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和沖壓模具。
背景技術:
沖壓模具具有成型快,加工效率高的特點,因此廣泛應用于五金件的沖切加工。在沖切過程中,五金件被切除的部分稱為廢料,需要從模具上排出。目前一般通過抖動裝置或滑槽抖動裝置,以達到產生抖動而排出廢料。其中,抖動裝置基本上為購買廠家標準件,使用的是氣動結構構造。在生產過程中,導向桿及固定組件不斷受到震動,生產時間過長會造成導向桿磨損及一些固定原件的松脫。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廢料滑槽抖動裝置,旨在實現具有排出廢料功能,并且具有結構簡單可靠和容易制作實現的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廢料滑槽抖動裝置,用于沖壓模具,所述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包括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下模的抖動器、與所述抖動器連接的廢料滑槽,和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上模的驅動塊;
所述抖動器包括第一螺栓、螺母和彈性件;所述第一螺栓用于上下方向活動的裝設于所述下模,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露出于所述下模的上側,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合端露出于所述下模的下側;所述彈性件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用以抵頂所述下模而驅動所述第一螺栓上移;所述螺母安裝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合端,用以與所述下模卡合;
所述廢料滑槽包括連接部和接料部,所述連接部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上且位于所述下模和所述螺母之間,所述接料部對應下模的廢料口設置;
所述驅動塊與所述第一螺栓的頂端相對設置,用以在跟隨所述上模向下移動時驅動所述第一螺栓下移。
優選的,所述彈性件是壓縮彈簧。
優選的,所述驅動塊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套筒的頂端與所述上模抵頂,所述第一套筒的底端與所述第一螺栓相對;所述第二螺栓卡設于所述第一套筒內,并經所述第一套筒的頂端而插出所述第一套筒,并且與所述上模螺合。
優選的,所述第二螺栓采用內六角螺栓,所述第一套筒的內周面設有臺階面以呈沉頭孔狀,所述臺階面與所述第二螺栓的螺帽抵接;所述第一套筒在向下移動時與所述第一螺栓的頂端抵頂。
優選的,所述抖動器還包括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上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頂端與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抵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底端與所述螺母抵接;所述廢料滑槽的連接部夾設于所述第二套筒與所述螺母之間。
優選的,所述彈性件采用壓縮彈簧,并套設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周面。
優選的,所述接料部包括向上開口的槽道,所述槽道傾斜向下設置。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沖壓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其中,所述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包括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下模的抖動器、與所述抖動器連接的廢料滑槽,和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上模的驅動塊;
所述抖動器包括第一螺栓、螺母和彈性件;所述第一螺栓上下方向活動的裝設于所述下模,且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露出于所述下模的上側,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合端露出于所述下模的下側;所述彈性件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并抵頂所述下模而驅動所述第一螺栓上移;所述螺母安裝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合端,并與所述下模卡合;
所述廢料滑槽包括連接部和接料部,所述連接部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上且位于所述下模和所述螺母之間,所述接料部對應所述下模的廢料口設置;
所述驅動塊與所述第一螺栓的頂端相對設置,用以在跟隨所述上模向下移動時驅動所述第一螺栓下移。
優選的,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所述驅動塊安裝于所述上模座。
優選的,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和設于所述下模座上方的下墊板,所述抖動器安裝于所述下墊板。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安裝于上模的驅動塊,在跟隨上模向下移動時抵頂所述抖動器,帶動抖動器變形,從而帶動與抖動器連接的廢料滑槽產生抖動。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沖壓模具具有排出廢料的功能,并且實現該功能的結構簡單可靠,容易制作實現。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沖壓模具一實施例在開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沖壓模具在合模移動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沖壓模具在合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和一沖壓模具,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描述該廢料滑槽抖動裝置的結構,和更清楚的說明其有益效果,本實施例中,對采用了上述廢料滑槽抖動裝置的一沖壓模具來進行詳細說明。
請結合參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200、下模100和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其中,本實施例中,上模200包括裝設有沖刀,下模100設有對應所述沖刀的沖孔,工件位于下模100上,并受到沖刀和沖孔的沖切而加工出通孔,并產生廢料600,廢料600通過沖孔下方的廢料口130排出。廢料滑槽抖動裝置接住所述廢料600,并排出至預設位置,以避免廢料600于沖孔的下方堆積。
