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砂的再生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了能夠防止狹縫的堵塞的流動床的型砂的再生裝置。該型砂的再生裝置具備:再生處理槽(3),其使型砂再生;流動槽(4),其上游側上部與上述再生處理槽的下部連通連結,并對從該再生處理槽落下的再生砂以及微粉進行輸送;吸塵罩(5),其下部與上述流動槽的下游側上部連通連結,并將該流動槽內的上述微粉收集,上述流動槽的流動床(6)具備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13)和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14),并以使該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該山形的覆蓋部件的端部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的端部的間隙成為用于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15)。
【專利說明】
型砂的再生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使使用完畢的型砂(例如,自硬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剝離,并將該型砂再生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型砂的再生裝置中,公知為了除去再生該型砂時產生的粉塵,而在包含粉塵的該型砂吹入空氣而形成流動層,朝進行它們的分級的吸塵罩飄上來,利用沉降速度之差而分級(例如,參照專利第3329757號公報)。此外,以往,如圖6所示,作為用于制作上述流動層的流動床,使用在狹縫板100設置向上噴出空氣的狹縫101,即使停止送風時堆積在周圍的砂粒落入也在設置于狹縫101的下部的支撐板102停止,通過之后的再次送風而與空氣共同從狹縫101噴出那樣的構造。
[0003]但是,在上述的流動床的構造中,進入狹縫101的砂粒聚合而引起橋部,從而引起堵塞103,因此存在需要定期清掃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了能夠防止狹縫的堵塞的流動床的型砂的再生裝置。
[0005]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具備:再生處理槽,其使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剝離而使該型砂再生;流動槽,其上游側上部與上述再生處理槽的下部連通連結,并對從該再生處理槽落下的再生砂以及微粉進行輸送;以及吸塵罩,其下部與上述流動槽的下游側上部連通連結,從而將該流動槽內的上述微粉收集,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動槽的流動床具備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及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并以使該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該山形的覆蓋部件的端部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的端部的間隙成為用于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
[0006]另外,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的特征在于,在與上述再生砂以及微粉在上述流動槽中的輸送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與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以使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
[0007]另外,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再生砂以及微粉在上述流動槽中的輸送方向上,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與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以使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
[0008]另外,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的谷部空間配設了整流部件。
[0009]另外,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整流部件為圓棒。
[0010]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具備:再生處理槽,其剝離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而使該型砂再生;流動槽,其上游側上部與上述再生處理槽的下部連通連結,并對從該再生處理槽落下的再生砂以及微粉進行輸送;以及吸塵罩,其下部與上述流動槽的下游側上部連通連結,并將該流動槽內的上述微粉收集,上述流動槽的流動床具備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和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并以使該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該山形的覆蓋部件的端部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的端部的間隙成為用于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因此具有能夠防止狹縫的堵塞等各種效果。
[0011]本申請基于日本2012年8月23日申請的特愿2012-183748號,其內容作為本申請的內容,形成其一部分。
[0012]另外,能夠通過以下詳細的說明而更加完整地理解本發明。然而,詳細的說明以及特定的實施例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僅為了實現說明的目的而進行記載。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能夠根據以上詳細的說明,明確各種變更、改變。
[0013]申請者未打算將所記載的實施方式都貢獻于公眾,在所公開的改變、代替方案中可能詞句上未包含于權利要求書,但是在均等論下也屬于本發明的一部分。
[0014]在本說明書或者權利要求書的記載中,名詞以及相同的指示語的使用,只要未被特別地指示,或者只要未被文脈清楚地否定,能夠解釋為包含單個和多個中任一個。在本說明書中所欲提供的任意的例示或者例示性用語(例如,“等”)的使用,其意圖也只是對本發明的說明容易,在權利要求書沒有記載的前提下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加以限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型砂的再生裝置的實施方式的主剖視圖。
