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有色金屬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紫雜銅精煉用多元中間合金及其制備和應用。
背景技術:
我國銅資源匱乏,目前廢雜銅的再生利用已成為彌補銅資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但廢雜銅直接重熔再生過程中,若處理不斷,將顯著降低再生產品的質量。采用成分較為單純的廢舊導線、電纜、匯流排等紫雜銅原料直接重熔制備電工、電力、電子用銅材,是我國銅加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行業中對于紫雜銅的重熔精煉,通常采用的是加磷(P)脫氧,部分企業采用加稀土精煉變質;對于全部采用紫雜銅熔煉的情況,少數企業還采用吹氣精煉等方法。已有的精煉方法各有特點,但均難以達到理想的精煉效果或成本增加。
實際上,盡管紫雜銅成分較為單一,但因其已使用過,在其作為電氣元件使用時,表面通常進行過一些特殊處理,如鍍錫、鍍銀、鍍鉻、包覆橡膠套等,并與各種設施進行過連接,異質元素在連接處可通過擴散進入其中;在回收和預處理過程中通常采用火法剝皮,必然造成紫雜銅表面嚴重氧化,且部分鍍層雜質仍然可能保留在其表面。因此,在再生利用過程中必須對重熔的銅水進行強化脫氧與綜合精煉,才能獲得等值或增值的再生紫銅產品。單一的加P方法只能起到脫氧作用,且P在銅水中的殘留量難以控制;添加稀土元素具有脫氧、細化晶粒、凈化熔體作用,因為稀土元素Ce、La等易與銅熔體中的Pb、Bi、O等雜質反應,生成高熔點化合物,一部分作為細小質點可成為結晶核心,另一部分被當做熔渣排出,但熔渣太多容易降低熔體的流動性,不利于鑄造成形;向熔體中吹入氮氣、氬氣等惰性氣體,的確可以強化精煉,降低熔體中的雜質和氣體,但操作麻煩,成本較高,且還可能引入其它雜質。因此,設計更為簡便易行,效果更佳的紫雜銅精煉方法,是行業內一直特別關注的技術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已有紫雜銅重熔精煉方法操作復雜,成本較高,效果不佳等問題,提供一種紫雜銅精煉用多元中間合金及其制備和應用,以實現紫雜銅的等值或增值再生利用。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紫雜銅精煉用多元中間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中間合金包括Cu、P、La、B四種元素,各元素質量百分比分別為:P:6~15%,La:2~5%,B:1~3%,不可避免的雜質:<0.2%,余量:Cu。
進一步地,經優化的各組元質量百分比分別為:P:8~12%,La:2.5~3.5%,B:1.5~2.5%,不可避免的雜質:<0.2%,余量:Cu。
本發明的紫雜銅精煉用多元中間合金的制備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將電解銅加入熔煉裝置中進行熔化,熔煉溫度為1150℃~1160℃,熔化后控制熔體溫度在1140℃~1150℃,采用木炭和石墨鱗片作為覆蓋劑以保證合金液的真空狀態;
(2)將Cu-P合金、Cu-La合金和Cu-B合金加入到步驟(1)產生的銅熔液中攪拌至熔化,靜置,排渣,澆入模具成形。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2)中,所述Cu-P合金中,P元素占Cu-P合金總質量的40-50%;所述Cu-B合金中,B元素占Cu-B合金總質量的20-30%;所述Cu-La合金中,La元素占Cu-La合金總質量的25-35%。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紫雜銅精煉用多元中間合金的應用,將按上述方法制備的多元中間合金塊體,破碎成小塊;澆注前在熔煉爐內加入這種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控制方法:對于采用100%紫雜銅原料熔煉,每噸熔體加4~7kg;對于采用30~70%紫雜銅原料熔煉,每噸熔體加3~6kg;加入該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控制在每噸熔體加0.5~3.0kg,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進一步地,澆注前在熔煉爐內加入這種多元中間合金碎塊,經優化的加入量控制方法:對于采用100%紫雜銅原料熔煉,每噸熔體加4~5.5kg;對于采用30~70%紫雜銅原料熔煉,每噸熔體加3.5~4.5kg。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經優化的加入量控制在每噸熔體加1.0~2.0kg。
本發明將Cu-P、Cu-La、Cu-B三種二元中間合金熔制到一起,形成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可使P、La、B三種元素的作用得到更有效利用。精煉過程中P主要用于脫氧,并殘留部分在熔體中,以提高熔體流動性。稀土元素La化學性質非常活撥,可與銅熔體中的Pb、Bi、O等雜質反應,生成高熔點化合物,一部分作為細小質點可稱為結晶核心,由此細化鑄錠晶粒,其余部分被當做熔渣排出;微量殘留La與Cu形成中間化合物,也可細化晶粒并提高紫銅耐腐蝕性能;稀土還能有效加速P和B在熔體中與雜質元素的反應,縮短精煉時間;因La分擔了部分脫氧任務,使P元素能有微量殘留。本發明經多次生產試驗確定了上述使用方法,可使P元素在銅熔體中的有效殘留量達0.003~0.01%,保證銅熔體具有良好的流動性。B元素在銅中溶解度極小,可與熔體中的Fe元素反應,生成高熔點雜質排出,因此降低Fe含量,降低紫銅加工成品的脆性;且經B精煉后,紫銅的氫病傾向將顯著減小。在連續鑄造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長,熔體內已有的中間合金逐漸消耗,精煉作用降低。為了保證鑄錠組織均勻,產品質量穩定,需要定期向鑄造線的熔體內補充適量中間合金精煉劑,但加入量應適當控制,加入太多會造成熔渣過多,降低熔體流動性,從而影響鑄錠質量。
