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化工領域,涉及一種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1838年,法國人Regmault首次合成了偏氯乙烯(VDC),并且發現了它的自聚現象,從此開創了 VDC聚合物的研制和應用史。聚偏氯乙烯(PVDC)具有許多優良特性,尤其是它對大多數氣體和水蒸氣的高阻隔性。但是,由于PVDC的分解溫度和熔融溫度相近,融化成型非常困難,且PVDC難與增塑劑相容,也難溶于一般溶劑,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成型加工方法,因此PVDC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工業實用價值。
本世紀30年代,美國的Wiley等人對VDC共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VDC與某些單體的共聚樹脂既能保持PVDC的許多優良特性,又能降低熔融溫度,并使樹脂更加穩定,因而易于加工成型。根據Wiley等人的研究結果,美國Dow化學公司于1939年首次實現了VDC/氯乙烯共聚樹脂的工業化生產,接著又引入丙烯腈、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單體與之共聚,形成了以紗綸(Saran)命名的VDC共聚樹脂系列產品。此后,各發達國家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和生產,結果VDC共聚樹脂產品逐漸在塑料、纖維、涂料等許多方面得到了應用。
80年代,VDC共聚樹脂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VDC共聚樹脂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開發,其中最有影響的應用是將VDC共聚樹脂制成高阻隔薄膜,大量用作食品的優質保鮮包裝材料,使食品的保鮮期大大延長,產生了良好的商業效益,從而促使各國的許多公司大規模進行生產。如美國的Dow公司、Du Pont公司、PPG公司等,日本的旭化成、鐘淵、吳羽等公司。德國的BASF公司、Chemische Werke-Huels公司,英國的帝國化學工業化司,歐洲的Solvay公司以及我國的浙江巨化集團公司等。
1991年,日本旭化成公司首次工業化生產了一種性能優良的發泡VDC共聚樹脂,從而又將VDC共聚樹脂技術推進了一大步。發泡VDC共聚樹脂要求用無定形VDC共聚樹脂為基材,而在這之前多年來,所生產的VDC共聚樹脂一直都是高結晶度的,難以進行發泡。歷史上有過許多降低VDC共聚樹脂結晶度的研究,但結果往往會大大降低VDC樹脂的阻隔性和其他優良特性,因而缺乏實用價值,難以生產優質發泡VDC共聚樹脂。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現有技術中難以生產優質發泡VDC共聚樹脂的技術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
[0004]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步驟1.將去離子水和引發劑加入反應釜內,用氮氣置換至少2次;
步驟2.加入偏氯乙烯、共聚單體和交聯劑,攪拌均勻;
步驟3.升溫至50-80攝氏度,反應12小時以上;
步驟4.過濾、水洗、干燥后得到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 步驟5.粉碎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加入發泡劑,攪拌升溫,浸潰后冷卻,再在高溫蒸汽中發泡。
[0005]優選的,所述步驟I中所述引發劑和去離子水按質量比1:150-300加入。
[0006]優選的,所述共聚單體為丙烯腈或苯乙烯。
[0007]優選的,所述交聯劑為二乙烯基苯。
[0008]優選的,步驟3的反應溫度為60攝氏度。
[0009]優選的,所述引發劑為過氧化月桂酰。
[0010]優選的,所述步驟I中還加入了分散劑,所述分散劑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0011]本發明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制得的發泡偏氯乙烯共聚樹脂的阻隔性、阻燃性、機械強度均性能優越,制造過程簡單,原料易于大規模獲取,適合工業量產。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給出本發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0013]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步驟1.將去離子水和引發劑加入反應釜內,用氮氣置換至少2次;
步驟2.加入偏氯乙烯、共聚單體和交聯劑,攪拌均勻;
步驟3.升溫至50-80攝氏度,反應12小時以上;
步驟4.過濾、水洗、干燥后得到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
步驟5.粉碎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加入發泡劑,攪拌升溫,浸潰后冷卻,再在高溫蒸汽中發泡。
