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聯回縮密封表面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在車輛的一對相對鉸接門之間進行密封的密封模塊。
背景技術:
車輛上的相對鉸接門包括布置在車輛的相同側上的第一門和第二門,其彼此縱向地相鄰,第一比第二門布置得更鄰近車輛的前端。相對鉸接門的每個沿相反方向樞轉打開。更具體地,第一門包括布置得較鄰近車輛的前端的前邊緣和布置得較鄰近車輛的后端的后邊緣。第二門也包括布置得較鄰近車輛的前端的前邊緣和布置得較鄰近車輛的后端的后邊緣。第一門沿第一門的前邊緣鉸接,且沿第一樞轉方向樞轉,從而第一門的后邊緣在打開第一門時擺動離開車輛而關閉第一門時朝向車輛擺動。第二門沿第二門的后邊緣鉸接,且沿第二樞轉方向樞轉,從而第二門的前邊緣在打開第二門時擺動離開車輛而關閉第二門時朝向車輛擺動。因此,第一門和第二門沿相反的方向打開。當車輛不包括第一門和第二門之間的車身立柱以限定連續開口時,車輛通常包括布置在第一門和第二門之間的密封件。該密封件被附連至第一門和第二門中的一個,第一門和第二門密封至彼此。第一門和第二門由此是“從屬”的。即,一個車門(通常是前門)在后門可被打開前必須被打開,且該后門則在前門可被關閉前必須被關閉。門是從屬的,從而當門被關閉時一個門可密封至另一個門,因為在這些門之間沒有車身立柱,門可以某種方式密封至該立柱且可被獨立地操作。
發明內容
一種車輛,包括車身、和安裝至該車身的一對相對鉸接門。該對相對鉸接門包括第一門和第二門,每個都限定外表面。密封模塊可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密封模塊被布置處于鄰近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的密封接合中。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從該對鉸接門的一個縱向地間隔開。該縮回位置允許相對鉸接門中的每個相對于相對鉸接門的另一個獨立地運動。連接系統樞轉地互連密封模塊和第二門。連接系統被配置用于沿弧形路徑移動密封模塊。當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時,該弧形路徑首先引導密封模塊離開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然后引導密封模塊沿縱向軸線離開第一門。當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時,弧形路徑沿該縱向軸線將密封模塊朝向第一門引導,然后將密封模塊朝向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引導。車輛包括車身。第一門可沿第一樞轉方向相對于車身樞轉。第二門可沿第二樞轉方向相對于車身樞轉。第二門和第一門被布置為彼此相鄰,第二樞轉方向與第一樞轉方向相反,且第一門和第二門的每個都限定外表面。密封模塊可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密封模塊被布置處于鄰近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的密封接合中。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從該對鉸接門的一個縱向地間隔開。該縮回位置允許相對鉸接門中的每個相對于相對鉸接門的另一個獨立地運動。連接系統樞轉地互連密封模塊和第二門。連接系統被配置用于沿弧形路徑移動密封模塊,該弧形路徑被沿大致水平平面布置。當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時,該弧形路徑首先引導密封模塊沿基本上橫向方向離開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然后引導密封模塊沿基本上縱向方向離開第一門。當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時,弧形路徑首先沿基本上縱向軸線將密封模塊朝向第一門引導,然后沿基本上橫向方向將密封模塊朝向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外表面引導。因此,密封模塊移動至縮回位置中以不干涉該對相對鉸接門的任一個的打開和/或關閉運動。這樣,當密封模塊處于縮回位置中,該對鉸接門的任一個可被獨立于另一門打開。當結合附圖時,從下面的用于執行如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一些最佳方式和其它實施例的具體描述可容易地明白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以及其它特征和優點。
圖1是車輛的示意性俯視平面視圖,其示出了處于打開位置中的一對相對鉸接門。圖2是車輛的示意性側視圖,其示出了處于關閉位置中的該對相對鉸接門。圖3是該對相對鉸接門的沿圖2的剖切線3-3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示出了用于該對相對鉸接門之間密封的處于密封位置中的密封模塊。圖4是該對相對鉸接門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示出了處于縮回位置中的密封模塊。圖5是密封模塊的第一替換實施例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圖6是密封模塊的第二替換實施例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附圖,其中在多個視圖中相同的標號指示相同的部件,車輛總體地以20示
出ο參考圖1和2,車輛20包括車身22。車身22包括第一端部M和第二端部沈。第二端部沈被沿車身22的縱向軸線28與第一端部M相對地布置。車輛20的第一端部M可被稱為,但不限于,車輛20的前端部。車輛20的第二端部沈可被稱為,但不限于,車輛20的后端部。一對相對鉸接門30被安裝至車身22。該對相對鉸接門30可包括任意對相對鉸接的閉合面板,包括但不限于側面乘客門,后行李箱門、窗等。如所示,相對鉸接門30被布置為在車身22的同一縱向側上彼此相鄰,且沿相反方向打開,從彼此遠離以提供連續的,即無阻擋的,至車輛20的內部車艙的開口。應認識到,該對相對鉸接門30可被設置在車輛20上的其他地方,例如在車輛20的后端部處。該對相對鉸接門30包括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朝向彼此關閉且被布置為在關閉位置中時彼此相鄰,在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之間沒有車身22立柱。雖然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在處于關閉位置中時被布置為彼此相鄰,但是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彼此不直接接觸。第一門32可被稱為,但不限于,車輛20的前門。