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垃圾脫水裝置,尤其是一種通過將螺旋部區分為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避免垃圾被附著在螺旋部的螺旋翼等部位而順利排出到外部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
背景技術:
廢水的排出量每年都在急劇增加。因此周圍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而關于如何對廢水進行高效處理的各種研究也在積極開展。即,有很多通過對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進行脫水處理而形成塊狀物的垃圾脫水裝置相關的技術被開發。
目前,利用螺旋壓榨方式對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進行脫水處理而形成塊狀物的垃圾脫水裝置成為主流,而這種螺旋壓榨方式的垃圾脫水裝置也得到了不斷的改良以達到更加優秀的脫水效率。即,之前的圓筒采用多孔網狀的篩網結構,包含在垃圾中的水分是通過篩網的小孔排出到外部。更詳細地說,通過沿著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并在移動垃圾的同時對其進行壓榨的螺旋部,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將被擠出并通過篩網的小孔排出到外部。
但是,這種篩網式的垃圾脫水裝置采取在螺旋部旋轉的過程中移動垃圾并通過固定篩網中的小孔將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排出到外部的結構。即,篩網式的垃圾脫水裝置因為其篩網處于被固定的狀態,因此在水分被擠出的過程中將無法順利地清理附著在篩網中的垃圾,造成排水效果的下降,并因此導致脫水效率的下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通過將圓筒改良成圓環形狀的多個固定圓盤和可動圓盤以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縫隙的方式反復交叉層疊的層疊式垃圾脫水裝置。這種層疊式的垃圾脫水裝置,在沿著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并在移動垃圾的同時對其進行壓榨的螺旋部發生旋轉的同時,使可動圓盤發生運動,從而通過固定圓盤和可動圓盤之間的縫隙排出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同時能夠自行對附著在縫隙中的垃圾進行清理。
與此同時,如上所述的篩網式以及層疊式的垃圾脫水裝置,是通過沿著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并在移動垃圾的同時對其進行壓榨的螺旋部,將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通過篩網中的小孔或固定圓盤和可動圓盤之間的縫隙排出到外部。其中,螺旋部包括沿著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的驅動軸,以及沿著上述驅動軸的周圍結合的螺旋翼。即,現有的螺旋部采取驅動軸與螺旋翼形成為一體并共同旋轉的結構。
此外,初期的螺旋部采取了如圖1所示的沿著圓筒的長度方向具有相同直徑的驅動軸。但是這種具有相同直徑驅動軸的螺旋部,在用于投入包含水分的垃圾的圓筒前端向用于排出塊狀物的后端移動時,雖然垃圾中的含水率逐漸降低,但因為驅動軸具有相同的直徑,所以會導致垃圾被附著并堆積在驅動軸的表面或螺旋部的螺旋翼中的問題。即,因為垃圾在填滿垃圾脫水裝置內部的狀態下無法被正常的移動和排出,所以會導致如上所述的垃圾堆積的問題。此外,因為垃圾只會受到向圓筒后端的力量,所以必須從位于圓筒后端的背壓板的中心排出到外部。因此,因為脫水性良好而含水率較低的垃圾在通過背壓板的中心排出到外部的過程中,因為會被附著在背壓板中而導致難以被順利排出。
所以,開發出了如圖2所示的具有其直徑沿著塊狀物的排出口方向逐漸變大的錐形形態驅動軸的螺旋部。但是即使使用具有錐形形狀驅動軸的螺旋部,雖然優于具有相同直徑驅動軸的螺旋部,但仍有垃圾被附著堆積在驅動軸的表面或螺旋部的螺旋翼中的問題。即,因為垃圾在填滿垃圾脫水裝置內部的狀態下無法被正常的移動和排出,所以會導致如上所述的垃圾堆積的問題。
