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砂光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350988閱讀:43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砂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研磨作業的砂、光才幾。
背景技術
例如在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279891中公開有一種用 于研磨作業的砂光機。該公報中記載的砂光機的主體結構包括作為收 容電機的主體部的電機罩、配置在電機罩下部側并由電機驅動的研磨 部和形成于電機罩的上部側的供作業者握持的握持部。握持部與手掌 的尺寸大致相同,為了便于作業者單手握持而形成為俯視大致呈橢圓 的形狀。上述公報中記載的砂光機是以單手握持握持部,將研磨部推 壓到待加工件上并使其沿加工面滑動的操作為基本操作方式,但考慮 到會有因長時間進行研磨作業而使操作者感到疲憊的情況,或者想將 研磨部的研磨面用力推壓到待加工件上進行研磨作業等情況,于是在 握持部的下方,在電機罩上設置輔助握持部,從而可以同時握持握持 部和輔助握持部而由兩手進行操作。
但是,就現有的砂光機而言,特別是就設置在握持部下方的輔助 握持部而言,存在因為設定位置的關系,其形狀設計的自由度較小, 難以設置成易握持的形狀這樣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存在改進的余地。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效的砂光機握持部 的構造技術,使得該握持部能夠合理地進行單手操作和雙手操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中的砂光機的優選實施方式是其具有 電^/L、收容電^L的主體部(電才幾罩部)、形成于主體部軸向的一端側 并由電機驅動來進行研磨作業的研磨部、形成于主體部上與研磨部相反一側的供作業者握持的握持部。另外本發明中所謂的"形成"包括 握持部與主體部 一體成型的形式,也包括將主體部與握持部分別成型
后再連接起來的形式。而且,握持部包括第l握持區域、第2握持區 域和第3握持區域,其中,第1握持區域設置在主體部的軸向端側上; 第2握持區域與第l握持區域相連,在與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上 延伸;第3握持區域在第2握持區域的相反側,與第l握持區域相連, 在與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從連接各握持區域的方
向看去,第2、第3握持區域的寬度設定得短于第l握持區域的寬度, 第l握持區域供單手握持,第2、第3握持區域供雙手握持。另外, 本發明中所謂的"連接"既包括第2、第3握持區域與第l握持區域 一體相連的形式,也包括分別成型后再連接的形式。
根據本發明中的砂光機的優選實施方式,握持部具有第1、第2 和第3握持區域。第1握持區域設定在主體部的軸向端側上,并且形 成為可被單手握持的結構。因此,作業者在單手操作砂光機時,是在 握持著第1握持區域的狀態下進行操作,由于第l握持區域在主體部 的軸向端側上,所以當將研磨部推壓到待加工件上時,可以沿主體部 的軸線施力,因此,可以有效地使推壓力作用在研磨部上,可以輕松 地進行研磨作業。
另外,從連接各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第2、第3握持區域的寬 度被設定成短于第l握持區域的寬度。因此,用單手握持第l握持區 域時,第2、第3握持區域不會造成妨礙,可以以整個手掌包住(覆 蓋)該第l握持區域的方式握持。
另外,第2、第3握持區域與第1握持區域相連,二者互相位于 相反方向,同時沿與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由于是這種配置, 所以可自由地設計第2、第3握持區域的形狀而不受主體部的干涉。 即,可以考慮進易于握持和不易滑動的因素來設定第2、第3握持區 域的形狀。另外,由于第2、第3握持區域是夾著第l握持區域而互 相向相反方向延伸配置,即夾著相當于研磨部中心的主體部的軸線而 配置在前后或左右的結構,所以當將研磨部推壓到待加工件上時,可以更均勻地施力。
根據本發明的砂光機的進一 步優選的實施方式,從連接各握持區 域的方向看去,第1握持區域由兩側面向外側突出的曲面形成。另夕卜, 本發明中所謂的"兩側面向外側突出的曲面"指的是,沿主體部的軸 向看第1握持區域時(將砂光機置于水平面上的狀態下從上向下看
時),除去第1握持區域與第2、第3握持區域連接的部分外,即其 側面部分的外形4侖廓線例如為由橢圓形的長軸方向的曲面形成。即, 采用本發明,由于第1握持區域形成為大致橢圓形,所以可以用手掌 包住該第l握持區域,易于握持,且不易滑動。
根據本發明的砂光機的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式,第2、第3握持 區域兩者中至少一個形成為沿連接各握持區域方向延伸的棒狀。另 外,本發明所謂的"棒狀"包括截面形狀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等 各種情況。采用本發明,由于握持區域形成為棒狀,所以可以以將手 指向內側彎曲來握住該握持區域的形式握持。因此,便于應對對研磨 部施加從待加工件上拿開的方向的力的情況或者搬運砂光機的情況。
