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3336909閱讀:375來源:國知局
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包括內磨機和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以及內磨機控制系統,內磨機具有移動底座和升降機構以及內磨機構,移動底座與行走油缸構成驅動連接;內磨機構具有支撐底座,支撐底座通過鉸鏈機構安裝在升降機構的升降平臺的上方,支撐底座上裝有內磨電機,內磨電機與磨頭構成驅動連接;內磨機控制系統具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過超聲波測距儀A、B和光電限位開關采集相關的參數信號,并驅動內磨機對球墨鑄鐵管承口的D5面進行內磨;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球墨鑄鐵管承口的D5面軸向和徑向的全自動內磨,不僅節約了人工成本,而且確保了內磨質量,提高了球墨鑄鐵管的裝配質量和安裝效率。
【專利說明】—種球墨鑄鐵管承口 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 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球墨鑄鐵管的承口作為兩根管體的連接部位,承口內壁的光滑性對于管體的安裝和密封顯得尤為重要。球墨鑄鐵管承口的內壁上具有一個環狀加強筋,在加強筋的內側的承口管壁上設有一個下沉的凹槽。在生產加工中,為了便于區分,將球墨鑄鐵管承口的外端面、加強筋的外側面、加強筋的上頂面和加強筋的內側面以及凹槽的底部槽面依次稱為Dl面、D2面、D3面和D4面以及D5面,其中D5面是兩根球墨鑄鐵管連接時安裝密封的位置。然而,D5面在工藝范圍內往往存在粘鐵現象,如果粘鐵處理不歸整,連接以后,試水壓時會出現滲水情況,造成管線安裝失敗。因此,采用合適的工藝去除球墨鑄鐵管承口的D5面上的粘鐵就顯得尤為重要。
[0003]然而,市面上沒有開發專用的內磨設備,當前主要是依靠人工使用角磨機對D5面進行內磨,這樣就帶來了如下問題:(I)工人勞動量大,并且在人工打磨時,產生的鐵屑很容易被工人吸入到人體中,嚴重危害工人的生命安全;(2)不同規格的球墨鑄鐵管,對D5面的內磨要求也不同,操作起來費時費力;(3)人工對D5面的內磨,完全憑經驗,隨意性太大,內磨質量不標準,有時由于D5面的不平整性,致使兩根球墨鑄鐵管相連接時,安裝困難,裝配質量不高,出現滲水現象。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依靠人工使用角磨機對球墨鑄鐵管承口的D5面進行內磨時,工人勞動量大,打磨工作費時費力,而且由于人工打磨,隨意性大,致使D5面的內磨質量不標準,球墨鑄鐵管安裝困難和裝配質量低下的問題,為此提供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 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是: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 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包括內磨機和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以及內磨機控制系統,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具有拖輪旋轉工位,拖輪旋轉工位上放置有球墨鑄鐵管,拖輪旋轉工位的右側設置有擋輪,其特征是:所述內磨機具有移動底座和升降機構以及內磨機構,移動底座放置在導軌上,并與行走油缸構成驅動連接,移動底座上裝有升降支架,升降支架的前后兩側各裝有一個升降滑座;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有升降油缸和前、后升降桿以及升降平臺,升降油缸吊裝在升降支架的正中部,前、后升降桿對應安裝在升降支架前后側的兩個升降滑座中,并且前、后升降桿的上端和升降油缸活塞桿的端部均與升降平臺的底部固定連接;內磨機構具有支撐底座,支撐底座通過鉸鏈機構安裝在升降平臺的上方,且在支撐底座與升降平臺的前側或后側裝有預緊彈簧,支撐底座上裝有并排布置的內磨電機和軸承座,軸承座中裝有轉軸,轉軸的一端通過同步帶與內磨電機構成驅動連接,另一端安裝有磨頭,磨頭與球墨鑄鐵管承口部位的D5面相對應;所述內磨機控制系統具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分別與行走油缸和升降油缸以及內磨電機構成驅動連接,PLC控制器同時與超聲波測距儀A和超聲波測距儀B以及光電限位開關構成通訊連接,所述超聲波測距儀A、B分別對應安裝在球墨鑄鐵管承口的上下兩端,所述光電限位開關具有兩個,兩個光電限位開關分別布置在移動底座的左右兩側。