此外如圖2所示的結構,因為在壓榨移動的過程中垃圾的受力方向和從垃圾中擠壓排出的壓榨液體的排出方向相同,所以塊狀物的含水量不盡人意,而且對于容易被壓縮的垃圾,因為壓榨液體的排出不暢而會導致所排出的塊狀物的含水量差異較大的問題。榆次同時,因為垃圾在填滿垃圾脫水裝置內部的狀態下無法被正常移動和排出,如果為了增加垃圾的處理量而增加螺旋部的旋轉速度,在沿著螺旋部的旋轉方向被擠壓出的壓榨液體完成自動排出之前,因為螺旋部向前移動而會導致所排出的塊狀物中的含水率增加,從而無法順利完成垃圾的脫水處理。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注冊專利第10-0978040號(注冊日期:2010.08.19)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問題中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通過將螺旋部區分為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避免垃圾被附著在螺旋部的螺旋翼等部位而順利排出到外部。
此外,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利用使螺旋部的主軸和無軸部分向相反的方向發生旋轉的方式對垃圾進行壓榨和移動,所以即使螺旋部的旋轉速度發生變化也幾乎不會導致塊狀物含水率變化,從而提高垃圾處理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適用本發明的垃圾脫水裝置包括:圓筒,具有用于排出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的小孔或縫隙;壓榨手段,沿著上述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在驅動源所提供的動力作用下對垃圾進行移動和擠壓,從而通過上述小孔或縫隙進行脫水。其中,上述壓榨手段包括:第1軸,沿著上述圓筒的中心軸進行安裝;第2軸,位于在上述第1軸中脫水后垃圾所排出的方向的一側區間內,沿著上述第1軸的周圍進行安裝,以可旋轉的形式結合到上述第1軸中;以及螺旋部,沿著上述第1軸的周圍結合為一體,而沿著上述第2軸的周圍以可旋轉的形式進行安裝,從而通過對垃圾進行移動和壓榨而對垃圾進行脫水處理。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第2軸接受單獨驅動源的動力供應,沿著與上述第1軸以及上述螺旋部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第2軸采取其外徑沿著脫水后的垃圾排出的方向逐漸變大的錐形形態。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圓筒采取多孔網狀的篩網。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圓筒采取圓環形狀的多個固定圓盤和可動圓盤以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縫隙的方式反復交叉層疊的形式。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圓筒,包括圓環形狀的多個固定圓盤和可動圓盤以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縫隙的方式反復交叉層疊的層疊式圓筒,以及在上述層疊式圓筒的一側繼續形成的多孔網狀篩網結構的篩網式圓筒。
此外,適用本發明的上述圓筒采取其內徑沿著脫水后的垃圾排出的方向逐漸變小的錐形形態。
此外,本發明還包括:切割部件,安裝于上述第2軸中不會與上述螺旋部發生沖突的部分,用于對脫水后的垃圾進行切割。
本發明通過將螺旋部區分為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能夠避免垃圾被附著在螺旋部的螺旋翼等而順利地排出到外部。
此外,本發明利用使螺旋部的主軸和無軸部分向相反的方向發生旋轉的方式對垃圾進行壓榨和移動,所以即使螺旋部的旋轉速度發生變化也幾乎不會導致塊狀物含水率變化,從而提高垃圾處理量。
附圖說明
圖1及圖2是普通垃圾脫水裝置的概念圖;
圖3是適用本發明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概念圖;
圖4是適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構成關系之部分分解斜視圖;
圖5是圖4中所示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結合斜視圖;
圖6是圖4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壓榨手段的構成關系截面圖;
圖7是圖4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壓榨手段的回旋引導手段的詳細斜視圖;
