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汽車及其他交通工具上被使用的車輛用座椅。特別地,本發明涉及具有將由皮、革、布等形成的表皮固定于框架等基體上的結構的車輛用座椅。
【背景技術】
[0002]一般地,車輛用座椅具有座墊和座椅靠背,所述座墊是承載人的臀部的部分,所述座椅靠背立于座墊的后部地設置。座椅靠背是坐在座墊上的人的后背靠上的部分。
[0003]座墊及座椅靠背分別具有框架、被支承于框架的襯墊、覆蓋襯墊的表皮。表皮覆蓋襯墊的表面。表皮的終端部分經由安裝部件被固定于框架。
[0004]以往,用于將表皮的終端部分固定于框架的構造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被公開。在該固定構造中,將硬質板配置于表皮的終端部分,借助將表皮的終端部分及硬質板貫通的螺旋件(即螺紋件),將表皮的終端部分和從框架延伸的托架連接。
[0005]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在固定于座套的終端的樹脂板上形成夾子和爪,將與上述夾子卡合的孔和供上述爪卡合的孔分別開設于框架,由此將座套固接于框架。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 —169868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平2—132500號公報。
[0008]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現有裝置中,用螺旋件和嵌合于其上的螺母將表皮終端和托架緊固,所以存在下述問題:零件個數多,成本增加,而且相對于框架的表皮的組裝性差。
[0009]此外,在專利文獻2的現有裝置中,若著眼于車輛用座椅的座墊,則至少需要3個樹脂板,存在零件個數變多的問題。進而,將硬質的樹脂板固接于框架時需要操作者施加的較大的力,存在組裝性不好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是鑒于現有裝置的上述問題點而做出的發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所述車輛用座椅零件個數少,成本便宜,而且組裝性良好。
[0011]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具有表皮和安裝該表皮的基體,其特征在于,前述表皮具有第1表皮和連接于該第1表皮的第2表皮,設置有連接構造,前述連接構造將前述基體和前述第2表皮連接,前述第2表皮由軟質材料形成。
[0012]前述車輛用座椅例如是汽車用座椅、其他交通工具用座椅等車輛用座椅。該車輛用座椅例如具有座墊和背板。本發明也能夠應用于座墊,也能夠應用于座椅靠背。
[0013]前述軟質部件是彈性體、軟質樹脂、成形無紡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材料。彈性體是橡膠狀且具有彈性的工業用材料。
[0014]前述基體例如是管框架、被支承于管框架的背板、其自身作為骨架構造的背板、或座墊的側邊罩板等。
[0015]根據上述車輛用座椅,與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車輛用座椅情況那樣使用由螺旋件、螺母、托架、硬質板等構成的緊固機構的情況相比,零件個數顯著減少,成本便宜。
[0016]此外,被連接于基體的第2表皮由彈性體等軟質材料形成,所以與將第2表皮由用于皮、皮革等那樣的一般的表皮的材料形成的情況相比,表皮的處理容易,結果,表皮向基體的組裝性提尚。
[0017]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可以是,前述第2表皮連接于前述第1表皮的周緣。具體地,能夠將前述第2表皮的終端縫合于前述第1表皮的周緣。第2表皮可以連接于第1表皮的周緣的全部區域,也可以設置于第1表皮的周緣的一部分。
[0018]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前述第1表皮可以由皮、革、合成皮革、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材料形成。此外,形成前述第2表皮的軟質材料可以由彈性體、軟質樹脂、成形無紡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材料形成。借助軟質材料形成第2表皮,由此第2表皮能夠具有在自然狀態下維持既定的形狀的性質,即形狀維持性。
[0019]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可以是,前述連接構造具有突起部件和孔,前述突起部件設置于前述基體及前述第2表皮的某一個上,前述孔設置于前述基體及前述第2表皮的另一個上,并且,將前述突起部件向前述孔插入,由此能夠將前述第2表皮連接于前述基體。根據該技術方案,在將表皮安裝于基體上時,僅將突起部件插入至孔內即可,與使用由螺旋件等構成的緊固機構的情況相比組裝性顯著提高。
[0020]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前述突起部件的末端可以是大徑部分,優選的是該大徑部分比前述孔的直徑大,但是是能夠穿過該孔的形狀。為使大徑部分能夠穿過比其直徑小的孔,例如可以考慮下述方法。即,可以將大徑部分由與第2表皮相同的軟質材料一體成形,使大徑部分彈性變形,同時使其穿過孔。
[0021]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前述軟質材料具有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維持自身的形狀的形狀維持性,前述連接構造能夠借助軟質材料的前述形狀維持性來實現。根據該技術方案,軟質材料其本身作為連接構造發揮功能,所以不需要軟質材料以外的連接構造,能夠進一步將零件個數減少。
[0022]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前述基體可以是作為就坐者的背部靠上的座椅靠背的結構要素的框架,或者是被支承于作為座椅靠背的結構要素的框架的背板,或者是其自身作為框架發揮功能的背板。
[0023]在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中,前述基體可以是作為承載就坐者的臀部的座墊的結構要素的框架,或者是作為座墊的結構要素的側邊罩板。
