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公共自行車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行車用雙柱鎖車樁。
背景技術:
自行車鎖車樁主要分為單立柱鎖車樁和雙立柱鎖車樁,單立柱鎖車樁的穩固性較弱,而雙立柱鎖車樁一般為實心結構,結構有待優化。
另外,現有的自行車鎖車樁中,鎖車孔均為固定設置。而實際操作中,將自行車推入鎖車樁時,車頭位置通常會有所偏離,導致鎖車位置的不確定,當鎖車孔為固定設置時,只能通過調整自行車車身將車頭位置對準鎖車孔,自行車的重量為車身位置的調整帶來一定困難,造成鎖車樁的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自行車用雙柱鎖車樁,本實用新型可調節鎖車座的位置,結構簡潔,使用靈活。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行車用雙柱鎖車樁,包括底板,還包括分別設置于底板三側上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其中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相對設置,底板上設置有沿垂直于第三側板的方向延伸、并將底板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第一矩形通孔,第三側板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并與第一矩形通孔相連接的第二矩形通孔,該第二矩形通孔的長度小于第三側板的長度,該第一矩形通孔和第二矩形通孔形成側面呈L型的卡位槽,該卡位槽的尺寸匹配于自行車前車輪的尺寸;
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的頂端設置有安裝座,該安裝座的前端平面上設置有鎖車孔;
該第一矩形通孔和第二矩形通孔的兩側上分別設置有垂直擋板,位于卡位槽左側的垂直擋板與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形成第一儲物空間,位于卡位槽右側的垂直擋板與底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形成第二儲物空間。
優選地,鎖車孔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卡位槽的正上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安裝座的前端平面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矩形通孔,該第三矩形通孔上設置有鎖車座,該鎖車座卡設于第三矩形通孔上、并可沿第三矩形通孔來回移動,該鎖車座的前端形成鎖車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改進,第一儲物空間或第二儲物空間內設置有自行車打氣筒,該自行車打氣筒的筒身經連接鏈固定連接于第一儲物空間或第二儲物空間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貫穿底板的第一矩形通孔使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形成雙柱結構,結構簡潔,具有良好的穩固性;鎖車樁中的鎖車孔可沿第三矩形通孔進行橫向移動,解決了鎖車孔位置固定不夠靈活、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卡位槽兩側設置有垂直擋板,進一步提高了鎖車樁的穩固性,并且形成了第一儲物空間和第二儲物空間;第一儲物空間或第二儲物空間固定設置有打氣筒,便于對自行車進行打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附圖標記:01、第一矩形通孔;02、第二矩形通孔;1、底板;2、第一側板;3、第二側板;4、第三側板;5、安裝座;51、第三矩形通孔;6、鎖車座;61、鎖車孔;7、垂直擋板;81、第一儲物空間;82、第二儲物空間;9、連接鏈;10、自行車打氣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及圖2所示,一種自行車用雙柱鎖車樁,包括底板1,還包括分別設置于底板1三側上的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和第三側板4,其中第一側板2和第二側板3相對設置,底板1上設置有沿垂直于第三側板4的方向延伸、并將底板1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第一矩形通孔01,第三側板4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并與第一矩形通孔01相連接的第二矩形通孔02,該第二矩形通孔02的長度小于第三側板4的長度,該第一矩形通孔01和第二矩形通孔02形成側面呈L型的卡位槽,該卡位槽的尺寸匹配于自行車前車輪的尺寸;第一側板2、第二側板3和第三側板4的頂端設置有安裝座5,安裝座5的前端平面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矩形通孔51,該第三矩形通孔51上設置有鎖車座6,該鎖車座6卡設于第三矩形通孔51上、并可沿第三矩形通孔51來回移動,該鎖車座6的前端形成鎖車孔61,該鎖車孔61初始時位于卡位槽的正上方;該第一矩形通孔01和第二矩形通孔02的兩側上分別設置有垂直擋板7,位于卡位槽左側的垂直擋板7與底板1、第一側板2和第三側板4形成第一儲物空間81,位于卡位槽右側的垂直擋板7與底板1、第二側板3和第三側板4形成第二儲物空間82,第一儲物空間81或第二儲物空間82內設置有自行車打氣筒10,該自行車打氣筒10的筒身經連接鏈9固定連接于第一儲物空間81或第二儲物空間82內。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鎖車樁采用雙柱結構,具有良好的穩固性。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