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及其應用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所述菌株分類命名為產琥珀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succinogenes)JF1315,已于2016年3月3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編號為:CCTCC NO:M 2016160。本發明還涉及所述產琥珀酸放線桿菌JF1315在發酵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該菌株在厭氧條件下,相比于對照菌株而言,可以在較低的pH條件下生長代謝,并能高效的利用甘油發酵合成還原型有機酸。在pH4.8?6.8條件下,該菌株可以正常生長,并代謝葡萄糖合成丁二酸等有機酸;除此之外,在此條件下該菌株可以高效利用甘油進行厭氧發酵,合成并積累有機酸。CCTCC NO:M 201616020160331
【專利說明】
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及其應用,屬于工業微生物及其發酵技術領 域。
【背景技術】
[0002] 在傳統的微生物發酵領域工程實踐過程中中,一般多以糖類物質為碳源進行發 酵,如玉米淀粉水解液;對于某些高附加值產品而言,甚至直接以葡萄糖為原料進行產物的 合成。雖然采用葡萄糖等原料進行發酵時可以獲得較高濃度的產物,但是這極大地增加了 整個生產過程的經濟成本,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試圖用廉價生物質 材料(如纖維素水解液或甘油)替代葡萄糖進行發酵,但是纖維素水解液中有毒物質的存在 及糖濃度較低極大的限制了其應用。
[0003] 隨著生物柴油領域的迅速發展,甘油的合成量巨大(1噸生物柴油可以產生100千 克甘油),而對于甘油來說,分子內儲存的還原力較高,有利于提高還原性產物的產量及收 率。在還原型產物合成過程中,當以葡萄糖為唯一碳源時,葡萄糖經糖酵解途徑進行代謝時 產生2分子還原力(NADH),用于強還原型產物合成的還原力會明顯不足,產物收率降低;而 當以甘油為碳源時,甘油經代謝會產生2分子還原力(NADH),在此基礎之上,菌株生長時也 會合成一部分NADH,大量的NADH會增加還原型產物的積累。但是,若合成產物的還原性較低 (如丁二酸),菌體內會大量積累NADH,此時過剩的還原力會抑制微生物菌體的生長。為了平 衡胞內輔酶代謝,恢復菌體生長的同時保證還原型產物的合成,通過誘變的方式對菌株進 行改造,通過適當條件的篩選獲得性能優良的菌株。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技術目的之一是提供一株可以高效利用甘油進行厭氧發酵的產琥珀酸 放線桿菌。
[0005]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其分類命名為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8 succinogenes)JF1315,已于2016年3月3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編號 為:CCTCC Ν0:Μ 2016160。
[0006] 本發明所述的產琥珀酸放線桿菌JF1 3 15是將出發菌株產琥珀酸放線桿菌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NJ113 (已公開于同一發明人在先申請的專利中,專利號 ZL200610085415.9,保存編號為CGMCC No. 1716)經ARTP誘變后,通過鄰-硝基苯-β-d-半乳 糖苷(0NPG)及熒光染料NPN篩選后獲得。篩選后菌株再經厭氧發酵驗證其甘油利用及產酸 能力。
[0007] 具體誘變篩選步驟如下: ARTP誘變:將出發菌株產琥珀酸放線桿菌NJ113接種于裝有種子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 中培養6-12小時以獲得對數生長期的菌株。將種子培養液進行適當稀釋至0D66Q=0.5-1.5后 涂布于經高溫滅菌并在冰上遇冷的載物鐵片上進行誘變。誘變條件選取為:以氦氣作為載 氣,氣流量10SLM,電源功率80-120W,誘變時間0-300s,并測定致死率繪制誘變致死曲線。以 致死曲線為基準,選取致死率較大(90%以上)的時間為誘變時間,相同條件下對菌株進行誘 變處理。
[0008] 誘變后單菌落分離:將涂布有誘變后種子培養液的載物片放入無菌生理鹽水中, 混勻后涂布于固體平板培養基中,35-37Γ培養8-15小時后分離單菌落。將單菌落接種于含 有種子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35-37°C培養8-15小時后獲得種子培養液。
[0009] 鄰-硝基苯-β-d-半乳糖苷(0NPG)篩選:將種子培養液稀釋至0D66Q=0.5-2.0,取50- 200微升稀釋液與5-15微升0NPG混合后,于35-37°C下反應2小時后于405nm下檢測吸光度 值,并將吸光度值較高的菌株進行保存。
[0010]熒光染料NPN篩選:將上述篩選到的菌株進行厭氧培養獲得種子液后,對種子液進 行稀釋至0D66q=0.5-2.0,取1-3 mL稀釋液與10-30微升NPN混合后,于35-37 °C下反應2-10分 鐘后檢測熒光值的大小,挑取熒光度值較低的菌株進行保存,即為本發明提供的菌株產琥 珀酸放線桿菌JF1315。
[0011] 上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 L,酵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NaH2P〇4 1.6 g/L, Na2HP〇4 0.3 g/L, K2HPO4 3 g/L,瓊脂粉 15-20 g/L。
[0012]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目的是菌株JF1315在生產有機酸的應用。
[0013]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本發明提供的菌株厭氧發酵生產丁二酸等有機酸的方法。 所述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1:;[11(^3(3;[11118 811(^;[11(^61168)¥]1315厭氧發酵實驗:本發明所 述的菌種活化、種子培養步驟是常規的放線桿菌菌種活化方法及種子培養方法,本發明中 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8 811(^;[11(^61168)開1315菌株經固體平板培養基活化 后,37°C條件下,在厭氧血清瓶中培養12-14小時后轉接于種子培養基,在37°C,200轉/分鐘 的條件下培養6-8小時得到種子液。
[0014]將所述種子液按照6-10 %(v/v)的接種量接種于含有所述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 瓶中。