[0006]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轉軸與導軌同向布置安裝。
[0007]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預緊彈簧的下端設有鎖緊螺栓,鎖緊螺栓安裝在升降平臺上,預緊彈簧的上端與支撐底座固定連接。
[0008]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導軌具有兩根,呈并排布置,所述移動底座下方設有四個滾輪,四個滾輪以兩兩相互對應呈兩排布置,其中兩排滾輪對應放置在兩根導軌上。
[0009]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鉸鏈機構具有一根旋轉中心軸,旋轉中心軸的兩端分別裝在兩個一號固定座上,一號固定座安裝在支撐底座的底部,旋轉中心軸的中部安裝在兩個二號固定座上,兩個二號固定座分別與兩個一號固定座相對應,二號固定座安裝在升降平臺上。
[0010]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實現了對球墨鑄鐵管承口的D5面軸向和徑向的全自動內磨,不僅節約了人工成本,避免了用角磨機打磨產生的鐵屑對人體的危害,而且確保了內磨質量,提高了球墨鑄鐵管的裝配質量和安裝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圖1中內磨機的K向視圖;
[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球墨鑄鐵管的剖面視圖;
[0014]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控制系統的結構框圖。
[0015]圖中:1 一移動底座,2—導軌,3—行走油缸,4一升降支架,5—升降滑座,6—升降油缸,7—前升降桿,8—后升降桿,9—升降平臺,10—活塞桿,11—支撐底座,12—預緊彈簧,13—鎖緊螺栓,14 一內磨電機,15—軸承座,16—轉軸,17—同步帶,18—磨頭,19—球墨鑄鐵管,20—7承口,21—D5面,22—PLC控制器,23—超聲波測距儀A,24—超聲波測距儀B,25—光電限位開關,26—滾輪,27—旋轉中心軸,28—一號固定座,29—二號固定座,30—拖輪旋轉工位,31—擋輪,32 — Dl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參見圖1-4,本實用新型包括有內磨機和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以及內磨機控制系統,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具有拖輪旋轉工位30,拖輪旋轉工位30上放置有球墨鑄鐵管19,拖輪旋轉工位30的右側設置有擋輪31,所述內磨機具有移動底座I和升降機構以及內磨機構,移動底座I放置在導軌2上,并與行走油缸3構成驅動連接,移動底座I上裝有升降支架4,升降支架4的前后兩側各裝有一個升降滑座5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有升降油缸6和前、后升降桿7、8以及升降平臺9,升降油缸6吊裝在升降支架4的正中部,前、后升降桿7、8對應安裝在升降支架4前后側的兩個升降滑座5中,并且前、后升降桿7、8的上端和升降油缸6的活塞桿10的端部均與升降平臺9的底部固定連接;內磨機構具有支撐底座11,支撐底座11通過鉸鏈機構安裝在升降平臺9的上方,且在支撐底座11與升降平臺9的前側或后側裝有預緊彈簧12,支撐底座11上裝有并排布置的內磨電機14和軸承座15,軸承座15中裝有轉軸16,轉軸16的一端通過同步帶17與內磨電機14構成驅動連接,另一端安裝有磨頭18,磨頭18與球墨鑄鐵管19承口 20部位的D5面21相對應;所述內磨機控制系統具有PLC控制器22,PLC控制器22分別與行走油缸3和升降油缸6以及內磨電機14構成驅動連接,PLC控制器22同時與超聲波測距儀A23和超聲波測距儀B24以及光電限位開關25構成通訊連接,所述超聲波測距儀A23和超聲波測距儀B24分別對應安裝在球墨鑄鐵管19承口 20的上下兩端,所述光電限位開關25具有兩個,兩個光電限位開關25分別布置在移動底座I的左右兩側。
[0017]本實施例中所述轉軸16與導軌2同向布置安裝。
[0018]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緊彈簧12的下端設有鎖緊螺栓13,鎖緊螺栓13安裝在升降平臺9上,預緊彈簧12的上端與支撐底座11固定連接。
[0019]本實施例中所述導軌2具有兩根,呈并排布置,所述移動底座I下方設有四個滾輪26,四個滾輪26以兩兩相互對應呈兩排布置,其中兩排滾輪26對應放置在兩根導軌2上。
[0020]參見圖1、圖2,本實施例中所述鉸鏈機構具有一根旋轉中心軸27,旋轉中心軸27的兩端分別裝在兩個一號固定座28上,一號固定座28安裝在支撐底座11的底部,旋轉中心軸27的中部安裝在兩個二號固定座29上,兩個二號固定座29分別與兩個一號固定座28相對應,二號固定座29安裝在升降平臺9上。