第一門32限定外表面36,且包括布置為鄰近車身22的第一端部M的前邊緣38和布置為鄰近車身22的第二端部26的后邊緣40。第一門32可沿第一樞轉方向42相對于車身22樞轉。第一門32繞第一樞轉軸線44樞轉,該軸線布置在第一門32的前邊緣38附近。第二門34可被稱為,但不限于,車輛20的后門。第二門34限定外表面46,且包括布置為鄰近車身22的第一端部M的前邊緣48和布置為鄰近車身22的第二端部沈的后邊緣50。第二門34可沿第二樞轉方向52相對于車身22樞轉。第二門34繞第二樞轉軸線M樞轉,該軸線布置在第二門34的后邊緣50附近。第二樞轉方向52與第一樞轉方向42相反。如所示,第一樞轉方向42包括順時針方向,第二樞轉方向52包括逆時針方向。但是,應認識到,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的相對位置可被顛倒,從而第一樞轉方向42包括逆時針方向而第二樞轉方向52包括順時針方向。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是“相對鉸接門”,因為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分別沿相反方向樞轉打開。相對鉸接門30允許由車身22限定連續的開口,而在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之間沒有布置B柱。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可獨立地打開和關閉,即可以任意次序或同時地打開和關閉。由于由車身22限定的開口是連續的,在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之間沒有B柱,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在它們之間限定應被密封的間隙55。參考圖3和4,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第一門32或第二門34的一個。如所示,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第二門34。密封模塊56可在如圖3所示的密封位置和如圖4所示的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密封模塊56被布置處于鄰近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的密封接合中。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56從該對相對鉸接門30的一個縱向地間隔開。如所示,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56被沿縱向軸線觀從第一門32縱向地間隔開。這樣,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56的前端58被與第一門32的后邊緣40間隔開一距離。但是,應認識到,如果密封模塊56被替代地附連至第一門32,則密封模塊56在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將從第二門34縱向間隔開。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密封模塊56被從第一門32間隔開,以允許相對鉸接門30中的任一個相對于相對鉸接門30中的另一個獨立地運動。這樣,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第一門32可獨立于第二門34而被打開和/或關閉,第二門34可獨立于第一門32而被打開和/或關閉。密封模塊56包括基部60。基部60可被以任意適當的方式設置形狀和/或尺寸,用于車輛20的特定設計構造。基部60可由硬材料制造,例如但不限于金屬;由順從性材料制造,例如但不限于橡膠;或由硬的和順從性材料的組合制造。連接系統62樞轉地互連密封模塊56和該對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的那一個。如所示,連接系統62互連密封模塊56與第二門34。但是,如果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第一門32,則連接系統62將互連密封模塊56與第一門32。連接系統62包括第一擺動臂64和第二擺動臂66。第一擺動臂64包括第一端部68和第二端部70。第一擺動臂64的第一端部68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56。第一擺動臂64的第二端部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一擺動臂64的第二端部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二擺動臂66也包括第一端部72和第二端部74。第二擺動臂66的第一端部72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56。第二擺動臂66的第二端部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二擺動臂66的第二端部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一擺動臂64的第一端部68和第二擺動臂66的第一端部72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64的第二端部70和第二擺動臂66的第二端部74的內側(inboard)。在本說明中,術語“內側(inboard) ”應被解釋為表示更鄰近車輛20的中心。因此,第一擺動臂64的第一端部68和第二擺動臂66的第一端部72 (其將連接系統62附連至密封模塊56)被布置為比第一擺動臂64的第二端部70和第二擺動臂66的第二端部74 (其將密封模塊56附連至第二門34)更鄰近車輛20的中心。連接系統62被配置為將密封模塊56沿弧形路徑76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第一擺動臂64和第二擺動臂66同時旋轉以將密封模塊56沿該弧形路徑76移動。弧形路徑76橫向于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更具體地,弧形路徑76沿一大致水平平面布置,該平面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當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時,該弧形路徑76首先引導密封模塊56沿基本上橫向方向離開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然后引導密封模塊56沿基本上縱向方向沿縱向軸線觀離開第一門32。