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連接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光纖連接裝置,適用于配接于一適配器,該適配器包括一圍繞出一連接孔的內環面,及一凹設于該內環面其中一側的鍵槽。該光纖連接裝置包含:一本體單元、一套接于該本體單元外的套接單元,及一可拆卸地安裝于該本體單元的連接單元。該本體單元包括兩片彼此間隔的側板、兩片分別銜接于所述側板的兩相反端的銜接板,及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銜接板上的安裝件。該連接單元能配合該適配器的鍵槽位置,可拆卸地選擇安裝于該本體單元的任一安裝件上,使該光纖連接裝置安裝于該適配器時不需考慮方向性。
【專利說明】
光纖連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配接光纖用的零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光纖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多纖插拔式(Mult1-FiberPush On)光纖連接器為一種適用于高密度的光纖網絡配置的光纖連接器,對于目前需要龐大流量的通訊產業而言,在有限空間中配置高密度的光纖是必須的。因此,所述多纖插拔式光纖連接器即成為常用的光纖連接器種類,在高密度光纖網絡的配置工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0003]參閱圖1,為一現有的光纖連接器I,適用于配合一臺裝配有至少一對應適配器2的終端設備(圖未繪示)。該光纖連接器I包含一本體11、一套接于該本體11外的套接件12,及兩個設置于該本體11與該套接件12間且分別位于相反側的彈簧13(圖1中因繪示角度關系僅可見一個)。該本體11具有兩片彼此間隔且與所述彈簧13位于同側的側板111、兩片分別銜接于所述側板111兩相反端的銜接板112、兩個凹設于所述側板111外側且是自所述側板111前端向后延伸的凹槽113(因視角關系圖中僅標示一個)、一凸設于其中一片銜接板112上的接鍵部114,及兩個分別形成于所述側板111外側且位于所述凹槽113相對后方的配接槽115(圖1中因繪示角度關系僅可見一個)。該套接件12得以通過所述彈簧13的彈性,以所述彈簧13的延伸方向,來回在一初始位置及一連接位置間移動。在該初始位置時,該套接件12未壓縮所述彈簧13,且覆蓋所述配接槽115;在該連接位置時,該套接件12壓縮所述彈簧13,且未覆蓋所述配接槽115。
[0004]該適配器2包括一圍繞出一連接孔200的內環面21、兩個自該內環面21的相反兩側朝向彼此凸設的凸塊22,及一凹設于該內環面21其中一側的鍵槽23。當該光纖連接器I朝向于該適配器2的連接孔200移動時,該本體11逐漸伸置于該連接孔200,該鍵槽23得以供該本體11的接鍵部114通過,而所述凸塊22得以通過該本體11的凹槽113,并且頂抵該套接件12而使該套接件12移動至該連接位置,接著,所述凸塊22得以分別卡制于顯露的所述配接槽115,使該光纖連接器I確實配接于該適配器2。
[0005]依據如上所述的配接步驟,可知該光纖連接器I連接于該適配器2的連接孔200時,必須考慮到該本體11的接鍵部114與該適配器2的鍵槽23的方向對應性,否則該本體11的接鍵部114則無法順利通過該連接孔200。參閱圖2,在該適配器2的規格固定的情況下,為了配合該適配器2,并考量光纖配接在該光纖連接器I中時的方向性,該光纖連接器I除了如圖1所示的規格外,還具有該接鍵部114形成于另一銜接板112上的另一種規格。然而,制造兩種規格的該光纖連接器I,除了耗費開模或其他加工的制造成本外,在配接時亦會有所限制,對于施工效率以及配置光纖網絡的自由度而言,皆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接于對應適配器時不需考慮方向性的光纖連接裝置。
[0007]本實用新型光纖連接裝置,適用于配接于一適配器,該適配器包括一圍繞出一連接孔的內環面,及一凹設于該內環面其中一側的鍵槽。該光纖連接裝置包含:一本體單元、一套接于該本體單元外的套接單元,及一可拆卸地安裝于該本體單元的連接單元。
[0008]該本體單元包括兩片彼此間隔的側板、兩片分別銜接于所述側板兩相反端的銜接板,及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銜接板上的安裝件。該連接單元是可拆卸地安裝于該本體單元的任一安裝件上,能配合該適配器的鍵槽位置,選擇該連接單元安裝的安裝件。因此,該光纖連接裝置只要通過改變該連接單元安裝的位置,即能配合該鍵槽位于不同位置的兩種適配器規格,故在配接時不需考慮方向性。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0010]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每一片銜接板具有一個板體部,及一個貫穿該板體部的穿孔,每一個安裝件具有一個向前延伸至該穿孔中的延伸部,及一個連接于該延伸部末端的勾塊部,該連接單元包括一個接鍵體,及一個貫穿該接鍵體的勾設孔,該勾設孔供任一個安裝件的勾塊部勾設,使該連接單元安裝于對應的安裝件上。
[0011]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該本體單元的每一片銜接板還具有兩個彼此間隔凹設于該板體部,且向前延伸至該板體部前端的引導槽,而該連接單元的接鍵體具有兩個彼此間隔凸設,且以遠離該勾設孔的方向延伸的導引部。