圖8是圖7中所示的回旋引導手段的工作過程平面圖;
圖9是圖5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工作狀態圖;
圖10是對主軸的旋轉速度和含水率的關系進行試驗的發明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對比圖;
圖11是對主軸的旋轉速度和處理量的關系進行試驗的發明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對比圖。
標號說明
100:垃圾脫水裝置
110:無軸螺旋部
120:固定圓盤
130:可動圓盤
170:回旋引導手段
180:第1軸
190:第2軸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能夠適用于螺旋壓榨方式的所有垃圾脫水裝置。即,能夠適用于如上所述的篩網式以及層疊式的所有垃圾脫水裝置。所以,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內容中所公開的實施例,而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形態實現,下述的實施例僅為了向具有本發明所屬領域一般知識的人員完整地公開本發明的范圍。
首先,對適用本發明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基本概念進行說明。
圖3是適用本發明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概念圖。如圖3所示,適用本發明的垃圾脫水裝置用于對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進行脫水處理從而生成塊狀物,將螺旋部區分為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即在供應垃圾的前半部分一側采取主軸螺旋部區間結構,而在以塊狀物形式排出的后半部一側采取無軸螺旋部區間結構。如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在前半部分采取主軸螺旋部區間結構,使其能夠在對垃圾進行移動的過程中有效地對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進行脫水處理,同時通過在后半部分采取無軸螺旋部區間結構,避免垃圾附著在軸的表面以及螺旋部的螺旋翼而順利地排出到外部。
其中,本發明中使螺旋部的主軸和無軸部分向相反方向旋轉為宜。如圖3所示,垃圾在第1電機M1的作用下向A1~A3方向發生移動并被逐漸壓榨,從A2位置開始將出現附著的傾向。因此,本發明通過在垃圾出現附著傾向的區間即無軸螺旋部區間使第2電機M2沿著與第1電機M1相反的方向發生旋轉,能夠避免垃圾附著在軸的表面以及螺旋部的螺旋翼而順利地向塊狀物的排出口方向進行移動。
此外,本發明通過使主軸螺旋部區間和無軸螺旋部區間的軸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發生旋轉,能夠使從主軸螺旋部區間移動過來的垃圾在主軸和無軸部分的邊界部位開始以堆積的形態沿著無軸螺旋部區間進行移動。即在無軸螺旋部區間,是以垃圾填滿其內部的狀態進行移動。借此,因為能夠避免壓榨液體像現有技術一般沿著螺旋部的軸發生移動,所以即使螺旋部的旋轉速度增加,也能夠在含水率幾乎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增加垃圾的處理量。
此外,本發明通過包括安裝于無軸螺旋部區間的軸中不會與螺旋部發生沖突的部分,從而對脫水后的垃圾進行切割的切割部件,能夠在被過度壓榨的垃圾中形成缺口或空間,從而為垃圾的順利移動和排出提供幫助。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由篩網式和層疊式混合形成的復合式結構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之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4是適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構成關系之部分分解斜視圖,圖5是圖4中所示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結合斜視圖,圖6是圖4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壓榨手段的構成關系截面圖。