[0015] 上述發酵培養基配方為:甘油10-6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 酸鈉 1.36 g/L,中性紅0.1-2.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Na2HP〇4 0.3 g/L,K2HPO4 3 g/L。
[0016] 上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 L,酵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NaH2P〇4 1.6 g/L, Na2HP〇4 0.3 g/L, K2HPO4 3 g/L,瓊脂粉 15-20 g/L。
[0017] 本發明通過對出發菌株進行ARTP誘變,篩選獲得一株可以高效利用甘油的菌株 JF1315,與出發菌株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ARTP誘變手段及合理的菌株篩選方法,獲得了 一株在發酵培養基中能高效 利用甘油生長及代謝的菌株。當以甘油為主要碳源時,厭氧條件下菌株可以利用甘油生長 并合成還原型代謝產物:厭氧條件下在復合培養基中發酵48小時后,甘油消耗量可達60 g/ L,總還原酸累計量達97 g/L。證明了通過ARTP誘變手段可以改變菌體的生長及代謝性能, 降低胞內還原力水平,恢復細胞的生長能力,同時在此基礎之上,有利于還原型產物的積累 及電能的產生。
【附圖說明】
[0018] 圖1是ARTP誘變時的出發菌株致死曲線。
[0019] 本發明所述的生物材料,其分類命名為產琥泊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 llus succinogenes)JF1315,已于2016年3月3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簡稱CCTCC, 地址:中國.武漢.武漢大學),其保藏編號為:CCTCCN0:M 2016160。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根據以下實施例,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發明。實施案例中所描述的具體的物料配比, 工藝條件及其結果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 發明。
[0021] 實施例1 本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產琥珀酸放線桿菌JF1315菌株的構建方法。
[0022]本發明篩選JF1315菌株采用的出發菌株產琥珀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NJ113菌種已公開于同一發明人在先申請的專利中,專利號 ZL200610085415 · 9,保存編號為CGMCC No · 1716。
[0023] 產琥泊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JFl315菌株由產琥泊酸放線 桿菌(4。1:;[11(^&。;[11118 811。。;[110861168)附113經41^1:)誘變篩選而來。
[0024] 具體誘變篩選步驟如下: ARTP誘變:將出發菌株產琥珀酸放線桿菌NJ113接種于裝有種子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 中培養6_12小時以獲得對數生長期的菌株。將種子培養液進行適當稀釋至OD66〇=0.5-1.5后 涂布于遇冷的載物片上進行誘變。誘變條件選取為:以氦氣作為載氣,氣流量10SLM,電源功 率80-120W,誘變時間0-300S,并測定致死率繪制誘變致死曲線。以致死曲線為基準,選取致 死率較大(90%以上)的時間為誘變時間,相同條件下對菌株進行誘變處理。
[0025] 圖1是ARTP誘變時的出發菌株致死曲線。相同誘變強度下,考察了誘變時間對菌株 生長的影響。從圖1可以看出,誘變時間越長,菌株存活率越低,誘變致死率就越高。
[0026]誘變后單菌落分離:將涂布有誘變后種子培養液的載物片放入無菌生理鹽水中, 混勻后涂布于固體平板中,35-37Γ培養8-15小時后分離單菌落。將單菌落接種于含有種子 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35-37 °C培養8-15小時后獲得種子培養液。
[0027] 鄰-硝基苯-β-d-半乳糖苷(0NPG)篩選:將種子培養液稀釋至0D66q=0.5-2.0,取50- 200微升稀釋液與5-15微升0NPG混合后,于35-37°C下反應2小時后于405nm下檢測吸光度 值,并將吸光度值較高的菌株進行保存。
[0028]熒光染料NPN篩選:將上述篩選到的菌株進行厭氧培養獲得種子液后,對種子液進 行稀釋至0D66q=0.5-2.0,取1-3 mL稀釋液與10-30微升NPN混合后,于35-37 °C下反應2-10分 鐘后檢測熒光值的大小,挑取熒光度值較低的菌株進行保存,即為本發明提供的菌株產琥 珀酸放線桿菌JF1315。
[0029]上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 L,酵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NaH2P〇4 1.6 g/L, Na2HP〇4 0.3 g/L, K2HPO4 3 g/L,瓊脂粉 15-20 g/L。
[0030]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說明上述實施例1獲取的產琥珀酸放線桿菌JF1315的生理生化特征,具體如 下: 誘變后菌株與原始菌4〇1:;[11(^30;[11118811(^;[11(^61168 1'0113菌落形態及生長性能并無 明顯差異:菌株革蘭氏陰性,平板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光滑,厭氧條件下可代謝葡萄糖、木 糖合成有機酸,其中主要酸的組成為丁二酸、乙酸、乳酸和甲酸。菌株為谷氨酸缺陷型菌株, 在合成培養基上生長時需添加谷氨酸。
[0031] 實施例1的產琥珀酸放線桿菌JF1315的遺傳穩定性測試,菌株傳代發酵實驗如下 所示。
[0032] 誘變后的菌株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JF1315在低ρΗ(5·0_6·0)條件下進 行連續傳代培養,定期取樣測定不同代時時細胞在低pH條件下細胞的生長及產酸性能,結 果如下表1所示。當細胞連續傳代培養至10代后,在酸性條件下生長和產酸性能未受影響。
[0033] 表1.低pH條件下傳代細胞的生長及產酸性能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中誘變后菌株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JF1315相比出發 菌株的優越性。