與現有紫雜銅精煉方法相比,本發明所產生的積極效果是:(1)本發明將Cu-P、Cu-La、Cu-B三種二元中間合金熔制到一起,形成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簡化了精煉操作,節約了熔煉成本。對于采用100%紫雜銅原料進行熔煉的情況,常規方法需要加入Cu-13P中間合金達6~7kg/噸熔體,且不能保證達到良好精煉效果;采用本發明只需加入中間合金4~5kg/噸熔體,且精煉效果好。(2)采用本發明的Cu-P-La-B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通過在熔煉和鑄造過程對紫雜銅進行強化精煉,達到了良好的脫氧去渣效果,而且Pb、Bi、Sn、Fe等有害雜質元素均有降低,鑄錠組織細化,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生產的銅排產品質量與采用陰極銅為原料生產的銅排相當,且操作簡便,成本較低。(3)通過采用本發明的中間合金,熔渣不易粘連爐壁,更易于排出,使后續清爐工作變得更為簡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對比例對本發明作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將電解銅加入熔煉裝置中進行熔化,熔煉溫度為1150℃~1160℃,熔化后控制熔體溫度在1140℃~1150℃,采用木炭和石墨鱗片作為覆蓋劑以保證合金液的真空狀態;將含P元素50%的Cu-P合金、含La元素30%的Cu-La合金和含B元素20%的Cu-B合金加入銅熔液中攪拌至熔化,電解銅、Cu-P、Cu-La和Cu-B的重量份數比為2∶1∶0.5∶0.5,將熔液靜置,排渣,澆入模具成形得到中間合金Cu-10P-3La-2B,破碎成小塊;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澆注前在熔煉爐內直接加入上述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實施例2
將電解銅加入熔煉裝置中進行熔化,熔煉溫度為1150℃~1160℃,熔化后控制熔體溫度在1140℃~1150℃,采用木炭和石墨鱗片作為覆蓋劑以保證合金液的真空狀態;將含P元素48%的Cu-P合金、含La元素32%的Cu-La合金和含B元素20%的Cu-B合金加入銅熔液中攪拌至熔化,電解銅、Cu-P、Cu-La和Cu-B的重量份數比為1∶1∶0.25∶0.2,將熔液靜置,排渣,澆入模具成形得到中間合金Cu-12P-2La-1B,破碎成小塊;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澆注前在熔煉爐內直接加入上述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對比例1
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不添加中間合金,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
對比例2
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澆注前在熔煉爐內添加Cu-13P中間合金4.2kg/噸熔體,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1.5kg/噸熔體,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
對比例3
采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中間合金Cu-12P-2La-1B,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澆注前在熔煉爐內直接加入上述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對比例4
采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Cu-10P-3La-2B,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澆注前在熔煉爐內直接加入上述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對比例5
采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Cu-10P-3La-2B,采用100%紫雜銅為原料,采用水平連鑄法制備鑄錠,通過擠壓法生產T2紫銅排;澆注前在熔煉爐內直接加入上述多元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劑后,對熔體進行充分攪拌、扒渣并靜置15~30分鐘再澆注。在連續鑄造過程中,在保溫鑄造爐內定期向熔體內加入該中間合金碎塊,加入量如表1所示,加入部位與結晶器入口的距離不少于0.5m。
各實施例和對比例相關參數及效果均列入表1。
表1 實施例和對比例工藝參數與效果對比
生產試驗表明,按本發明的方法實施對100%紫雜銅原料熔煉的熔體進行精煉處理,如實施例1和實施例2,最終擠壓的T2紫銅排與采用陰極銅為原料制備的銅排質量相當,力學性能和導電性能分別達到國標GB/T 4423-1992和GB/T 14953-1994要求。從對比例1發現,若對100%紫雜銅原料直接熔煉而不加精煉劑,擠壓后銅排軟態下的導電率為87~92%IACS,對比實施例1,表明本發明的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及應用方法效果明顯。對比例2僅采用Cu-P精煉方法,雖然熔渣較少,銅排抗拉強度較高,但塑性顯著降低,導電率也有下降,表明其中仍含有較高雜質。如Fe、Ti等雜質含量高,通常會造成銅排抗拉強度提高,而伸長率和導電率降低;伸長率的顯著變化,也體現了晶粒細化程度的區別。實施例1因加入稀土La和B,使合金晶粒組織明顯細化,因此塑性好,強度性能也較高。
實施例2采用本發明范圍的含較低La和B的多元精煉劑Cu-12P-2La-1B,通過適當增加熔煉爐內的加入量,也能達到很好的精煉效果,銅排性能滿足國標要求;對比例3雖然也采用Cu-12P-2La-1B多元中間合金精煉,但加入量太多,熔渣增加,降低銅水流動性能,影響鑄錠質量;對比例4是與實施例1作對比,僅在熔煉爐內加入中間合金精煉,在保溫鑄造爐內不加,隨著鑄造時間延長,銅水中的P、La、B元素逐漸降低,結果造成銅排性能不均,先好后壞;對比例5也是與實施例1進行對比,在保溫鑄造爐內也加入與熔煉爐內同樣多的中間合金進行精煉,不僅造成熔渣過多,影響鑄錠質量,降低精煉效果,而且增加生產成本。
總之,上述實施例和對比例表明,采用本發明的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及應用方法,可以使紫雜銅得到充分脫氧、除雜精煉,擠壓銅排可達到標準和用戶要求;而相比之下,不采用本發明的多元中間合金精煉劑或不按其應用方法操作,總會帶來一些問題,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