[0012]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該連接單元的接鍵體還具有多個與所述導引部位于相反側,且以所述導引部的延伸方向相間隔排列的凸出部。
[0013]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該本體單元的每一片側板具有一個呈凹陷狀且自前端向后延伸的凹槽,及一個間隔位于該凹槽相對后方的扣接槽,所述凹槽是分別供該適配器的凸塊通過,而所述扣接槽則是分別供所述凸塊扣接。
[0014]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每一片側板還具有一個呈凹陷狀且位于該扣接槽相對后方的容置槽,及一個設置于該容置槽后端的擋塊部,而該光纖連接裝置還包含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容置槽中,且分別頂抵于所述擋塊部與該套接單元間的壓縮彈簧,該套接單元得以在一個初始位置及一個壓縮所述壓縮彈簧的組接位置間移動,該套接單元在該組接位置時,不遮蔽所述側板的扣接槽及所述安裝件的延伸部。
[0015]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裝置,其中,該套接單元包括兩片彼此間隔且與所述銜接板平行的面板,該套接單元在該初始位置時,所述面板分別與所述安裝件的延伸部相間隔。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依據所配合適配器的鍵槽位置,得以選擇將該連接單元安裝于其中一安裝件,使該光纖連接裝置能配合該適配器的規格而確實安裝,故不需考慮配接時的方向性,有效提高配接的施工效率和自由度。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一現有的光纖連接器;
[0018]圖2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光纖連接器的另一種規格;
[0019]圖3是一立體圖,說明本實用新型光纖連接裝置的一實施例;
[0020]圖4是一側視圖,以另一角度說明該實施例;
[0021 ]圖5是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本體;
[0022]圖6至圖9皆是示意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連接鍵的安裝方式;
[0023]圖10是一示意圖,說明該實施例連接于一適配器的情況;及
[0024]圖11是一示意圖,說明利用該連接鍵使該實施例配接于另一種規格的適配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26]參閱圖3,本實用新型光纖連接裝置的一實施例,適用于配接于一適配器9(繪示于圖10與圖11),該適配器9包括一圍繞出一連接孔900的內環面91,及一凹設于該內環面91其中一側的鍵槽92。要先行說明的是,在光纖網絡的設備配置中,通常是在一中繼設備(圖中未繪示)或一終端設備(圖中未繪示)上設置多個該適配器9,以供多個光纖連接裝置分別配接,借此建構所需的光纖網絡。而本實用新型光纖連接裝置的該實施例包含:一用于伸置并連接于所述連接孔900的本體單元3、一套接于該本體單元3外的套接單元4、一可拆卸地安裝于該本體單元3的連接單元5,及兩個設置于該本體單元3與該套接單元4間,且分別位于兩相反側的壓縮彈簧6(于圖3中因繪示角度關系僅可見一個)。
[0027]參閱圖3與圖4,該本體單元3包括兩片彼此間隔的側板31、兩片分別銜接于所述側板31兩相反端的銜接板32,及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銜接板32上的安裝件33。其中,每一銜接板32具有一板體部321、一貫穿該板體部321的穿孔322,及兩個彼此間隔凹設于該板體部321,且向前延伸至該板體部321前端的引導槽323。而每一安裝件33具有一向前延伸至該穿孔322中的延伸部331,及一連接于該延伸部331末端的勾塊部332。參閱圖4與圖5,每一側板31具有一呈凹陷狀且自前端向后延伸的凹槽311、一間隔位于該凹槽311相對后方的扣接槽312、一呈凹陷狀且位于該扣接槽312相對后方的容置槽313,及一設置于該容置槽313后端的擋塊部314。所述壓縮彈簧6是分別設置于所述容置槽313中,且分別頂抵于所述擋塊部314與該套接單元4間。
[0028]重新參閱圖3與圖4,該連接單元5得以安裝于其中一個安裝件33,并包括一接鍵體51,及一貫穿該接鍵體51的勾設孔52,該勾設孔52供任一安裝件33的勾塊部332勾設,使該連接單元5安裝于對應的安裝件33上。另外,該接鍵體51具有兩個彼此間隔凸設且以遠離該勾設孔52的方向延伸的導引部511,及多個與所述導引部511位于相反側,且以所述導引部511的延伸方向相間隔排列的凸出部512。
[0029]參閱圖6,該套接單元4包括兩片彼此間隔且與該本體單元3的所述銜接板32平行的面板41,并得以在一未壓縮所述壓縮彈簧6的初始位置,及一壓縮所述壓縮彈簧6的組接位置間移動。該套接單元4在該初始位置時,所述面板41分別遮蔽該本體單元3的所述側板31的扣接槽312,以及所述安裝件33的延伸部331,且所述面板41分別與所述安裝件33的延伸部331相間隔。
