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業用有機硅消泡劑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化工消泡劑的制造領域,涉及一種烷基聚硅氧烷的制備及其與多種助劑的配比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在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如抗生素、味精生產中的發酵,豆制品制作,糖蜜蒸煮,印染,制漿造紙,石油化工,油漆涂料和洗滌劑等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泡沫,如不及時消除,則要使生產繼續進行將會十分困難,有的則根本無法進行,有的雖能勉強,但卻會帶來許多損失。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泡沫,則極為重要。
盡管消除泡沫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物理法、機械法、化學法等,但是,使用化學試劑作消泡劑消除泡沫,是目前廣為采用而又經濟有效的方法。
消泡劑種類繁多,〔1-8〕但大致可歸結為三大類一是聚醚型;二是各類有機硅化合物;三是有機硅化合物與聚醚的共聚物。目前國內產品多屬聚醚型,物態為液體或乳狀液。其不足之處是消泡速度慢,用量較大,抑泡性能欠佳,有一定毒性,特別用于醫藥、食品工業生產不理想。相比之下,有機硅類消泡劑可以多方面彌補聚醚型消泡劑之不足。
但是,現有的有機硅類消泡劑多數亦為液體或乳劑(國內未見有固體型),起消泡作用的為單一硅化物,所以不很理想,如用量大,使用面窄,即一種消泡劑大都只適用于很少幾種特定的泡沫體系,同時在運輸、使用和保存諸方面也不便。
為彌補已有技術之不足,本發明設計了一種新型有機硅消泡劑的生產方法,用這種方法生產的消泡劑稱為SD-01型醫、食等工業用有機硅消泡劑。
本發明的總構思是先合成一種特定結構的聚硅氧烷油(I),再選擇適當的固體助劑,按一定比例進行復配而得有機硅消泡劑。
本發明分三個過程進行一、聚硅氧烷油(I)的合成本發明所采用的硅油(I)是含有烷氧基和羥基的聚烷基硅氧烷,結構式如下
其中,R1是甲基,或乙基、或乙基、丙基、甲基等的混合基團;R2是H,或甲基,或乙基,或丙基;n與(m+1)的比在8∶2-5∶5之間;粘度在20-120cp之間,以60-80cp為佳。
聚硅氧烷油(I)是通過烷基鹵硅烷混合單體回流共水解后,分離而制得。混合單體是以2∶8-5∶5重量比將甲基三鹵硅烷和二甲基二鹵硅烷混合而成,加水量為單體總量的1-10%,得20cp-120cp粘度的硅油(I)。
二、本發明所選用的助劑是葡萄糖或葡萄糖鹽,甘露醇或山梨醇,蔗糖或氯化鈉(氧化鉀),三聚磷酸鈉,二氧化硅等。將以上所列各物,按適當的比例逐一全部加入也可。
三、復配制備消泡劑消泡劑各組分配比(均為重量份數)如下甲基硅氧烷油(I) 5~15份三聚磷酸鈉5~30份食鹽 20~70份甘露醇5~10份葡萄糖0~20份白糖 0~70份葡萄糖酸鈣0~20份二氧化硅 1~5份其中,硅油重量與選用助劑總重量之比在1∶10-2∶5之間為宜。室溫下,首先把硅油(I)與二氧化硅混勻為組分A,其余選定組分在適當配比下作為組分B,將A與B充分混合后即得產品。
固體助劑顆粒細度與各組分混合均勻程度直接影響消泡劑的性能。助劑顆粒越細,組分混合越均勻,消泡效果越好。
下面是本發明的幾個實施例實施例1硅油(I)(無色半透明,PH≈7,粘度40cp,折光率1.4027,比重1.207)10份與二氧化硅2份混合均勻,然后與粉碎的10份三聚磷酸鈉、5份甘露醇和70份食鹽混合,充分攪勻,即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30秒,重新鼓泡不超過200ml。
實施例2硅油(I)(無色半透明,PH≈7,折光率1.4040,粘度55cp,比重1.030)取11份與2.5份二氧化硅混合均勻,然后與粉碎的12份三聚磷酸鈉、10份葡萄糖、70份食鹽混合,充分攬勻,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20秒,重新鼓泡不超過150ml。
實施例3硅油(I)(無色半透明,PH≈7 ,粘度60cp,折光率1.4041,比重1.039)20份與5份二氧化硅混合均勻,然后與粉碎的20份三聚磷酸鈉、10份葡萄糖、5份甘露醇、50份食鹽和20份白糖充分攪勻,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11秒,重新鼓泡不超過160ml。
實施例4硅油(I)(無色半透明,PH≈7,粘度62cp,折光率1.4100,比重1.041)15份與3.5份二氧化硅混勻,然后與20份葡萄糖、10份甘露醇、30份食鹽和40份白糖研碎混勻,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155秒,重新鼓泡不超過180ml。
實施例5硅油(I)(無色半透明、粘度38cp,PH≈7,折光率1.4025,比重1.025)18份與5.5份SiO2混勻,然后再與15份三聚磷酸鈉、10份甘露醇和70份白糖充分研碎混勻,便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性能25秒,重新鼓泡不再超過150ml。
實例6硅油(I)(無色半透明、粘度54cp,PH≈7,折光率1.4038,比重1.029)25份與SiO28份先混勻,然后再與20份葡萄糖,10份三聚磷酸鈉、70份食鹽充分混勻,得到白色粉末產品。消泡性能10秒,重新鼓泡不再超過150ml。