如圖4至圖6所示,適用本發明的垃圾脫水裝置100用于對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進行脫水處理從而生成塊狀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層疊式圓筒C1,將多個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以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縫隙的方式反復交叉層疊;篩網式圓筒C2,在層疊式圓筒C1的一側連續形成,具有多孔網狀結構;第1軸180,沿著層疊式圓筒C1和篩網式圓筒C2的中心軸進行安裝;第2軸190,位于在上述第1軸180中脫水后垃圾所排出的方向的一側區間內,沿著上述第1軸180的周圍進行安裝,以可旋轉的形式結合到上述第1軸180中;以及螺旋部110,沿著上述第1軸180的周圍結合為一體,而沿著上述第2軸190的周圍以可旋轉的形式進行安;回旋引導手段170,接受由第1軸180傳遞的動力,引導可動圓盤130相對于固定圓盤120發生旋轉;電機(未圖示),連接到第1軸180的一側,提供對第1軸180以及螺旋部110進行驅動的動力。其中,第1軸180、第2軸190以及螺旋部110起到接受驅動源所提供的動力,在對垃圾進行移動的同時對其進行壓榨脫水的壓榨手段作用。
在如上所述的構成關系中,本發明的主軸螺旋部區間是由第1軸180和螺旋部110構成,而無軸螺旋部區間則是由第2軸190和螺旋部110構成。
螺旋部110是以第1軸180為中心軸發生旋轉,并沿著第2軸190的周圍以可旋轉的形式進行安裝,在對垃圾進行移動的同時對其進行壓榨從而對垃圾進行脫水處理。其中,螺旋部110通過沿著第2軸190的周圍進行旋轉而掃過第2軸190的表面,從而避免垃圾附著在與容易發生垃圾附著的塊狀物排出口臨近的第2軸190的表面以及螺旋部110的螺旋翼中,并使其能夠順利地通過塊狀物排出口排出到外部。
上述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為具有一定厚度的圓環形狀的環形部件。在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之間,形成相同之境的貫通孔121、131。在固定圓盤120的圓周面,形成向外側突出的2對突出部122,而在可動圓盤130的圓周面,形成向外側突出的1對突出部132。在突出部122、132中分別形成插入孔123、133。
通過使如上所述結構的多個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交替反復層疊,形成如圖5所示的一個層疊式圓筒C1。多個固定圓盤120的突出部122和多個可動圓盤130的突出部132,沿著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分別排成一列。此時,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的突出部122、132不應相互重疊。其中,因為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的貫通孔121、131的直徑相同,所以能夠形成一側連續的空間。上述空間被用作垃圾的移動通道。
本實施例中的固定圓盤120具有4個突出部122。各個突出部122以固定圓盤120的貫通孔121為中心相互對稱。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固定圓盤120中形成4個突出部122的情況為例,但可根據需要對其數量進行增減。
突出部122的插入孔123,在與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分別與4個將多個固定圓盤120連接成一體的固定條142結合。固定條142能夠牢固地對多個固定圓盤120進行支撐,以防止其沿著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以及固定圓盤120的圓周方向發生移動或晃動。為了使沿著長度方向層疊的多個固定圓盤120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間距,在每兩個固定圓盤120之間將結合一個墊片140到固定條142中。此時,墊片140的厚度大于可動圓盤130的厚度。借此,在多個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之間將形成縫隙。
在本實施例中,采取使可動圓盤130的突出部132位于固定圓盤120的突出部122之間的形式層疊。這是為了在可動圓盤130發生回旋時減少可動圓盤130的突出部132受到固定圓盤120的突出部122的干擾,從而擴大其可動圓盤130的回旋范圍。