當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時,弧形路徑76首先沿基本上縱向方向沿該縱向軸線觀將密封模塊56朝向第一門32引導,然后沿基本上橫向方向將密封模塊56朝向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引導。通過沿弧形路徑76運動,密封模塊56更直接地運動以僅擠壓一個或多個密封件(下面詳述),且最小化跨該密封件的滑移運動。車輛20可包括促動器78。促動器78被聯接至連接系統62,其被配置為移動連接系統62以由此移動密封模塊56。因此,促動器78可將密封模塊56在縮回位置和密封位置之間移動。促動器78可將密封件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或替代地將密封模塊56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和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促動器78可包括但不限于電促動裝置,例如電馬達或類似物。車輛20還可包括偏壓裝置80。偏壓裝置80被聯接至連接系統62。偏壓裝置80還被聯接至第二門34。因此,偏壓裝置80互連連接系統62與第二門34。應認識到,如果密封模塊56被附連至第一門32,則偏壓裝置80則將互連密封模塊56與第一門32。偏壓裝置80被配置為將連接系統62和由此將密封模塊56偏壓至縮回位置或密封位置中的一個中。因此,如果促動器78僅沿一個方向移動密封模塊56,例如從縮回位置至密封位置中,則偏壓裝置80可被配置為沿另一相反方向移動密封模塊56,例如從密封位置至縮回位置中。偏壓裝置80可包括但不限于螺旋彈簧等。如上所述,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被布置為在關閉位置中彼此相鄰時在它們之間限定間隙陽。密封模塊56包括輪廓密封件82。輪廓密封件82被配置為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在間隙55之間接合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以在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之間密封。輪廓密封件82被固定地附連至基部60且與其一起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運動。如上所述,密封模塊56的弧形路徑76使得輪廓密封件82沿基本上橫向路徑進入與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的密封接合中,該基本上橫向路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門32的外表面36和第二門34的外表面46,由此最小化輪廓密封件82沿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中的一個或二者滑移運動。輪廓密封件82可被以能密封第一門32和第二門34之間的間隙55的任意適當的方式設定尺寸和或形狀。車輛20還可包括第一主密封件84,其附連至第一門32。替換地,第一主密封件84可被附連至密封模塊56且與其一起運動。密封模塊56的基部60在密封接合中接合第一主密封件84,以當密封模塊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在第一門32和密封模塊56之間密封。如上所述,密封模塊56的弧形路徑76使得基部60沿基本上橫向路徑進入與第一主密封件84的密封接合中,該基本上橫向路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主密封件,由此最小化基部60沿第一主密封件84的滑移運動。車輛20還可包括第二主密封件86,其附連至第二門34。替換地,第二主密封件86可被附連至密封模塊56且與其一起運動。密封模塊56的基部60于密封接合中接合第二主密封件84,以當密封模塊56處于密封位置中時在第二門34和密封模塊56之間密封。如上所述,密封模塊56的弧形路徑76使得基部60沿基本上橫向路徑進入與第二主密封件86的密封接合中,該基本上橫向路徑基本上垂直于第二主密封件,由此最小化基部60沿第二主密封件86的滑移運動。參考圖5,密封模塊的第一替換實施例被示意性地以156示出。密封模塊156包括連接系統162。連接系統162可樞轉地互連密封模塊156與第二門34。連接系統162包括第一擺動臂164和第二擺動臂166。第一擺動臂164包括第一端部168和第二端部170。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一端部168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156。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二端部1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1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二端部1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二擺動臂166包括第一端部172和第二端部174。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一端部172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156。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二端部1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1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二端部1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二端部170和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二端部174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一端部168和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一端部172的內側。因此,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二端部170和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二端部174(其將連接系統162附連至第二門34)被布置為比第一擺動臂164的第一端部168和第二擺動臂166的第一端部172(其將連接系統162附連至密封模塊156)更鄰近車輛20的中心。連接系統162如上所述地操作以將密封模塊156以相同的方式沿弧形路徑76運動。參考圖6,密封模塊的第二替換實施例被示意性地以256示出。密封模塊256包括連接系統262。