[0034] 本發明中將琥珀酸放線桿菌NJ113和JF1315菌株通過固體平板培養基培養后接種 至種子培養基中培養得到種子液;然后將種子液接種到低pH發酵培養基中進行厭氧發酵。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1) 產琥珀酸放線桿菌NJ113和JF1315菌株經固體平板培養基活化后轉接至厭氧血清 瓶,37°C,厭氧條件下培養12-14小時后轉接于種子培養基,在37°C,200轉/分鐘的條件下培 養6-8小時得到種子液; (2) 將上述種子液按照6-10 %(v/v)的接種量接種于含有低pH發酵培養基(pH5.8)的血 清瓶中,于37°C進行厭氧發酵48小時候取樣,測定菌體濃度及有機酸含量。
[0035]上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 L,酵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NaH2P04 1.6 g/L, Na2HP〇4 0.3 g/L, K2HPO4 3 g/L,瓊脂粉 15-20 g/L。
[0036] 上述發酵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1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 酸鈉 1.36 g/L,中性紅0.1-2.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〇4 0.3 g/L, K2HPO4 3 g/L 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2所示: 表2
根據表2,無論是原始菌株NJ113還是誘變菌株JF1315,均能在pH=4.8-6.8范圍內存活 并發酵生產有機酸,且在pH=6.8時達到最佳的生長和代謝性能。
[0037] 實施例4本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中菌株厭氧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0038] 本發明中將產琥珀酸放線桿菌菌株通過固體平板培養基培養后接種至種子培養 基中培養得到種子液;然后將種子液接種到發酵培養基中進行厭氧發酵。所述方法可以包 括以下步驟: (1) 產琥珀酸放線桿菌菌株經固體平板培養基活化后轉接至厭氧血清瓶,37°C,厭氧條 件下培養12-14小時后轉接于種子培養基,在37°C,200轉/分鐘的條件下培養6-8小時得到 種子液; (2) 將上述種子液按照6-10 %(v/v)的接種量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電化學裝置中, 于37 °C進行厭氧發酵。
[0039] (3)在發酵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進行無菌取樣,對樣品離心處理后測定碳源及有 機酸濃度。
[0040] 上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 L,酵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NaH2P04 1.6 g/L,Na2HP〇4 0.3 g/L,K2HPO4 3 g/L,瓊脂粉 15-20 g/L。
[0041 ]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說明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3 811(^;[11(^61168)即113進行厭氧 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產琥?自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NJ113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將凍存管中的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01:;[11(^30;[11118 81100;[110861168)1'0113按實施例4所 述方法進行活化,活化后的以及種子培養12小時,二級種子培養10小時后,將獲得種子液后 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發酵pH控制在6.8),同時通入二氧化碳2分鐘以保 證厭氧環境。發酵48小時后將發酵液樣品離心后保留上清,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有機酸 含量。
[0042] 所述發酵培養基組成為:甘油1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 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04 0.3 g/L, K2HPO4 3 g/L〇
[0043] 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3所示: 表3厭氧發酵48h后有機酸含量
實施例6 本實施例說明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3 311(^;[11(^61168)開1315進行厭氧 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0044] 產琥泊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JF1315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將凍存管中的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8 81100;[110861168)開1315按實施例4 所述方法進行活化,活化后的以及種子培養12小時,二級種子培養10小時后,將獲得種子液 后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發酵pH控制在6.8),同時通入二氧化碳2-3分鐘 以保證厭氧環境。發酵48小時后將發酵液樣品離心后保留上清,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有 機酸含量。
[0045]所述發酵培養基組成為:甘油1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04 0.3 g/L, K2HPO4 3 g/L〇 [0046]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4所示: 表4厭氧發酵48h后有機酸含量