其中,所述廢料滑槽抖動裝置包括抖動器300,廢料滑槽400和驅動塊500。所述抖動器300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下模100,廢料滑槽400與所述抖動器300連接,驅動塊500安裝于沖壓模具的上模200。上述的安裝和連接方式可以通過螺接、卡接、粘接或焊接等。
所述抖動器300包括第一螺栓310、螺母320和彈性件330。所述第一螺栓310上下方向活動的裝設于所述下模100,且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帽端311露出于所述下模100的上側,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合端312露出于所述下模100的下側。該處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帽端311露出于所述下模100的上側,并非強調第一螺栓310的螺帽端311必須高出下模100的最高點,而僅需要第一螺栓310在下模的上側露出,以驅動塊500供向下移并抵頂第一螺栓310。同理,上述的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合端312露出于所述下模100的下側,也并非強調第一螺栓310的螺合端312必須低于下模100的最低點。
所述彈性件330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310上并且靠近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帽端311,并抵頂所述下模100而驅動所述第一螺栓310上移。所述螺母320安裝于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合端312,并與所述下模100卡合。
所述廢料滑槽400包括連接部410和接料部420,所述連接部410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310上且位于所述下模100和所述螺母320之間,所述接料部420對應下模100的廢料口130設置。
所述驅動塊500與所述第一螺栓310的頂端相對設置,并在跟隨所述上模200向下移動時驅動所述第一螺栓310下移。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沖壓模具,通過安裝于上模200的驅動塊500,在跟隨上模向下移動時抵頂所述抖動器300,帶動抖動器300變形,從而帶動與抖動器300連接的廢料滑槽400產生抖動。相對于其他方案通過額外的氣動結構來實現該抖動功能,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方案具有結構簡單可靠,且容易實現的效果。因此,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沖壓模具具有排出廢料的功能,并且實現該功能的結構簡單可靠,容易制作實現。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200包括上模座210,所述驅動塊500安裝于所述上模座210。所述下模100包括下模座110和設于所述下模座110上方的下墊板120,所述抖動器300安裝于所述下墊板120。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塊500還可以安裝在上模200的其他部分,例如上墊板或上模板等。在其他實施例中,抖動器300還可以安裝在下模100的其他部分,例如卸料板或凹模板等。由于上模座210和下墊板120的結構相對簡單,面積相對較大,因此,本實施例中,安裝在上模座210和下墊板120上,具有利于空間布局和加工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330采用壓縮彈簧。螺旋造型的壓縮彈簧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和易于購買的效果。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采用橡膠塊,氣彈簧等。
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塊500包括第一套筒510和第二螺栓520。所述第一套筒510的頂端與所述上模200抵頂,所述第一套筒510的底端與所述第一螺栓310相對。所述第二螺栓520卡設于所述第一套筒510內,并經所述第一套筒510的頂端而插出所述第一套筒510,并且與所述上模200螺合。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驅動塊500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用于沖壓接觸的第一套筒510,以及用于連接固定的第二螺栓520。該分體式結構具有易損件第一套筒510可以更換的效果。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塊500也可以是一體成型,并于其頂端設有螺桿;進一步地,一體成型驅動塊500還可以通過卡接焊接等方式與上模200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螺栓520采用內六角螺栓,所述第一套筒510的內周面設有臺階面511以呈沉頭孔狀,所述臺階面511與所述第二螺栓520的螺帽抵接;所述第一套筒510在向下移動時與所述第一螺栓310的頂端抵頂。采用內六角螺栓具有直徑小的有點,從而第一套筒510的內徑可以較小,避免第一套筒510體積較大。
本實施例中,所述抖動器300還包括套設于所述第一螺栓310上的第二套筒340;所述第二套筒340的頂端與所述第一螺栓310的螺帽抵接,所述第二套筒340的底端與所述螺母320抵接;所述廢料滑槽400的連接部410夾設于所述第二套筒340與所述螺母320之間。本實施例通過增設第二套筒340,并通過第二套筒340和螺母320夾緊廢料滑槽400的連接部410,從而使得廢料滑槽400僅能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動,避免廢料滑槽400大幅晃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330采用壓縮彈簧,并套設于所述第二套筒340的外周面。由于彈性件330套設于第一螺栓310的螺桿上,容易造成彈性件330和第一螺栓310的螺紋之間的劇烈摩擦,因此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是彈性件330套設于所述第二套筒340的外周面,能夠起到更好的減少摩擦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接料部420包括向上開口的槽道421,所述槽道421傾斜向下設置。在工作時,廢料600直接從槽道421的上開口落入,并沿著槽道421形成的斜坡向下移動,從而避免堆積在沖孔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