[0016]圖2是圖1的A-A向視圖。
[0017]圖3是圖2的流動床的局部放大圖。
[0018]圖4是圖2的流動床的局部放大圖,是對在谷形的底部部件的谷部空間配設了圓棒的情況下的來自對置的狹縫的空氣流進行說明的圖。
[0019]圖5是表示山形的覆蓋部件以及谷形的底部部件的山的角度以及谷的角度的局部詳細圖。
[0020]圖6是用于對以往的流動床的構造進行說明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表示使用在堿性苯酚自硬工序的自硬型砂的再生的例子。首先,對自硬型砂的再生裝置全體的結構進行說明。在圖1中,附圖標記I是供回收的使用完畢的自硬型砂存積的回收砂料斗。而且,在該回收砂料斗I的下端配設有門部2,該門部2通過開閉氣缸11(參照圖2)進行開閉。
[0022]而且,在上述回收砂料斗I的下部連結有再生處理槽3,在該再生處理槽3中,投入的自硬型砂彼此摩擦,由此將該自硬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剝離,從而使該自硬型砂再生。其中,所謂“連結”還包括在連結的兩個部件之間夾有其他部件等的情況。
[0023]而且,在該再生處理槽3的下部連通連結有流動槽4的上游側上部,在該流動槽4中,輸送從該再生處理槽3落下的再生砂(再生的自硬型砂)以及微粉。而且,在該流動槽4的下游側上部連通連結有吸塵罩5的下部,該吸塵罩5的上端與未圖示的集塵器連通。此夕卜,若該集塵器工作,則上述流動槽4內的上述微粉在吸塵罩5被聚集。此處,“上游”、“下游”是指被處理的自硬型砂或再生砂、被剝離的微粉等移動的方向的“上游”、“下游”。
[0024]另外,在上述流動槽4的下部配設有流動床6。而且,該流動床6的床下成為空氣室7,該流動床6的床上成為流動部8。而且,在該流動床6的下游側前端設置有排出上述再生砂的砂排出口 9。
[0025]另外,在上述空氣室7的下部連通連結有通風道10,該通風道10與送風機12 (參照圖2)連通連結。
[0026]接下來,對上述流動床6的結構詳細地進行說明。上述流動床6如圖3所示,具備由等邊山形鋼形成的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13、和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14,以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此處,“山形的覆蓋部件13”是指山形鋼的角部位于上部,兩邊向斜下方延伸的部件。“谷形的底部部件14”是指山形鋼的角部位于下部,兩邊向斜上方延伸的部件。另外,“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是指“山形的覆蓋部件13”的邊位于比“底部部件14”的邊靠上方的位置。
[0027]而且,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的邊的前端側的部分(稱為“端部”)13a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端部14a以在上下方向確保間隙的狀態下重疊(層疊),該確保的上下方向的間隙成為用于對上述流動部8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15。而且,在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將作為對從狹縫15噴射的空氣進行整流的整流部件的鐵制等的圓棒16以確保與該底部部件14的內表面的間隙的狀態配設。
[0028]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13與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與上述流動槽4的上述再生砂以及微粉的輸送方向(圖1的箭頭Yl的方向)正交的剖面(圖2的剖面)中,以使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上述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被交替地配置。
[0029]另外,如圖1所示,上述山形的覆蓋部件13以及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長度方向,幾乎遍及全體配設,并以隨著朝向下游側前端而慢慢變低的方式傾斜地配設。此外,上述圓棒16雖在圖1中省略圖示,但與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以及谷形的底部部件14相同,在長度方向,幾乎遍及全體配設,并以隨著朝向下游側前端而慢慢變低的方式傾斜地配設。
[0030]對這樣構成的裝置的工作進行說明。首先,通過開閉氣缸11使門部2打開規定時間,由此將規定量的存積于回收砂料斗I的使用完畢的自硬型砂投入再生處理槽3。接下來,在再生處理槽3,使投入的自硬型砂彼此摩擦,由此研磨該自硬型砂。由此,將該自硬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剝離,使該自硬型砂再生。
[0031]其后,因研磨該自硬型砂產生的微粉即被剝離的粘合劑等,與再生的自硬型砂、SP再生砂從再生處理槽3落下,投入流動槽4的流動部8。在流動槽4中,通過送風機12的工作,經由通風道10連續地對空氣室7供給空氣。因此,該空氣室7的空氣通過狹縫15連續地向流動部8噴出。通過因來自該狹縫15的空氣產生的流動部8的向上的氣流,使該流動部8內的微粉以及再生砂懸浮,并且朝向傾斜地配設的流動床6的下游側(圖1的箭頭Yl的方向)被輸送。其中,“輸送”還包括微粉以及再生砂懸浮并且朝向傾斜的下方移動的情況。
[0032]此外,通過上述未圖示的集塵器的工作,在吸塵罩5產生朝向集塵器的上升氣流。因此,在該流動部8內的微粉以及再生砂懸浮并且輸送時,沉降速度慢的微粉被在吸塵罩5內上升的氣流捕捉收集,從而被上述未圖示的集塵器回收。而且,空氣中的沉降速度快的再生砂不上升而保持原樣朝向流動床6的前端被輸送,從砂排出口 9排出。而且,該排出的再生砂被未圖示的回收單元回收,并再利用。
[0033]此外,在本發明中,流動槽4的流動床6具備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13和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14,并以使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的端部13a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端部14a的間隙成為用于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15。
[0034]根據本結構,能夠形成對流動部8供給空氣的多個傾斜狀的狹縫15,該狹縫15的流動部8側的開口比水平更向下。因此,即使在流動部8內微粉以及再生砂正懸浮的時候停止送風機12,微粉以及再生砂也朝流動部8側,即、底部部件14的谷部落下。因此,具有能夠防止微粉、再生砂進入狹縫15而堵塞該狹縫15的優點。另外,其結果,在停止了再生處理槽3的再生處理后,將流動部8內的微粉收集,并且不等到再生砂完全排出,也能夠停止送風機12,從而也具有能夠節約電力的優點。
