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產螺旋葉片的冷軋機,具體是冷軋機主軸的軸向升降機構。
背景技術:
采用螺旋葉片的螺旋輸送機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機械、糧食機械、建筑工程機械、化工及礦山機械等領域,用于輸送物料。螺旋葉片一般用冷軋機對帶鋼連續軋制而成,連續冷軋螺旋葉片主要的成型方法為錐輥異面冷軋成型方法,將錐輥與軋機主軸固定連接在一起,由軋機主軸帶動錐輥同軸旋轉,從而冷軋出螺旋葉片。在軋制螺旋葉片時,需要調整錐輥的軸向位置,不同規格的葉片,錐輥的軸向位置不同。現有的冷軋機的錐輥調整機構,冷軋機機架上加工有一腰形通槽,通槽的正下方分別焊接兩塊帶有螺紋孔的方板,在冷軋機的主軸箱上開有一通孔,將位于方板上方的且水平的芯軸穿入機架與主軸箱,調整時,首先需要停止主軸箱的工作,分別轉動芯軸下方的方板上螺栓,螺栓頭部向上頂芯軸,使芯軸上升,由水平的芯軸帶動整個主軸箱升降,從而帶動主軸升降;下降時,向下調整螺栓,主軸箱靠自重下降。這種軸向升降機構,可操作性較差,調整時需要兩人分別站在機架兩側同時調整兩側的螺栓,否則會導致兩側受力不均,主軸箱容易向一側傾斜,調整困難,操作費工費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目前軋制螺旋葉片的冷軋機的主軸升降存在的調整困難的問題,提出一種可輕松調整錐輥軸向位置的螺旋軋機主軸的軸向升降機構。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主軸的上段外壁和主軸箱體內壁之間裝有四列滾子軸承和軸承套,四列滾子軸承同軸套在主軸外,軸承套上段同軸固定套在四列滾子軸承外,軸承套下端向下延伸直至主軸的中間段處;主軸中間段外壁和軸承套下段內壁之間從上至下依序裝有同軸套在主軸外的調整環、推力軸承、螺套和蝸輪,調整環上端面緊密接觸主軸的軸肩面,調整環下端面支撐在推力軸承上端面上,推力軸承下端面支撐在螺套上端面上;螺套外壁與軸承套下段內壁之間通過螺紋連接,蝸輪上段從下至上經過軸承套下端面中心孔后向上伸入螺套內,且與螺套通過花鍵連接,蝸輪中間段與蝸桿相配合,蝸桿一端伸出在主軸箱體外部。
進一步地,主軸下段外壁和主軸箱體內壁之間裝有單列滾子軸承,單列滾子軸承和主軸箱體內壁之間有間隙。
進一步地,四列滾子軸承的內圈與主軸緊密配合、外圈與軸承套緊密配合,軸承套外壁和主軸箱體內壁緊密配合;調整環和推力軸承均與主軸有間隙配合,與軸承套內壁之間留有間隙。
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在主軸的旋轉過程中,也可以同時調整其軸向位置,主軸邊旋轉邊升降,無需停止主軸箱的工作,因此,操作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
2、本發明采用蝸輪蝸桿調整機構,與現有的螺栓調節相比,操作更加輕松方便,只需要一人操作就可以完成,不會導致兩側受力不均,降低勞動強度。又因蝸輪蝸桿調整機構本身具有自鎖功能,所以還能保證主軸調整到位后的軸向限位。