[0030]參閱圖7,欲將該連接單元5安裝于其中一安裝件33時,是使得該套接單元4在該組接位置,此時,所述面板41不遮蔽所述側板31的扣接槽312及所述安裝件33的延伸部331,故得以先采用一輔助件8,頂抵欲安裝的安裝件33的延伸部331,使該勾塊部332得以隨著移動,便于該勾設孔52與該勾塊部332的順利配合,同時通過該輔助件8頂抵該套接單元4,以免該套接單元4因壓縮所述壓縮彈簧6的彈性恢復力而彈復至該初始位置,利于該連接單元5的安裝。接著,使該連接單元5的接鍵體51的導引部511,順著與欲安裝的安裝件33同側的銜接板32上的引導槽323(如圖6所繪示)而朝向該安裝件33移動。參閱圖8與圖9,直到該勾設孔52移動至所述安裝件33的勾塊部332的位置,即可移除該輔助件8,使該勾塊部332勾設于該勾設孔52,同時如圖9所示地使該套接單元4彈復至該初始位置,此時由于所述面板41與所述延伸部331相間隔,故得以形成容置該連接單元5的接鍵體51至少一部分的空間,使該連接單元5得以確實固定于所安裝的安裝件33與同側的面板41間,完成該連接單元5的安裝動作。
[0031 ] 參閱圖10,為該實施例配合所配接適配器9的規格的情況,該適配器9還包括兩個自該內環面91相反兩側朝向彼此凸設的凸塊93。該連接單元5得以依據該鍵槽92的位置,選擇安裝于同側的安裝件33,使得該實施例配接于所述適配器9時,該連接單元5得以穿伸于該鍵槽92,并在該套接單元4處于該組接位置的情況下,使得所述凸塊93得以分別扣接于顯露的所述扣接槽312,以確實將該實施例配接于該適配器9。
[0032]參閱圖11,當所欲配接的適配器9為該鍵槽92的位置位在另一側的規格時,只要選擇將該連接單元5安裝在異于圖10所示的另一安裝件33上,即能使該實施例同樣能配合組接于不同規格的該適配器9。同時參閱圖10與圖11,由于該實施例得以依據該適配器9的鍵槽92的位置,改變該連接單元5連接于該本體單元3的位置,故欲配接于不同規格的適配器9時,只要隨著更改該連接單元5的安裝位置,即可確保該實施例能配接于欲配接的適配器9。因此,該實施例在配接時得以不考慮方向性,能有效提高配接光纖網絡時的施工效率,并且能因而提尚施工的自由度。
【主權項】
1.一種光纖連接裝置,適用于配接于一個適配器,該適配器包括一個圍繞出一個連接孔的內環面,及一個凹設于該內環面其中一側的鍵槽;其特征在于:該光纖連接裝置包含: 一個本體單元,包括兩片彼此間隔的側板、兩片分別銜接于所述側板的兩相反端的銜接板,及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銜接板上的安裝件; 一個套接單元,套接于該本體單元外;及 一個連接單元,配合該適配器的鍵槽位置,可拆卸地安裝于該本體單元的任一個安裝件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片銜接板具有一個板體部,及一個貫穿該板體部的穿孔,每一個安裝件具有一個向前延伸至該穿孔中的延伸部,及一個連接于該延伸部末端的勾塊部,該連接單元包括一個接鍵體,及一個貫穿該接鍵體的勾設孔,該勾設孔供任一個安裝件的勾塊部勾設,使該連接單元安裝于對應的安裝件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單元的每一片銜接板還具有兩個彼此間隔凹設于該板體部,且向前延伸至該板體部前端的引導槽,而該連接單元的接鍵體具有兩個彼此間隔凸設,且以遠離該勾設孔的方向延伸的導引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單元的接鍵體還具有多個與所述導引部位于相反側,且以所述導引部的延伸方向相間隔排列的凸出部。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適配器還包括兩個自該內環面的相反兩側朝向彼此凸設的凸塊,該本體單元的每一片側板具有一個呈凹陷狀且自前端向后延伸的凹槽,及一個間隔位于該凹槽相對后方的扣接槽,所述凹槽是分別供該適配器的凸塊通過,而所述扣接槽則是分別供所述凸塊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片側板還具有一個呈凹陷狀且位于該扣接槽相對后方的容置槽,及一個設置于該容置槽后端的擋塊部,而該光纖連接裝置還包含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容置槽中,且分別頂抵于所述擋塊部與該套接單元間的壓縮彈簧,該套接單元得以在一個初始位置及一個壓縮所述壓縮彈簧的組接位置間移動,該套接單元在該組接位置時,不遮蔽所述側板的扣接槽及所述安裝件的延伸部。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纖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套接單元包括兩片彼此間隔且與所述銜接板平行的面板,該套接單元在該初始位置時,所述面板分別與所述安裝件的延伸部相間隔。
【文檔編號】G02B6/38GK205691820SQ201620554011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8日 公開號201620554011.9, CN 201620554011, CN 205691820 U, CN 205691820U, CN-U-205691820, CN201620554011, CN201620554011.9, CN205691820 U, CN205691820U
【發明人】張明華, 李彥昌
【申請人】建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望得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