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銅線加工領域,更進一步地,涉及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
背景技術:
加工銅絲的步驟:拉細銅絲——銅絲表面防氧化處理——高溫去應力——收卷銅絲。隨著銅絲加工效率的需要,上述過程越來越多地采用成套的加工設備組完成,這樣工線變長,加工過程中走絲速度的恒定控制變得更加困難,放線、拉絲速度和收線速度之間的不易于協調,從而影響整個拉絲退貨設備機組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另外在拉絲工藝過程中,銅絲經過模具的擠壓直徑逐步變小,在形變過程中,銅絲內部會產生應力,因此在銅絲拉絲后立即進行退火工藝,以消除銅絲拉絲后產生的內應力。由于在拉絲、退火過程中,銅絲溫度很高,銅絲遇到空氣后會立刻氧化,遇水會產生銅銹,銅絲表面產生斑點,致使產品的合格率下降,因此需要進行防氧化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放線機構、用于牽伸銅絲并進行的拉絲裝置、對銅絲進行退火處理的退火裝置;所述拉絲裝置包括前后依次設置的拉絲輪,設于拉絲輪之間的拉絲模,位于拉絲輪和拉絲模的上方的防氧化淋油管和設于機體外的消音機構;
所述的退火裝置包括多個傳動輥和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多個電極輪和蒸汽區域,所述蒸汽區域后接有冷卻區域;
在所述的退火機構和收線機構、放線機構和拉絲裝置之間均設有張緊機構。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中,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極輪電極輪一、電極輪二和電極輪三;電極輪一和電極輪三電位相同,所述電極輪二與電極輪一有電位差,所述電極輪二和電極輪三之間設置有蒸汽區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中,所述電極輪三的輸出端設置有冷卻區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中,所述防氧化淋油管上設有多個淋油嘴。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中,用于銅絲導入的裝置被設置于所述的拉絲裝置之前。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通過對張緊機構的改進以及雙張緊機構的設置,使工線走線穩定平衡,提高了可靠性,連續性強;通過所述淋油嘴在銅絲表面形成油保護膜,避免拉絲過程中銅絲表面容易氧化的問題;通過改進加熱裝置,安全、穩定性強,升溫時間快,退火時溫度均勻,能耗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張緊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拉絲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退火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放線機構1;張緊機構2;張緊導電輪21;張緊調節輪22;張緊固定輪23;調節桿24;氣缸25;拉絲裝置3;拉絲輪一31;拉絲輪二32;拉絲模33;防氧化淋油管34;淋油嘴35;消音機構36;退火裝置4;傳動輥41;電極輪一42;電極輪二43;電極輪三44;蒸汽區域45;冷卻區域4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下面的詳細描述,以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創造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創造的優選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發明創造優選實施例中的一種雙張緊裝置的拉絲退火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放線機構1、用于牽伸銅絲并進行的拉絲裝置3、對銅絲進行退火處理的退火裝置4。
所述的放線機構1設有放線輥和用于支撐放線輥的架體;銅絲經放線輥放線被牽引導入拉絲裝置3。
所述拉絲裝置3包括前后依次設置的拉絲輪一31和拉絲輪二32,所述拉絲輪一31和拉絲輪二32之間設有拉絲模33;位于兩所述拉絲輪和拉絲模33的上方設有拉絲防氧化淋油管34,所述拉絲防氧化淋油管34上設有若干淋油嘴35;
此處,所述的拉絲裝置3上還設有消音機構36,用以減少拉絲過程中產生的噪聲;
此處,用于銅絲導入的裝置可被設置于所述的拉絲裝置3之前。
所述的退火裝置4包括若干個傳動輥41和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極輪電極輪一42、電極輪二43和電極輪三44;電極輪一42和電極輪三44電位相同,所述電極輪二43與電極輪一42有電位差,所述電極輪二43和電極輪三44之間設置有蒸汽區域45,蒸汽區域45用于保護待退火絲避免其被氧化;待退火銅絲依次從電極輪一42、電極輪二43、蒸汽區域45和電極輪三44通過,電極輪一42和電極輪二43之間的距離大于電極輪二43 和電極輪三44之間的距離,所述電極輪三44的輸出端設置有冷卻區域46,所述冷卻區域46內設有冷卻液;
在這里,待退火絲在電極輪一42和電極輪二43之間預熱后進入電極輪二43和電電極輪三44之間的蒸汽區域45內退火,然后從電極輪三44輸出進入冷卻區域46冷卻,然后輸出經張緊機構2送至收線機構(圖未示出)收線;
在這里,所述的所述傳動輥41的表面可設置有碳化鎢層。
在所述的退火機構和收線機構、放線機構1和拉絲裝置3之間均設有張緊機構2;
所述的張緊機構2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調節桿24,調節桿24中部與機架轉動連接,調節桿24一端連接有張緊調節輪22,另一端通過氣缸25與機架連接;所述的張緊調節輪22兩側還分別設有接地用于釋放電荷的張緊導電輪21和張緊固定輪23。
盡管本發明創造的優選實施例為了說明性的目的在此公開,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不背離所附屬權利要求所公開的本發明創造的范圍和精神的前提下,各種修改、增加和變造都是可能的,應指出的是,在不背離本發明創造范圍和精神的前提下的上述各種修改、增加和變造都應涵蓋在本發明創造的權利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