[0021]參見圖3,圖3為本實施例中球墨鑄鐵管19的剖面視圖,其中球墨鑄鐵管19承口20外部的端口面為Dl面32,Dl面32與擋輪31相對應,球墨鑄鐵管19承口 20內部的凹槽面為D5面21。
[0022]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方式如下:
[0023](I)噴完鋅球的球墨鑄鐵管19通過外部無驅動梁自動進入到拖輪旋轉工位30上,當球墨鑄鐵管19承口 20的Dl面32與擋輪31相接觸時,球墨鑄鐵管19放置到位,此時球墨鑄鐵管19在拖輪旋轉工位19的作用下開始作自轉運動;
[0024](2)超聲波測距儀A23檢測球墨鑄鐵管19的規格參數,并將參數信號傳輸給PLC控制器22,PLC控制器22根據超聲波測距儀A23反饋的參數信號確定此規格的球墨鑄鐵管19的相關的參數信號(例如:行走油缸3和升降油缸6的行程以及通過該形程確定的磨頭18的軸向和徑向進給量);
[0025](3) PLC控制器22根據設定的參數信號控制行走油缸3開始推動內磨機沿著導軌2向左運動,通過光電限位開關25對內磨機進行定位,內磨機的磨頭18伸入到球墨鑄鐵管19的承口 20內部,并與D5面21相對應,此時PLC控制器22控制內磨電機14啟動,內磨電機14帶動磨頭18旋轉;
[0026](4) PLC控制器22根據設定的參數信號控制升降油缸6啟動下行,開始對D5面21進行內磨;
[0027](5)調節預緊彈簧12下端的鎖緊螺栓13,確保預緊彈簧12維持一定的拉力,使得磨頭18始終保持與D5面21以相同的面接觸進行內磨;
[0028](6) 一分鐘之后,PLC控制器22控制升降油缸6上行,同時驅動行走油缸3后退,從而完成一個內磨循環;
[0029](7)在以上內磨過程中,超聲波測距儀B24專門對磨頭18的直徑的磨損情況進行測量,并將采集的數據反饋給PLC控制器22,PLC控制器22對升降油缸6的行程進行修正, 從而確保不同直徑的磨頭18和球墨鑄鐵管19承口 20的D5面21始終維持相對的額度。
【權利要求】
1.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 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包括內磨機和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以及內磨機控制系統,球墨鑄鐵管給進機構具有拖輪旋轉工位,拖輪旋轉工位上放置有球墨鑄鐵管,拖輪旋轉工位的右側設置有擋輪,其特征是:所述內磨機具有移動底座和升降機構以及內磨機構,移動底座放置在導軌上,并與行走油缸構成驅動連接,移動底座上裝有升降支架,升降支架的前后兩側各裝有一個升降滑座;所述升降機構包括有升降油缸和前、后升降桿以及升降平臺,升降油缸吊裝在升降支架的正中部,前、后升降桿對應安裝在升降支架前后側的兩個升降滑座中,并且前、后升降桿的上端和升降油缸活塞桿的端部均與升降平臺的底部固定連接;內磨機構具有支撐底座,支撐底座通過鉸鏈機構安裝在升降平臺的上方,且在支撐底座與升降平臺的前側或后側裝有預緊彈簧,支撐底座上裝有并排布置的內磨電機和軸承座,軸承座中裝有轉軸,轉軸的一端通過同步帶與內磨電機構成驅動連接,另一端安裝有磨頭;所述內磨機控制系統具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分別與行走油缸和升降油缸以及內磨電機構成驅動連接,PLC控制器同時與超聲波測距儀A和超聲波測距儀B以及光電限位開關構成通訊連接,所述超聲波測距儀A、B分別對應安裝在球墨鑄鐵管承口的上下兩端,所述光電限位開關具有兩個,兩個光電限位開關分別布置在移動底座的左右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轉軸與導軌同向布置安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預緊彈簧的下端設有鎖緊螺栓,鎖緊螺栓安裝在升降平臺上,預緊彈簧的上端與支撐底座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導軌具有兩根,呈并排布置,所述移動底座下方設有四個滾輪,四個滾輪以兩兩相互對應呈兩排布置,其中兩排滾輪對應放置在兩根導軌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球墨鑄鐵管承口D5面全自動內磨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鉸鏈機構具有一根旋轉中心軸,旋轉中心軸的兩端分別裝在兩個一號固定座上,一號固定座安裝在支撐底座的底部,旋轉中心軸的中部安裝在兩個二號固定座上,兩個二號固定座分別與兩個一號固定座相對應,二號固定座安裝在升降平臺上。
【文檔編號】B24B19/02GK204171823SQ201420596802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6日
【發明者】王利君, 占文彬, 秦勝, 楊維志, 王良全 申請人:黃石新興管業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