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60559閱讀:33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兒童用嬰兒車,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
背景技術
目前許多嬰兒車在它們位于一折疊位置時站立,但是許多是不穩定或難以折疊者。某些需要使用者將該嬰兒車折疊至地面上且接著彎腰將它拿起來成為一垂直態樣,并使它站立起來。因為使用者必須彎腰并拿起該嬰兒車的重量,所以這是不方便的。另一些則必須使嬰兒車站立在后輪與通常是置物籃管的某種其他車架組件上,且在折疊過程中,該嬰兒車必須以兩只手來控制以使它在該等后輪上保持平衡。在許多種情形下,該站立嬰兒車所占據的面積是小到使該嬰兒車有些不穩定且容易翻覆。
因此一直需要有可將該嬰兒車盡量折疊至最小折疊尺寸,使它不會在存放時占據多余的空間且使它更便于放入車輛中與由該車輛中取出。通常,握把與遮篷框架對于在最長尺寸上的整體折疊尺寸具有最大的影響力。在這種結構中,握把控制整體折疊尺寸,但是該遮篷框架是第二大的組件。通常嬰兒車的握把高度是可調整的,以配合不同高度的使用者。此外,通常也會設置一使握把管的上部可以在大約180度的范圍內轉動的折疊機構,因此,該握把可以位在一存放位置上,以減少已折疊嬰兒車的整體尺寸。這通常會使該遮篷框架成為該已折疊嬰兒車的最高點,并使它容易受損并且成為整體折疊尺寸的最主要因素。
許多嬰兒車也具有一在該遮篷上方且在該握把下方的存放區域,通常,這存放區域是一模制成形的硬質托盤,且該托盤包括一杯狀固持器與多數有蓋或無蓋的存放室。這種存放區域的缺點是它們是預先設計好的且不能改變的結構,且沒有物件可用來簡單地達成將該杯狀固持器移到至一便于讓慣用左手的人使用的位置。
因此,非常需要使一嬰兒車不但是可在折疊后將前輪與后輪保持在地面上,而且在站立時非常穩定,且具有一比目前的嬰兒車更小的折疊高度,并且包括一可以為了讓使用者方便使用而重新配置的位在握把下方的存放區域。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一較佳的折疊方法是折疊該嬰兒車且前與后輪仍與地面接觸,且在折疊過程中,前輪與后輪互相相向滾動直到該嬰兒車完全折疊為止,而該嬰兒車將位于一由前與后輪兩者一同支持的站立位置。這種折疊方法的優點是使用者不必在折疊該單元的過程中控制嬰兒車的平衡且不必彎腰來拿起已折疊的嬰兒車。此外,若該等輪子靠近且所占據的面積大并且該嬰兒車的重心直接位在該等輪子上,則以最后折疊位置站立時是相當穩定的。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至少三腿部,且該腿部包括有前腿部與后腿部,且一前輪與各前腿部互相連接并且一后輪與各后腿部互相連接,又,各腿部由與其互相連接的輪子向上延伸;一座位,用以支持一兒童,且該座位具有一前部、一后部及兩側部,并且該座位是位在該后腿部之間且在座位樞轉點處與該前腿部連接;兩扶手,是分別位在該座位的各側部上,且各前腿部與一扶手在一前腿部樞轉點處連接;及一后腿部樞轉延伸部,是與各后腿部連接且在一后腿部樞轉點處與一扶手連接,并且使該后腿部與該后腿部樞轉點分開,又,該后腿部樞轉延伸部是定位成可使該后腿部于一圓形路徑上移動,且當該后輪與該前輪互相相向移動時,該圓形路徑的中心是該后腿部樞轉點。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該嬰兒車包含至少三腿部,且該腿部包括有前腿部與后腿部,且一前輪與各前腿部互相連接并且一后輪與各后腿部互相連接,又,各腿部由與其互相連接的輪子向上延伸;一座位,用以支持一兒童,且該座位具有一前部、一后部及兩側部,并且該座位是位在該后腿部之間且在座位樞轉點處與該前腿部連接;一握把,具有兩握把管,且各握把管與該握把連接并且與該座位的各側連接;一遮篷支持框架,其下端是位在該座位的各側上;及一折疊連桿機構,是位在該座位的各側,且各折疊連桿機構與一后腿部樞接并且與一握把管樞接,又,各遮篷支持框架下端與一在該座位的相同側上的折疊連桿機構互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嬰兒車,其車架幾何形狀使該嬰兒車可以折疊并且該等輪子仍與地面接觸,且當折疊成前與后輪位在地上并且該等前與后輪的重心位在其間時可穩定站立,并且當嬰兒車折疊時使該遮篷自動下降以將整體高度降低至便于使用的高度。