3、本發明通過蝸輪、調整螺套、推力軸承等帶動直接帶動主軸升降而不是帶動主軸箱升降,調整更加可靠,不會發生主軸箱向一側傾斜的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內部結構剖視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1.錐輥;2.主軸;3.四列滾子軸承;4.軸承套;5.主軸箱體;6.調整環;7.推力軸承;8.螺套;9.蝸輪;10.上銅套;11.下銅套;12.蝸桿;13.單列滾子軸承;14.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2、3,冷軋螺旋葉片的軋機上安裝主軸箱,主軸箱的最外部是主軸箱體5,主軸2從主軸箱體5內部向上伸出主軸箱體5外,并且同軸固定連接錐輥1。錐輥1的下段是錐輥軸,從上至下伸入主軸2的中心孔中,錐輥1的上段是錐頭,伸在主軸2的正上方外。
主軸2的上段外壁和主軸箱體5內壁之間安裝四列滾子軸承3和軸承套4,四列滾子軸承3是內外圈可分離型軸承,四列滾子軸承3同軸套在主軸2外,軸承套4的上段同軸固定套在四列滾子軸承3外。四列滾子軸承3的內圈與主軸2緊密配合,四列滾子軸承3的外圈與軸承套4緊密配合。軸承套4外壁和主軸箱體5內壁之間緊密配合。軸承套4的下端向下延伸直至主軸2的中間段處,在軸承套4下段的內壁和主軸2外壁之間有一定的間隙。
主軸2的下段外壁和主軸箱體5內壁之間安裝單列滾子軸承13,單列滾子軸承13同軸套在主軸2外,單列滾子軸承13和主軸箱體5內壁之間為有間隙地配合,在調整主軸2升降時能軸向滑動。在單列滾子軸承13的下方用螺母14緊固,
主軸2的中間段外壁和軸承套4下段的內壁之間從上至下依序地安裝調整環6、推力軸承7、螺套8和蝸輪9,調整環6、推力軸承7、螺套8和蝸輪9都同軸套在主軸2外。
四列滾子軸承3內圈的下端面和調整環6的上端面緊密接觸,調整環6的下端面支撐在推力軸承7的上端面上,推力軸承7的下端面支撐在螺套8的上端面上。調整環6和推力軸承7的內圈均與主軸2有間隙配合,與軸承套4內壁之間留有間隙。
主軸2在與調整環6的裝配處設有軸肩,軸肩上方的外徑大于軸肩下方的的外徑,因此,調整環6的也頂住軸肩面,使調整環6在軸向上同時緊密接觸四列滾子軸承3內圈和主軸2軸肩面。
螺套8的外壁上加工有外螺紋,軸承套4的下段內壁上加工有內螺紋,螺套8和軸承套4之間通過螺紋連接。螺套8整體位于軸承套4內,螺套8的內徑遠大于主軸2外徑,與主軸2之間留在徑向間隙。
蝸輪9的上段從下至上經過軸承套4的下端面中心孔后向上伸入螺套8內,蝸輪9的上段外壁加工有外花鍵,螺套8的下端面中心通孔處加工有內花鍵,蝸輪9的上段和螺套8通過花鍵固定連接。蝸輪9的內壁與主軸2有間隙地配合。蝸輪9空套在主軸2外,與主軸2之間有間隙地配合。在蝸輪9與軸承套4的下端面中心孔之間套有上銅套10。
蝸輪9的中間段和下段都在軸承套4外部,位于主軸箱體5內。蝸輪9的中間段與蝸桿12相配合連接,蝸桿12的中心軸與蝸桿12的中心軸在空間相垂直,蝸桿12的一端伸出在主軸箱體5的外部,并且這一端部設為方頭結構,能與扳手相配。蝸輪9的下段與主軸箱體5的內壁之間套有下銅套10,使蝸輪9通過上銅套10和下銅套10軸向定位在主軸箱體5中,上銅套10和下銅套10與主軸2有間隙配合,與軸承套4和主軸箱體5緊密配合。
本發明工作時,用內方的扳手套入蝸桿12一端的方頭中,轉動扳手,帶動蝸桿12旋轉,蝸桿12帶動蝸輪9轉動,蝸輪9在內外花鍵的作用下帶動螺套8轉動,螺套8通過在螺紋的作用沿著軸承套4升降,從而帶動其上方的推力軸承7、調整環6升降,調整環6經主軸2的軸肩部帶動主軸2升降,又由于四列滾子軸承3的內圈可分離,因此調整環6最終帶動錐輥1軸向升降。因蝸輪9、蝸桿12組成的機構具有自鎖功能,所以能保證主軸2的軸向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