連接系統262可樞轉地互連密封模塊256與第二門34。連接系統262包括第一擺動臂264和第二擺動臂沈6。第一擺動臂264包括第一端部268和第二端部270。第一擺動臂264的第一端部268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256。第一擺動臂沈4的第二端部2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2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一擺動臂264的第二端部270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二擺動臂266包括第一端部272和第二端部274。第二擺動臂沈6的第一端部272被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256。第二擺動臂沈6的第二端部2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相對鉸接門30中的密封模塊256被附連至的那個。如所示,第二擺動臂沈6的第二端部274被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34。第一擺動臂264的第一端部268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264的第二端270的內側,和第二擺動臂266的第二端部274被布置在第二擺動臂沈6的第一端部272的內側。因此,第一擺動臂264的第一端部268 (其將連接系統沈2附連至密封模塊256)被布置為比第一擺動臂沈4的第二端部270 (其將連接系統沈2附連至第二門34)更鄰近車輛20的中心。而且,第二擺動臂沈6的第二端部274(其將連接系統262附連至第二門34)被布置為比第二擺動臂266的第一端部272(其將連接系統沈2附連至密封模塊256)更鄰近車輛20的中心。連接系統262如上所述地操作以將密封模塊256以相同的方式沿弧形路徑76運動。
雖然用于執行本發明的最佳方式已經被詳細描述,與本發明相關的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在所附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執行本發明的各種替換設計和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包括車身;安裝至該車身的一對相對鉸接門,該對相對鉸接門包括第一門和第二門,其每個都限定外表面;可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的密封模塊,其中該密封模塊被布置為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與第一門和第二門處于密封接合中,且其中當處于縮回位置中時該密封模塊與該對相對鉸接門中的一個縱向地間隔開,以允許該對相對鉸接門中的每個相對于該對相對鉸接門中的另一個獨立地運動;和連接系統,其樞轉地互連該密封模塊和第二門,且被配置為將該密封模塊沿弧形路徑移動,其中當從密封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中時,該弧形路徑初始地引導密封模塊遠離第一門和第二門,然后引導該密封模塊沿縱向軸線遠離第一門,且其中當從縮回位置移動至密封位置中時,該弧形路徑初始地將第一門沿縱向軸線朝向第一門引導,然后將該密封模塊朝向第一門和第二門引導。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弧形路徑沿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門和第二門的平面移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連接系統包括第一擺動臂和第二擺動臂,該第一擺動臂具有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的第一端部和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的第二端部,該第二擺動臂具有可旋轉地聯接至密封模塊的第一端部和可旋轉地聯接至第二門的第二端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其中第一擺動臂和第二擺動臂二者同時旋轉,以將密封模塊沿所述弧形路徑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移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其中第一擺動臂的第一端部和第二擺動臂的第一端部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的第二端部和第二擺動臂的第二端部的內側。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其中第一擺動臂的第二端部和第二擺動臂的第二端部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的第一端部和第二擺動臂的第一端部的內側。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其中第一擺動臂的第一端部被布置在第一擺動臂的第二端部的內側,和第二擺動臂的第二端部被布置在第二擺動臂的第一端部的內側。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還包括促動器,其被聯接至連接系統且被配置為將密封模塊在縮回位置和密封位置之間移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還包括偏壓裝置,其被聯接至連接系統且被配置為將密封模塊偏壓到縮回位置或密封位置中的一個中。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第一門和第二門在布置為處于關閉位置中彼此相鄰時在它們之間限定間隙,且其中該密封模塊包括輪廓密封件,該輪廓密封件被配置為當處于密封位置中時接合在該間隙之間接合第一門和第二門以在第一門和第二門之間密封。
全文摘要
用于在相對鉸接門的第一門和第二門之間密封的密封模塊可在用于在第一門和第二門之間進行密封的密封位置和縱向地從第一門和第二門中的一個間隔開以允許第一門或第二門任一個獨立地樞轉運動的縮回位置之間運動。包括第一擺動臂和第二擺動臂的連接系統將密封模塊可旋轉地互連至第二門,且該密封模塊在密封位置和縮回位置之間沿弧形路徑移動,該弧形路徑沿基本上垂直于相對鉸接門的外表面的平面布置。
文檔編號B60J10/08GK102555745SQ20111042132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5日
發明者J.L.康錢, S.鮑爾 申請人:通用汽車環球科技運作有限責任公司, 麥格納閉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