兩支架作為后腿部樞轉延伸部,且當前腿部的頂部直接連接在扶手的樞轉點上時,該等后腿部是利用與該等后腿部呈一角度的該等后腿部樞轉延伸部而連接在該等樞轉點上。因此,當扶手的前方在折疊時向上移動,而不是以前腿部樞轉點直接樞轉時,該等后腿部與該等扶手分開且在圓形路徑上移動,且其中心是在該等扶手上的樞轉點。因此,該等后腿部的頂部轉動至一與該前腿部樞轉點的位置不同的高度,且該等后腿部頂部的位置可以由連接的輪子的位置來決定而不是由該等前腿部的樞轉點來決定。
在折疊時的另一種動作是使該遮篷支持框架自動降低,這動作由當嬰兒車展開時位在該等后腿部與該等扶手后部之間的折疊連桿機構來執行。該等折疊連桿機構是連接在該等后腿部的樞轉點處并且連接在該等握把管上的樞轉點上,且固持該遮篷的該遮篷支持框架下端是借樞接構件連接在該等折疊連桿機構的頂部處。因此,當折疊發生,且該等握把管相對該等前腿部向下移動時,該等折疊連桿機構的頂端向下擺動且使該遮篷支持框架與它們一起向下移動。最后,該遮篷支持框架的頂部被向下拉至一與該折疊機構等高且在該等握把頂部已向下轉動的點位置,使得該遮篷不會突出該已折疊握把外。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特征是簡單的支持結構,該支持結構可作為一供該嬰兒車的成人使用者用的多數配件用固持器且也可用以錨定該遮篷。這裝置是一具有倒“U”形橫截面配件支持桿,且該配件支持桿平行于且位于該嬰兒車握把下方并且安裝在該等握把管的折疊機構之間。該“U”的前緣具有一彎曲唇部,且該唇部形成一向上開口的通道并且可固持一支持該遮篷后緣的桿。該“U”的后緣則具有一朝下的簡單邊緣,且接著該配件支持桿收納如杯狀固持器、托盤及有蓋容器等配件。這些配件利用一在該配件上且可嵌合在該倒“U”頂部上的延伸部及一可嵌合在該“U”的后緣的結合固定件而與該桿個別地連接,且由于各配件是獨自掛在該配件支持桿上,使用者可以依使用者自身的便利性來選擇與安排它們。
因此,本實用新型可提供一易于折疊、在折疊時與折疊后可以直立站立、當已折疊時具有小尺寸、且包括一多樣并易于訂制的配件存放系統。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嬰兒車在完全展開狀態時的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嬰兒車在部分折疊狀態時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嬰兒車在完全折疊狀態時的側視圖。
圖4是具有一連接容器的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成人使用者配件總成的橫截面側視圖。
圖5是具有一連接容器的配件總成的另一實施例的橫截面圖側視圖。
圖6是一配件總成的另一實施例的橫截面圖側視圖,且該配件總成是一具有一連接配件的兒童托盤。
具體實施方式第1圖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嬰兒車在完全展開狀態時的側視圖。由于圖1、2與3是相同嬰兒車分別在展開、部分折疊與完全折疊狀態時的側視圖,所以這些圖中的元件表示符號是相同的。此外,由于這些圖式是直接以側視圖表示,在這些視圖中唯一可看到的元件是坐在該嬰兒車中的兒童右側的元件。任何看過嬰兒車的人應可了解這些元件有一些位在該嬰兒車的另一側上且因為它們位在所示元件后方而無法在這些視圖中看到的相同元件,并且座位12與座位靠背13是連接在兩側之間。在此也應可了解的是嬰兒車有時也可只具有一單一前輪,通常是一嬰兒車手推車。但是,本實用新型也適用于這種嬰兒車。
如同這些裝置使用的業界用語一般,兒童所面對的方向是被視為該嬰兒車的前方,且成人使用者推動該嬰兒車的握把14處是被視為后方。如此,前輪16與后輪18是在嬰兒車10上的其他元件的前后指標。
