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由上模和下模構成,所述上模由安裝座和上模塊構成,所述上模塊固定在安裝座上,所述下模由下模臺面、左鐓頭模塊、右鐓頭模塊以及油缸構成,所述左鐓頭模塊固定在下模臺面上,右鐓頭模塊滑動安裝在下模臺面上,所述上模塊的底面采用平面結構。本實用新型可實現將圓柱形棒料插入下模,并且可以控制將棒料夾緊在下模內,圓柱形棒料可以保持很好的垂直度,并且初此鍛壓的時候變形均勻。
【專利說明】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桿鍛造模具,特別涉及一種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
【背景技術】
[0002]拉桿球頭是汽車上的必備零部件,由于拉桿球頭在傳遞力的過程中,承受著很高的沖擊性慣性力和彎曲力,這些都要求拉桿球頭需要一定的強度、韌性和耐疲勞的性能。因為鍛造模具可以使得拉桿球頭具有最接近最終產品的幾何尺寸的精度,并可以改善其內部組織,獲得更好的力學性能,所以目前拉桿球頭的成型主要是通過對圓柱形棒料進行鍛造而成,拉桿球頭的結構由一球頭和棍體構成,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由于一次鍛造的變形不能控制的太大,因此一根圓柱形棒料往往需要多道鍛造工序才能最終成型,一根原始的棒料需要輥鍛機對棒體的端部進行輥鍛,對球頭進行預成型,再通過鍛壓機進行精鍛到最終成型。然而這就需要要求生產企業,同時具有鍛壓機和輥鍛機,才能進行拉桿球頭的成型加工,市場上的輥鍛機的價格要高于鍛壓機好幾倍,因此提高了生產企業的設備成本。如果使用鍛壓機和傳統墩坯模進行墩坯時,傳統墩坯模存在著坯料固定不牢固以及垂直度不夠,使得進行頭部墩坯時易產生坯料變型、彎曲的問題,從而導致產品成型有缺料、不完整,導致產品報廢。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可以利用鍛造設備進行拉桿球頭鍛造,并且可以控制好鍛造過程中的垂直度、并使得坯料固定穩定的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由上模和下模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由安裝座和上模塊構成,所述上模塊固定在安裝座上,所述下模由下模臺面、左鐓頭模塊、右鐓頭模塊以及油缸構成,所述左鐓頭模塊固定在下模臺面上,右鐓頭模塊滑動安裝在下模臺面上,所述油缸驅動右鐓頭模塊在下模臺面上做直線滑動,左鐓頭模塊和右鐓頭模塊上分別設置有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的形狀、結構相同,左鐓頭模塊、右鐓頭模塊合模后,由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構成的型腔由依次連接的弧形腔、錐形腔以及圓柱形腔構成,所述上模塊的底面采用平面結構。圓柱形腔的直徑和所要加工的圓柱形棒料的直徑相等。
[0005]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右鐓頭模塊上設置有滑動板,下模臺面上固定有兩塊墩頭模壓板,墩頭模壓板和下模臺面之間形成供滑動板滑動的滑槽,滑動板滑動安裝在滑槽內,滑動板的一端設置有油缸第一連接座,下模臺面上設置有油缸連第二接座,油缸的兩端分別連接油缸第一連接座和油缸連第二接座。
[0006]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
[0007]1)采用油缸控制右鐓頭模塊與左鐓頭模塊之間的開合,可以方便圓柱形棒料插入下模,并且可以控制將棒料夾緊在下模的圓柱形腔內,圓柱形腔的直徑和所要加工的圓柱形棒料的直徑相等,因此置于其中的圓柱形棒料可以保持很好的垂直度;
[0008]2)通過設置弧形腔,在鍛造的時候,可以使得棒料端部容易沿著弧形腔的壁面走料。
[0009]3)上模塊采用平面結構,此結構適用于圓柱形棒料在下模內第一次鍛壓的時候,平面結構的上模塊的底面,可以和圓柱形棒料的頂面之間形成很大的接觸面積,從而提供均勻鍛造壓力,使得圓柱形棒料初此鍛壓的時候變形均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合模時局部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右鐓頭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左鐓頭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15]參見圖1-圖4,本實施例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由上模I和下模2構成,上模I由安裝座11和上模塊12構成,上模塊12固定在安裝座11上;下模2由下模臺面21、左鐓頭模塊22、右鐓頭模塊23以及油缸24構成,左鐓頭模塊22固定在下模臺面21上,右鐓頭模塊23滑動安裝在下模臺面21上,油缸24驅動右鐓頭模塊23在下模臺面21上做直線滑動,左鐓頭模塊22和右鐓頭模塊23上分別設置有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的形狀、結構相同,左鐓頭模塊22、右鐓頭模塊23合模后,由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構成的型腔由依次連接的弧形腔25、錐形腔26以及圓柱形腔27構成,圓柱形腔27的直徑和所要鍛造的圓柱形棒料的直徑相等,弧形腔25、錐形腔26的水平截面為圓形,并且隨著豎直方向上的高度的不斷增高而不斷變大,從而使得弧形腔25、錐形腔26呈開口不斷變大的結構,上模塊12的底面采用平面結構。
[0016]右鐓頭模塊23上設置有滑動板28,下模臺面21上固定有兩塊墩頭模壓板29,墩頭模壓板29和下模臺面21之間形成供滑動板28滑動的滑槽,滑動板28滑動安裝在滑槽內,滑動板28的一端設置有油缸第一連接座210,下模臺面21上設置有油缸連第二接座211,油缸24的兩端分別連接油缸第一連接座210和油缸連第二接座211。
[0017]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說明書的內容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由上模(I)和下模(2)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由安裝座(11)和上模塊(12)構成,所述上模塊(12)固定在安裝座(11)上,所述下模(2)由下模臺面(21)、左鐓頭模塊(22)、右鐓頭模塊(23)以及油缸(24)構成,所述左鐓頭模塊(22)固定在下模臺面(21)上,右鐓頭模塊(23)滑動安裝在下模臺面(21)上,所述油缸(24)驅動右鐓頭模塊(23)在下模臺面(21)上做直線滑動,左鐓頭模塊(22)和右鐓頭模塊(23)上分別設置有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的形狀、結構相同,左鐓頭模塊(22)、右鐓頭模塊(23)合模后,由下模左型腔和下模右型腔構成的型腔由依次連接的弧形腔(25)、錐形腔(26)以及圓柱形腔(27)構成,圓柱形腔(27)的直徑和所要鍛造的圓柱形棒料的直徑相等,所述上模塊(12)的底面采用平面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桿球頭坯料初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鐓頭模塊(23)上設置有滑動板(28),下模臺面(21)上固定有兩塊墩頭模壓板(29),墩頭模壓板(29)和下模臺面(21)之間形成供滑動板(28)滑動的滑槽,滑動板(28)滑動安裝在滑槽內,滑動板(28)的一端設置有油缸第一連接座(210),下模臺面(21)上設置有油缸連第二接座(211),油缸(24)的兩端分別連接油缸第一連接座(210)和油缸連第二接座(211)。
【文檔編號】B21J13/02GK203541411SQ20132073175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8日
【發明者】駱春陽, 項光初, 謝慶祥, 胡深炎, 方振江 申請人:浙江躍進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