[0024]根據設計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與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車輛用座椅的情況那樣使用由螺旋件、螺母、托架、硬質板等構成的緊固機構的情況相比,零件個數顯著減少,成本降低。
[0025]此外,被連接于基體的第2表皮由彈性體等軟質材料形成,所以與將第2表皮由用于皮、皮革等那樣的一般的表皮的材料形成的情況相比,表皮的處理容易,結果,表皮向基體的組裝性提高。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表不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的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27]圖2是表示在圖1的車輛用座椅上卸下表皮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0028]圖3是表不將圖2的車輛用座椅從背面側觀察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0029]圖4是表不將表皮的一部分從背板翻開的情況的立體圖。
[0030]圖5是表不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剖視圖。
[0031]圖6是表不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又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車輛用座椅的第1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實施方式對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進行說明。另外,本發明當然不限于該實施方式。此外,在附加于本說明書的附圖中,為了將特征部分易于理解地表示,存在用與實際部件不同的比例來表示結構要素的情況。
[0033]圖1表不涉及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的一實施方式。在此表不的車輛用座椅1A具有座墊2和座椅靠背3。座墊2是承載就坐者的臀部的部分。座椅靠背3是就坐者的后背靠上的部分。
[0034]座墊2具有框架4、襯墊5a、表皮6、側邊罩板7和框架罩板8,所述框架4作為骨架構造,所述襯墊5a被固定于框架4,所述表皮6覆蓋襯墊5a,所述側邊罩板7覆蓋框架4的側面,所述框架罩板8覆蓋框架4的下方部分。框架4由鋼材、硬質合成樹脂等高剛性材料形成。襯墊5a是向就座者施加緩沖性的部件,例如由作為發泡性樹脂的氨基甲酸乙酯形成。
[0035]表皮6由第1表皮6a和第2表皮6b形成。第1表皮6a呈含有在就坐者就坐時至少供其臀部接觸的部分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與襯墊5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狀。第2表皮6b具有側部、接合部、連接部,所述側部至少覆蓋襯墊5a的前側部和左右側部,所述接合部被與第1表皮6a縫合,所述連接部形成后述的突起部件,并且從前側部及兩側部向內側彎折。
[0036]第1表皮6a的終端和第2表皮6b的連接部在作為接合部位的接縫6c處借助縫合線被縫合來連接。該接縫6c為了美觀以位于第1及第2表皮的內側的方式被縫合,使得其不在外側出現。
[0037]第1表皮6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部件形成。第2表皮6b由彈性體、軟質樹脂、成形無紡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材料等軟質材料形成。彈性體使用眾所周知的橡膠狀的具有彈性的工業用材料,例如使用烯烴類熱塑性彈性體。側邊罩板7及框架罩板8由將合成樹脂作為材料的樹脂成形加工來形成。
[0038]座椅靠背3具有管框架11、背板12、襯墊5b、表皮13,所述管框架11作為骨架構造,所述背板12被管框架11支承,所述襯墊5b被固定于背板12,所述表皮13覆蓋襯墊5b。管框架11借助圖中未示出的傾斜機構能夠搖動地連結于座墊2側的框架4。管框架11由鋼材形成。背板12由硬質的合成樹脂形成。襯墊5b是向就座者施加緩沖性的部件,例如由作為發泡性樹脂的氨基甲酸乙酯形成。
[0039]表皮13由第1表皮13a和第2表皮13b形成。第1表皮13a和第2表皮13b在作為接合部位的接縫13c處借助縫合線被縫合來連接。第2表皮13b被連接于第1表皮13a的周緣。具體地,在第1表皮13a的周緣上縫合有第2表皮13b的終端。
[0040]第1表皮13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部件形成。第2表皮13b由彈性體、軟質樹脂、成形無紡布、這些材料的等同物、或將這些材料組合得到的材料形成。
[0041]圖2表不將座椅靠背3的表皮13從背板12卸下的狀態的車輛用座椅1A。圖3表示將該車輛用座椅1A從背面側觀察的狀態。在這些圖中,表皮13的第2表皮13b例如由彈性體形成,由此具有在自然狀態下維持圖示那樣的框形狀的形狀維持性。
[0042]第2表皮13b中與接縫13c相反一側的面以既定寬度W被向內部折回。并且在該折回部上設置有多個突起部件16。這些突起部件16在借助成形加工制造第2表皮13b時借助相同材料同時與第2表皮13b —體地形成。如圖2的局部放大圖(a)及圖3的局部放大圖(b)所示,突起部件16具有軸部16a和頭部16b,所述軸部16a朝表皮13的內部突出,所述頭部16b作為形成于該軸部16a的末端的大徑部分,直徑較大,為球形。所謂大徑部分是指比軸部16a的直徑更大。
[0043]如圖3所示,在背板12的背面的周緣部上設置有多個孔17。這些孔17的間隔與設置于表皮13的多個突起部件16的間隔相同。這些孔17的直徑比設置于表皮13的突起部件16的頭部16b的直徑小。進而,孔17的直徑的大小被設定成,在將突起部件16的頭部16b以既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