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閉環立式銑床。
背景技術:
傳統的銑床采用的是伺服電機加絲杠的驅動和傳動方式,此方式的傳動鏈多,機構復雜,傳遞剛性不足,運動滯后性嚴重。特別是絲杠和絲杠螺母,絲杠和支承軸承,絲杠和聯軸器等部分是接觸的,長期運行磨損嚴重,極大降低機床的加工精度和穩定性,甚至造成報廢。且采用的是編碼器反饋的半閉環控制,控制精度差,響應性不好,不適合高精度的零件加工,尤其絲杠的反向間隙導致工件的表面光潔度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精度低的缺陷,提供一種高精度的全閉環立式銑床。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全閉環立式銑床,其包括:
X軸直線電機;
Y軸直線電機;
Z軸直線電機;
底座;
Z軸支撐部,Z軸支撐部固設于底座;
主軸箱,主軸箱能夠由Z軸直線電機驅動在Z軸方向上滑動,主軸箱用于安裝銑刀;
Y軸平臺,Y軸平臺能夠由Y軸直線電機驅動在Y軸方向上滑動;
X軸平臺,X軸平臺能夠由X軸直線電機驅動在X軸方向上滑動,X 軸平臺用于放置加工件;
X軸光柵尺,X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沿著X軸方向安裝在Y軸平臺上,X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安裝在X軸平臺上;
Y軸光柵尺,Y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沿著Y軸方向安裝在底座上,Y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安裝在Y軸平臺上;和
Z軸光柵尺,Z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沿著Z軸方向安裝在Z軸支撐部上,Z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安裝在主軸箱上。
優選地,Y軸平臺設于底座上方,X軸平臺設于Y軸平臺上方,主軸箱位于X軸平臺上方。
優選地,全閉環立式銑床還包括氣缸,氣缸包括缸筒和活塞桿,缸筒固設于Z軸支撐部,活塞桿連接于主軸箱。
在本實用新型中,氣缸與主軸箱連接以平衡主軸箱的重量,從而減小直線電機驅動的能耗,同時在斷電時保持主軸箱的位置,防止主軸箱突然掉落造成加工事故。
優選地,缸筒設于主軸箱的上方。
優選地,Y軸平臺的頂部設有兩個阻擋部,阻擋部分別設于X軸平臺在X軸方向上的兩側。
優選地,底座的頂部設有兩個阻擋部,阻擋部分別設于Y軸平臺在Y軸方向上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中,由于直線電機無制動,因此安裝阻擋部以提高安全性。
優選地,X軸平臺的底部設有X軸引導部,Y軸平臺的頂部設有X軸導軌,X軸引導部滑設于X軸導軌;
Y軸平臺的底部設有Y軸引導部,底座的頂部設有Y軸導軌,Y軸引導部滑設于Y軸導軌;
主軸箱靠近Z軸支撐部的一側設有Z軸引導部,Z軸支撐部靠近主軸箱的一側設有Z軸導軌,Z軸引導部滑設于Z軸導軌。
優選地,X軸直線電機的定子設于Y軸平臺,X軸直線電機的動子設于 X軸平臺;
Y軸直線電機的定子設于底座,Y軸直線電機的動子設于Y軸平臺;
Z軸直線電機的定子設于Z軸支撐部,Z軸直線電機的動子設于主軸箱。
優選地,定子為磁板,動子為線圈。
優選地,X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X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存在0.7-1mm的間隙;
Y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Y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存在0.7-1mm的間隙;
Z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Z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存在0.7-1mm的間隙。
在本實用新型中,動子和定子之間的間隙為0.7-1mm,這樣既可以保證動子和定子之間的相互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該銑床采用直線電機驅動,且采用光柵尺作為信號檢測和測量元件,實現系統的全閉環控制,從而實現高精度加工。同時,直線電機的非接觸式結構,讓機構無磨損,無反向間隙,定位精度高響應速度快。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全閉環立式銑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全閉環立式銑床的正視圖。
圖3為圖1的全閉環立式銑床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全閉環立式銑床10,其包括:X軸直線電機;Y軸直線電機;Z軸直線電機;底座11;Z軸支撐部12,該Z軸支撐部12固設于底座11;主軸箱13,該主軸箱13能夠由Z軸直線電機驅動在Z軸方向上滑動, 主軸箱13用于安裝銑刀;Y軸平臺14,該Y軸平臺14能夠由Y軸直線電機驅動在Y軸方向上滑動;X軸平臺15,該X軸平臺15能夠由X軸直線電機驅動在X軸方向上滑動,X軸平臺15用于放置加工件;X軸光柵尺,X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81沿著X軸方向安裝在Y軸平臺14上,X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82安裝在X軸平臺15上;Y軸光柵尺,Y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91沿著Y軸方向安裝在底座11上,Y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92安裝在Y軸平臺14上;和Z軸光柵尺,Z軸光柵尺的標尺光柵101沿著Z軸方向安裝在Z軸支撐部12上,Z軸光柵尺的光柵讀數頭102安裝在主軸箱13上;氣缸,該氣缸包括缸筒111和活塞桿112,缸筒111設于主軸箱13的上方,缸筒111通過連接件18固設于Z軸支撐部12,活塞桿112連接于主軸箱13。氣缸用于對主軸箱13產生向上的驅動力,以抵消主軸箱13自身的重力,從而,即使Z軸直線電機突然斷電或者不工作,主軸箱13也能保持在Z軸方向上的固定位置。
Y軸平臺14設于底座11上方,X軸平臺15設于Y軸平臺14上方,主軸箱13位于X軸平臺15上方。Y軸平臺14的頂部設有兩個第一阻擋部16,第一阻擋部16分別設于X軸平臺15在X軸方向上的兩側,以防止X軸平臺15移動速度過快滑脫Y軸平臺14。底座11的頂部設有兩個第二阻擋部17,第二阻擋部17分別設于Y軸平臺14在Y軸方向上的兩側。X軸平臺15的底部設有X軸引導部51,Y軸平臺14的頂部設有X軸導軌52,X軸引導部51滑設于X軸導軌52。Y軸平臺14的底部設有Y軸引導部61,底座11的頂部設有Y軸導軌62,Y軸引導部61滑設于Y軸導軌62。主軸箱13靠近Z軸支撐部12的一側設有Z軸引導部71,Z軸支撐部12靠近主軸箱13的一側設有Z軸導軌72,Z軸引導部71滑設于Z軸導軌72。X軸直線電機的定子22設于Y軸平臺14,X軸直線電機的動子21設于X軸平臺15,X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X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有0.7-1mm的間隙。Y軸直線電機的定子32設于底座11,Y軸直線電機的動子31設于Y軸平臺14,Y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Y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有0.7-1mm的間隙。 Z軸直線電機的定子42設于Z軸支撐部12,Z軸直線電機的動子41設于主軸箱13,Z軸直線電機的動子和Z軸直線電機的定子之間有0.7-1mm的間隙。上述定子為磁板,上述動子為線圈。
在使用本實施例的全閉環立式銑床10進行加工時,X軸直線電機、Y軸直線電機工作,使得加工件移動到預定加工位置,然后主軸箱13在Z軸方向上移動,以使得銑刀接觸加工件從而對加工件進行加工。當X軸平臺15、Y軸平臺14和主軸箱13移動時,各個光柵尺分別檢測X軸平臺15在X軸方向上的位移、Y軸平臺14在Y軸方向上的位移和主軸箱13在Z軸方向上的位移,并反饋這些信息,從而精確地控制加工件的成型形狀。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