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長軸型彈簧夾頭。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所采用軸類彈簧夾頭在加工一般長度的軸類時,穩定性和精度能夠滿足生產加工的需求,但是當用于裝夾長軸進行加工時,被加工的軸類工件擺動大,一方面導致精度無法保證,另一方面工件擺幅較大容易導致斷軸,以至于損壞設備,甚至還存在造成人員受傷的安全風險,因此亟待設計出一種適用于長軸加工的軸類彈簧夾頭。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長軸加工,能有效解決傳統彈簧夾頭加工長軸時擺動大,精度不好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問題的長軸型彈簧夾頭。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技術方案為一種長軸型彈簧夾頭,包括依次一體連接的頭部、薄壁段、螺紋段和定心段的的筒狀結構,其中頭部成圓錐狀,其錐頭與薄壁段在結合部為自然過渡,螺紋段外部成一階圓臺形狀,定心段內孔為一階圓臺形狀,所述螺紋端的尾端與定心段的前端相接且內徑相同,而尾端的外徑則要大于定心段的外徑;所述頭部與定心段的內徑相同,自頭部的端面至薄壁段沿軸向開有長槽,其條數不少于3并在周向上均勻分布。因為在彈簧夾頭的尾部設有定心段,由原來的頭部夾緊定心變為前頭部夾緊段和定心段的前后雙段定心,從而實現對長軸工件的定心和夾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能精確的定位與夾緊長軸,具有抵抗扭矩和承受來自多方向切削力,同時可增大驅動力并有效轉換驅動力為長軸夾緊力,且能快速的抓緊和松開長軸,能達到較高的高重復精度,具有在較寬的主軸轉速范圍內工作,轉動慣量與夾緊力損失極小。
本方案為其他優化與優選方式還包括:所述頭部為合金鋼材質,有利于經熱處理后頭部外錐與夾爪內壁有較高硬度以保證堅硬耐磨。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軸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和圖3中所示,本技術方案為一種長軸型彈簧夾頭包括依次一體連接的頭部1、薄壁段2、螺紋段3和定心段4,且為內孔相連通的筒狀結構,其中頭部成圓錐狀,頭部1的錐頭與薄壁段2在結合部為自然過渡,所述的螺紋段3外部為一階圓臺形狀,定心段4內孔亦為一階圓臺形狀,螺紋段3的小端5與定心段4的大內徑端6相接且內徑相同,而螺紋段3的小端5的外徑則大于定心段4的外徑;頭部1與定心段4的內徑相同,自頭部1的端面至薄壁段2沿軸向開有長槽7,其條數為3且頭部1以及螺紋段3的周向上均勻分布,即長槽間的圓周角為120度。頭部1的內孔形狀根據被夾物截形可成圓形、正方形或六邊形,位于夾頭中部的薄壁段2,起彈性變形作用,然后是與拉桿相連的螺紋段3,位于末尾的是定心段4,其內徑大小與頭部1的內徑大小一致,另外本段(定心段4)的外徑應小于螺紋段3,以避免干涉。當頭部1的錐面與主軸的內錐孔相配合,拉桿后拉時本裝置產生軸向移動,且頭部1的外錐面受壓,使通過長槽7分割而成的夾爪均勻收縮,實現長軸的定心和夾緊。當拉桿前推時,頭部1的外錐放松,依靠薄壁部的彈性使夾爪恢復到張開的原狀,即可卸下長軸。作進一步優化,為了使頭部1的外錐與夾爪內壁有較高硬度以保證堅硬耐磨,可優選合金鋼材料用于制造頭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