根據本發明的砂光機的進一步改進的實施方式,第l握持區域與 第2握持區域連接的部分和第l握持區域與第3握持區域連接的部分 兩者中的至少一方,從連接各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由兩側面部向內側 凹陷的曲面形成。另外,本發明中所謂的"兩側面部向內側凹陷的曲 面"較為典型的是指"凹槽"或"頸縮"。這樣,采用本發明,第2、 第3握持區域兩者中至少一方是經凹陷狀的曲面與第l握持區域連接 的結構,所以,當用手掌包著第l握持區域握持時,手指尤其是拇指 和食指可鉤掛到凹狀的曲面即凹槽(或縮頸)內。即,由于可鉤掛手 指,所以在進行研磨作業而使研磨部沿待加工件滑動時手指不易滑 動,因此可以輕+>操作。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砂光機的進一步改進的實施方式,從連接各 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第1、第2和第3握持區域形成為左右對稱形。 由于形成為這種左右對稱形,所以無論作業者慣用左手還是右手都可 以同樣使用。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效的砂光機握持部的構造技術,使得該握持部 能夠合理地進行單手操作和雙手操作。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砂光機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砂光機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圖2中的A向視圖
圖4是圖2中的B向視圖。
圖5表示單手握持砂光機握持部的狀態。
圖6表示雙手握持砂光機握持部的狀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圖1 圖6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l是 表示砂光機的外觀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砂光機的外觀整體 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圖2中的A向視圖,圖4是圖2中的B向視 圖。另外,圖5表示單手握持砂光機握持部的狀態,圖6表示雙手握 持砂光機握持部的狀態。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石少光才幾101的主體包括電機(為了 簡便,省略圖示)、收容電機的電機罩103、配置在電機罩103軸向 一端側的研磨部105、配置在電機罩103上與研磨部105相反側的供 作業者握持的握持部107。電機罩103對應本發明中的"主體部,,。 另外,為了便于說明,將研磨部105側作為下,握持部107側作為上。 另外,在圖1中,F箭頭所指方向為前、R箭頭所指方向為后。
電機罩103是筒狀體,具有形成于下部側大致呈方形的方形收容 部103a和形成于方形收容部103a上方且呈比該方形收容部103a小 的大致圓形的圓筒收容部103b,方形收容部103a的下端和圓筒收容 部103b上端均為開口狀。因此,電才幾罩103是其軸向兩端均為開口 的結構。
研磨部105由配置在電機罩103的下方且大致呈方形的板狀部件構成,在其底面上安裝^H氏等而形成研磨面。研磨部105相對電機輸 出軸被偏心地固定,由電機驅動而進行偏心運動。因此,在將研磨部 105的研磨面推壓到待加工件上的狀態下,驅動研磨部105即可進行 研磨作業。另外,由于研磨部105偏心運動的驅動結構是公知事項, 故省略其詳細的iJL明。
握持部107包括用于單手操作的中央握持區域107A、用于雙手操 作且與該中央握持區域107A連接(相連)為一體的前、后兩個端部 握持區域107B、 107C。并且, 一邊(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上 分別設置有由作業者操作的用于驅動電機的開關109以及對電機供電 的電源線抽出口 111。中央握持區域107A對應本發明中的"第l握 持區域",兩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對應本發明中的"第2及 第3握持區域"。
中央握持區域107A及兩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形成為在 其整體范圍內具有內部空間的中空狀,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內部空 間用來收容電機的上部分。中央握持區域107A形成于電機罩103的 正上方,即形成于軸向端側上,其外周部具有多個將用來冷卻電機的 外部空氣導入內部空間的進氣口 113。兩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 從中央握持區域107A開始沿與電機罩103的軸向相交的前后方向(與 研磨面平行的方向)大致以水平狀延伸。即,中央握持區域107A及 兩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在前后方向上#:以水平狀態連接,兩 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夾著中央握持區域107A,互相向相反方 向延伸,并且,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的方向看去, 兩個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呈左右對稱形。另外,在下面的說明 中,為了便于說明,將裝有電源線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稱為后側的 端部握持區域,將另一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稱為前側的端部握持 區域。
如圖2所示,中央握持區域107A俯視大致呈前后方向為長軸的 橢圓形。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的方向看去,該中央 握持區域107A的左、右兩側面部107Aa形成為向外側突出的曲面,上表面形成為以中央部為最高頂點的小曲率(半徑大)的球面。另夕卜,
