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前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前部結構,其在被于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前縱梁所支承且于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保險杠加強件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具有延長部,尤其涉及一種將微小重疊碰撞時的載荷經由該延長部而向前縱梁傳遞的車輛的前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車輛前部結構中,一般情況下,在被于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前縱梁所支承且于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保險杠加強件上,在其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設置有一對延長部。該一對延長部以從左右前縱梁與保險杠加強件抵接的部位起進一步向左右外側延長的方式而設置。而且被構成為,在發生被稱為微小重疊碰撞的碰撞、即向車輛前方的左側或右側部分偏心并與其他的車輛發生碰撞從而產生載荷的情況下,使該載荷經由延長部而被傳遞到前縱梁上。微小重疊碰撞為偏心正面碰撞的一種形態。
[0003]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保險杠加強件的延長部分與前縱梁的外側面通過連結部件而被連結。在該結構中,在微小重疊碰撞時,保險杠加強件的延長部分通過連結部件而被支承,從而使與前縱梁連結的連結部件和碰撞盒一起變形,進而防止了保險杠加強件的變形。
[0004]在專利文獻2中,在保險杠加強件的延長部上固定有載荷傳遞部件,載荷傳遞部件被配置于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與前縱梁重疊的位置上。在該結構中,在微小重疊碰撞時,在碰撞盒的一方發生壓縮變形的同時載荷傳遞部件與前縱梁的外側抵接,由此,使碰撞載荷的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分力從保險杠加強件經由載荷傳遞部件而向一方的前縱梁傳遞。
[0005]在先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69866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33820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213739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8-162344號公報
[0011]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4-136537號公報
[0012]一直以來,在前部結構中,是使微小重疊碰撞時的載荷從延長部向前縱梁進行傳遞的。但是,在任何一種技術中,如果在微小重疊碰撞時碰撞體的與車輛碰撞的位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發生偏差,則有時保險杠加強件或一方的前縱梁等的車輛前部的各部的載荷分擔、抵接位置、變形時刻等會發生變化,因此相應地不能不使其穩定性下降。
【發明內容】
[0013]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在微小重疊碰撞時碰撞體與車身的相對位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發生了偏差,也能夠較為穩定地吸收載荷的車輛前部結構。
[001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本發明的車輛前部結構中,在車輛寬度方向兩側于推進方向上所設置的前縱梁的前方部處,于車輛寬度方向上支承有保險杠加強件,在該保險杠加強件的與所述前縱梁相比靠車輛寬度方向外側處設置有延長部,并且被負載于與所述前縱梁相比靠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載荷經由所述延長部而被傳遞到所述前縱梁上,在所述延長部上,在其正面側設置有前方突起部,所述前方突起部在與所述前縱梁的支承位置相比靠外側處與所述保險杠加強件相比而向前方突出,并且在所述延長部的背面側設置有后方突起部,所述后方突起部在微小重疊碰撞時與所述前縱梁抵接。
[0015]在此,在所述前縱梁的前方部上連接有使前縱梁的前端部附近的剛性降低的一對弱體部,并且所述弱體部被分別固定在所述保險杠加強件的左右側部背面上。所述弱體部優選為通過碰撞盒而形成,并且其在正面碰撞時能夠于軸向上進行壓縮變形,且在微小重疊碰撞時能夠通過所述延長部的所述后方突起部的抵接而進行彎曲變形。
[0016]所述延長部可以與所述保險杠加強件一體地形成。在該情況下,構成了保險杠加強件的一部分。優選為,所述延長部以隨著趨向于車身寬度方向外側而趨向于車身后方側的方式平緩地彎曲,且沿著彎曲方向的長度尺寸被設定為,短于弱體部的沿著車身前后方向的長度尺寸。
[0017]優選為,所述前方突起部在所述延長部的正面側具有向車輛前方突出的前方頂端部、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縱壁和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縱壁,所述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縱壁被形成為,與所述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縱壁相比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較長。
[0018]雖然優選為,所述前方突起部以其前方頂端部位于與被配置于所述前縱梁間的所述保險杠加強件的最前方邊緣相比靠后方側處的方式,相對于所述保險杠加強件的最前方邊緣而在車身前后方向上隔開預定的間隙而配置,但更加優選為,與所述前縱梁的支承位置的外側的保險杠加強件的前方邊緣相比向前方突出。
[0019]優選為,所述后方突起部在所述延長部的背面側朝向所述弱體部的車輛前后方向的中間位置突出,且以與該弱體部非接合的狀態而配置。
[0020]根據本發明,在正面碰撞時,所述前方突起部以及所述延長部向車輛后部側變形,伴隨于此,所述后方突起部向車輛前部側進行位移。另一方面,在微小重疊碰撞時,前方突起部在與碰撞體的初始接觸位置處與之抵接從而使所述延長部向車輛后方被按壓,由此使后方突起部與所述弱體部抵接,并使該弱體部彎曲變形。
[0021]在本發明中,在延長部上設置有前方突起部,所述前方突起部和與前縱梁的支承位置相比靠外側的保險杠加強件相比向前方突出。因此,在微小重疊碰撞時,在延長部上負載有來自前方的碰撞體的載荷時,即使碰撞體與車身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相對位置有所偏差,前方突起部也會首先與碰撞體抵接。因此,在微小重疊碰撞時從前方的碰撞體向延長部輸入載荷的輸入位置較穩定。而且,在延長部上設置有后方突起部,所述后方突起部在微小重疊碰撞時與前縱梁抵接。因此,在微小重疊碰撞時,在碰撞體與延長部的前方突起部抵接之后,被負載于該延長部上的載荷將經由后方突起部而向前縱梁傳遞并被吸收。具體而言,在于前縱梁的頂端側處設置有碰撞盒這樣的弱體部的情況下,當作為碰撞體的前方的車輛因微小重疊碰撞而與保險杠加強件的延長部碰撞時,保險杠加強件的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起部會首先與碰撞體抵接。被設置于延長部的背面側的后方突起部通過承受該載荷而從外側與碰撞盒抵接,從而使碰撞盒彎曲變形。由此,使朝向車輛寬度方向的分壓所產生的載荷被吸收。其結果為,能夠提供一種即使微小重疊碰撞時的碰撞體與車身的車輛寬度方向的相對位置有所偏差,也能夠穩定地對載荷進行吸收的車輛前部結構。
【附圖說明】
[0022]通過下面參照附圖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從而明確了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點,附圖中相同或相應部分將通過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
[0023]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的概要的立體圖。
[0024]圖2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俯視圖。
[0025]圖3(a)、(b)為用于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的正面碰撞時的變形狀態進行說明的模式圖。
[0026]圖4(a)?(C)為用于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的微小重疊碰撞時的變形狀態進行說明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在下文中,參照附圖來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下面詳細的描述實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表示限制本發明及其用途的含義。而且,不存在由前述【背景技術】或者下面詳細的描述中所呈現的任何理論所限定的任何限制。在附圖中,F表示車輛前方、R表不車輛后方、W表不車輛寬度方向。
[0028]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中,在車輛寬度方向W的兩側處以向車輛前后方向F、R延伸的方式而分別配置有一對前縱梁11,在各個前縱梁11的前方部處,于車輛寬度方向上支承有保險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