實施例7 本實施例說明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3 311(^;[11(^61168)開1315進行厭氧 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產琥?自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JF1315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將凍存管中的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01:;[11(^30;[11118 81100;[110861168)開1315按實施例4 所述方法進行活化,活化后的以及種子培養12小時,二級種子培養10小時后,將獲得種子液 后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發酵pH控制在6.8),同時通入二氧化碳以保證 厭氧環境。發酵48小時后將發酵液樣品離心后保留上清,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有機酸含 量。
[0047]所述發酵培養基組成為:甘油2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Na2HP〇4 0.3 g/L,K2HP〇4 3 g/L。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5所示: 表5厭氧發酵48h后有機酸含量
實施例8 本實施例說明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3 311(^;[11(^61168)開1315進行厭氧 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產琥?自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JF1315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將凍存管中的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01:;[11(^30;[11118 81100;[110861168)開1315按實施例4 所述方法進行活化,活化后的以及種子培養12小時,二級種子培養10小時后,將獲得種子液 后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發酵pH控制在6.8),同時通入二氧化碳以保證 厭氧環境。發酵48小時后將發酵液樣品離心后保留上清,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有機酸含 量。
[0048]所述發酵培養基組成為:甘油3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04 0.3 g/L, K2HPO4 3 g/L〇
[0049] 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6所示: 表6厭氧發酵48h后有機酸含量
實施例9 本實施例說明將產琥1自酸放線桿菌(4〇1:;[11(^30;[11113 311(^;[11(^61168)開1315進行厭氧 發酵生產有機酸的方法。 產琥?自酸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JF1315厭氧發酵方法如下: 將凍存管中的產琥泊酸放線桿菌(401:;[11(^30;[11118 81100;[110861168)開1315按實施例4 所述方法進行活化,活化后的以及種子培養12小時,二級種子培養10小時后,將獲得種子液 后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厭氧血清瓶中(發酵pH控制在6.8),同時通入二氧化碳以保證 厭氧環境。發酵48小時后將發酵液樣品離心后保留上清,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有機酸含 量。
[0050] 所述發酵培養基組成為:甘油6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04 0.3 g/L, K2HPO4 3 g/L〇 [0051 ]檢測的有機酸濃度如表7所示: 表7厭氧發酵48h后有機酸含量
【主權項】
1. 一株強化甘油代謝的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分類命名為產琥珀酸放線桿菌 (Actinobacillussuccinogenes)JF1315,已于2016年3月31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 中心,其保藏編號為:CCTCC NO:M 2016160。2. 權利要求1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發酵培養 pH 范圍為4.8-6.8。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發酵 培養pH為6.8。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發酵培養 過程中,以甘油或葡萄糖為發酵培養碳源。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發酵培 養過程中,以高濃度甘油為碳源,所述甘油濃度為10 g/L~60 g/L。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 產琥珀酸放線桿菌菌株經固體平板培養基活化后轉接至厭氧血清瓶,37°C,厭氧條 件下培養12-14小時后轉接于種子培養基,在37°C,200轉/分鐘的條件下培養6-8小時得到 種子液; (2) 將步驟(1)所述種子液按照6-10 %(v/v)的接種量接種于含有發酵培養基的電化學 裝置中,于37°C進行厭氧發酵; (3) 在發酵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進行無菌取樣,對樣品離心處理后測定碳源及有機酸 濃度。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菌株在生產有機酸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體平板培養基和種子培養基的配方為:葡萄糖2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 母粉 10 g/L,乙酸鈉 1.36 g/L,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Na2HP〇4 0.3 g/L,K2HP〇4 3 g/L,瓊脂粉 15-20 g/L。 所述發酵培養基配方為:甘油10~60 g/L,玉米漿干粉7.5 g/L,酵母粉10 g/L,乙酸鈉 1.36 g/L,中性紅 1.0 mmol/L, NaCl 1 g/L,CaCl2 0.2 g/L,MgCl2 0.2 g/L, NaH2P〇4 1.6 g/L, Na2HP04 0.3 g/L, K2HPO4 3 g/L〇
【文檔編號】C12R1/01GK105838652SQ201610382379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日
【發明人】姜岷, 冀亞亮, 馬江鋒, 陳美麗
【申請人】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