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兩側面部107Aa形成為乂人前后方向看去也向外 側突出的曲面(參照圖4)。即,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兩側面部107Aa 形成為大致的球面形狀。
如圖2所示,前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俯浮見大致呈半圓形,并 且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的方向看去,其寬度要短于 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寬度。另外,就前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和 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連接部分(前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的根部) 而言,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的方向看去,其由左右 的兩側面部向內側凹陷的曲面(球面)形成。即,在前側的端部握持 區域107B和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連接側面部上形成有凹槽115。
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形成為截面大致為六邊形的棒狀(柄 狀),其具有規定長度且以水平狀態延伸的,從其延伸方向看去其寬 度要短于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寬度。另外,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的方向看去,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和中央握持區域 107A的連接部分(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的根部)由左右的兩側 面部向內側凹陷的曲面U求面)形成。即,在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 和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連接側面部上形成有凹槽117。
本實施方式中的砂光機10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接下來對其使 用方法進行說明。操作開關109使電機旋轉,研磨部105進行偏心運 動。將研磨部105推壓到4寺加工件上,可以對該待加工件進行失見定的 研磨作業。
進行上述研磨作業時,對于本實施方式中的砂光機101,作業者 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單手操作時握著握持部107的中央握持區 域107A。單手握持的狀態表示在圖5中。如圖所示,作業者用慣用 的手,例如右手的整個手掌從上方握住(覆蓋)中央握持區域107A 而握持。此時,中央握持區域107A位于相當于研磨部105大致中心 部的電機罩103的軸線上,所以在將研磨部105推壓到待加工件上時, 可沿電機罩103的軸線施加力。因此,可以將研磨部105的研磨面整體均勻地推壓到待加工件上,可以高效地進行研磨作業。
另外,由于中央握持區域107A大致呈橢圓形,所以當用整個手 掌握持時,容易握持,且不易滑動,并且,由于前、后端部握持區域 107B、 107C的寬度短于中央握持區域107A的寬度,所以當握住中央 握持區域107A時,前、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不會造成妨礙。
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中央握持區域107A和前、后端部 握持區域107B、 107C的連接部處的兩側面部設置有凹槽115、 117, 所以可以用拇指和食指鉤住。因此,為了進行研磨作業而使研磨部105 的研磨面沿待加工件滑動等情況下,手指不易滑動,可以輕松操作。
另一方面,雙手操作時,采用雙手握著握持部107的前側的端部 握持區域107B和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的方式。雙手握持的狀 態如圖6所示。如圖所示,作業者例如用右手握持后側的端部握持區 域107C,用左手握持前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此時,由于后側的 端部握持區域107C形成為棒狀(柄狀),所以可以將手指向內側彎 曲著握持,即緊握著握持。因此,可以沿將研磨部105推壓到待加工 件上的方向、或者將研磨部105從待加工件上拉開的方向,以及前、 后、左、右的方向,即可以沿任何方向輕;^施力。另一方面,由于前 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形成為大致呈半圓形,所以可以將手掌置于 端部握持區域107B的上表面,手指繞到端部握持區域107B的前方 下表面側握持。
采用本實施方式,前、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位于相對中 央握持區域107A互相相反的方向,并沿與電才幾罩103的軸向(上下 方向)相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由于是這種配置,所以可自由設計前、 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的形狀,而不受電才幾罩103的限制。即, 在設計前、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的形狀時,可以考慮易于握 持和不易滑動等因素。
