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纜芯棒紗線拉絲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
背景技術:
在電纜芯棒生產過程中,其中涉及到電纜芯棒的紗線拉擠成型工藝,現有企業技術在處理拉擠成型這道工序時,還存在很多缺陷,如在紗線從紗架進入到拉擠模具前,經常遇到紗線互相纏繞,攪和在一起,妨礙工序的正常進行,延誤工序時間,降低工作效率;同時在紗線進入拉擠模具端口旋轉擰合時,因紗線經過限位結構造成磨損且紗線經常并排絞在一起,導致產品從拉擠模具出來時,形狀不一,影響產品的質量,同時還浪費了大量的材料,造成企業不必要的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解決紗線拉絲過程中,紗線磨損、互相纏繞的問題,同時也避免紗線在進入拉擠模具時并排絞在一起的弊端。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包括工作臺上的拉擠模具,所述拉擠模具端口旁側設有紗架,所述紗架上設有多組紗輪,所述紗輪上繞有多股紗線,所述紗線與端口活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紗輪上的紗線通過限位輥與端口活動連接,所述限位輥上設有多條限位凹槽,通過限位輥上的環形限位凹槽可將紗線依次分隔開,防止紗線拉絲時,互相纏繞攪在一起,妨礙工序正常進行;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沿著限位輥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加深,防止紗線進入拉擠模具端口旋轉擰合時并排絞在一起,導致產品從拉擠模具出來時,形狀不一,影響產品的質量,同時還浪費了材料。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限位凹槽為環形限位槽。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紗架上設有橫梁和側梁,所述側梁包括側梁A、側梁B和側梁C。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側梁A與側梁B之間固定有支撐桿。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支撐桿一端固定于側梁A,另一端穿過側梁C并固定于側梁B。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限位輥外套于支撐桿,且兩者轉動連接,通過限位輥的轉動,有效地減少了紗線拉絲過程中的磨損,提高了產品質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通過限位輥上的環形限位凹槽可將紗線依次分隔開,防止紗線拉絲時,互相纏繞攪在一起,妨礙工序正常進行。
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其限位凹槽的深度沿著限位輥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加深,防止紗線進入拉擠模具端口旋轉擰合時并排絞在一起,導致產品從拉擠模具出來時,形狀不一,影響產品的質量,同時還浪費了材料。
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其限位輥的轉動,有效地減少了紗線磨損,提高了芯棒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紗架側視圖。
圖中1為拉擠模具,2為紗架,3為紗線,4為限位凹槽,5為限位輥,6為支撐桿,7為端口,8為紗輪,9為橫梁,10為側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芯棒紗線拉絲限位結構,包括工作臺上的拉擠模具1,所述拉擠模具1端口7旁側設有紗架2,所述紗架2上設有多組紗輪8,所述紗輪8上繞有多股紗線(3),所述紗線3與端口7活動連接。
所述紗輪8上的紗線3通過限位輥5與端口7活動連接,所述限位輥5上設有多條限位凹槽4,通過限位輥5上的環形限位凹槽4可將紗線依次分隔開,防止紗線3拉絲時,互相纏繞攪在一起,妨礙工序正常進行。
所述限位凹槽4的深度沿著限位輥5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加深,防止紗線3進入拉擠模具1端口7旋轉擰合時并排絞在一起,導致產品從拉擠模具1出來時,形狀不一,影響產品的質量,同時還浪費了材料。
所述限位凹槽4為環形限位槽。
所述紗架2上設有橫梁9和側梁10,所述側梁10包括側梁A、側梁B和側梁C。
所述側梁A與側梁B之間固定有支撐桿6。
所述支撐桿6一端固定于側梁A,另一端穿過側梁C并固定于側梁B。
所述限位輥5外套于支撐桿6,且兩者轉動連接,通過限位輥5的轉動,有效地減少了紗線3拉絲過程中的磨損,提高了產品質量。
由本實用新型結構可知,通過限位輥上的環形限位凹槽可將紗線依次分隔開,防止紗線拉絲時,互相纏繞攪在一起,妨礙工序正常進行,同時防止紗線進入拉擠模具端口旋轉擰合時并排絞在一起,導致產品從拉擠模具出來時,形狀不一,影響產品的質量,同時還浪費了材料;此外,限位輥的轉動,有效地減少了紗線磨損,提高了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