修改方案和變化方案。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