嬰兒車10是經過特別設計且構成為即使它被折疊時前輪16與后輪18兩者均仍然留在地上且嬰兒車10在直立位置時仍然穩定,如圖1、2與3所示。這優點可借由在前腿部20與后腿部22的結構與其間的關系來獲得,且該等前腿部20與后腿部22兩者均在樞轉點26處與扶手24的前部連接。前腿部20可方便地在該等樞轉點26與前輪16之間連接且形成連續的平滑曲線,但是,后腿部22是借由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與樞轉點26連接,且該等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是與后輪18頂部以一角度剛性地連接或形成一體并且使該等后腿部與其樞轉點分開。該等后腿部22未直接在樞轉點26上樞轉而是繞著樞轉點26于圓形路徑上移動,且該等路徑的中心是樞轉點26。雖然在第1-3圖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是與前腿部樞轉點26連接,但是這不是結構上的必要條件,且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可以分別與它們的樞轉點連接。
嬰兒車10的數個其他元件可以在圖1中清楚地看到且有關于折疊動作的是鎖扣11、握把折疊機構15、遮篷支持框架30、遮篷樞轉點固定件32、折疊連桿機構34、握把管36、座位下方籃鉤38、及配件總成40。這些元件的大部分是帶折疊動作時移動且各元件的特殊動作可以下由圖1至圖2且最后至圖3的位置不同點了解。
在圖1-3所示的折疊時發生的最明顯的動作是前輪16與后輪18互相相向的移動,且這動作可借由釋放鎖扣11并且使握把管36與座位12及扶手24的后方下降來進行,且該等扶手24是與握把管36于樞轉點25處連接。由于與后腿部22連接的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樞轉,所以當該后輪18與前輪16移動到一起時,后腿部22頂部相對前腿部20頂部向上移動。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的彎曲態樣及后腿部22與樞轉點的分離使后腿部22在圓形路徑上移動且與樞轉點26分離而不是直接在樞轉點26上移動,且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的長度是設定成當它們接近前腿部20與一垂直態樣時,可補償后腿部22增加的高度。在一般的嬰兒車中,當前腿部與后腿部連接時,后輪在該等腿部移動到一起時通常延伸在前輪下方。
另一在折疊時的基本動作是折疊座位12與座位靠背13,一旦鎖扣11被釋放座位12將以前樞轉點17為中心向下樞轉且與座位12樞接的握把管36將同時下降。也與座位12樞接的座位靠背13也向下移動并且朝座位12折疊。
如圖1與圖2所示,通常一嬰兒車的最高元件是握把14與遮篷支持框架30的頂部。為了緊致地折疊,某些嬰兒車結構使握把14與握把管36的上部圍繞握把折疊機構15并且向下到達一靠近握把管36下部的位置。但是,這不但是會使已折疊的嬰兒車頂部處向上突出并成為其全體長度,而且由于遮篷支持框架30不是一強結構性構件,它會受損。本實用新型可借由在折疊該嬰兒車時使遮篷支持框架30自動下降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大部分的嬰兒車中,遮篷支持框架30是與該嬰兒車車架在遮篷樞轉點固定件32處連接。這使遮篷支持框架30可以向前轉動以屏蔽在該嬰兒車中的兒童,且可朝后方轉動以靠近該兒童或只是將兒童放入該嬰兒車中。在本實用新型的嬰兒車10中,遮篷樞轉點固定件32與遮篷支持框架30的底端與折疊連桿機構34連接。折疊連桿機構34是與在握把管36上的樞轉點37連接,且與后腿部22在樞轉點35處連接,并且該等樞轉點35是在由后腿部22頂部向下的后腿部長度大約三分的一處。當嬰兒車10展開時,折疊連桿機構34頂部是位在扶手24的正后方。
因此,當折疊嬰兒車10且相對前腿部20向下移動時,折疊連桿機構34的頂端向下擺動且使遮篷支持框架30與它們一起向下。如第3圖所示,在該等握把管本身已向下折疊后,向后折疊的遮篷支持框架30頂部因此被向下拉至一大約與在握把管36上的最高點等高的點。