[0014](1)VDC,VDC在發泡用VDC共聚樹脂中的含量范圍較寬,可在10 %?85 %范圍選擇,最好在30 %?80 %之間,其余為共聚單體。如果VDC含量太高,則樹脂的結晶度高,發泡性下降;如果VDC含量太低,則VDC樹脂具有的特性(阻隔性、阻燃性、機械強度、耐油性、耐化學腐蝕性等)降低。(2)共聚單體,可選用的能與VDC共聚的單體很多,如:氯乙烯(VC)、溴乙烯、醋酸乙烯(VAc)、丙烯腈(AN)、甲基丙烯腈、甲基丁烯、苯乙烯(St)、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N-苯基馬來酰亞胺(N-PMI)、無水馬來酸、丙烯酰胺等。最常選用的共聚單體為AN、St、MMA、MA、N-PMI等。這些單體可單獨與VDC共聚,也可兩種以上混合與VDC共聚。選用不同的單體和用量,除改善樹脂的加工性能外,還有一系列的其他性能調節作用。如:增加St的用量可提高樹脂的發泡性,增加N-PMI的用量可提高樹脂的耐熱性,增加AN的用量可提高樹脂的耐油性和耐腐蝕性。(3)交聯劑,在VDC共聚樹脂中引入少量的交聯劑,可使發泡均勻,發泡倍率穩定,發泡體的獨立氣泡率和機械強度提高。可選用的交聯劑有:二乙烯基苯、I,3- 丁二烯二甲基丙烯酸酯、I,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烯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通常選用一種,其中以二乙烯基苯最常用,用量多在單體總量的0.2 %以下,超過0.2 %則發泡性下降。(4)引發劑,VDC懸浮共聚一般選用油溶性的引發劑,例如:過氧化月桂酰(LPO)、過氧化二苯甲酰(IPP)、過氧化二碳酸二異丙酯(BPO)、過氧化二碳酸二環己酯(DCPD)、偶氮二異丁腈(AIBN)等。一般聚合溫度較高時選用活性較低的引發劑(如LP0),溫度較低時選用活性較高的引發劑(如IPP),以控制適當的相對分子質量。(5)分散劑,VDC懸浮共聚所用的分散劑通常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甲基纖維素(MC)、纖維素甲基醚、聚乙烯醇等,以及某些無機懸浮分散劑。一般選一種或兩種混合使用。(6)發泡劑,一般為揮發性的有機物理發泡劑,可選用的發泡劑有:丙烷、丁烷、異丁烷、戊烷等脂肪族烴類;氯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等氯代烷烴類;三氯一氟甲烷(Fll)、二氯二氟甲烷(F12)、一氯二氟乙烷、二氯二氟乙烷等氟氯代烴;二甲醚、甲乙醚等醚類。可在這些發泡劑中選一種或兩種以上混合使用,發泡劑在樹脂中的含量在I %?40 %范圍內確定。選用發泡劑時,應考慮發泡劑對樹脂的溶解性、沸點以及在發泡溫度下的蒸氣壓等。溶解度參數一般要求在5.7?7.0(cal/cm3)1/2之間,溶解度參數太大易使樹脂部分溶解,太小發泡劑難以引入到樹脂中。
[0015]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為將去離子水200份(Wt) ,HPMC分散劑0.4份、LPO引發劑0.8份加入反應釜內,用氮氣置換數次后,加入VDC 50份、AN 20份、St 30份、二乙烯基苯交聯劑0.05份,開動攪拌器,升溫至60 1:進行聚合。反應24 h后,過濾出生成的樹脂,水洗,干燥。聚合轉化率為99 %,制得的樹脂為平均粒徑約380 μ m的無定形VDC共聚樹脂。
[0016]將制得的樹脂粒子用粉碎機粉碎,以調節粒徑的大小。粉碎機的溫度控制在10 V以下,制得平均粒徑為80?170 μπι的VDC共聚樹脂粒子。接著,將粉碎后的樹脂粒子100份加入反應釜中,用氮氣置換后,加入混合比為1:1的三氯一氟甲烷(Fll)和二氯二氟甲烷(F12)發泡劑300份,攪拌并升溫至60 °C,浸潰10 h,冷卻后取出。最后將含發泡劑的樹脂粒子在120 °C的蒸汽下發泡,制得發泡粒子。也可在使用時進行現場加熱發泡。
[0017]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所述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因此凡是運用本發明的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同結構變化,同理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驟: 步驟1.將去離子水和引發劑加入反應釜內,用氮氣置換至少2次; 步驟2.加入偏氯乙烯、共聚單體和交聯劑,攪拌均勻; 步驟3.升溫至50-80攝氏度,反應12小時以上; 步驟4.過濾、水洗、干燥后得到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 步驟5.粉碎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加入發泡劑,攪拌升溫,浸潰后冷卻,再在高溫蒸汽中發泡。2.—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引發劑和去離子水按質量比1:150-300加入。3.—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單體為丙烯腈或苯乙烯。4.一種如權利要求3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聯劑為二乙烯基苯。5.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低毒化氯丁膠黏劑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3的反應溫度為60攝氏度。6.一種如權利要求2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弓I發劑為過氧化月桂酰。7.—種如權利要求6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還加入了分散劑,所述分散劑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專利摘要】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包含如下步驟:步驟1.將去離子水和引發劑加入反應釜內,用氮氣置換至少2次;步驟2.加入偏氯乙烯、共聚單體和交聯劑,攪拌均勻;步驟3.升溫至50-80攝氏度,反應12小時以上;步驟4.過濾、水洗、干燥后得到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步驟5.粉碎無定形偏氯乙烯共聚樹脂,加入發泡劑,攪拌升溫,浸漬后冷卻,再在高溫蒸汽中發泡。本發明所述VDC共聚樹脂制備方法,制得的發泡偏氯乙烯共聚樹脂的阻隔性、阻燃性、機械強度均性能優越,制造過程簡單,原料易于大規模獲取,適合工業量產。
【IPC分類】C08F214/10, C08F220/44, C08J9/228, C08J9/18, C08F212/36, C08F214/08, C08F212/08
【公開號】CN105585655
【申請號】CN201410570078
【發明人】李科
【申請人】李科
【公開日】2016年5月18日
【申請日】201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