另外,由于是前、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夾著中央握持區 域107A互相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配置,即,前、后端部握持區域107B、 107C夾著相當于砂、光才幾101中心的電才幾罩103軸線-故配置在互為相反側的結構,所以當將研磨部105推壓到待加工件上時,可以均勻施 力。
另外,各握持區域107A、 107B、 107C,從前后方向看去呈左右 對稱形。由于是這種左右對稱形,所以無論作業者慣用左手還是右手 都可以同樣使用。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由中央握持區域107A及前、后端部握持 區域107B、 107C構成的握持部107中,除了安裝有電源線的后側的 端部握持區域107C的后端部以外的區域,即中央握持區域107A、前 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及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的大部分被設 置成位于研磨部105的研磨面的投影面內的尺寸。因此,進行研磨作 業時,即^f吏存在例如與纟寺加工材^f的加工面相交的壁時,該壁面也不 會妨礙握持部,而可利用研磨部105對待加工件進行無障礙的研磨作 業。
如上所述,采用本實施方式,能提供一種可以單手及雙手操作, 并且具有易于握持、不易滑動的握持部107的砂光機101。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是將前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B形成為俯朝L 大致呈半圓形,但也可以形成為與后側的端部握持區域107C相同的 棒狀。
權利要求
1.一種砂光機,具有電機;主體部,其收容上述電機;研磨部,其被配置在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的一端側,由上述電機驅動而進行研磨作業;握持部,其形成在上述主體部上與上述研磨部相反一側,供作業者握持,該砂光機具有如下特征上述握持部具有第1握持區域,其被設置在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端側上,第2握持區域,其與上述第1握持區域相連,沿與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第3握持區域,在上述第2握持區域的相反側,與上述第1握持區域相連,在與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從連接上述各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上述第2、第3握持區域的寬度設定得短于上述第1握持區域的寬度,上述第1握持區域供單手握持,上述第2、第3握持區域供雙手握持。
2. 如權利要求1所記述的砂光機,其特征在于 從連接上述各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上述第l握持區域形成為兩側面部向外側突出的曲面。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記述的砂光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第3握持區域兩者中至少一方為在連接上述各握持區 域的方向上延伸的棒狀。
4.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記述的砂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l握持區域和上述第2握持區域的連接部分,及上述第1握持區域和上述第3握持區域的連接部分兩者中的至少一方,從連接 上述各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其由兩側面部向內側凹陷的曲面形成。
5. 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記述的妙、光機,其特征在于 當從連接上述第1、第2及第3握持區域的方向看去時,該第1、第2及第3握持區域為左右對稱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效的用于砂光機的握持部構造技術,使得該握持部能夠合理地進行單手操作及雙手操作。在具有電機、主體部(103)、研磨部(105)、握持部(107)的砂光機中,握持部(107)具有設置在主體部的軸向端側上的第1握持區域(107A),與第1握持區域相連,且在與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上互相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第2、第3握持區域(107B、107C)。從連接各握持區域(107A、107B、107C)的方向看去,第2、第3握持區域的寬度被設定成短于第1握持區域的寬度,第1握持區域形成為可被作業者單手握持的結構,第2、第3握持區域形成為可被作業者雙手握持的結構。
文檔編號B24B23/00GK101306511SQ20081008962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8日
發明者奧田紳介, 山城幸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