可動圓盤130的插入孔133,在與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分別與2個將多個可動圓盤130連接成一體的回旋條143結合。回旋條143能夠使多個可動圓盤130一起發生移動。為了使層疊的多個可動圓盤130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間距,在每兩個可動圓盤130之間將結合一個墊片141到回旋條143中。
此時,墊片141的厚度大于固定圓盤120的厚度。借此,在層疊的多個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之間,將形成與墊片140、141和固定圓盤120以及可動圓盤130之間的厚度差異相當的縫隙。上述縫隙起到能夠使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排出到層疊式圓筒C1外部的排出口作用。
在層疊式圓筒C1的另一側端部,安裝有其內徑與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的貫通孔121、131相同的連接筒150。連接筒150的兩側端部開放,以便于內部的物質能夠沿著長度方向進行移動。在連接筒150的圓周一面形成流入口151。流入口151起到供應垃圾的通道作用。其中,因為連接筒150始終保持固定的狀態,因此需要與不進行回旋運動的固定圓盤120結合。所以在層疊式圓筒C1的兩側端部,應始終保證層疊安裝固定圓盤120。
篩網式圓筒C2在層疊式圓筒C1的一側連續形成,采取多孔網狀結構。在如上所述的篩網式圓筒C2的另一側,形成用于排出脫水后的塊狀物的排出筒155。其中,篩網式圓筒C2沿著上述排出筒155的方向,其內徑相對于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的貫通孔121、131逐漸變小。即,篩網式圓筒C2采取其內徑向上述排出筒155一側逐漸變小的圓錐形態。這是為了形成在篩網式圓筒C2的內部填充更多垃圾的情況,從而使垃圾被更高效地壓榨之后被順利地排出。但是,使篩網式圓筒C2的內徑與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的貫通孔121、131相同亦可。
上述篩網式圓筒C2由形成有一定大小的等間距小孔且具有一定長度的外殼,以及安裝于外殼的內側面并形成細微小孔的篩網構成。篩網的小孔起到能夠使垃圾中所包含的水分排出到篩網式圓筒C2外部的排出口作用。如上所述的篩網式圓筒C2通過固定部件等進行固定安裝。
在層疊式圓筒C1以及篩網式圓筒C2的內部,安裝有如上所述的第1軸180、第2軸190以及螺旋部110。此時,第1軸180以及螺旋部110將以貫通連接筒150、層疊式圓筒C1、篩網式圓筒C2以及排出筒155的方式進行安裝。但螺旋部110的螺旋翼只位于連接筒150、層疊式圓筒C1以及篩網式圓筒C2,不會被安裝到排出筒155。此外,第2軸190配置于篩網式圓筒C2中。
此外,第2軸190可采取沿著篩網式圓筒C2的長度方向具有相同直徑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其直徑向塊狀物的排出口即上述排出筒155一側逐漸增加的圓錐形態。借此,適用本實施例的垃圾脫水裝置100通過使上述篩網式圓筒C2或第2軸190具有向上述排出筒155方向的圓錐形態,能夠使垃圾被更高效地壓榨之后被順利地排出。
上述第2軸190的一側端部以可旋轉的形式結合到第1軸180中,而另一側端部被固定到排出筒155中。借此,能夠使第2軸190不會相對于螺旋部110發生旋轉而被固定。但是,當將第2軸190的兩側端部分別以可旋轉的形式結合到第1軸180以及排出筒155中進行支撐,然后在排出筒155所在的一側端部連接用于對螺旋部110進行驅動的電機之外的其他電機時,能夠獨立于螺旋部110獨立旋轉。借此,通過使第2軸190沿著與螺旋部110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能夠對垃圾的移動速度進行調整。
即,通過使第1軸180和第2軸190相互以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能夠使在主軸螺旋部區間即通過第1軸180和螺旋部110脫水后移動過來的垃圾,在第1軸180和第2軸190之間的邊界部位以堆積的狀態沿著無軸螺旋部區間即通過第2軸190和螺旋部110進行移動。即在無軸螺旋部區間,是以垃圾填滿其內部的狀態進行移動。借此,因為能夠避免壓榨液體像現有技術一般沿著第2軸190發生移動,所以即使螺旋部110的旋轉速度增加,也能夠在含水率幾乎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增加垃圾的處理量。
此外,適用本實施例的垃圾脫水裝置通過包括安裝于無軸螺旋部區間的第2軸190中不會與螺旋部110發生沖突的部分,從而對脫水后的垃圾進行切割的切割部件(未圖示),能夠在被過度壓榨的垃圾中形成缺口或空間,從而為垃圾的順利移動和排出提供幫助。
