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纜成纜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光纜制造設備領域。
在光纜的成纜生產中,為使光纜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和耐候性,需要使多股光纜在成纜過程中,按一定規律,繞中心線(加強芯)正反向返復纏繞。目前這種加工由籠絞式或盤絞式成纜機完成,但籠絞式成纜機需將多個光纖放出架支承在絞籠上,生產占地空間大,開車速度慢,生產效率較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以上缺點,改善回旋繞制機構,設計一種設備小巧緊湊,占地空間小,生產效率高的光纜成纜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的設計實現的。
在由機座、雙股軋紗頭、纜芯填充箱、包帶變速箱、雙層包帶頭、牽引箱及回旋繞制機構組成的光纜成纜機中,其回旋繞制機構是這樣構成的,在主傳動鏈上設置一三向并列脈動無級減速器,該無級減速器的輸出端與一將無級減速器輸入的連續單向旋轉變換成為間隔雙向旋轉的搖擺齒輪箱相聯,搖擺齒輪箱通過鏈輪將間隔雙向旋轉動力傳遞給置于彼此變速聯接的十個搖擺板上的模板,各搖擺板中置有相應的變速輪系,以使每個模板較上一級模板增加145度的旋轉角。
采用了如上的設計后,通過模板的多股光纜可通過模板正反交替的規律旋轉纏繞(SZ絞)在加強芯上,大大節省了操作空間;另外,由于回旋操作動作半徑大幅度減小,操作速度可相應增高,從而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尤其適合大長度、多芯數的光纜生產。
如下圖1、本實用新型整機的外形結構局部剖視圖。
圖2、本實用新型回旋繞制機構圖。
圖3、本實用新型搖擺板正視圖。
圖4。圖3的右視圖。
下面,通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進一步的詳述。在圖1中,機座1、雙股軋紗頭2、纜芯填充箱3、包帶變速箱4、雙層包帶頭5、牽引箱6與常規的電纜成纜機相似。回旋繞制機構由齒輪搖擺箱和搖擺板組構成。圖中7為重慶無級減速器廠生產的WMB三向并列脈動無級減速器,該減速器的輸入端與整機主傳動鏈相聯;輸出端接搖擺齒輪箱8,搖擺齒輪箱通過鏈輪9將減速器7輸入的連繞單向旋轉變換成為間隔雙向旋轉,并將此運動傳遞給搖擺板組,由十個搖擺板構成的搖擺板組彼此用輪系實現變速聯接,以使每個模板10較上的一級模板增加145度旋轉角。
在圖2中可看到,搖擺齒輪箱由五個齒輪組成,其中輸入輪19為一半齒輪,即該齒輪只有部分圓周有輪齒,另一半圓周為半徑小于齒根圓半徑的光滑面,這樣當半齒輪19作單向旋轉時,可交替與齒輪20和21分別嚙合,最終使鏈輪輸出正反交替的傳動帶動搖擺板組動作,結合圖3和圖4可看到搖擺板的板體11上固定有輸入輪12,換向輪13、傳動輪14、傳動輪15、惰輪16、回旋輪17組成的輪系,穿有光纜18和加強芯22的模板固定在回旋輪17的中心處。動力由輸入輪12輸入后,經過換向輪13,傳動輪14,傳動輪15變速后,使回旋輪產生一定角度的回旋,從而使固定在回旋輪中心的模板帶動數根光纜在加強芯上形成正反交替的纏繞;對下一級搖擺板的動力由傳動輪15輸出,通過短軸23帶動固定在下一搖擺板上的由輸入輪12′、換向輪13′、傳動輪14′、傳動輪15′、惰輪16′、回旋輪17′組成的輪系,使模板10′產生較上一級模板10增加145度旋轉角的回旋,對下一級搖擺板的動力由傳動輪15′輸出……再重復以上過程,一共十塊搖擺板,通過選用不同的齒輪傳動比,每一塊搖擺板較上一級搖擺板增加145度角的旋轉角,在實施時,該旋轉角隨所選齒輪的具體齒數的不同,具有一定的變化范圍,但一般均在145度左右。
權利要求1.一種光纜成纜機,由機座(1)、雙股軋紗頭(2)、纜芯填充箱(3)、包帶變速箱(4)、雙層包帶頭(5)、牽引箱(6)及回旋繞制機構等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旋繞制機構是這樣構成的,在主傳動鏈上設置三向并列脈動無級減速器(7),該無級減速器的輸出端與一將無級減速器輸入的連續單向旋轉變換成為間隔雙向旋轉的搖擺齒輪箱(8)相聯;搖擺齒輪箱通過鏈輪(9)將間隔雙向旋轉動力傳遞給置于彼此變速聯接的十個搖擺板上的模板(10),各搖擺板中置有相應的變速輪系,以使每個模板較上一級模板增加145度的旋轉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光纜成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搖擺板由固定在板體(11)上的輸入輪(12)、換向輪(13)、傳動輪(14)、傳動輪(15)、惰輪(16)、回旋輪(17)組成的輪系實現旋轉角的變化,模板(10)固定在回旋輪(17)的中心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光纜成纜機,該成纜機在主傳動鏈上設置一三向并列脈動無級變速器,變速器的輸出端與一將無級變速器輸入的連續單向旋轉變換為間隔雙向旋轉的搖擺齒輪箱相聯,搖擺齒輪箱通過鏈輪將間隙雙向旋轉動力傳遞給模板,各模板較上一級增加145度的旋轉角,模板的來回往復回旋使通過其上的多股光纜繞加強芯形成往復纏繞(SZ絞)。本實用新型具有占地空間小,生產效率高的特點。
文檔編號G02B6/44GK2237249SQ9423007
公開日1996年10月9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27日
發明者李克堅 申請人:成都助力光纜設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