圖4是具有連接的容器42的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配件總成40的橫截面側視圖,且配件總成40是一簡單支持桿44,且該支持桿44可以作為一供嬰兒車的成人使用者用的配件的固持器,并且可用以錨定遮篷46的后部。支持桿44是構成為一具有連接第一壁50與第二壁58的連接部45,且在較佳實施例中,支持桿44是構成為具有一“U”橫截面且第一壁50的第一邊緣48彎曲以形成朝上開口的槽道52。支持桿44的第一壁50也包括形成在外側表面上的凸緣54。
為了作為一成人使用者用的配件總成,支持桿44是安裝成平行于且位于握把14下方且在握把管36上的兩握把折疊機構15之間,且第一壁50位在朝向該嬰兒車的側上。這位置可以在第1圖中看到,但是支持桿44本身則被藏起且只可看到配件42。在這位置時,槽道52可固持桿56,且遮篷46的后緣卷繞包該桿56,因此不需復雜的額外結構便可支持遮篷46的后緣。
支持桿44的第二壁58只有一朝向下的簡單邊緣,且支持桿44收納如加蓋容器42、杯狀固持器或托盤等配件。這些配件利用握把狀延伸部60而各自附著于該桿,且該握把狀延伸部60通常具有當它嵌合在支持桿44的連接部45上時可彎折的能力。結合固定件62嵌套在第二壁58的底緣上且因此鎖固在支持桿44上。
結合固定件62安裝在配件42的撓性段63上,以便將結合固定件62釋離壁58。撓性段63可借由除了配件42的壁上的位置67以外沿著它一直切割槽孔65而相當簡單地形成。在位置67處的連接部可作為一剛硬彈性鉸煉操作以支持撓性段63與結合固定件62并且可使撓性段63朝箭號A所示的方向稍微移動,以將結合固定件62釋離壁58。
配件42的延伸部60也包括嵌合在凸緣54下方以將配件鎖固在支持桿44上的鎖扣64,且配件42可借由使凸片66與鎖扣64移動遠離凸緣54來彎曲延伸部60而輕易地與支持桿44分離。
在此應了解的是雖然圖示的配件42具有以鉸煉70連接的蓋68,但是事實上任何配件均可以相同的結構構成且以相同的方式與支持桿44連接。此外,支持桿44可使用在嬰兒車10的其他位置上,包括可設計成具有扶手24的外形。
圖5是具有一連接容器的配件總成的另一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圖,且第5圖的實施例是可特別使用在一嬰兒車的扶手中的結構。第5圖與第4圖的不同處只在于第5不包括支持遮篷46后緣的槽道52,且在第5圖中,延伸部60的第一壁50只以與第二壁58相同的方式端接并且鎖扣64與第一壁50的下緣結合。配件42的延伸部60的撓性使配件42可以使用在第4圖或第5圖兩者的情形中,且配件42的撓性段63使該配件可輕易地與第4圖與第5圖所示的該等配件總成的任一者分離。此外,因為所使用的各配件是獨立地掛在支持桿44上,所以使用者可以依使用者自身方便的方式選擇與配置它們。
圖6是顯示配件總成72的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圖,且該配件總成72是一具有連接配件76的兒童托盤74。配件76事實上與第4與5圖的容器42相同,但是配件76沒有蓋,并且因為一兒童托盤位在嬰兒車的前方,所以配件76的前至后方向是與第4與5圖示的配件42的方向相反。
配件總成72與前述配件總成40不同點在于配件總成72將配件76鎖固在托盤74內側而不是將該配件掛在外側表面上,然而,配件總成72的鎖扣系統78是與第4圖的配件總成40的其中一鎖扣系統相同,且相同的元件是以相同的數字表示。唯一真正的不同點是事實上是托盤74一部分的倒置槽道80的形狀,且在第6圖中,槽道80具有一產生較短連接部84的傾斜第二壁82。即使這些不同只因為它們是依據一典型兒童托盤74來決定而產生,但是它們對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是重要的。唯一真正的要求是包括結合固定件62的配件的外部尺寸可緊密地嵌合在兒童托盤74的內部前至后方尺寸內。多種尺寸的一致是一種使相同配件均可以與兒童托盤74及配件總成40(圖4)兩者一起使用的特征。