此外,螺旋部110的螺旋翼以第1軸180為中心軸進行旋轉,使得從安裝于層疊式圓筒C1一端的連接筒150的流入口151流入的垃圾向安裝于篩網式圓筒C2的另一端的排出筒155一側移動,同時向層疊式圓筒C1以及篩網式圓筒C2的長度方向進行擠壓。其中,螺旋部110的螺旋翼在安裝于第1軸180的一側用于提供動力的電機作用下以第1軸180位中心軸進行旋轉,并以第2軸190為中心進行旋轉運動。
此外,連接筒150的端部與形成第1連接孔161、第2連接孔162、第3連接孔163的強化板160分別結合。強化板160的第1連接孔161、第2連接孔162、第3連接孔163分別與第1軸180、固定條142以及回旋條143結合。第1軸180以軸承(未圖示)為媒介以可旋轉的形式連接到第1連接孔161中,而固定條142被固定結合到第2連接孔162中,回旋條143則以可旋轉的形式連接到第3連接孔163。借此,通過固定條142連接成一體的多個固定圓盤120將不會發生移動。
各個強化板160的外側面與用于使回旋條143發生回旋的回旋引導手段170連接。回旋引導手段170用于將螺旋部110的旋轉運動轉換為回旋條143的往返回旋運動。
圖7是圖4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壓榨手段的回旋引導手段的詳細斜視圖。如圖7所示,回旋引導手段170包括:主動齒輪171、從動齒輪172、原動凸輪173以及從動板174。
主動齒輪171結合到第1軸180中,與第1軸180共同旋轉。在第1軸180的左右兩側安裝有與第1軸180平行的從動軸172a,而上述從動軸172a中安裝有與主動齒輪171齒合的從動齒輪172。
從動齒輪172的一側面與原動凸輪173結合。原動凸輪173以偏心的形式安裝到從動齒輪172中。借此,原動凸輪173在從動齒輪172進行旋轉時,能夠以從動齒輪172的從動軸172a為中心進行旋轉。即,原動凸輪173接受由第1軸180、主動齒輪171以及從動齒輪172構成的驅動部所傳遞的動力,而驅動部通過由主動齒輪171以及從動齒輪172的齒輪組合構成的動力傳遞手段將螺旋部110的旋轉傳遞至原動凸輪173。
從動板174以可旋轉的形式安裝到第1軸180中。在從動板174的平面,具有沿著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貫通形成的多個引導槽174a和插入孔174b。原動凸輪173被插入到引導槽174a,而回旋條143與插入孔174b結合。
引導槽174a在從動板174以長方形形狀形成。引導槽174a的寬度與原動凸輪173的直徑相同,而其長度與原動凸輪173的旋轉直徑相同或更大。借此,原動凸輪173相對于引導槽174a的相對運動,將沿著引導槽174a的長度方向進行移動。即,當從動齒輪172以從動軸172a為中心進行旋轉時,原動凸輪173將推動引導槽174a的壁面,從而在使從動板174發生回旋的同時沿著引導槽174a的長度方向進行移動。此外,因為從動板174與回旋條143結合,在從動板174回旋時將以回旋條143為媒介使多個可動圓盤130沿著與從動板174相同的方向進行回旋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在回旋引導手段170的外側還結合有單獨的強化板160a。上述強化板160a用于保護回旋引導手段170免受外部沖擊,并對各個軸和桿等進行支撐。
圖8是圖7中所示的回旋引導手段的工作過程平面圖。如圖8所示,在主動齒輪171旋轉時從動齒輪172將沿著與主動齒輪171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此時,結合到從動齒輪172中的原動凸輪173將按照另一個圓形軌跡以從動軸172a為中心進行旋轉。此時,因為原動凸輪173處于被插入到從動板174的引導槽174a中的狀態,因此在原動凸輪173進行旋轉時原動凸輪173將推動引導槽174a的側壁并沿著引導槽174a的長度方向進行移動。借此,從動板174將以原動凸輪173的運動軌跡和第1軸180為中心,在引導槽174a的旋轉軌跡重復的范圍內進行往返回旋運動。
從動板174的回旋角度在原動凸輪173抵達引導槽174a的中間位置時達到最高點,而在經過上述最高點之后隨著原動凸輪173的旋轉運動重新向相反方向進行旋轉,在其角度慢慢變小并抵達引導槽174a的兩端時將達到最低點。即,在原動凸輪173進行旋轉運動時,從動板174將在一定的范圍內重復進行回旋運動。借此,本發明在第1軸180旋轉的過程中通過原動凸輪173和從動板174使可動圓盤130在一定的范圍內重復進行回旋運動,從而清除夾在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之間的異物。此外,從動板174的回旋角度可通過原動凸輪173的旋轉半徑進行調整。
