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輛前副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承載式車身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車輛底盤前 副車架。
技術背景
目前,汽車上的前副車架主要有兩種結構, 一種是由鋼板沖壓而成的前副車 架,前副車架上體和下體通過焊接方式構成空腔的前副車架,在前副車架上還 設置與車體和其他裝置相連接的部件。這種結構的前副車架的主要優點是所需
焊接工裝少,焊接工藝簡單,容易保證加工的一致性,適宜大批量生產,但由 于這種前副車架內部為空腔結構,因此其承載能力和抗彎強度有限;另一種前 副車架是管梁式結構,這種前副車架采用鋼管彎曲成形,通過各種焊接工藝形 成封閉的框架式構架。為滿足其他相關部件的裝配要求,這種結構的前副車架 也會在車架上加焊一些鈑金支架,這種形式的前副車架的主要優點是工藝簡單, 結構緊湊,占用面積小,焊接量少,易于進行改型設計,其缺點是材料的彈性 變形較大,成形精度比較難以保證。這種前副車架由于在架體上固定連接了一 條弓形管而對原先強度不高的缺陷有所彌補,但其整體結構強度仍難以滿足車 輛的使用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承載力強、剛度 高,便于沖壓成型,結構較為簡單,且適用面廣的車輛前副車架,從而提高整車 性能的可靠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的總體構思為 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包括副車架上體,副車架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車架上體和副車架下體分別由兩件或兩件以上的鈑金部件組合而成,各鈑 金部件均設置為不規則的凸起或凹下結構,各鈑金部件連接在一起組成車輛前 副車架。
所述的前副車架由副車架上體I ,副車架上體II,副車架下體I,副車架
下體n四塊鈑金部件組成。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副車架上體n,副車架下體i,副車架下體n通過 各自的邊沿部位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封閉型的內部為空腔的車輛前副車架。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副車架上體n,副車架下體i,副車架下體n的凸 起或凹下的結構在副車架內部連接。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與副車架上體n連接,副車架下體i的結構延伸到副 車架下體n與副車架上體n的內腔,副車架下體i的中間凸起部分與副車架上 體i及副車架上體n連接,副車架下體i的凹下的部分與副車架下體n連接, 副車架下體i的邊沿部分與副車架上體i及副車架上體n分別連接,副車架上 體i,副車架上體n,副車架下體i,副車架下體n四塊鈑金組成中部截面為 四個不規則的方形結構。
所述的副車架沿整車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由中間部位的四個方形管狀結構 逐漸過渡到兩端各一個的不規則方形結構。
所述的前副車架由副車架下體i及副車架下體ii組成的前副車架下體的中 部設置若干加強筋。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車輛前副車架,相對傳統的鋼板式或管梁式 副車架而言,在滿足同樣彎曲正應力強度的條件下,增強了其抗彎曲切應力強 度以及抗扭強度,而且,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汽車前副車架將車架主 體分成四個部分來加工,既便于沖壓成型,又便于結構的優化調整,此外,該 副車架結構較為緊湊,故空間利用率高,易于對其他系統布置,適用面較為廣 泛,給汽車底盤的生產和加工帶來了很大的改進。
下面對本說明書中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車輛前副車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車輛前副車架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一種汽車前副車架的中部A—A截面示意圖中標記為1、副車架上體I; 2、副車架上體II; 3、前支架;4、凸臺; 5、副車架下體I; 6、支座;7、副車架下體II; 8、副車架上體;9、副車架下
體;10、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所 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 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包括副車架上體8,副車架下體9,所述的副車架上
體8和副車架下體9分別由兩件或兩件以上的鈑金部件組合而成,各鈑金部件 均設置為不規則的凸起或凹下結構,各鈑金部件連接在一起組成內部為空腔結 構的車輛前副車架。
所述的前副車架由副車架上體I 1,副車架上體I12,副車架下體I5,副車 架下體I17四塊鈑金部件組成。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l,副車架上體I1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下體I17 通過各自的邊沿部位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封閉型的內部為空腔的車輛前副車 架。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l,副車架上體I1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下體I17 的凸起或凹下的結構在副車架內部連接。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 1與副車架上體I12連接,副車架下體I 5的結構延伸 到副車架下體I17與副車架上體H2的內腔,副車架下體I 5的中間凸起部分與副車架上體I 1及副車架上體I12連接,副車架下體I 5的凹下的部分與副車架 下體H7連接,副車架下體I5的邊沿部分與副車架上體I 1及副車架上體I12 分別連接,副車架上體Il,副車架上體I1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下體I17 四塊鈑金組成中部截面為四個不規則的方形結構。
所述的副車架沿整車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由中間部位的四個方形管狀結構 逐漸過渡到兩端各一個的不規則方形結構。
根據公式^nax-^^M可以看出,在受力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即最大彎矩
M皿一定時),要提高前副車架的承載能力,只能通過調整其截面形狀,以提高 抗彎截面系數^。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副車架,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通過調整、優化四塊大 鈑金件的結構,通過副車架上體Il,副車架上體I1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 下體II7的結構延伸到彼此的內部,并與其表面連接,相對傳統的鋼板式或管梁 式副車架而言,在滿足同樣彎曲正應力強度的條件下,增強了副車架的抗彎曲 切應力強度和抗扭強度。
所述的前副車架由副車架下體I 5及副車架下體I17組成的前副車架下體9 的中部設置若干加強筋10。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 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 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 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包括副車架上體(8),副車架下體(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車架上體(8)和副車架下體(9)分別由兩件或兩件以上的鈑金部件組合而成,各鈑金部件均設置為不規則的凸起或凹下結構,各鈑金部件連接在一起組成車輛前副車架。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副車架由副車架上體i (i),副車架上體n (2),副車架下體i (5),副車架下體II (7)四塊鈑金部件組成。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副車架上體I (1),副車架上體II (2),副車架下體I (5),副車架下體II (7)通過各自的邊沿部位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封閉型的內部為空腔的車輛前副車架。
4、 按照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 (i),副車架上體n (2),副車架下體i (5),副車架下體n (7)的凸 起或凹下的結構在副車架內部互相連接。
5、 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車 架上體I (1)與副車架上體II (2)連接,副車架下體I (5)的結構延伸到副車架下體n (7)與副車架上體n (2)的內腔,副車架下體i (5)的中間凸起部分與副車架上體I (1)及副車架上體II (2)連接,副車架下體I (5)的凹下的部分與副車架下體n (7)連接,副車架下體i (5)的邊沿部分與副車架上體I (1)及副車架上體II (2)分別連接,副車架上體I (1),副車架上體 II (2),副車架下體I (5),副車架下體II (7)四塊鈑金組成中部截面為四個不規則的方形結構。
6、 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車架沿整車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由中間部位的四個方形管狀結構逐漸過渡到兩端各 一個的不規則方形結構。
7、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輛前副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副車 架下體I (5)及副車架下體II (7)組成的前副車架下體(9)的中部設置若干 加強筋(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應用在汽車承載式車身領域的車輛前副車架,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1),副車架上體II(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下體II(7)通過各自的邊沿部位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封閉型的內部為空腔結構的車輛前副車架,所述的副車架上體I(1),副車架上體II(2),副車架下體I(5),副車架下體II(7)的凸起或凹下的結構延伸到副車架內部互相連接。采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車輛前副車架在滿足同樣彎曲正應力強度的條件下,增強了其抗彎曲切應力強度和抗扭強度。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將副車架分成四個部分來加工,即便于沖壓成型。
文檔編號B62D23/00GK201120906SQ20072004241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29日
發明者向自生, 張華國, 李葉嶺, 蔡其剛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