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紅薯專用有機肥的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一種有機肥生產工藝,尤其涉及一種紅薯專用有機肥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0002]紅薯(學名:Ipomoeabatatas)又名地瓜、番薯,是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的塊根,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釀酒、制酒精。紅薯的含熱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飯低很多,所以吃紅薯不必擔心發胖,相反吃紅薯可起到減肥作用。紅薯中還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紅薯被用作居民的主食,被人們廣泛的接收和喜愛。在我國以紅薯為代表的薯類也被中國營養協會推薦為居民膳食寶塔中推薦的食物之一,為居民的營養膳食結構提供必需的纖維素、微量元素及碳水化合物。紅薯中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營養價值很高。紅薯中纖維素含量較高,與紅薯中的一些多糖及微量物質相互協同可保持血管彈性,對預防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同時紅薯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葉酸,這些物質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效果,可有效預防癌癥的發生,因此紅薯還是一類具有抗癌防癌效果的食品。隨著科學家對紅薯保健功效研宄的深入,人們對紅薯的喜愛程度越來越高,紅薯的種植范圍也越來越廣泛。
[0003]傳統種植紅薯都是使用無機化肥,其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土地肥效保持力差,且不能進行連續種作,而普通農家肥的肥效不能滿足紅薯的生長需要,因此急需一種肥效高、改良土壤的生物有機肥。
【發明內容】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紅薯專用有機肥的生產工藝。
[0005]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0006]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紅薯專用有機肥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紅薯專用有機肥用新鮮紅薯藤、貝殼、動物糞便混合,加入生物菌塊處理,然后加入蚯蚓處理,最后與印楝枝和艾納香發酵制得。
[0007]進一步的,包括以下步驟:
[0008]I)將50?100份新鮮紅薯藤打碎,10?20份貝殼打磨成粉末,然后與30?69份動物糞便混合,加入I?3份生物菌塊混合均勻,堆放密閉發酵20?30天;
[0009]2)將步驟I)處理的物料散開,使其降至自然溫度,然后堆放在溫室大棚中,堆放厚度20?30cm,堆放寬度I?2m,然后在夜間按0.5?3萬條/平方米放入蚯蚓,保持大棚溫度在20?26°C ;對大棚每隔I天噴灑大豆漿液,使得物料濕潤即可;每隔3天噴灑濃度為10?20ppm的維生素溶液,是的物料濕潤即可,培養20?30天;
[0010]3)將步驟2)的蚯蚓分離,得到蚯蚓糞便;
[0011]4)將5?10份帶有樹葉的印楝枝打碎,然后將2?5份艾納香打碎,與蚯蚓糞便混合后密閉發酵10?20天,得到紅薯專用有機肥。
[0012]進一步的,所述的動物糞便為牛糞。
[0013]進一步的,所述的蚯蚓為赤子愛勝蚓。
[0014]進一步的,所述的微生物菌塊包括球孢鏈霉菌、丁香苷鏈霉菌、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其微生物數量在IX10卜9個/g。
[0015]進一步的,所述的大豆漿液的制作工藝為:將I?10份大豆粉浸泡在1000份清水中10?12ho
[0016]進一步的,所述的維生素包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H和維生素P。
[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本發明采用新鮮紅薯藤作為紅薯有機專用肥的主要原料,其通過生物菌和蚯蚓等一系列處理,是的新鮮紅薯藤中的各元素轉化為植物易于吸收的化合態,同時其各元素及含量與紅薯生長生長所需要的元素及各元素需求量相似,能滿足紅薯的生長需要;
[0019]2、本發明采用新鮮紅薯藤作為紅薯有機專用肥的主要原料,其水分含量大,且保濕性能強,適合微生物和蚯蚓生長;
[0020]3、本發明的原料有貝殼粉,其通過微生物降解作用和蚯蚓消化系統分泌的多種蛋白酶、幾丁質酶等,將貝殼粉進行分解,形成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可溶性鈣鹽、甲殼素等,從而生產出富含鈣、甲殼素的有機肥;
[0021]4、本發明的生產工藝利用蚯蚓對腥味非常敏感的特點,在原理中添加貝殼粉,可以增進蚯蚓的食欲,并且通過定期噴灑大豆漿液和維生素液,使的蚯蚓的生長和活動更加速度,蚯蚓處理時間減少5?10天;
[0022]5、本發明的原料中包括印楝枝和艾納香,其包括的印楝素和左旋龍腦能夠抑制有害病蟲的生長;通過與糞便混合,其糞便中包括大量的微生物菌體,能夠通過發酵將印楝枝和艾納香中的有效成分快速釋放,達到抑制有害病蟲的目的;
[0023]6、本發明先采用對新鮮紅薯藤、貝殼粉、牛糞進行生物菌發酵,生物菌先對新鮮紅薯藤、貝殼粉、牛糞進行部分分解,然后再用蚯蚓處理,使得蚯蚓處理物料的速度加快;最后再用蚯蚓糞便與印楝枝和艾納香粉末混合發酵,避免印楝枝和艾納香中包括的成分抑制蚯蚓的生長,也避免蚯蚓分解印楝枝和艾納香中包括的印楝素和左旋龍腦等成分;
[0024]7、本發明的有機質經過2次發酵和I次蚯蚓消化,所形成的有機質質量高、易溶于土壤中,易被植物吸收。促進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水性、保肥力、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加,使土壤吸收養分和儲存養分的能力增強,從源頭上解決化肥施用次數多、量大、易流失,利用率低等問題。經蚯蚓消化后的有機質顆粒細小,表面面積比消化前提高100倍以上,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土壤與空氣接觸,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板結的問題,而且可以進行連續種植紅薯。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進一步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6]實施例一
[0027]1、原料準備
[0028]新鮮紅薯藤;
[0029]貝殼,新鮮;
[0030]動物糞便,牛糞;
[0031]生物菌塊,包括球孢鏈霉菌、丁香苷鏈霉菌、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其微生物數量在I X 17?9個/g;
[0032]帶有樹葉的印楝枝;
[0033]艾納香,新鮮;
[0034]大豆漿液,將I份大豆粉浸泡在1000份清水中10?12h ;
[0035]1ppm的維生素溶液,維生素包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H和維生素P ;
[0036]蚯蚓,赤子愛勝蚓;
[0037]2、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38]I)將50份新鮮紅薯藤打碎,10份貝殼打磨成粉末,然后與30份動物糞便混合,加入I份生物菌塊混合均勻,堆放密閉發酵20天;
[0039]2)將步驟I)處理的物料散開,使其降至自然溫度,然后堆放在溫室大棚中,堆放厚度20cm,堆放寬度I?2m,然后在夜間按0.5萬條/平方米放入蚯蚓,保持大棚溫度在20?26°C;對大棚每隔I天噴灑大豆漿液,使得物料濕潤即可;每隔3天噴灑濃度為1ppm的維生素溶液,是的物料濕潤即可,培養20天;
[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