實施例7硅油(I)(無色透明,粘度57cp,PH≈7,折光率1.4032,比重1.038)18份與5份SiO2先混合,再與15份三聚磷酸鈉、10份甘露醇和70份白糖混勻,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17秒,重新鼓泡,略起。
實施例8硅油(I)(無色半透明,粘度60cp,PH≈7,折光率1.4078,比重1.039)10份與3份SiO2先混勻,然后再與10份三聚磷酸鈉,10份白糖,5份甘露醇和70份食鹽研碎混勻,得白色粉末產品,消泡速度12秒,重新鼓泡不超過120ml。
下面是本產品所進行的消泡與抑泡性能的實驗1.消泡實驗取100ml 1%聚乙烯醇(平均聚合度為2400)作起泡液,放入500ml量筒中,用標準發泡頭勻速通入N2,使泡沫鼓至500ml刻度處、加入0.02%重量的消泡劑,同時按下秒表記錄泡沫消至110ml以下所需時間,不超過60秒者合格,再重新鼓泡,泡沫高度不再超出300ml刻度處。
2.抑泡實驗取上述起泡液100ml放入500ml量筒中,加入0.02-0.04%(重量)消泡劑,然后勻速通N2鼓泡,泡沫高度不超過250ml刻度處為合格。
表1是本發明實施例1-8中產品的清泡和抑泡性能實驗結果。
本發明生產的消泡劑其優點首先在于所使用的硅油具有特定的結構,同時與多種可溶性鹽以不同比例復配,這樣,不但得到固體粉末狀消泡劑,同時消泡和抑泡性能也進一步提高,用量一般為泡沫體系重量的萬分之一。另外,本消泡劑還具無毒、高效、適應性廣之優點,如經抗生素、味精發酵、豆制品制作、染料生產、涂料、污水體系等的工業規模消泡實踐,效果均良好,并可望在印染,造紙、石油化工、制糖業、洗滌劑等其它工業部門也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發明的消泡劑為固體粉末,因此便于運輸、使用、保存,穩定性良好,一般塑料袋封裝,2年內性能不變。在50℃烘48小時,130℃烘2小時,性能不變,水溶液泡沫體系,pH3-11之間均可使用、泡沫體系溫度高于室溫,效果更好。本發明生產工藝簡單,原料易得,成本適中,與現用聚醚型多種消泡劑相比,一般用費可節約三分之一以上。
表1
注L6X為美國Wyandotte chem.Co.產品;LG109為日本旭電化公司產品(對其它泡沫體系,如肥皂水,其性能大大低于本發明消泡劑);PPE為浙江大學聚醚型消泡劑。參考文獻(1)S.Ross.Chem.Eng.Prog.,63(9)(1967)41-7.(2)R.L.Bass,Chem.and Ind.,912(28-30)(1959).(3)特許公報,昭55-39576。(4)R.S.Bhute,J.scient.Ind.Res.,30,241-9(1971).(5)Farminer,K.W.,Brooke,C.M.,Ger.
offen.2,232,262(1973).(6)Smazhok,M.P.,Krasovskaya,T.A.,Muzovskaya,O.A.,Yakovleva.G.S.,U.S.S.R.345,177(1972).(7)Shin-Etsu Chem.Ind.Co.Ltd.,JpnKokai Tokkyo Koho JP 60,106,507(1985).(8)Yaku bov,S,D,etal.,U.S.S.R.SU 1,161,526.(1985).
權利要求
1.工業用有機硅消泡劑的生產方法 采用硅油與助劑復配混合工藝,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選用具有下列結構的聚硅氧烷作硅油(I),
選葡萄糖或葡萄糖酸鹽,甘露醇或山梨醇,蔗糖或氯化鈉(氯化鉀),三聚磷酸鈉,二氧化硅等作助劑,室溫復配,先將硅油(I)按比例與二氯化硅混合均勻為組分A,再將所選其余助劑混勻為組分B,最后將組分A與B混合均勻,即得無毒高效消泡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聚硅氧烷油(I)結構中的n與(m+1)之比,在8∶2-5∶5之間為宜。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聚硅氧烷油(I)的粘度以20-120cp為宜,60-80cp為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聚硅氧烷油(I)重量與助劑的總重量之比在1∶10-2∶5之間為宜。
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劑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依次為,三聚磷酸鈉 5-30份食 鹽 20-70份甘露醇 5-10份葡萄糖 0-20份白 糖 0-70份葡萄糖酸鈣 0-20份二氧化硅 1-5份山梨醇 5-10份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組分中硅油(I)與二氧化硅的配比為5∶1-3∶1。
全文摘要
工業用有機硅消泡劑的生產方法,屬于有機化工消泡劑的制造領域。選用具有特定結構的聚硅氧烷作硅油。與多種無毒可食類助劑,按1∶10—2∶5的重量比進行復配混合,可得高效粉末狀消泡劑。本發明工藝簡便,原料易得,產品便于運輸、存儲,并適用于各種體系,可廣泛地用于醫藥、食品工業,與現有聚醚型消泡劑相比,可節省費用約三分之一。
文檔編號C08K13/02GK1036782SQ8810524
公開日1989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1988年4月9日 優先權日1988年4月9日
發明者貝小來, 馮圣王, 杜作棟 申請人: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