[0035]此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雖在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配設整流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圓棒16),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省略該整流部件。但是,配設該整流部件是更加優選的,對該點進行詳述。
[0036]在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未配設整流部件的情況下,存在從對置的狹縫15噴出的空氣碰撞而產生紊流。但是,在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配設了整流部件的情況下,從對置的狹縫15噴出的空氣與整流部件碰撞而改變方向,因此噴出的空氣彼此不會相互碰撞。因此,能夠使紊流減少并調整氣流,由此存在提高微粉除去效果的優點。另夕卜,再生砂的砂粒與整流部件碰撞,而產生附著于砂粒的微粉掉落的效果。
[0037]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在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以確保與該底部部件14的內表面的間隙的狀態下配設整流部件,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整流部件與該底部部件14的內表面接觸。
[0038]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作為該整流部件使用了圓棒16,但不局限于此,作為整流部件其他的例如可舉出方棒、六角棒、五角棒等。但是,作為整流部件更加優選使用圓棒16,對該點進行詳述。
[0039]如圖4所示,在谷形的底部部件14的谷部空間配設了圓棒16作為整流部件的情況下,在圓棒16的兩側下部產生再生砂的砂粒靜止而成的堆積物。該堆積物的上表面在圓棒16的附近形成圓滑的曲面。從對置的狹縫15噴出的空氣被該曲面引導而向上反轉,從而沿相同的方向行進,因此與在自由的狀態下空氣彼此碰撞的情況相比,具有減少風速的紊流的優點。
[0040]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樣,山形的覆蓋部件13與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與流動槽4的再生砂以及微粉的輸送方向(圖1的箭頭Yl的方向)正交的剖面(圖2的剖面)中,以使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但是,本發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山形的覆蓋部件13與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流動槽4的再生砂以及微粉的輸送方向(圖1的箭頭Yl的方向),即、在圖1的剖面中以使山形的覆蓋部件13在上、谷形的底部部件14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
[0041]若這樣配置,則微粉、再生砂按順序越過并進入覆蓋部件13的山形部分,再生砂完全排出要花費時間,但再生砂的砂粒與覆蓋部件13的山形部分碰撞的次數也增加,由此附著于該砂粒的微粉掉落的效果也變好。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分開(分級)微粉與再生砂。
[0042]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山形的覆蓋部件13以及谷形的底部部件14由等邊山形鋼制作,山的角度Al以及谷的角度A2(參照圖5)為90度。但是,不限定于此,該山形的覆蓋部件13以及谷形的底部部件14也可以將鐵板折彎而制作,該山的角度Al以及谷的角度A2也不限定為90度。
[0043]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雖示出了用于堿性苯酚自硬工序的自硬型砂的再生的例子,但本發明不限定于此。本發明不僅能夠在用于有機自硬工序的自硬型砂的再生、還能夠在用于無機自硬工序的自硬型砂的再生中適用。此外,作為能夠適用的有機自硬工序,例如可舉出,上述的堿性苯酚、呋喃、苯酚氨基甲酸乙酯等的有機自硬工序。另外,作為能夠適用的無機自硬工序,例如可舉出,使用了水玻璃的無機自硬工序。
[0044]另外,本發明不限定于自硬型砂的再生,也能夠在其他的例如,濕型砂、使了用有機粘合劑的型砂、使用了無機粘合劑的型砂等型砂的再生中適用。
[0045]以下,列舉在本說明書以及附圖中使用了的主要的附圖標記。
[0046]1...回收砂料斗;3...再生處理槽;4...流動槽;5...吸塵罩;6...流動床;13...山形的覆蓋部件;13a...山形的覆蓋部件的端部;14...谷形的底部部件;14a...谷形的底部部件的端部;15...狹縫;16...整流部件;Y1...流動槽的再生砂以及微粉的輸送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型砂的再生裝置,具備:再生處理槽,其使型砂的表層部的粘合劑剝離而使該型砂再生;流動槽,其上游側上部與所述再生處理槽的下部連通連結,并對從該再生處理槽落下的再生砂以及微粉進行輸送;以及吸塵罩,其下部與所述流動槽的下游側上部連通連結,將該流動槽內的所述微粉收集,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動槽的流動床具備多個山形的覆蓋部件及多個谷形的底部部件,并以使該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該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配置,該山形的覆蓋部件的端部與該谷形的底部部件的端部的間隙成為用于供給空氣的傾斜狀的狹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再生砂以及微粉在所述流動槽中的輸送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所述山形的覆蓋部件與所述谷形的底部部件以使所述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所述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被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再生砂以及微粉在所述流動槽中的輸送方向上,所述山形的覆蓋部件與所述谷形的底部部件以使所述山形的覆蓋部件在上、所述谷形的底部部件在下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交互地被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形的底部部件的谷部空間配設了整流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型砂的再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為圓棒。
【文檔編號】B22C5/10GK104379275SQ201380030840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明者】青木之典 申請人:新東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