電機被安裝于第1軸180的一側,用于提供動力使螺旋部110發生旋轉,并通過與第1軸180匹配工作的回旋引導手段170以回旋條143為媒介使多個可動圓盤130重復進行回旋運動。
下面,對適用本實施例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整體工作過程進行詳細說明。
圖9是圖5中所示的垃圾脫水裝置的工作狀態圖。如圖4至圖9所示,將垃圾投入到結合于層疊式圓筒C1一端的流入口151中。接下來,通過驅動第1軸180以及螺旋部110,使投入到層疊式圓筒C1內部的垃圾通過篩網式圓筒C2向排出筒155一側移動。
即,通過第1軸180和螺旋部110被逐漸脫水后的垃圾將從主軸螺旋部區間移動到無軸螺旋部區間。此時,在無軸螺旋部區間內螺旋部110將沿著第2軸190的周圍進行旋轉并掃過第2軸190的表面,從而在避免垃圾附著在第2軸190的表面以及螺旋部110的螺旋翼中的同時通過篩網式圓筒C2向排出筒155一側移動。
其中,在使第1軸180和第2軸190相互以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時,能夠使在主軸螺旋部區間即通過第1軸180和螺旋部110脫水后移動過來的垃圾,在第1軸180和第2軸190之間的邊界部位以堆積的狀態沿著無軸螺旋部區間即通過第2軸190和螺旋部110進行移動。即在無軸螺旋部區間,是以垃圾填滿其內部的狀態進行移動。借此,能夠避免壓榨液體沿著第2軸190發生移動并通過篩網中的小孔逐漸排出,從而即使螺旋部110的旋轉速度增加,也能夠在含水率幾乎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增加垃圾的處理量。
此外,在螺旋部110被驅動時從動板174將以層疊式圓筒C1的長度方向為軸重復進行回旋運動。此時,可動圓盤130將以結合到從動板174中的回旋條143為媒介進行與從動板174相同的重復回旋運動。此時,因為固定圓盤120處于被連接到強化板150中的固定條142固定的狀態,所以不會發生旋轉。
可動圓盤130的重復的回旋運動將在層疊式圓筒C1內部形成持續性的運動。這種運動不僅可能夠持續性地對垃圾造成刺激以便順利地排出所包含的水分,同時還能夠防止固定圓盤120和可動圓盤130之間所形成的縫隙被異物堵塞。
與此同時,通過層疊式圓筒C1并被移動到篩網式圓筒C2中的垃圾將在螺旋部110的螺旋翼旋轉時受到擠壓,從而使內部所包含的水分通過篩網中的小孔排出到外部。
在螺旋部110的作用下被移動到篩網式圓筒C2末端部的塊狀物,將通過結合到篩網式圓筒C2末端部中的排出筒155的排出口(未圖示)排出到外部。
下面,對制作適用本發明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之后進行比較試驗的實例進行說明。
在本試驗中,垃圾脫水裝置的圓筒采取由篩網式和層疊式混合形成的復合式結構,將如上所述的具有如圖6所示結構擠壓手段的設備作為發明例,而將具有如圖1所示一般螺旋部結構的設備作為比較例。
其中,作為垃圾使用了約1.3%的工業垃圾和約0.8%的產業區內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聚合物則使用了6125(液態)。其實驗結果如表1、圖10以及圖11所示。
【表1】
圖10是對主軸的旋轉速度和含水率的關系進行試驗的發明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對比圖,圖11是對主軸的旋轉速度和處理量的關系進行試驗的發明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對比圖。
如表1及圖10所示,比較例在增加主軸(軸)的旋轉速度時因為有較多的壓榨液體隨著主軸發生移動而呈現出旋轉速度的變化對垃圾含水率的較大變動,而發明例中幾乎沒有出現因為主軸旋轉速度的變化所導致的含水率變動現象。此外如表1及圖11所示,比較例在主軸的旋轉速度增加時垃圾的處理量呈現出小幅度的增加,但實施例中垃圾的處理量與主軸旋轉速度的增加呈正比關系。
上面結合附圖對適用本發明的具有主軸及無軸螺旋部區間的垃圾脫水裝置的技術事項進行了說明,但這僅是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進行的示例性說明。因此,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內容中所記載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思想及范圍的前提下,具有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一般知識的人員可進行各種不同的修改和變形,這些變形例或修改例均屬于本發明的專利請求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