雖然配件76的槽道80扣持倒置槽道80的壁50時,配件76的另一側是利用在壁88上的互鎖件86鎖入托盤74中。在配件76中的孔90結合互鎖件86以將配件76固持于托盤74中,且孔90可在第4與5圖中清楚地看到,并且其中沒有與它對接的固定件。孔90是該等配件的另一特征且使它們可以與第4、5與6圖所示的所有配件總成一起使用。
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數種優點的嬰兒車,首先,該嬰兒車本身在它被折疊時保持直立。它也可使其遮篷支持框架在折疊動作時自動下降,借此明顯地減少已折疊嬰兒車的高度,并且它提供一使該等配件可以在任何時間重新配置的簡單且多變化的配件固持系統。
在此應了解的是圖示的本實用新型的型態只是一較佳實施例,且可對元件的功能與結構進行各種改變;等效的裝置可以取代所示與所述的元件;且在不偏離在以下申請專利范圍中界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疇的情形下,某些特征可以相對其他特征獨立地使用。
例如,特殊角度與尺寸的后腿部樞轉延伸部28可以變化以配合在該等前與后腿部的長度與其間的間距。此外,該折疊機構也可使用在具有三輪的嬰兒車上,且折疊連桿機構34的樞轉點的尺寸與位置可隨著遮篷支持框架30的長度改變。另外,配件總成40與72可以使用在如高腳椅或游戲圍欄的其他裝置上,且也可在配件上使用如孔與銷結構的其他連接固定件與釋放固定件。
權利要求1.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至少三腿部,且該腿部包括有前腿部與后腿部,且一前輪與各前腿部互相連接并且一后輪與各后腿部互相連接,又,各腿部由與其互相連接的輪子向上延伸;一座位,用以支持一兒童,且該座位具有一前部、一后部及兩側部,并且該座位是位在該后腿部之間且在座位樞轉點處與該前腿部連接;兩扶手,是分別位在該座位的各側部上,且各前腿部與一扶手在一前腿部樞轉點處連接;及一后腿部樞轉延伸部,是與各后腿部連接且在一后腿部樞轉點處與一扶手連接,并且使該后腿部與該后腿部樞轉點分開,又,該后腿部樞轉延伸部是定位成可使該后腿部于一圓形路徑上移動,且當該后輪與該前輪互相相向移動時,該圓形路徑的中心是該后腿部樞轉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該前腿部樞轉點與該后腿部樞轉點是相同的樞轉點。
3.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該嬰兒車包含至少三腿部,且該腿部包括有前腿部與后腿部,且一前輪與各前腿部互相連接并且一后輪與各后腿部互相連接,又,各腿部由與其互相連接的輪子向上延伸;一座位,用以支持一兒童,且該座位具有一前部、一后部及兩側部,并且該座位是位在該后腿部之間且在座位樞轉點處與該前腿部連接;一握把,具有兩握把管,且各握把管與該握把連接并且與該座位的各側連接;一遮篷支持框架,其下端是位在該座位的各側上;及一折疊連桿機構,是位在該座位的各側,且各折疊連桿機構與一后腿部樞接并且與一握把管樞接,又,各遮篷支持框架下端與一在該座位的相同側上的折疊連桿機構互相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其特征在于該嬰兒車更包括一相互連接該遮篷支持框架的各下端與該折疊連桿機構的遮篷樞轉固定件。
專利摘要一種站立式可折疊嬰兒車,是一種可在被折疊時使所有輪子保持在地面上的兒童用嬰兒車,其后腿部與扶手互相連接但是互相分開并且在一圓形路徑上移動,且該等后腿部的中心是在該等扶手上的樞接點。因此,該等后腿部的頂部可轉動至一與該前腿部樞接點的位置不同的高度,且該等后腿部頂部的位置是由所連接的輪子的位置來決定,而不是由該等前腿部的樞接點來決定。當該嬰兒車被折疊以減少該嬰兒車的整體折疊長度時,另一連桿機構使遮篷支持框架降低。
文檔編號B62B7/06GK2851051SQ20052000335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3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21日
發明者M·哈庭斯汀 柯提斯, E·浩特 羅伯特 申請人:明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